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歷史故事你只知其一是否足矣?
盤點和解釋那些聽起來讓人忍不住發笑的歷史故事和片段,深入了解那些真實的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
紙上談兵
原文: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佯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
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
這個故事至今被拿來當做反面教材,提醒人們不要只用理論來看待事物本身,成語的釋義為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好了,那麼就讓我們來深入一下這個故事,畢竟看歷史不能就這麼簡單地去看待,各個方面的因素的結合導致了歷史的結果,而且,能在史書上留下重重一筆的人怎麼可能那麼簡單呢。
首先,第一點疑惑,趙王為何要換廉頗上趙括。
我們今天都知道廉頗是趙國唯一能夠抵抗秦國的大將,和趙括這個從來沒有指揮過戰爭的人不是一個水平的,相信趙王也能夠明白這個道理,了解歷史的人可能在這裡就會提出離間計,沒錯,離間計確實是導致君臣不合的一個因素,那麼還有沒有更重要的因素呢,那就是經濟。
趙國當時和秦國已經不是一個重量級的對手了,實在撐不下起了,廉頗守了三年,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論述過,十萬人戰,其中有七萬為作戰人員,需要三十萬人運送糧草,趙國需要的是速戰速決。趙國國君對廉頗的堅守不戰已經喪失了信心,甚至反對到剋扣其糧草促其出戰的地步,可廉頗寧願餓著肚子也不出戰。
大家都知道廉頗用兵屬於穩紮穩打的那種類型,秦軍攻打趙國被廉頗防守而不出戰,長期下去就會因為補給等原因無功而返,這個方法也是趙國能夠打贏這場戰爭最可能的辦法。
但是,對於趙王來說呢,一個君王在三年內天天忍受將會國破家亡的悲劇,同時還要調節著不安的貴族和人民,還要讓國家正常地運行,作為一個正常的人來說,趙王能撐三年之久lz也是真的打心底佩服。
同時我們的秦國又在做什麼呢,秦國則大肆宣布趙括為帥,趙必勝的口號,重金賄賂趙國朝中重臣,這一系列的小動作促成了換帥的大動作。在此lz表示,一個人騙你,你可能不信;一堆人騙你,你可能將信將疑;但是如果一堆人天天騙你,我不相信你還不信。而且,朝中的臣也在天天面臨著會被秦國滅國的危機,原本可能不信的人也不得不選擇相信這個謊言(應該不算謊言,算賭博吧,畢竟趙括的能力沒有試驗過)
那麼我們的趙括又做了什麼呢,趙括與趙王的第一次對話,就給趙王留下了英勇,強勢,一個擁有無限可能的自信年輕人形象,而且他的主要觀點就是速戰速決。和廉頗比起來,趙括首先是給予了大家希望,加上他父親留下來的威望,再加上國內經濟已經支撐不住廉頗的龜守戰法,所以他成功了,他代替了廉頗這個趙國的頂樑柱。
所以總的來說,趙王換廉頗上趙括的重要因素有四點:國內不樂觀的經濟支撐不起廉頗的作戰方式,持續三年的滅國危機對於各個階級的陰影和所帶來的不安全感,秦國的大力吹捧,以及趙括成功的自薦。
樂不思蜀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矣,而況姜維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王若後問,宜泣而答曰:『先父墳墓遠在隴、蜀⑤,乃心西悲,無日不思.』」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蜀國滅掉後,劉禪被帶到了洛陽。司馬昭招待他,而宴會上所演奏音樂舞伎跳舞蹈是蜀國的。但內容不怎麼好,像當年韓信玩的四面楚歌。蜀國投降的大臣都痛哭流涕,劉禪卻談笑自若。換一個角度來講,此時的劉禪已為「魚肉」,「沒心沒肺」未嘗不是一種明哲保身。他還是中華歷史上唯一被滅國之後善終的君主。
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而事實上,對於事無巨細,大權獨攬的諸葛亮,劉禪也基本上做到了凡事謙讓,「以父事之」。按照常規,諸葛亮本應還政與劉禪。北伐前夕,諸葛亮依舊把22歲的劉禪當作孩子,特派心腹「監管」,「後主益嚴憚之」。不僅如此,還在《前出師表》中,透露出對劉禪的種種不滿,象對待孩子一樣提耳面教劉禪的「親閑臣,遠小人」,而青年天子劉禪從大局考慮,委曲求全。諸葛亮的違背了先主輔政的囑託,進而代政,並長期大軍在外,犯了君臣大忌。
儘管劉禪與諸葛亮君臣之間也存在著些許不諧,而劉禪也是為大局著想,剋制自己。諸葛亮用人失誤後很內疚,後主安慰說:「勝負兵家常事。」諸葛亮自貶三級後不久,為了不影響諸葛亮的權威,等諸葛亮打了勝仗後,劉禪及時恢復諸葛亮的職務。諸葛亮死的消息傳來,劉禪連日傷感,不能上朝,竟哭倒於龍床之上。當靈柩運回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諸葛專權對後主很有刺激。在諸葛亮死後,劉禪反對為其立廟。但在眾人的一再要求下,阿斗也沒有固執己見。儘管如此,劉禪還是沒有丟掉諸葛亮這面旗子。如此行事,既得人心,也順民意,從而保證了政局的長期穩定。魏延造反,卻表奏楊儀造反。後主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曰:「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為了防止權臣權力太重問題,劉禪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官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蔣琬死後,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獨攬,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巨細,咸決於丞相」的政治體制。所以說,劉禪算得上是一個有心計有手段能寬容的第二代。
※如果沒有這些老照片,你可能都不知道歷史竟是這樣的
※這些才是真實歷史,你知道幾條?
※歷史上真正的秦檜,才不是你們所知的那樣!
※歷史上真實的香妃,這些事情你可能不知道
※這些曾經的歷史瞬間,你見過嗎?這些人你還認識嗎?
※你一定也被誤導了!揭秘那些不為人知的歷史真相
※別讓它們成為歷史,你應該沒見過這樣的黑熊
※歷史上你不知道的那些事:關羽為什麼戴著綠帽子?原因是這
※這些顛覆人們所知的歷史細節,你有看過嗎?
※這些冷門歷史知識,你都知道嗎?
※這些歷史或許你根本不知道
※嚇人的歷史照片 這些恐怖故事歷史老師都不一定知道
※歷史上唯一一個消失不見的皇后,你知道嗎?
※沒點經濟歷史知識還真看不懂這段子
※歷史上那些坑死人不償命的飯局!最貴的飯局你又知道是那一個嗎?
※這幾張歷史老照片背後的故事,會讓你睡不著!
※今人只知古錢幣,卻不了解其歷史?
※這幾位「漢奸」影響著歷史的發展,你知道是誰嗎?
※這些說法,原來歷史都有記載為什麼,看看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