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徐階定計制倭寇,歷代都稱讚,唯毛主席點評「莫如今」

徐階定計制倭寇,歷代都稱讚,唯毛主席點評「莫如今」

新春秋導讀:明朝最為後人痛恨的,除了皇帝奇葩、太監弄權,就當屬言官清議誤國了。朝臣大將稍有失誤,言官就群起而攻之,高在道德的至高點上把當事人罵的一無是處,結果大家都袖手高論,不敢任事,成為明朝亡國的根源之一。徐階面對言官的清議,據理力爭,正義回擊。後來,毛主席讀史至此,也為之做出點評。

明世宗時倭寇侵犯東南,當地的巡撫和按察史一再向朝廷告急,請派援兵。兵部職方郎中(掌管天下地圖,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副參謀長或重要參謀)卻不同意發兵,說東南遙遠,等到大軍派出,倭寇早已逃逸無蹤,責任由誰來負?兵部尚書因此猶豫不決。

徐階定計制倭寇,歷代都稱讚,唯毛主席點評「莫如今」

宰相徐階堅決要求出兵,但是兵部準備只調派三千名老弱之兵前往。徐階爭辯道:「江南原是我國心腹之地,朝廷放由賊兵侵凌蹂躪已經很久了。我們如何在千里之外的京城憑空揣測賊兵一定會離開,又確定他們離開以後一定不會再回來,並以這樣無根據的臆測來阻止調派援兵。調派援兵一事,要考慮的唯有應不應該的問題。若不應派兵,則不論精兵或弱兵都不派,以節省費用。若應當派兵,就必須調派精兵,以求勝利。怎麼能有名無實的做做表面工夫,讓這三千名弱兵和數萬錢的軍費,白白送去餵飽賊兵呢。」

徐階定計制倭寇,歷代都稱讚,唯毛主席點評「莫如今」

尚書無奈,於是調派了六千名精兵,由偏將軍許國、李逢時率領。許國年歲已高,李逢時則敢於深入敵境,卻往往疏忽戒備。因此初次接觸作戰時旗開得勝,卻在追擊時遇到伏兵而戰敗。

言官認為派兵剿寇是徐階的主意,就藉機彈劾徐階,認為徐階應該為戰敗負責。——這種事情明朝多了去了,可以崇禎一朝首先就壞在這件事情上。

徐階定計制倭寇,歷代都稱讚,唯毛主席點評「莫如今」

這種事情在明朝多了,放在別人身上就得停職請罪。徐階可不是逆來順受的人,馬上據理力爭說:「依法,作戰是將士的責任,而防禦是郡守縣令的職守,如今將士若作戰不利,往往處以死刑;而郡守、縣令卻安然無事。然而若城被攻下,被處死刑的又往往是將士,而郡守和縣令僅是降職而已。這麼不公平的懲罰!怎麼能鼓勵將士出征呢?真正有權命令人民的只有郡守和縣令,如今士兵與人民的比率是一對一百,又怎麼能把作戰與防守的責任都歸於將士呢?郡守和縣令若能克盡職守,糧餉必定不缺乏;郡守和縣令若行事果敢,委派的間諜必定不會誤事;郡守和縣令若能保持警覺,敵方間諜必定無法得逞;郡守和縣令若對民仁厚,地方的兵卒必能派上用場。此次兵敗,微臣認為應該嚴厲處份郡守和縣令。」

徐階定計制倭寇,歷代都稱讚,唯毛主席點評「莫如今」


世廟時,倭蹂東南,撫按亟告急請兵,職方郎謂:「兵發而倭已去,誰任其咎?」尚書惑之。相階持不可,則以羸卒三千往。階爭之曰:「江南腹心地,捐以共賊久矣。部臣於千里外,何以遙度賊之必去,又度其去而必不來,而阻援兵不發也?夫發兵者,但計當與不當耳,不當發,則毋論精弱皆不發以省費。當發,則必發精者以取勝,而奈何用虛文塗耳目,置此三千羸卒與數萬金之費以喂賊耶?」尚書懼,乃發精卒六千,俾偏將軍許國、李逢時將焉。國已老,逢時敢深入而疏。驟擊倭,勝之;前遇伏,潰。當事者以發兵為階咎,階復疏云:「法當責將校戰而守令守。今將校一不利輒坐死,而府令偃然自如;及城潰矣,將校復坐死,而守令僅左降。此何以勸懲也?夫能使民者,守令也,今為兵者一,而為民者百,奈何以戰守並責將校也!夫守令勤,則糧餉必不乏;守令果,則探哨必不誤;守令警,則姦細必不容;守令仁,則鄉兵必為用。臣以為重責守令可也。」

——《智囊全集》明智部十六

徐階定計制倭寇,歷代都稱讚,唯毛主席點評「莫如今」

當然,在明朝那個奇葩的時代,徐階只能推掉言官對自己的陷害,但並不能從制度上、從根本上改變這一情況。所以,後來毛主席讀史至此,寫下點評道:莫如今之軍區dang委制,黨政軍民皆統一於dang委。

(作者系頭條問答文史類認證專家、優質獎答主,更多精彩請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新春秋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