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騎竹車的人 正午

騎竹車的人 正午

在北京,曾經的自行車王國,現在的世界霾都,一群年輕的手藝人,想用中國的竹子復興自行車文化。

騎竹車的人 正午


騎竹車的人


by Markus Wanzeck


那天Claudio Rebuzzi知道,一切就緒了。所有努力,所有花費,他們所冒的一切風險都值了。傍晚,有人敲門。Rebuzzi,全北京最獨特的自行車工作坊合伙人之一,跳起來歡迎到訪者:Kevin He,他三十歲出頭,實際上還是個學生,但是已經很久沒有翻過書本了。他是來取自行車的。


這輛自行車是竹子做的。兩周前,Kevin He自己做好了車的主要框架。在這期間,Rebuzzi幫他把輪子、車座、龍頭安裝完成。現在該試騎一下了。

Kevin He跨上車,腳蹬踏板,消失在縱橫交錯的北京胡同里。「太棒了!」回來時Kevin大喊。他笑得很開心,像剛坐了過山車,腎上腺素飆升。一切都挺好的,他說。只有剎車有點問題,不過總的來說還是很有意思的。Rebuzzi上了車,他留著精心修剪的大鬍子,穿著帽衫,頭戴一頂羊毛帽子。問題很快清楚了。剎車太緊,他用相當專業的口吻說道。一些調校總是免不了的。


Kevin He的熱情卻剎也剎不住。「現在人們什麼都買現成的,」他說,「人們還會動手組裝的只有宜家的架子了。」他騎在車上,顯得很驕傲:「這輛車完全是我自己一個人做的。拿到手裡感覺實在是太棒了。」


宜家,代表了一種虛假的獨特性。最終世界各地的客廳都是一樣的傢具,就像毛時代人人都穿的灰色衣服。這正是竹製自行車所反對的,他們的每個樣品都獨一無二。外形,顏色,重量都有所不同。


竹竿做的車架約1.5到2公斤,而整輛自行車約10到11公斤。「和鋁一樣輕」,Rebuzzi說,「有人擔心是否耐用,但我們的自行車跟不鏽鋼的差不多。」


這些自行車最重要的原料——桂竹——來自浙江省。這種竹子很容易加工,不需要特別的機器。普通的工具箱就夠用了。

而且占的空間也不大,真的只需要很小一塊地方。Bamboo Bicycles Beijing的工作室跟車庫差不多大。為了活動方便,29歲的Rebuzzi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是把已經做好的自行車擺到巷子里。這樣總算有了來回走動的空間。發明這款自行車——也許並非完全重新發明,這有點過了——是為了復興自行車文化。


***


北京曾是世界聞名的自行車之都,但是現在自行車越來越少了。30年前,街道上的自行車就像寬闊、無盡的河流一樣,如今這座城市大約有六百萬輛汽車,飽受堵車的困擾。去年有人被堵了很久:在西二環,他們整整被堵了8個小時。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


如果還是一點也動不了:放鬆!深呼吸!哦,還是算了,最好別。有霧霾。


事實上,說到買車,「儘管情況這麼嚴重,但中國年輕男人的兩大願望,」Rebuzzi解釋道,「買房買車。他們心裡就這兩個願望。沒車沒房,就沒有女人。中國的情況就是這樣。」

Bamboo Bicycles Beijing ,簡稱BBB,這是一個小小的另類概念,卻有強大的創新力量,正是這種創新的力量讓北京發展成今天的模樣,也把自行車推入了歷史。那些自行車時代的遺迹——扔在人行道和胡同里、落滿灰塵的自行車——啟發了BBB項目。


一名年輕的華裔美國人王勤輝(David Wang),在北京住了好幾年,他收集這些廢棄的自行車,修理翻新,讓它們可以再次上路。


有一次,王勤輝將鋁製車架和粗重的鏈條組裝在一起的時候,他突然想到:這些管架和附近寺廟門前的竹子何其相似!為什麼沒有人用竹子做自行車?


是啊,到底為什麼呢?不久之後,王勤輝騎上了組裝的第一輛竹製自行車,在北京晃悠。而且,他想把自己的發明分享給更多人。他想搞一個竹製自行車工作坊。王勤輝找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2014年4月12日,這個小團體將BBB的想法放到了互聯網眾籌平台上。不到三周的時間,112名支持者拿出了15000美元,這些錢用於購買工作坊的設備以及首批25輛竹製自行車的原料。

車間門邊有一個藍色的塑料澡盆,裡面栽著竹子。兩個工作台上放著未完成的自行車車架。後面是工具牆,以及裝著輪胎、車圈和竹竿的紙箱。Rebuzzi不停地從紙箱里拿出各種東西。他坐在小板凳上給輪胎打氣,一開始用口吹,然後用打氣筒。工作台邊,站著23歲的小羅。大家都叫他毛克利(Mowgli),因為他曾經留著長發,很像迪斯尼卡通片《森林王子》里的同名主角。


