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讀《論語》的最高境界在於悟「道」

讀《論語》的最高境界在於悟「道」

讀《論語》的最高境界在於悟「道」


讀《論語》的最高境界在於悟「道」


我們在理解前人的智慧,不能單純採用機械式的組合與邏輯而去學習,否則將會離道越遠。


文/黃信振


《史記》中的《老子韓非子列傳》記載了儒家聖人孔子在問禮於道祖老子所發出的感慨: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讀《論語》的最高境界在於悟「道」



司馬遷《史記》(資料圖)


這段記載的真實性被上古時代的諸多典籍引用,而且司馬遷作為漢代有名望的史官家族出身的人,手上必定是有相關的內容,否則怎敢將這樣的內容置於後世人面前。

孔子想問的是「禮」,老子卻給了他「道」


這次會面,孔子本來是因「問禮」而去,但是最後得到的並不是我們理解的「禮」,而是「禮」所不能涵蓋的內容。道祖老子給的回答並非對於「禮」,比如「去子之驕氣與多欲」這句話就與《道德經》中的「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隨、或覷或吹、或強或贏、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讀《論語》的最高境界在於悟「道」



孔子見老子圖(資料圖)

所以,我們會發現,將上述一段歷史記載,與《道德經》的內容關聯起來的時候,變成了孔子求「禮」,道祖老子授之以「道」,裡面包含了道教中自身「個體」如何在內煉成形的方式下,與「天下」如何融合;「個體」如何不被「物」所牽絆與固化,修鍊過程中要秉持去除驕奢等後天習性等。


我們有理由相信,孔老夫子當年問「禮」,應該是問到不少這方面有意義的學問。但是,他對道祖老子這番「道」化,不僅沒有失望,而且相當佩服,以「其猶龍邪?」作總結。


仁義搞不好可以假仁假義,禮法搞不好會變成虛禮,智搞不好可以變成害人之巧,信如果沒有合理的準則與標準那就是盲信。所以,仁義禮智信如果沒有終極根本的決定性內涵,就容易流於形式,無法發揮重大的作用。


所以,儒家追求的根本,其實就是道家。這從《論語》孔老夫子所說的一句話,可以看出他所表達的道很難體會,今天再嘗試去理解的時候,後人容易降低了聖人本身的境界。我們應該儘可能嘗試站在萬事萬物的層次上,盡量地復原這句話的內容。

道家主張「捨身取義」嗎


孔夫子人生的經歷,有句代表性的話:「朝聞道,夕死可矣。」許多人理解成為了仁義可以死去犧牲。這不符合聖人對於這個世界的境界。世界上古往今來,有不少仁人志士成功了,也有不少失敗的,但失敗的人不一定都要選擇生命的死亡。這是因為世間很多事情是充滿變數的。誰能保證一定可以達到最終的成功結果呢?動不動就提出結束自己生命的人,並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讀《論語》的最高境界在於悟「道」



論語(資料圖)


「朝聞道,夕死可矣」最重要的地方是「道」,只有「道」才是生化世界的終極根本,修習傳統文化,要達到遊刃有餘的層次,就必須求道。但是為什麼要「聞道」?而不是「聽道」和「看道」。「聞」一般與聽覺有關係,其象徵的意義非常深刻。「聞」字是寫在門裡邊,在古代門與戶是不一樣的。有門的人家是兩邊開的,社會上有地位的人才用得上大門。在北京現在仍然有不少四合院結構建築依然保留這樣的特點。「聞」字裡面的「耳」,你可以想像當自己緊貼門中間的時候,你想聽到裡面的消息非常難,因為門又厚又大,隔音很好。「聞道」是非常艱難才能獲得的階段性結果,並且要心地非常清靜不動才可以配合到外在的變化,整個全程是非常考驗人的內修外用。


「聞道」是與「朝」同在,古往今來,對這個「朝」的字面解釋都屬於早上的意思,但是,它在這句話裡面與「夕」對應,我們常說「朝夕相處」就是指一天,一天就是太陽升起的時候是「朝」,太陽落山之後是「夕」,所以,朝夕其實分別代表著一陰一陽地更迭轉換。


「朝」代表一天中的陽氣生髮之時,可以與《周易》當中的「乾卦」相對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夕」代表一天中的陰氣出現之時,可以與《周易》當中的坤卦相對應,「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換句話說,「聞道」讓我們以自強不息的狀態面對挑戰,必須保持像天一樣對未來剛健地追求。

讀《論語》的最高境界在於悟「道」



古代宅院大門(資料圖)


與此同時,「聞道」由於智慧開啟程度越高,過去的自我必然會有許多修正的地方,淘汰的地方,顛覆的地方。這是個消減的過程,與坤卦可以相對應。因此,「朝聞道」與「夕死可」,這是對應的六個字,「聞道」是超越自我的過程,「死可」蘊含著值得消亡,前者通俗地說是生智慧,後者是修正自我,蛻化過去。所以,不要把傳統文化的「生死」單純理解為肉體的生死。「朝夕」是個相對概念,寓意著每天都在前進升華,升華之中會有全新的自我個體化生,過去的自我個體逝去。


每位求道者必然會不斷地發生回歸個體範圍更精妙的程度——「道」。完成這個精妙化的修鍊後,古代稱為得道之人。所以,「道」的通達,讓之後的社會關係衍生出的「仁義禮智信」有了實現的準則與可能。


不要忽略孔子是求道者這一事實,更不要忽略道學是儒學的根本,否則,我們無法理解當時聖賢要傳遞的智慧,容易曲解其意。(編輯:行雲)

讀《論語》的最高境界在於悟「道」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文:中國道教學院黃信振。)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神目如電:積年懸案終於告破,冥冥之中緝拿兇手
世代堅守的火居道士 如今卻傳承乏人
秦嶺第一仙境 天下最險道觀——塔雲山道觀
道在目前 丹道萬法之基:煉目歸源法
棺中石俑所為何來 欠下陰債終須償還

TAG:騰訊道學 |

您可能感興趣

《論語》慎獨,自律的最高境界
讀《論語》悟孝道
《論語》中的人生三境界
《論語》「道之以政」章導讀
《論語》共讀,取怨之道
讀《論語》所帶來的感悟
《論語》共讀,直道而行
《論語》的讀書札記之絮語
讀懂《論語》中的「知命」
《論語》「道千乘之國」章研讀札記
《論語》誦讀與學習心得
《論語》「忠告善道」章導讀
《論語》共讀,祭如在
為什麼叫《論語》?《論語》十五問
黃朴民:教育的境界——《論語·述而》闡釋
高尚舉:您讀對《論語》了嗎?
《論語》中的交友之道:尊賢容眾
為己之學:《論語》三章精講
對《論語》中「君子」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