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呼倫貝爾,只是一片草原嗎?(二)

呼倫貝爾,只是一片草原嗎?(二)

圖片來自網路


壹讀微信號:yiduiread


推送第一篇之後,壹讀君在後台收到壹堆飯的留言:我有一個呼倫貝爾的大學同學,屬於驍勇彪悍的那種類型,他說呼倫貝爾到處都是蒙古包,是真的嗎?他還說自己從小騎馬上學,教室也設在蒙古包,課間還要去喂馬,高考還要加試射箭還摔跤,後來射箭脫靶了,和我混入了一所學校…

壹讀君掐指一算,你應該被忽悠了… 如果第一次接觸來自內蒙古的朋友,很多人都會對他們的生活環境充滿好奇,腦洞大開的段子手恰巧以此為梗,博君一笑。壹讀君來「闢謠」,其實作為蒙古民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標誌性建築「蒙古包」,在呼倫貝爾城市當中除了飯店裝修特製,並不多見。也就是說,在城市當中,幾乎沒有以蒙古包為住宅居住的,更不要提在蒙古包上課了。不過既然#壹堆飯#有興趣,壹讀君有問必答,就來講講呼倫貝爾的特色建築。

呼倫貝爾,只是一片草原嗎?(二)



蒙古人吉祥幸福的搖籃——蒙古包最初是為了居無定所的游牧民在遷徙時所建。從狩獵到游牧,從東胡、匈奴到女真、蒙古,草原為強大的部落文化帶來野性與自由,使呼倫貝爾的歷史上從不缺少厲兵秣馬的勇者,而這樣的生存狀態更需要適應遷徙流動的居所。史記明確記載匈奴人就已住「穹廬」(蒙古包的前身),它搭建速度快、拆卸簡單、裝載也方便。

之所以適於建在草原,是因為游牧經濟高度依賴大自然,游牧民族早就在生產實踐中認識到只有優質的生態環境才能保持水清草茂、五畜興旺,所以搭建蒙古包時一般都選擇通風且離水草較近的地方。當蒙古包在某地駐紮時間過長而畜群高度集中時,為避免草地過度被損壓啃食,牧民便會遷走,使這片牧草在之前牛羊糞便的肥地作用下恢復茂盛。

呼倫貝爾,只是一片草原嗎?(二)



在蒙古族民間有一句諺語:「沒有俄羅斯釘的痕迹,沒有洋繩的纖條,沒有土木石頭的使用,純寶的銀殿,這指什麼?」 在世界各地不勝枚舉的住宅建築類型中,不用土木石頭、鐵絲類而建成的住宅,也只有蒙古包了。草原盛產柳木,搭建蒙古包的原材料來自於草原的柳條和羊毛等。


蒙古包基本結構由陶腦(天窗)、哈那(牆)、烏尼(椽子)、包門四個骨幹構件組成。

包門:通常開向東南,沿襲著蒙古族以日出方向為吉祥的古老傳統。


陶腦:蒙古包的天窗,最頂端的圓形木框。蒙古族古老傳說中,天窗是太陽的化身。


烏尼: 蒙古包的椽子,用來連接牆體和天窗的柳條材質。


哈那: 蒙古包的圍壁,它也是用柳條綁定而成,呈菱形,具有較好的伸縮性。


除此之外,還有用馬尾巴的粗硬毛做成的圍哈那的毛繩。搭建蒙古包時,要從上自下,先固定陶腦,可以把少量烏尼插入天窗,之後從門的兩邊逐步插烏尼。圍建哈那時,從西南邊開始圍,將相鄰的哈那口綁緊,同樣也從西南邊開始捆定,形成圓形底面,有效利用草地空間。

呼倫貝爾,只是一片草原嗎?(二)



構架形成之後,就要給蒙古包「穿外套」了。木架外邊要用白羊毛氈覆蓋。在夏季時,蒙古包氈壁的底部可以掀開,所以包里會充滿涼爽的氣息。而冬季,禦寒光靠羊毛氈是不夠的,更要得益於蒙古包有效利用力學原理的建築設計。


蒙古包具有圓滑流線性特點,有利於減少與風沙之間的摩擦力。雨雪多時,蒙古包所有的頂氈和圍氈都是上風頭壓下風頭,風雪可以從蒙占包的外壁滑過去。除了圓體型有效阻擋風雪的襲擊之外,哈那菱形的靈活性布置也使其保持堅固的定力,有利於抵抗惡劣氣候,適應北方草原的生態環境。蒙古包如此實用,而乳白色的外觀與藍天綠草完美映襯,圓滿靈活的線形與籠罩四野的蒼穹交相呼應,也折射出蒙古民族傳統審美觀念。

蒙古包的帳內布局也是有講究的。一般包門的兩側是用來懸掛主人的馬鞭、弓箭、獵槍等用具的,中央部位安放火爐取暖,通常用牛糞作為燃料生火。火爐邊鋪著地氈,上面可以擺放矮腿的雕花木桌。孩子常常趴在木桌邊聽母親講故事,沉醉於暖意中。


「暖」在人們生理需求與心理需求當中都太重要了。#壹堆飯#們可能聽說過,呼倫貝爾冬天能達到40度以上,如果說草原有蒙古包,那城市中的人又該如何生活呢?冬天的呼倫貝爾是一派粉妝玉砌的冰雪世界。你可能無法想像,車輛清一色換上雪地胎,以平均20邁緩慢溜行;女人們出入都裹著貂皮,不是炫富,只是以此抵禦羽絨服也奈何不了的寒冷,冷到呼口氣,眼睫毛立即毫不留情地結出冰柱。