毛克利正往車架上刷油,因此他戴著防霧霾的口罩。好幾分鐘的時間裡,沒有人說話。Rebuzzi和毛克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一輛組裝好的竹製自行車2800元,相當於400歐元。不便宜——因此它可以放在中國上市公司合伙人的地板上,作為一種地位的象徵。有些來參加工作坊的人確實懷著這樣的動機。然而,大部分人把竹製自行車視為一種態度,支持環保的出行方式,反對消費主義和奢侈的汽車文化。


毛克利來BBB之前,曾經學過海洋學。「挺有意思的,」他說,「但也不是特別有意思。太理論化了。留在大學裡發展?絕對不可能。」大學畢業後他工作了一段時間。不到一兩個月他就完全受不了了。「太多的無聊工作。」一天,他站在了一家自行車店門口。完全是隨機地,他進去問老闆能否過來學學修車。老闆答應了。這位海洋生物學畢業生,開始在那兒修自行車,從早上十點干到晚上十點。「工作時間長,工資又低,」毛克利說,「不過感覺還行。」


一個月過去了,又一個月,然後半年過去了。毛克利第一次想到:我可以靠這個為生。如果不是王勤輝在2014年末來到這家自行車店,找人幫忙做竹製自行車,他可能還會在店裡呆很久。


***


2016年4月,北京竹製自行車工作坊迎來第二個生日。他們已經生產了250輛自行車。在北京做了50多次工作坊,在上海、香港、廣州、寮國和美國也都有合作項目。Rebuzzi估計,北京工作坊的參加者里,老外和本地人各佔了一半。Rebuzzi在2014年跟朋友從南非來到北京,當時他為一家自行車雜誌撰稿。當他聽說BBB的時候,就約王勤輝見面。聽起來像是雜誌需要的好故事。然而這篇文章始終沒有寫出來。Rebuzzi沒有寫BBB的故事,而是成為了團隊的一員。

騎竹車的人 正午



圖為Claudio Rebuzzi。


沒有良好的合作和一點點的痴迷,BBB這樣的項目無法完成。


「毛克利!」Rebuzzi叫道,「鏈條夠用嗎?」


「夠用。」回答很快。


Rebuzzi覺得他回答得太快了:「你確定嗎?」


「確定。」這次回答得更快了。


「我們還有多出來的鏈條嗎?」


沒有回答。Rebuzzi走到架子前,拖出一個綠色的塑料盒。他翻了一下,沒有備用的鏈條。他嘆息道:「好吧,只能用現有的鏈條測試一下了。」


沒有問題——假如一切都運轉正常的話。兩天後,一家IT公司的25名員工要來參加工作坊。他們將分成五人一組,大家一起製作自行車。他們把竹製自行車當作了團隊建設活動。


這種規模不小了,BBB的車庫容不下,所以他們租了一家酒店。不過組裝的過程還是一樣的:先根據各人的體重挑選竹竿,然後根據身高調整長度。車架需要七根竹竿:上管,下管,以及坐管。此外,還要用較細的四根竹竿做後三角。


製作好車架之後,就是把配件組裝起來,通常會由BBB的工作人員在接下來的工作日抽一個小時左右替大家組裝檢查,檢查完畢,一輛竹製自行車就可以上路了。


「第一次看到竹製自行車的人,」Rebuzzi說,「完全無法相信這真的只是用竹子做的。」他們以為竹子很容易斷。剛開始胡同里的鄰居也持懷疑態度,特別是那些從自行車時代過來的老人。「竹竿裡面裝了什麼?」人們問。「什麼都沒有!」Rebuzzi回答,「我們什麼都沒加!」


Rebuzzi從牆上取下一幅車架。「看這兒!這根竹竿還沒封上。你看到裡面有什麼了嗎?真的,什麼都沒加。」


完成一副竹製車架需要兩天的時間。「光是纏線和打磨膠水就需要10個小時,」Rebuzzi說,「但是經常會花費更多的時間。」他暫停了一下,環顧四周,然後指著一副膠合處如嬰兒臀部一般光滑的車架。「30個小時,」他輕聲說道,「來參加工作坊的人可不會這麼用心。只有我才這樣做。」


Rebuzzi輕輕地將這副車架取了下來,「我喜歡這輛車,」他又停頓了一下,「不過我討厭那30個小時。」


翻譯:李孟林


Markus Wanzeck(馬庫斯?范采克),是德國《自然》雜誌的責任編輯。2011-2014期間曾任時代明鏡通訊社記者和編輯。此前,他曾在文字沙龍記者網路柏林辦公室工作。他經常前往亞洲和非洲採訪。他曾在慕尼黑和澳大利亞悉尼攻讀哲學和社會學。本文寫於2016年。


題圖為BBB的工作間,受訪者提供。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午故事 的精彩文章:

鬼市 正午·視覺
金老師吃了五支香煙
海明威在盧森堡公園挨餓
記得帶上晾衣繩
最後她居然讓我上了飛機!

TAG:正午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