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不当王子当和尚,终年150岁只履空棺,留千古之谜

不当王子当和尚,终年150岁只履空棺,留千古之谜

提起少林初祖达摩,国人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就在距河南义马煤业集团观音堂煤矿不到10公里的空相寺,竟然是禅宗初祖达摩圆寂后的葬身之所,而且还是相传达摩「只履西归」故事的发祥地。



不当王子当和尚,终年150岁只履空棺,留千古之谜


作为少林初祖达摩,圆寂后不葬在少室山下,而是要埋在400里外的陕州(即今天的三门峡市陕州区)境内,舍近而求远,这里面有什么说处呢?


在一个初秋时节,笔者在作家老徐的陪同下,驱车三十公里,来到这座禅宗祖茔,探究这幕后故事。


空相寺位于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李村乡境内熊耳山下。老徐介绍,空相寺古称定林寺,又称西山寺、熊耳寺或者达摩塔院,素有「陕郡之圣地,天下之名蓝」的美誉,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年-75年),是我国建筑时间最早的寺院之一,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它和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并称中州四大名寺。



不当王子当和尚,终年150岁只履空棺,留千古之谜


空相寺之所以闻名遐迩,与印度高僧达摩圆寂后,葬于该寺密不可分。


据史料记载,达摩,南天竺国(今印度)人,本名菩提多罗,成年之后依照南天竺习俗更名为达摩多罗,相传为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是个名副其实的三太子。至于菩提多罗为什么放着锦衣玉食的王子不当,而去参禅拜佛,出家修行,首先与南天竺(古印度)的习俗有关,古印度是个崇尚佛教的国家,创始人为悉达多(公元前565—485),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极为出身高贵,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他的父亲为迦毗罗卫国的净饭王,母亲为摩耶夫人。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之所以会出家修行,主要基于他在19岁时的一次出行,在这次出行中,19岁的悉达多太子看到了人世间的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舍弃奢华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在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方大彻大悟,开启开创了佛教。



不当王子当和尚,终年150岁只履空棺,留千古之谜


菩提多罗(即达摩)出家修行,和悉达多太子(即后来的释迦牟尼)情景相仿,也是为了寻求自我解脱,后来菩提多罗拜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的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罗为师,研读大乘佛法。唐朝时玄奘法师去印度拜佛求经,主要也是缘于印度佛教久远,当然这是后话。


公元520年,我国正处于南北朝时期,菩提多罗(即达摩)遵照师父的法旨,驾一叶扁舟,自印度飘洋过海,来到中国广州。


喜好佛法的南朝梁武帝萧衍得知消息后,当即派特使将接达摩到南京探讨佛教宗义,因二人在佛理方面存在分歧,达摩在南京停留时间不长,便向梁武帝告辞渡江北上。


达摩出了皇宫,行至雨花台时,见到一个名高僧正在讲经说法。这个高僧不是别人,乃当时著名的神光大师,达摩见人讲佛法,就挤在人群中侧耳倾听,时而点头,时而摇头。神光见这个外国和尚摇头,认为是对自己的大不敬,便质问达摩为什么摇头?达摩见彼此对佛学见解不同,便主动让步,离开雨花台北上而去。

达摩去后,有人就告诉神光说刚才的外国和尚就是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精通佛法,学识渊博。神光听了为刚才自己太没礼貌感到惭愧。于是,就起身去追赶达摩,想赔礼道歉,一直追到长江岸边始追上,只见达摩向岸边的一个老太太化缘化了一根芦苇,往江边一放,五片芦苇叶顿时平展伸开,然后达摩双脚踏于芦苇之上,飘然渡过了长江,这就是达摩传说中有名的一苇渡江



不当王子当和尚,终年150岁只履空棺,留千古之谜



神光一见达摩的本领,更是懊悔有失。

为了追寻达摩的踪迹,神光历尽千辛万苦,一路化缘一路打听,来到嵩山脚下,陪伴达摩面壁达九年之久,最后立雪断臂,感动上苍,天降红雪。达摩遂传衣钵、法器于神光,并给其取法名「慧可」,慧可由此成为少林寺第二代禅宗,称之为「二祖」,这是后话。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公元527年,北魏孝昌三年,达摩来到了嵩山脚下,看这里群山环抱,丛林茂密,山色秀丽,环境清幽,心中不由暗暗称奇。于是,就把这里作为他落迹传教的道场,广集僧徒,首传禅宗。自此以后,达摩便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也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


达摩在嵩山创立少林禅宗后,将衣钵法器传给了弟子慧可,便离开少林寺去禹门(今洛阳龙门)传法,禅栖千圣寺。公元536年,达摩在千圣寺讲经说法时圆寂,终年150岁。达摩死后,他的法体按照佛教的礼仪装殓入棺,并遵从达摩的意愿,埋葬在距禹门近200里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中。达摩圆寂后,梁武帝回想起和达摩祖师在一起切磋佛法的情景异常惋惜,亲自撰写了「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的碑文,并划拨专款建造了达摩灵塔、达摩殿和达摩造像碑,以示对达摩祖师创立禅宗的纪念。从此,少林寺称禅宗祖庭,空相寺为禅宗祖茔。



不当王子当和尚,终年150岁只履空棺,留千古之谜



那么,定林寺又为何易名空相寺呢?又是什么时候改名空相寺的呢?老徐说,关于定林寺易名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达摩死后两年,东魏一个名叫宋云的使臣从西域出使归来,在途经葱岭的时候,迎面见到达摩祖师身穿僧衣,一手拄着锡杖,赤着双脚,掂着一只鞋子,由东往西而来。二人相遇后,宋云问达摩往何处去?达摩答曰西天。


