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無冕之王:文小剛摘凝聚態物理最高榮譽Buckley獎

無冕之王:文小剛摘凝聚態物理最高榮譽Buckley獎

2016年10月,美國物理學會宣布,中國科大畢業生文小剛教授榮獲2017年Oliver E. Buckley獎。


美國物理學會(APS)宣布文小剛因「拓撲序理論及其在廣闊領域內物理系統中的影響(For theories of topological order and its consequences in a broad range of physical systems)而獲獎。

無冕之王:文小剛摘凝聚態物理最高榮譽Buckley獎


數天之前,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施郁剛發表博文稱讚「國際上拓撲物態研究方興未艾。一個領頭人是文小剛(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他在與牛謙合作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拓撲序的概念。拓撲序後來成為拓撲量子計算的基礎。拓撲物態的研究對於量子計算的實現也是很有意義的。」話音剛落,文小剛即獲獎,施郁又發表博文祝賀,並笑稱自己「英明」。


文小剛2000年即升任麻省理工學院正教授,但他的工作太抽象,因此較少被媒體關注。哪怕在科學家雲集的科學網,文小剛開通博客時,吃瓜群眾仍一臉懵逼問「文小剛,他是Who?」有人調侃新生代華人物理學家兩位傑出代表是張守晟與文小剛。「如果這兩位相當於籃球界的姚明,饒毅、施一公在國際生物學界的地位則相當於籃球界的易建聯」。


無冕之王:唯一不是院士的獲獎華人

無冕之王:文小剛摘凝聚態物理最高榮譽Buckley獎



拿Buckley獎的華人比拿諾貝爾獎的華人要少很多(如果不是難很多)。Oliver E.Buckley獎被一些人認為是國際凝聚態物理的最高獎。1952年設立至今,華人物理學家中,僅有沈志勛(2011,美國科學院院士)、張首晟(2012,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李雅達(1991,祖籍廣東,香港人,美國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崔章琪(1998,中央研究院院士)、崔琦(1984,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曾獲得該獎。華人獲獎者要麼是諾貝爾獎獲得者(或一度呼聲很高的候選人,例如張守晟),要麼是美國或中央研究院院士。文小剛是唯一的無冕之王,他至今不是美國、中國科學院(或台灣地區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只是人數較多的APS Fellow(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文小剛未來是否獲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令人好奇。


誰是文小剛?


1977年文小剛從陝西西安市48中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學習。文小剛是1981年度CUSPEA(李政道先生倡導的中-美聯合招考赴美物理研究生招生考試)全國狀元。1981年9月,文小剛領銜的中國科大22名考生通過1981年度CUSPEA,斬獲全國第一、二、三、五名。

文小剛1987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現為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曾任加拿大滑鐵盧圓周物理研究所牛頓講席教授。曾榮獲海外華人物理學協會1994年優秀青年科學家獎和1992至1997年的斯洛恩獎。


以下是文小剛的主要學術貢獻(摘自百度百科) 建立了分數量子霍爾效應拓撲序理論和邊緣態理論,預言了雙層量子霍爾體系中的超流/超導現象; 提出了研究高溫超導機理的SU(2)規範場理論、量子序理論和自旋口袋(Spinbag)模型,這方面的研究對全面認識高溫超導體的相圖,尤其是在欠摻雜區所出現的大量反常物理性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他提出並論證了分數量子霍耳效應基態的拓撲有序性,建立了描述分數量子霍耳效應低能元激發的邊緣態手征Luttinger液體理論。 為了推廣朗道關於相和相變的對稱破缺理論,建立了拓撲序理論和量子序理論,並預言了新的物質態。揭示了拓撲序和量子序的弦網凝聚的本質,並用弦網凝聚提出了統一光和電子的理論。

無冕之王:文小剛摘凝聚態物理最高榮譽Buckley獎



文小剛(772)是CUSPEA全國第一名,。

無冕之王:文小剛摘凝聚態物理最高榮譽Buckley獎



文小剛(772)是CUSPEA全國第一名,現為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關於Oliver E.Buckley獎

Oliver E.Buckley獎被一些人認為是國際凝聚態物理的最高獎。1952年AT&T 貝爾實驗室創立該獎,用於紀念貝爾實驗室主席Oliver E.Buckley先生。


Buckley獎用於表彰凝聚態物理的理論或實驗成就,獎金為兩萬美元。獎金評選的標準強調必須是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貢獻,通常每年授予一位獲獎者,但有時也允許分享。2017年度,文小剛就將和 加州理工學院Alexei Kitaev教授分享該獎。


新聞來源:來自美國物理學會官方網站,本文參考了施郁教授博客。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美古關係緩和或推動古巴研究人員融入全球科學界
基礎研究的主力隊伍是誰
我的「分子機器」情結
近3年諾獎三大獎評審引用論文,Cell遠差PRL
法國美國荷蘭三位科學家獲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

TAG:科學網 |

您可能感興趣

Blackberry Motion渲染圖曝光,無物理全鍵盤
物理學咬文嚼字之八十四:Energy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Rainer Weiss的家族故事
物理學教授評論Elon Musk發布的火星殖民計劃
Science:物理學家新發現——氫鍵的秘密
Adv Funct Mater:高機械性能的物理交聯絲素蛋白水凝膠
All Nobel Prizes in Physics歷年諾貝爾物理獎(上)
妙趣橫生物理學:Yuri
iPhone X定妝圖曝光!取消物理Home鍵 豎形雙攝
著色中的數學和物理原理 Naty Hoffman
Fansmitter:利用聲波入侵物理隔離系統
《Science》:生物工程out了?化學物理手段也能改造生物
Tilt Brush進駐藝術家專訪:蔑視物理學的規則
大陸最大國際素食節Plantopia植物理想世界2nd Shanghai Vegan Fiesta
諾獎得主Wilczek:粒子物理學將去往何方?
iPhone 8屏幕鋼化膜曝光 沒物理Home鍵
微軟發 iPhone應用Seeing AI 為盲人識別周圍物理世界
英國物理學會出版社執行副總裁Jamie Hutchins:談IOPP與學術期刊發展
Makeblock:降低物理世界的門檻,STEAM 教育不僅簡單還要夠酷|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