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經方能一劑退熱,名家醫案為證

經方能一劑退熱,名家醫案為證

經方能一劑退熱,名家醫案為證(本文來自於中醫古籍APP,中醫古籍收錄了二千多本珍貴中醫古代書籍,是了解中醫學習養生的好幫手,各大應用商店搜索「中醫古籍」均可下載)

導語:古人治病,常有「效如桴鼓」、「一劑知,二劑已」、「覆杯而卧」、「一服愈,不必盡劑」的記載,難道這些只是傳說?本文列舉古今中外名醫經方驗案,向讀者揭示經方一劑退熱的神奇。

經方能一劑退熱,名家醫案為證中醫治療發熱有獨特的優勢,早在《黃帝內經》就總結了上古以來的熱病診治經驗,在熱病的發生、證候、轉歸和防治等方面,皆有翔實記載。《內經》首創六經分證體系,提出了熱病傳變理論以及以針刺為主的汗、泄治療方法。

《傷寒雜病論》在《素問·熱論》六經分證的基礎上,創立了理、法、方、葯相統一的熱病六經辨證理論體系,發展和豐富了中醫學熱病理論,為後世溫病學派創立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傷寒雜病論》所載之方被稱為「經方」,法度嚴謹、藥味精簡、層次分明、療效卓著,受到後世醫家的推崇,更是因此被譽為「方書之袓」。經方退熱療效神速,古今中外歷代名醫都有驗案為證,但可惜的是,現在使用中藥退熱的臨床中醫越來越少,老百姓也不知道感冒發熱完全可以吃中藥一劑退熱。本文特此摘錄古今名醫使用經方一劑退熱的經典案例,以饗讀者。 經方能一劑退熱,名家醫案為證1身疼痛發熱體重(許叔微醫案)

宋代醫家許叔微對《傷寒論》研究頗深,對後世藏象學說發展也頗有影響。

毗陵一時官得病,身疼痛發熱體重,其脈虛弱。人多作風濕,或作熱病,則又疑其脈虛弱,不敢汗也。已數日矣。予診視之曰:中暍證也。仲景云:太陽中暍者,身熱體疼,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予以瓜蒂散治之,一呷而愈。(《傷寒九十論》)

2小兒驚風后熱不退(萬密齋醫案)

萬密齋又名萬全,明代著名醫家,在診治婦兒科疾病方面享有盛譽。 一兒驚風后熱不退,群醫有議用小柴胡者,有欲用竹葉湯者,有欲用涼驚丸者。余曰:大驚之後,脾胃已虛,宜溫補之。三葯寒涼,不可服也。乃作理中湯用炒乾薑,一劑熱除。(《幼科發揮》卷二)

3傷寒發熱 身痛作喘(範文甫醫案)

範文甫為近代浙江名醫,在傷寒溫病方面皆有很深造詣。 陳師母,發熱惡風,身疼腰痛,病從風得。太陽經為寒邪所傷,則經氣流行不暢,故骨節疼痛而脈浮緊。邪束於表則膚實無汗,內壅於肺則喘大作矣。麻黃6克,桂枝6克,杏仁9克,炙甘草3克。服藥1劑,汗出熱解。(《近代名醫學術經驗選編?範文甫專輯》)

4喉痧(丁甘仁醫案)

丁甘仁為近代中醫臨床家、教育家,擅於經方時方並用。 顧左,年三十餘歲,在滬南開設水果行。患喉痧七天,寒熱無汗,痧麻布而隱約,咽喉腫痛,牙關拘緊,甚則夢語如譫。診其脈郁數不揚,視舌色薄膩而黃。余曰:此疫邪將欲內陷,失表之症也。急進麻杏石甘湯,得暢汗,痧麻滿布,熱解神清,咽喉腫紅亦退,數日而安。(《喉痧症治概要?治案十一則》)

5嬰兒腺病毒肺炎(蒲輔周醫案)

蒲輔周為現代中醫學家,精於內婦兒科,尤擅治熱病。

初某,男,3個月。1961年2月27日初診。主訴:發熱4天,咳嗽氣促,抽風兩次。1961年2月24日住院。入院後檢查:體溫39.4℃,脈搏106次/分,發育、營養中等,右肺叩診稍濁,兩肺呼吸音粗糙,有干羅音及小水泡音,以右肺為著。血常規:白細胞總數12.9×10^9/L,中性粒細胞0.68,淋巴細胞0.32。胸部透視:右肺上下野斑片狀陰影,肺紋理模糊。診斷:腺病毒肺炎。入院前,用退熱消炎止咳中藥罔效,入院後,症見高熱無汗,煩躁哭鬧,驚惕不安。先用土霉素、紅霉素等西藥,並投大劑寒涼撤熱之麻杏石甘湯,復進銀翹散加味,證勢依然,停西藥邀蒲輔周老會診。刻診:體溫40℃,無汗咳喘,膈動足涼,胸腹滿,面色青黃,口周色青,唇舌質淡,苔灰白,脈浮滑,指紋青,直透氣關以上。

蒲輔周指出:本為感受風寒,始宜辛溫疏解,誤用辛涼苦寒,以致表郁邪陷,肺衛不宣。治宜調和營衛,透邪出表。處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湯加味。桂枝1.5克,厚朴1.5克,前胡1.5克,炙甘草1.5克,白芍1.8克,杏仁10粒,僵蠶3克,生薑2片,大棗2枚。

