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失敗者的春秋:華夏邊緣——吳國人是誰

失敗者的春秋:華夏邊緣——吳國人是誰

>天天快報










失敗者的春秋:華夏邊緣——吳國人是誰

撕歷史2016-10-06


五 吳國人是誰


各種文獻記錄都表明,吳越兩國是同族,而和中原的諸夏,有明顯的區別。


《史記》里說,越王勾踐是大禹的後代,也就是說,屬於顓頊系統(大禹是顓頊的孫子)。這麼處理很正常,在華夏的觀念里,顓頊是天下蠻夷共同的祖先。

吳國的情況,卻比較奇怪。


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吳國進攻郯國,郯國只能求和。魯國的季文子評價說:


「中國不振旅,蠻夷入伐,而莫之或恤,無吊者也夫!」


中原國家不修軍備,蠻夷入侵,沒人憂慮這件事,這是缺乏善人的緣故啊。——這話說得很清楚,吳國是蠻夷。


但襄公十二年(前561年),吳國國君壽夢去世,魯襄公「臨於周廟」,就是到周廟去表示哀悼,《左傳》並且強調說,這是合於禮的,因為哀悼同姓,就該到周廟去。——照這麼說,吳國也是姬姓國。

魯哀公十三年黃池之盟(前582年),吳國和晉國爭著先歃血,吳王夫差更是強調說:「於周室,我為長。」儼然是以周朝宗室的老大哥自居。


司馬遷顯然是接受了這個說法的。《史記》三十篇世家,《吳太伯世家》是第一篇,力壓功勛卓著的齊太公和德藝雙馨的魯周公。司馬遷筆下,吳國始祖的故事是這樣的:


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髮,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


太伯和仲雍,是周太王的兒子,季歷的哥哥。季歷很賢明,又生了個大聖人姬昌,所以太王就有了傳位給季歷,從而傳位姬昌的心思。但是老爹和弟弟很厚道,不忍心廢長立幼,好在兩個當哥哥也很自覺,就離家出走,而且剪短了頭髮,刺上了紋身,表示違背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的孝道,絕不配當繼承人了。


太伯、仲雍跑到了「荊蠻」,這是個很寬泛的概念,可以指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後人一般認為他們是到了今天蘇南太湖區域,甚而精確到無錫。在這裡,太伯得到了當地土著的擁戴而建國。按照當地越語的發音,國號是「句[gōu]吳」,就像越國國號是「於[wū]越」一樣。

照這麼說,吳國的統治者和普通民眾是兩個不同的族群。不論是中國史還是世界史,這種情況倒也都不罕見。


太伯、仲雍讓天下給季歷,這個故事當然是中原諸夏一直在講的。問題是,他們謙讓後究竟跑到了哪裡?爭論就比較多了。中原有個虞國,向來自認為,大家也承認是仲雍的後代,司馬遷解釋這個問題說:周武王伐紂滅商之後,對這兩個叔爺爺很感念,尋找他們的後代。於是找到了仲雍的孫子周章,因為周章已經是吳國國君了,所以只是給予封號,但不必賜土。周武王就在中原地區又封給了周章的弟弟一個國家,叫做「虞國」。


所以仲雍的後代有兩個封國,「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夷蠻」。其實虞就是吳,兩個字古音相同,可通。


這個解釋倒也很圓滿。

有人不相信太伯謙讓的故事,更傾向陰謀論,就是季歷、姬昌父子謀奪繼承權,太伯、仲雍這兩個繼承順位在前的只好逃亡,一路逃到了蘇南,至於斷髮文身,是為了喬裝改扮避人耳目。


還有傳統文化的熱愛者(比如錢穆先生),認為太伯的故事展現了西周創立者的眼光高遠氣魄瑰瑋。選擇最優秀的下一代繼承祖宗基業,而指派雖然不如繼承人,但也非常優秀的下一代向長江流域開拓,從而西北和東南呼應,對商王朝形成一個C形包圍圈。沒想到最終周武王滅商太輕易,所以埋伏在東南的這記厲害殺招,反而成了閑棋冷子,一下子就被遺忘了整整五百年。


上述說法看起來花樣百出,其實倒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承認吳王是太伯之後。


還有另外一派觀點,就是認為當時吳國和越國一樣,不論君臣百姓,相對華夏而言,就是另外一個族群,自稱太伯之後,是攀附。


他們認為,以商周之際的地理認知和交通條件,太伯從關中一路跑到蘇南太湖去,根本不現實。


然後,《史記》里的吳國世系也顯然有問題。從太伯開始的頭五代是華夏風格的名字,第六代開始就畫風大變,熊遂、柯相、鳩夷立、餘橋疑吾、柯盧……這些名字一看就很蠻夷。很可能,這些蠻夷的名字才是真實的吳國世系,頭五個反而是為了拉關係後補上去的。