所以這裡除了每到9月下旬就開始充足供暖的普通樓房之外,壹讀君還要向大家介紹一種冬暖夏涼、在呼倫貝爾常見的特色建築——木刻楞。

呼倫貝爾,只是一片草原嗎?(二)



這是一種用木頭和手斧刻出來的俄羅斯式房屋。17世紀中葉開始, 一些俄國人侵擾或遷徙於額爾古納河流域從事放牧、採金活動,他們沿襲一貫的襲居住方式,在河畔建起了一座座木刻楞房屋。 19世紀末, 沙俄為修築東清鐵路,俄國施工人員和大批俄國邊民進入呼倫貝爾,很多人就此落地生根, 繁衍出一代一代的華俄後裔,也就是今天主要聚集在呼倫貝爾的俄羅斯族。他們定居於呼倫貝爾額爾古納市, 沿襲了俄式造屋傳統。木刻楞,也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成為呼倫貝爾地區別具一格的風景。


木刻楞是獨門獨戶的院落,主體多是一棟坐北朝南的房子, 作為全家人的日常起居的場所。坐北朝南是為了爭取最好的日照條件, 屋檐和窗檐採用木雕花紋的線腳裝飾,在陽光下更顯生動。

呼倫貝爾,只是一片草原嗎?(二)



但看上去就這麼一個有稜有角的小木屋,它是如何起到保暖作用的的呢?這就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了。瞧那筆直的圓木,選材必須直徑在20厘米以上,上下削平,中間夾著的是長在松樹林間一種獨特苔蘚;不用一顆鐵釘,而是把木頭鑽個窟窿,再用木楔加固。「刻楞」的工藝主要在壘疊房子四框。在房子牆角, 兩根交插壘疊的圓木要用斧子做出可以互相咬住的牙卯。木頭與木頭間的咬縫要想對得工整,可是個實實在在的技術活,要對得像天生長到一起似的那般嚴實,水滲不進,針插不進,才能真正抵禦寒冷。加之木頭本身的特性,冬暖夏涼,使這古樸粗獷的木刻楞,既中看,又中用。


不僅如此,聰明的呼倫貝爾人還在傳統基礎上打造出了木刻楞「升級版」。早年建造木刻楞都是直接在地上壘疊圓木, 後來人們發現圓木與土壤接觸容易腐爛, 影響房子的耐用性,房子還容易下陷,便開始用大多用水泥、石塊砌起一個相對牢固的地基。然後將木屋與土坯牆結合,圓牆框架搭好後, 在牆外斜著釘上拇指粗的柳條,塗三遍草泥土起到防裂效果。因為柳條間留有空隙,當地人就將這種漢族泥抹技術與木刻楞結合的作品,起了個有趣的名字「蟈蟈籠子」。還有的木刻楞省略了木雕裝飾,僅僅把窗框塗以白、綠或藍色油漆,就像清新淡雅的姑娘換個妝容,也別有一番味道。


《黃帝內經· 序》曰:「凡人所居, 無不在宅……故宅者人之本, 人以宅為家。居若安, 即家代昌吉;若不安, 即門族衰微。」古往今來,百姓一直把安家建宅視為關係到家族興旺盛衰的人生大事, 呼倫貝爾的民居建築風格各異,卻都承載了各民族樸實而美好的心愿,家居安順,喜樂溫存。

呼倫貝爾,只是一片草原嗎?(二)



參考資料:


1. 《蒙古包建築工藝與生態文化意涵》, 劉紅霞


2. 《呼倫貝爾俄僑考》,管秀廷


3. 《內蒙古俄羅斯族木刻楞民居文化》, 李智遠


4.《中國北方俄式民居建築木刻楞的探析》,葉芃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讚唄


和壹讀君勾搭的傳送門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壹讀 的精彩文章:

地鐵停電了,咋辦?
呼倫貝爾,只是一片草原嗎?(一)
種樹和鎳價下降有什麼關係?
愛睡覺可能也是一種病
為什麼回憶的時候是上帝視角?

TAG:壹讀 |

您可能感興趣

呼倫貝爾,只是一片草原嗎?(一)
呼倫貝爾,優美的草原記憶
有一種旅行,叫夏天去呼倫貝爾看草原!
內蒙古草原看呼倫貝爾,呼倫貝爾草原看陳巴爾虎
呼倫貝爾大草原的一顆明珠 呼倫大澤
呼倫貝爾又乾旱了!約好的草原還行嗎?
只有一匹野馬,卻種下了呼倫貝爾大草原
夢一般的伊甸園在美麗的呼倫貝爾大草原
盤點古今綠帽子王,其中一位簡直頭頂一片呼倫貝爾大草原啊
巴圖 一首《阿爾泰蒼狼》很難找!最原始的草原天籟!
真的美如花啊!7月的呼倫貝爾大草原
來自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吉祥三寶與蒼茫謠
探索呼倫貝爾大草原,遇見另一種天堂
在大美呼倫貝爾草原上,圓夢草原經典六日游
呼倫貝爾 冰雪草原千馬奔騰
呼倫貝爾中國最美的草原之一,讓我們看看草原上的濕地
雲飛和布仁巴雅爾首次同台演繹《呼倫貝爾大草原》,你肯定沒聽過!
草原大哥是獅子,二哥是鬣狗,三哥是誰?
悄悄地告訴你,關於呼倫貝爾大草原的三個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