服1劑微汗出,熱漸退,精神佳,膈動、吃奶、口周及指紋青均好轉,唯喉間水鳴聲,便溏日5次,脈滑不數,舌淡苔穢白。營衛雖和,肺氣仍閉,濕痰阻滯。法當溫宣降逆化痰。處方:射干麻黃湯。射干1.5克,麻黃1.5克,紫菀1.5克,前胡1.5克,炙甘草1.5克,細辛0.9克,法半夏3克,炒蘇子3克,五味子7粒,生薑2片,大棗2枚。

服1劑體溫降至36.4℃,精神好轉,身潮潤,足欠溫,腹滿減,二便如前,面青白,右肺水泡音較多,左肺較少,脈沉滑,舌淡苔退。表邪已解,肺胃未和。宜調和肺胃,益氣化痰。治仿朴姜夏草人蔘湯加味。處方:西洋參1.5克,炙甘草1.5克,橘紅1.5克,法半夏3克,川厚朴1.1克,生薑2片。

服2劑,咳減至微,呼吸正常,納增,大便日1~2次,成形,小便多,兩肺呼吸音粗,少量乾濕羅音,舌正常無苔,脈沉細滑。續以二陳湯加白前、蘇子、枇杷葉、生薑調肺胃,化痰濕。服2劑後,乳食調養。胸透示右肺片狀陰影部分吸收,臨床痊癒出院。(《四川名家經方實驗錄》)

6感冒嗜睡(劉渡舟醫案)

劉渡舟為當代傷寒大家,臨床善抓主症,善用經方治病。 唐叟,古稀之年,偶患外感,頭痛發熱,流清涕,周身為之不適。自服銀翹解毒丸無效。診脈時側頭欲睡,脈不浮而反沉。此少陰之傷寒證。為疏:附子四錢,炙甘草二錢,麻黃二錢。服一劑汗出表解,轉以保元湯進退獲安。(《傷寒挈要》)

7發熱頭痛便秘(胡希恕醫案)

胡希恕為近代著名中醫經方臨床家、教育家,其學術思想目前已成經方界的一面旗幟。 劉某,女,27歲,1965年6月4日初診。發熱頭痛一周,曾服中西解表葯,大汗出而身熱頭痛不解,頭脹痛難忍,心煩欲吐,口乾思冷飲,皮膚灼熱而不惡寒,大便已三日未行,苔白厚,脈弦稍數。體溫38℃。證屬里實熱胃不和,治以清里和胃,與調胃承氣湯。大黃10克,炙甘草6克,芒硝12克分沖。結果:上藥服一煎,大便通,頭痛已,身熱減,體溫正常,繼服余葯而去芒硝,諸症基本消失。(《經方傳真》)

8小兒病毒性肺炎(門純德醫案)

門純德為山西著名中醫,擅於用陰陽學說來指導臨床制方遣葯。 王某,女,2歲。患兒高熱,咳喘,時而抽搐,已十餘日,住某醫院診斷為小兒病毒性肺炎。曾大量用抗生素,並輸血輸氧,體溫一直在39.5℃~41℃,病情危重,邀余會診。診見:患兒高熱,面色蒼白,面微腫,印堂色青,口唇發紺,神識朦朧,咳喘急促,呼吸困難,身無汗,腹脹大,四肢厥冷,二便失禁。舌質淡,苔少,脈沉細,指紋青紫。此為寒邪閉郁於表而發熱,寒邪閉肺而咳喘,入里而傷於陽。治以興陽解表,溫經發汗。方用麻黃細辛附子湯治之。處方:麻黃3克,細辛1克,附子3克。一劑,水煎服。

二診:葯後手足轉溫,頭身微汗出,熱勢退卻,體溫降至37℃,喘促漸平。此陽氣已復,表邪已解,但肺氣未復。再服以生脈散加蘆根、黃芪、玉竹一劑,繼以党參、白朮、茯苓、甘草、黃芪一劑,病癒出院。(《名方廣用》)經方能一劑退熱,名家醫案為證9感冒高熱 無汗煩躁(荒木性次醫案)

荒木性次為日本漢方學家。 一婦人因感風寒,發熱數日不解,服2~3種西藥不效,發熱近40℃,頭痛如刀割,咽干,欲飲水,苦悶,夜間不寐,時時惡寒,如欲死狀,坐卧不安。其主症為不汗出而煩躁,故與大青龍湯。服後大汗出,諸症霍然而愈。 (《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

友情提示:現在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很多疾病都開始年輕化,學習中醫養生,保養身體健康,請下載中醫古籍APP,在各大應用商店均可下載。

經方能一劑退熱,名家醫案為證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簡單正確的家庭退熱法
手捂頭囟的方法不能退熱
退熱葯你吃對了嗎?快來學習退熱葯正確服用方法吧!
退熱貼能退熱嗎?
退熱 試試中醫方法
退熱貼真的能退熱嗎?
兩個寶寶退熱偏方,比打針退熱還快,你家裡就有
小兒退熱貼真的能退燒嗎?
退熱貼看似安全!但也要注意使用方法哦!
發燒不用退熱葯,頂住壓力用經方!「跟己安先生學中醫」
家中小兒發熱頻繁,一定需要藥物手段退熱嗎?
怎麼給孩子退熱? 這3種助長高燒的方法還是不要再用了
如何快速解決小兒發熱的問題?——不打針不吃藥,一招退熱
發熱有害嗎?退熱葯是如何退熱的?
感冒之後怎麼退熱?中醫有一條妙計,你可能從未聽說
產婦發燒應該如何處理 幾種實用的退熱小方法
「出汗就退熱」 認識退熱與出汗間的關係,利於孩子真正退燒!
在退熱方面中藥治療療效顯著
病房直擊:發燒亂吃退熱葯,九旬老人腎臟險被憋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