至於考古上的證據,也不能作數。因為吳國貴族既然仰慕中原文化,所以器物製作模擬中原是最自然不過的選擇,採購收集中國貨,一定也很積極。


正因為吳國是蠻夷,所以它在《春秋》里第一次出現的時候,《左傳》才會哀嘆「中國不振旅」。


至於魯襄公認吳國是同宗,那是有政治考慮的。當時晉國衰落,魯國怕被齊國欺負,於是抱大腿神功發動(這種事魯國向來眼明手快),給了吳國國君最想要的華夏身份,以換取新的強權的庇護而已。也正因為知道吳國其實並不是姬姓,所以後來魯昭公才敢不管「同姓不婚」的原則,娶吳國之女為妻。


這裡面許多細節,當然均屬猜測,但確實很合乎人情事理。太伯的例子相關材料太少,吳國到底是不是太伯之後現在既無法證明也無法證偽。但直到在受到西方現代的民族主義觀念影響之前,華夏周邊的少數族群,把自己想像為,也被華夏指認為華夏的一個流落在外的支系,一直是非常流行的現象。那些傳說形成、演變、完善的過程,確實可以清楚梳理出來的。


也不只是中國人如此。前面我們提到過希臘-羅馬的傳說人物埃涅阿斯。他本是《荷馬史詩》中的人物,是特洛伊的影響,荷馬只說,特洛伊城破的時候他沒死,跑到其他地方建立了城邦。——荷馬時代所謂其他地方,大概還是不出愛琴海沿岸的。


但到了公元前六世紀,就有了埃涅阿斯到了「西土」的說法,希臘人說西土,就類似華夏人說荊蠻,是個遼闊而含混的概念,但再後來就精確到了義大利。因為希臘文明是眾人仰慕的對象,所以生活在義大利的不同族群,都喜歡和希臘人套近乎,也就往往都喜歡以埃涅阿斯的後裔自居。


後來羅馬人崛起,羅馬人在義大利眾多城邦的競爭中勝出,也壟斷了自稱是埃涅阿斯後裔的權力。再後來羅馬征服希臘,就可以將這個行為親切的稱為「為特洛伊的祖先報仇」(換成《左傳》式的表達,可以叫「修先君之怨」)。


《希伯來聖經》(即基督教的《舊約》)里說,始祖亞伯拉罕有個妾生的兒子,叫以實瑪利。這孩子被大老婆放逐,但上帝對之卻不無眷顧,三次許諾他的後代「必為大族」。


後來,就有阿拉伯的偉大先知穆罕默德,自稱以實瑪利的後裔。當然,在《古蘭經》的敘事里,以實瑪利被提升到類似吳太伯,也就是亞伯拉罕的合法繼承人的地位。


總之,文化落後的族群從文化先進的族群的傳說里,找個人物認作祖先的攀附現象,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一直都很流行。


但是,好像確實很少有哪個族群,把這種思維運用得像華夏這樣成功。有了關於共同祖先的彼此認同,就不斷有本來未知的世界,變成華夏邊緣;而年深日久,邊緣也可能變成新的重心。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撕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撕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三國的吳國是不是邊緣國?吳國也上演過桃園三結義,你們有知道的嗎?
劉德華這部《龍在邊緣》少見跟古天樂合作,還有黃秋生、譚耀文等
【思想者】范雨素,揭露中國社會邊緣人
黃潔:我走在春的邊緣
竇靖童、周冬雨互黑,周冬雨:我們已到絕交邊緣
劉國梁告別國乒雙子星時代謝幕 暗示張繼科已到退役邊緣
邊緣的泰國「人妖」
權傾朝野,救唐帝國於崩潰邊緣,忠心耿耿卻並沒有被皇帝猜忌的神人
慶親王奕劻的逆襲之路:從邊緣皇孫到鐵帽子王
劉德華唯一乾女兒,從一夜爆紅到深陷失業邊緣
三國邊緣被遺忘人物:皇帝曹髦形同傀儡
邊緣人的江湖:中國古代的遊俠
四大徵兆暗示美軍已在崩潰邊緣,看完國人振奮不已
他曾是張學友接班人,郭德綱的徒弟,卻與汪涵反目,如今淪為邊緣龍套
陶昕然:她是安陵容,卻說自己是娛樂圈的邊緣人物
跟夏維倫和吳超聊聊生死邊緣的藝術
夏日裡的聖誕節:愛丁堡邊緣戲劇節概覽
快訊!朝鮮駐華公使:朝鮮半島處在核戰爭邊緣!
已經瀕臨邊緣!三星:全世界都愛三星,為什麼唯獨中國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