分别的时候,达摩又告诫宋云回京后别说见到他,否则将有灾祸。言罢,二人各奔东西。宋云以为达摩说的是戏言,没有介意。回到京城以后,他向皇帝复命时,顺便提到了途经葱岭遇见达摩老祖回西天的事情。谁知话音未落,东魏孝静帝就发了火,怒斥宋云:「人所共知,达摩死于禹门,葬于熊耳山,造塔定林寺,你怎么说在葱岭遇见了达摩,死人怎能复活?这分明是欺君骗朕,岂有此理?」说罢便令侍卫把宋云扭出殿外投入监狱。


数日之后,孝静帝坐朝审理宋云欺君一案,问道:「你说在葱岭遇见达摩的事情,是怎么回事,你要如实说来。」宋云于是就把葱岭见达摩的经过详细禀告孝静帝,孝静帝听了半信半疑,群臣们在殿角下,也是议论纷纷,有人说,达摩西归,既然真假是非难辨,不妨开棺验证。


孝静帝采纳了这个建议,把达摩墓穴挖开,开棺查看,惟见只履空棺,方知初祖已脱化成佛,只履西归了。于是,就下旨将「定林寺」改名「空相寺」,同时也为蒙受不白之冤的宋云平反昭雪,这就是有名的「只履西归」的故事。现在少林寺碑廊内,还有一块「达摩只履西归图碑」。



不当王子当和尚,终年150岁只履空棺,留千古之谜



另一种说法是,公元757年,唐「安史之乱」时,大唐名将郭子仪提师数十万自西而东,出潼关、过函谷关,意在收复东京洛阳。对于这场决定大唐命运的战役,郭子仪实在没有什么必胜的把握,在途经空相寺(当时叫定林寺)时,亲自到寺院亲礼达摩圣迹,祈求佛祖保佑,并许愿若达摩禅师福佑,平定叛乱,必当奏请朝廷「特加崇饰」,给予特别的荣耀。


离开定林寺后,郭子仪挥师东进,一举光复洛阳,郭子仪也因平叛有功被封为汾阳王。


公元772年11月,安史之乱平定9年后,郭子仪上书奏请朝廷要求重整定林寺。半年后,唐代宗李豫钦赐「达摩禅师宜赠谥号园觉,寺额为空相之寺,塔额为空观之塔……」。


据此为证,定林寺(当时也叫达摩塔院)易名空相寺,乃唐代宗李豫钦赐,并且追加达摩为「园觉禅师」,达摩塔为「空观之塔」,这种说法应该是比较准确的。之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空相寺因禅宗祖茔的地位,并秉承达摩祖师的高行,与禅宗祖庭少林寺一脉相承名扬天下。



不当王子当和尚,终年150岁只履空棺,留千古之谜



据史料记载,在最鼎盛时期,空相寺僧侣达800余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殿、观音阁、藏经楼、钟楼、鼓楼等各类建筑达400余间,占地1000余亩。据说寺院钟声响起,可东传至洛阳,在皇宫都能听到。明代诗人卫濬曾有「禅杖堪清烦恼障,僧床顿悟菩提心,逢人漫话西归事,只履遗踪未易寻」 的诗句直抒古刹空相之盛况。


航海西来意,金陵语不契,少林面壁功,熊耳留只履。」现存该寺刻于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的达摩造像碑,更是精确概括了禅宗初祖达摩的一生。


本文属作者 王晓峰 作品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风长眼量 的精彩文章:

三国奇才多酒鬼更多,精彩故事一大箩
李世民的这个女儿是个扫帚星,谁娶谁倒霉
三藩中几乎成精的老狐狸,为何敌不过年轻的康熙皇帝
她的丈夫是战神皇帝,成了皇后却贪钱作恶断送江山
19世纪早期的毒品竟是茶叶!还在英国上层遭严禁

TAG:风长眼量 |

您可能感興趣

不當王子當和尚,終年150歲只履空棺,留千古之謎
劉備便宜祖宗,生了120個孩子,留下一千古名句,至今仍在使用
歷史上10個才子,不僅才名千古,而且緋聞纏身
這兩位高人為武則天選的陵地,1200年從未被盜過,成千古之謎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13歲繼位,在位37年,是他留下了千古之謎!
秦始皇不愧為千古一帝,思想領先世界1000多年!
歷史上這10個才子,不僅才名千古,而且緋聞纏身
80歲老頭娶18歲小妾,還生2男2女,蘇軾作詩嘲諷,卻成千古絕唱
千古女帝武則天的墓,為什麼1200多年來無人敢盜?
此皇帝一生殺了至少15萬貪官,陵墓600年無人敢盜,千古第一
古代唯一累死的皇帝,為國家續命200多年,但死後留千古惡名
古代的這位皇帝,活了104歲,熬死了所有兒子,墓地成千古之謎
千古怨將趙括 被黑了2000多年
活了104歲的皇帝,經歷秦漢6代,墓地成千古之謎
歷史上貢獻最大的10個皇帝,康熙只排第7名,第1才是千古1帝
此戰過後,300年無人敢犯,留下千古名言至今還在流傳!
10首唐诗让10个平凡人名垂千古,最著名又最搞笑的当数汪伦
13歲繼位,在位37年,是中國第一個皇帝,他留下一個千古之謎
100條流傳千古的諺語,少走十年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