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高僧竺摩與文化名人:清游幾度樂追攀

高僧竺摩與文化名人:清游幾度樂追攀

自號雁盪山僧的竺摩法師(1913-2002),出生於樂清虹橋鎮河深橋村一個農民家庭,俗名陳德安,12歲在樂清壽昌寺出家,親炙佛學宗師教誨,學業精進,後任馬來西亞佛教總會會長、馬來西亞佛學院院長,被尊為「大馬北傳佛教之父」,官方封賜為高級拿督。在學佛和弘法生涯中,他喜愛藝文,與眾多文化名人結下深厚的情誼,耳濡目染,刻苦砥礪,佛教界稱為「詩書畫三絕」。

與太虛、弘一:

親近宗師,廣沾法露

1925年,弘一法師駐錫溫州城下寮,在慶福寺閉關。年僅13歲的竺摩由師祖萬定禪師攜同拜見這位心中的偶像。滿臉稚氣的竺摩一見到弘一法師,便叩首跪拜,伏地不起。弘一法師甚喜,以糖果招待,對他十分憐愛,並揮毫寫下「息惡行慈」墨寶一副相贈。這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留下難解的法緣。

1927年,竺摩有幸成為天台名宿諦閑法師入室弟子,1930年夏,18歲的竺摩因芝峰法師接引,先後就讀閩南佛學院、武昌佛學院,親聆太虛、大醒、芝峰等大師教誨。他學習淬勵,出類拔萃,深受名師的器重。

1934年2月,弘一法師應邀到廈門南普陀寺講《大盜戒》,而竺摩正隨太虛法師赴潮汕弘法。竺摩回到廈門,弘一法師卻已離開,但他意外地收到了弘一法師給他留下的一副親筆聯語,聯曰:「欲為諸法本,心如工畫師」。竺摩對未能拜謁弘一法師甚感遺憾,但對他留贈的聯語十分感激。他銘記恩師的教誨,同時也加深了師友間的友誼。

1939年冬,竺摩在澳門功德林宣講《維摩經》,一時引起轟動。應廣大信眾的要求,記錄整理的《維摩經講話》編排付梓,竺摩特寫信懇請弘一法師題寫書名。當時,弘一法師仍在泉州普濟寺閉關,斷絕與外界的一切通訊聯繫。弘一法師接信後,竟然破例滿足了竺摩的請求,題寫了珍貴的墨寶。由弘一法師題寫書名的《維摩經講話》出版後,得到了廣大讀者的珍愛。

出於對弘一法師的景仰和崇拜,在弘一法師六十華誕之際,竺摩積極籌備慶祝活動。他利用多年與文化名人廣結法緣的有利條件,徵集到一批高質量的稿件。1941年10月,竺摩主編的《覺音》雜誌第20、21期合刊,作為紀念弘一法師誕辰六十周年專刊,正式向海內外出版發行。專刊內容豐富,文章大多出自名家手筆,其中有芝峰、大醒、慈航、會覺等高僧和陳靜濤、王學仁、林子青等名士。這些紀念文章,基本上都是回憶弘一法師的生平及其與弘一法師相處時的感想。其中不少是通過耳聞目睹的感人事例,反映了弘一法師的偉大人格與梵行。同時,專刊還發表了太虛法師、葉恭綽、柳亞子、高劍父等一批海內外名流的祝詞和祝詩,不僅具有較大的紀念意義,也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與蕭乾、蕭紅:

報刊撰文,結識名流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只有二十多歲的竺摩輾轉香港,參加「香港佛教救濟難民會」,被選為委員兼駐會辦事。他不辭勞苦,發動佛教僧伽籌措衣被和糧款,做了大量的募捐和服務工作,及時救濟難民,共渡難關。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他拿起筆桿作武器,寫了不少反映戰地救傷和離難生活的文章。他積極投稿《大公報》文藝版及剛創辦的戰時文藝刊物《宇宙風》《大風》等報刊,及時反映佛教僧侶界抗日救難的情況。因而,在患難之中結識了當時擔任《大公報》文藝副刊主編蕭乾、《大風》主編陸丹林、《宇宙風》主編陶亢德,同時還結識了許地生、葉靈鳳、蕭軍、蕭紅等在港澳的文化界名流。

他頻頻地與陶亢德等通信,溝通信息,虛心求教。陶亢德多次給竺摩復函,告知文章發表情況,並囑他多為刊物撰稿。竺摩因抗戰救亡宣傳中的突出表現,應《大公報》邀,參加抗戰救國文藝大會,與許地生、葉靈鳳、周揚、蕭軍、蕭紅及詩人田間等會面相聚。作為一個青年僧侶,在國難當頭之時,竺摩以佛法不離世法的實際表現,在當時港澳的佛教界和文化界贏得了良好的反響。

與高劍父:

學佛學畫,互為師徒

竺摩頗具藝術天分,不僅擅詩,也喜愛書法。他出家以來,一直注重練字。他把學好書藝也作為弘法的重要一環。由於不斷練習,久而久之,自成一格。

1941年秋,嶺南畫派領袖高劍父來到佛教功德林拜訪竺摩,兩人討論佛法,相談甚歡。高劍父看到了室內掛滿應信徒所求而寫的大小條幅,覺得頗有新意。他欣喜地對竺摩說:「既能作書,何不學畫?學佛我可奉汝為師,學畫則汝須師我才可!」第二天,高劍父持狂草一聯,贈送給竺摩。聯云:「莫問有無語,已空生滅心」。上款題為「竺摩我師博粲」,下款則題署「建國三十年秋,試粥飯僧劍父手制墨」。

竺摩因此在繪畫藝術方面拜高劍父為師,兩人互為師徒,游於藝耽於禪,交誼日深。香港淪陷後,竺摩借住澳門羅利馬路一小佛堂,與高劍父住的提督街近在咫尺,僅有一百餘步,烽火餘生,日相過從,過著自修清淡的生活。竺摩每日臨池不輟,臨摹了大量古代書畫家的畫稿和碑帖,不時跑到鄰近的普濟禪院妙香堂向摯友請教,切磋書畫技藝。高劍父也經常來到竺摩住地,請教佛教經典中的各種疑難問題,共同探討佛學。

1951年6月,高劍父在澳門逝世,竺摩與嶺南畫派名家關山月、黎明等被列入治喪委員會成員。他寫下《挽畫哲高劍父居士》悼念文章,高度評價了高劍父這位「藝壇宗匠,世界名士」的非凡一生,回憶了兩人莫逆於心的不尋常友情。還寫了如下輓聯:「談禪如友,論藝如師,十載喜相逢,僧俗形忘融至理;泰山其頹,樹木其稼,一朝驚永訣,冥陽路隔悵浮生!」

與葉恭綽:

擬歸雁盪,雅會空前

民國名流葉恭綽曾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廣州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南京國民政府鐵道部長、北京大學國學館館長,抗戰時期避居香港。竺摩初來港澳時,常去香港大學拜訪許地山、馬鑒教授,因此與葉恭綽會面相識。

1941年秋,戰火蔓延,烽煙遍地。竺摩準備回故鄉樂清雁盪山避兵和休養。對此,眾多友人聞訊後,均感依依不捨。臨行前,竺摩在澳門聽松山館舉行「留別畫展」,高劍父為畫展撰序,葉恭綽致書雅推。當時澳門文藝界人士成立了澳門清游會,竺摩亦為其一。得知竺摩回鄉,清游會數十會員於中秋節前,在媽閣廟為竺摩法師餞行,名家張谷雛作《送別竺摩上人歸雁盪圖》,友人紛紛賦詩,題者甚多。

竺摩非常感謝友人們在他離別前如此深情地為他餞行。他以《酬澳海清游會及潔社諸友》為題,賦詩二律,一為「兩年聚首情如昨,今夕禪林把別觴。坐向秋風驚客夢,欲從明月問行藏。過江名士音塵接,遁跡精藍俗慮忘。貽我佳篇三十幅,滿船書畫似襄陽」。二為「清游幾度樂追攀,風雅論文喜往還。杯茗幸同聯汐社,芒鞋時或踏秋山。烽煙淪劫蒼生苦,霜露橫江行路艱。湘捷欣逢添盛餞,臨歧何惜唱陽關」。

此次雅會,盛況空前,為此當地詩人陳寂園作《媽閣餞僧記》在報章發表。諸友人的酬答詩爭相奉和,也紛紛見諸報端,一時轟動了港澳文化界。葉恭綽從香港寫信給竺摩法師說:「奉示及諸公詩章,一時盛會,佩羨之至。愚藏有明代趙文度所繪《送生明法師還雪竇圖》,附緇白送行詩甚多,最著者為智舷法師及王石谷,可先後輝映。」

葉恭綽學識高明,在港澳名望很高,不輕易稱許人物,對現代僧伽,心目中只有弘一法師一人,曾對竺摩說「看報紙的和尚,已非高僧」。但這次為竺摩餞行,他卻另眼相看,還將明代著名畫家趙左(趙文度)《送生明法師還雪竇圖》與《送別竺摩上人歸雁盪圖》相提並論,稱之為「先後輝映」。

此外,竺摩在港澳期間奮發好學,還時有向錢穆、饒宗頤等著名學者求教,並結下了友情。錢穆1966年赴馬來西亞講學,專程到竺摩駐錫的三慧講堂拜訪,舊友重聚,相談甚歡。2005年,雁盪山竺摩紀念館建成,饒宗頤受請欣然題寫館名。2012年,紀念竺摩百年誕辰,市政協主辦「雁盪嶺南情緣——竺摩、黎明書畫展」也由饒宗頤親筆題箋。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清 陳枚繪 梁詩正書 月曼清游圖冊
看國寶:《月曼清游》牙雕、畫冊,頗具細膩與意境之美!
揭秘強大如明朝為何會敗給滿清游牧民族
元芳,你怎麼看?這《月曼清游圖冊》
你怎麼看?這《月曼清游圖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