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農禪並重 回歸自然——葯山寺的農禪生活

農禪並重 回歸自然——葯山寺的農禪生活

農禪並重 回歸自然


文李黎 圖葯山寺


七月流火,葯山寺生態農業園的水稻田裡一片繁忙景象,兩台收割機在金色的稻田中不停穿梭,寺院僧眾與居士、村民們一起頂著烈日在收割過的田地里打包運送、撿拾稻穗,他們頭戴斗笠,汗流浹背,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稻田深處,樹著一塊木牌,上面寫的是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的禪詩:「見山忘道山猶擾,見道忘山山更幽;雲散水流天地靜,一聲長嘯白雲頭。」

農禪並重 回歸自然——葯山寺的農禪生活


農禪並重 回歸自然——葯山寺的農禪生活

農禪並重 回歸自然——葯山寺的農禪生活



葯山寺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津市市葯山鎮葯山村境內,原名慈雲寺。唐德宗貞元初年(公元785年),葯山寺的開山祖師惟嚴禪師於從衡山遷居澧陽(今湖南津市市),在此住山四十多年,接引四海學人,播揚南禪宗風。


惟儼禪師示寂於唐太和二年(公元828年),享年八十四歲。繼他之後,還有多位高僧住持過葯山寺,他們的公案及語錄在史料中廣有記載。其中,較知名的有葯山忠彥禪師、葯山可瓊禪師、葯山利昱禪師、葯山用和禪師、葯山宣禪師、葯山尋肅禪師、葯山義銑禪師、葯山省賢禪師。

唐肅宗時期,葯山寺便已成為「荊南佛國」的核心寺院。到晚唐時期,以葯山為中心,全長僅五十多公里的道水河谷中,先後建起了近五百所寺院庵堂,成就了晚唐澧州輝煌的佛教高峰。當地人口耳相傳,寺院鼎盛時期,殿宇達20進,後枕月亮山,前抵兔兒山,需「騎馬關山門」。據記載,作為當時湘西北第一大道場,葯山寺形成了「僧徒葺居,禪室接棟鱗差,其眾不可勝數」,形成「日有千人拱手,夜有萬盞燈明」 的壯觀景象。


漫漫千載,葯山寺屢遭廢興,從會昌法難到五代禁佛,從宋朝冷遇到元代戰火,文革期間更是遭到毀滅性的破壞。2013年12月,應津市宗教局邀請,明影法師繼承祖師遺風主持葯山寺恢復重建工作。當時,留在他面前的是幾間僅存殘垣漏瓦的殿堂,以及因年久失修,搖搖欲墜的惟儼祖師「化成塔」。

農禪並重 回歸自然——葯山寺的農禪生活


農禪並重 回歸自然——葯山寺的農禪生活

農禪並重 回歸自然——葯山寺的農禪生活



佛教常說「一切唯心造」,禪宗的祖師們也一直倡導 「即心是佛」,眾生的真如佛性就在世間萬法之中。然而,讓佛法擺脫宗教的神秘色彩,能夠更接地氣,具有普適性,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儘管寺院百廢待興,重建中遇到的問題千頭萬緒,但明影法師堅定地認為,秉承凈慧長老提倡的「生活禪」宗旨,努力踐行禪講並重的樸實禪風,不斷豐富和發展生活禪的學修體系,以培養學修人才為弘法重心,逐步推動漢傳佛教修證傳統的恢復重建,這才是寺院建設的核心工作。


按照印度佛教的傳統,僧侶被稱為「乞士」,住在林間修苦行,以托缽乞食維生。出家人這種傳統的生存方式在中國社會遇到了極大地挑戰,佛教在中國傳播的過程中,經過長達幾百年的適應和探索,直到禪宗的出現,才真正完成了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合。


禪宗四祖道信大師在湖北黃梅雙峰山下創立正覺道場,從根本上改變了佛教依賴施捨生存的傳統。從此以後,歷代禪宗的祖師們帶領弟子在深山裡一邊勞作一邊修行,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後來,這一在佛教界引起廣泛爭議的偉大創舉在禪宗第八代馬祖道一禪師和第九代百丈懷海禪師那裡得到了全面的發展,「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標誌著佛教在生存方式和管理制度上徹底完成了中國化的過程。百丈懷海禪師不僅在清規中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口號,還身體力行,在禪宗發展史上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話。把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與最本真的精神追求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是農禪宗風的兩大內涵,是禪宗對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貢獻,為人類探索出了一條可以永續發展的健康生活道路。


因此,早在建寺之初,明影法師就把耕田與誦經、坐禪並列為葯山寺的修行內容,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健康人格,通過回歸自然參加勞作來鍛煉身心,感受生命成長的喜悅。


田間行腳

農禪並重 回歸自然——葯山寺的農禪生活


農禪並重 回歸自然——葯山寺的農禪生活



明影法師講授「生活禪三綱要」

農禪並重 回歸自然——葯山寺的農禪生活



津市土地肥沃,植被豐富,水資源充足,無霜期較長,適合農作物生長。明影法師希望用生態理念堅守這片惟儼祖師駐錫過的青山綠水。


三年間,葯山寺僧眾精進如法修行,逐漸摸索出一條生態種植之路。 他們通過打坐禪修、體驗農事、行腳山林等活動,用感恩的心照顧大地,用分享的心與大眾結緣,帶動大家樹立健康積極的生活態度。


「市場上各種農產品魚龍混雜,質量良莠不齊,『舌尖上的安全』問題嚴峻。大家都願意吃我們的福田米,為什麼呢?因為放心。」明影法師笑道。


明影法師從葯山寺周圍村民的手上租下了三百多畝土地,組織村民和義工用原生態的方式去耕種。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他們摒棄化肥,只用有機肥施肥,堅持輪作休耕、間作套種。此外,他們還拒絕使用化學農藥和除草劑,採用植物酵素改良土壤和驅蟲。這種 「慢種養」方式,成本高、產量低,卻充分保證了食品安全,不僅是對古人尊重天地傳統的繼承,也是對後人永續耕種的責任。


明影法師認為,在農禪修行當中,葯山寺廣種福田,一方面是一種修行,把「生活禪」的內涵付諸實踐;另一方面,福田米的種植方式不僅利益當代,也利益土地,他們希望在人和自然的發展間尋求一種平衡。


施有機肥料

農禪並重 回歸自然——葯山寺的農禪生活



噴洒酵素

農禪並重 回歸自然——葯山寺的農禪生活



豐收的喜悅

農禪並重 回歸自然——葯山寺的農禪生活


農禪並重 回歸自然——葯山寺的農禪生活


農禪並重 回歸自然——葯山寺的農禪生活



如今,福田米正在得到市場和大眾的認可。有越來越多的城裡人,開始走進葯山寺,在耕作中感悟生活真諦,心懷感恩、砥勵心志,也有人慕名通過網路流通渠道購買福田米。前不久,有幾位湖北客人聽說葯山寺有福田米,特意驅車幾個小時過來品嘗。過堂的時候,他們一口氣吃了三碗米飯和青椒炒茄絲,連連稱讚香甜可口。看到福田米能讓這麼多人受益,明影法師很開心,也很欣慰。


目前,300多畝福田的主要產品是水稻、中草藥和蔬菜,稻米年產量為幾十噸,寺院不僅實現了自給自足,還可以銷售一部分和社會大眾結緣,收入盈餘全部用於寺院建設和培養文化人才。


與此同時,葯山寺的建設也初現成果,葯山寺恢復重建的第一期工程竹林禪院已經完工。明影法師將會在在竹林禪院持續舉辦密集禪修和豐富的講學活動。


山間行禪

農禪並重 回歸自然——葯山寺的農禪生活


農禪並重 回歸自然——葯山寺的農禪生活



接待參訪團隊

農禪並重 回歸自然——葯山寺的農禪生活



在《心經》禪修營上授課

農禪並重 回歸自然——葯山寺的農禪生活



竹林禪院一角

農禪並重 回歸自然——葯山寺的農禪生活



作為葯山寺發展藍圖的規劃者,明影法師十分忙碌,他要四處講經弘法,接待信眾參與耕作體驗,還堅持每天打坐參禪。一有空閑,明影法師就會親自下地勞作,或是早晚到田間地頭察看農作物的長勢。


據了解,在葯山寺的帶動下,生態農業的概念在當地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村民的認同。葯山福田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寺院周圍的村民也有了更穩定的經濟回報。


在明影法師看來,農禪耕作體現了一種返璞歸真、誠實勞作的人文精神。對於葯山寺而言,農禪的意義已經不是維繫生存的需要,而是將「生活禪」的精神落實到生態農業的事業中,在誠實勞動中踐行「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生命境界。


作者簡介:惠雯(李黎),天生樂觀主義者,喜布衣素食,好侍花弄草,熱愛簡單舒適的小日子。 走遍全國各地,留意人世間好風景,信仰生活需要一顆禪心去發現美好。歷任旅遊雜誌主編、某省佛教協會的會刊編輯主任,創辦過禪生活類雜誌。曾在眾多報紙雜誌上開設過旅行專欄、素食藝文專欄。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津津樂道0736 的精彩文章:

TAG:津津樂道0736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好和尚干農活 圖解佛教農禪並重
農禪並重支提寺
農禪並重 續尚宗風——真如禪寺大眾出普坡收割水稻
這座寺院,唐朝農禪風席捲而來
農禪並重!洛陽白馬寺僧眾2天收割200畝小麥
廣東韶關雲門寺2017雲門農禪夏令營活動通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