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希德斯瑞之戰:奧地利騎槍VS瑞士戟

希德斯瑞之戰:奧地利騎槍VS瑞士戟

1376年,德國西南地區的100多個城市組成了施瓦本城市同盟,這個地區性的城市同盟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反對濫設關卡徵稅的大小貴族們(哈布施堡家族自然是其中之一),這在當時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作為同盟的一員,瑞士城邦盧塞恩當然很想加入這個同盟,但是礙於三林州的反對而作罷,沒有直接加入其中。



希德斯瑞之戰:奧地利騎槍VS瑞士戟


但這無疑是一個與哈布施堡家族劃清界限的大好機會(施瓦本城市同盟的成立必然會牽扯奧地利人的精力)。於是1385年12月,盧塞恩出兵佔領了哈布施堡家族在瑞士領地的行政中心羅騰堡,并吞並了兩塊原屬於哈布施堡家族的領地。當時的哈布施堡家族的統治者之一,統治著奧地利以西部分的利奧波德三世召集了4000由僱傭軍與騎士組成的精銳向盧塞恩進攻;而盧塞恩與林州也聯合派出了1600人迎戰。



希德斯瑞之戰:奧地利騎槍VS瑞士戟



對於奧地利人來說,假如他們打輸了,不但收復中部高原地區的目的會落空,就連原有的阿爾卑斯山脈區域也會丟失。也就是說,他們會失去從中歐通往義大利商路的南段,這對於哈布施堡家族成為帝國皇帝,乃至控制義大利的目的無疑是巨大的打擊。

森帕赫是位於瑞士中部的一個小湖泊,在湖泊的東北方的小村希德斯瑞(Hildesrieden)兩軍遭遇。從已有的資料看,雙方几乎是同時發現對方的,而且對遭遇對方都很沒有準備。因為無論是奧地利人還是瑞士人都沒有來的及依照正常的辦法布陣。



希德斯瑞之戰:奧地利騎槍VS瑞士戟



戰鬥一開始是在奧地利人的兩個前鋒縱隊與瑞士的長戟兵之間展開的。依照當時的軍事慣例,奧地利人的這兩個前鋒縱隊應該是匈牙利的輕騎兵或者今天南斯拉夫地區的山地步兵。奧地利人和瑞士人在為了爭奪有利的地形——通常情況下是能控制戰場的高地或者小山頭進行激戰。其間,利奧波德三世讓自己軍隊的騎士們下馬,使用4-5米的長槍排成密集的橫隊。



希德斯瑞之戰:奧地利騎槍VS瑞士戟


顯然他已經從以前與瑞士人的幾次交戰中吸取了教訓:單憑騎士的衝擊,是不足以衝垮堅韌的瑞士人;而無論是由封建扈從還是僱傭兵組成的步兵,又無法抵禦瑞士步兵的衝擊。因此他讓自己的騎士下馬組成密集的方陣來抵抗瑞士人的衝擊,騎槍的長度遠遠超過了長戟(4米對2米),而當方陣陷入對抗時,他僱傭兵中的弓弩手、輕裝兵就可以發揮優勢了。如果擊敗瑞士人,他還可以下令騎士重新上馬,對敵人做摧毀性的追擊。


瑞士人的指揮官則是老樣子,將自己的軍隊組成了一個巨大的楔形陣,以盧塞恩部隊組成自己的右翼面對奧地利人,而三林州的部隊組成左翼。顯然,瑞士人以三林州的老兵作為預備隊。


戰鬥是在大約正午時分開始的,戰鬥一開始對瑞士人非常不利。利奧波德三世讓騎士下馬使用騎槍被證明是一個絕妙的主意。在密集的方陣中,騎槍對長戟的長度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右翼第一排的盧塞恩士兵死傷無數,其中還包括他們的兩個貴族指揮官。



希德斯瑞之戰:奧地利騎槍VS瑞士戟


初戰的不利並沒有嚇倒左翼三林州的老兵,他們向順時針方向旋轉,企圖攻擊敵人的後方二線部隊。此時一件意外發生了,根據瑞士歷史上的傳說,此時在與奧地利人的第一線交戰的盧塞恩軍隊中,有一名叫做阿爾里德?馮?雷克李德的勇士,飛身撲到奧地利人的騎槍上,用自己的身體拽倒了一片長矛,在敵人如林一般的騎槍中打開了一個缺口。瑞士士兵乘機衝進了缺口,突破了奧地利人的陣線,扭轉了不利的局勢。蘇格蘭詩人兼歷史小說作家沃爾特.司各特(《艾梵赫》的作者)曾為此創作過一首詩歌:


「我有一個賢惠的妻子,


她和我們剛剛出生的兒子等在家中:

為了祖國,我離開了他們。


因此,我們一定要勝利!」


危機關頭,


他沖向奧軍的隊伍中,


用身體、胸膛和雙手抵擋敵人的長矛;


四支長矛刺穿了他的胸膛,


六支將他的身體撕裂,


在密集的矛鋒中,他堅持反抗,


用盡全力,掙扎出敵人的隊伍,死去!」


雖然溫克里德的事迹頗為感人,但其真實性還是值得考證。因為關於這件事情的最早一次記載是在1533年,也就是說是在一個半世紀後,在此之前卻沒有其他文字記載。



希德斯瑞之戰:奧地利騎槍VS瑞士戟



不管真實性如何,瑞士人確實突破了奧地利騎士的陣線。看到第一線 被突破,利奧波德三世立即下令第二線部隊上前,可是迂迴的瑞士人的左翼部隊牽制住了他的預備隊,沒有得到及時援助的第一線 的缺口在瑞士人的猛攻下終於崩潰,潰逃的士兵衝垮了第二線的奧地利人。看到敗局已定,位於最後方的奧地利輜重隊逃走並帶走了幾乎全部戰馬,失去了馬匹的奧地利騎士陷入絕境。事後統計,這場只有兩個小時的戰鬥一共有200多名瑞士人,1800以上的奧地利人被殺。陣亡者中包括利奧波德三世本人,他應該是在企圖挽回敗局時被總崩潰的大潮淹沒的,考慮到奧地利人的總兵力也只有4000人,這幾乎可以被認為是一場對奧地利人的屠殺。


對於當時的哈布施堡家族來說,這簡直是一場毀滅性的打擊,損失的人力物力以及領地倒還是其次,利奧波德三世的戰死對於家族的權力結構是個重創。他戰死時只有35歲,子嗣尚未成年。按照當時的慣例,在子嗣成年,有能力單獨理政之前,需要委任一個監護人來承擔代理政事的責任。這無疑會引起家族內部的爭鬥,在這種情況下,繼續進行與盧塞恩的戰爭已經不現實了。因此在施瓦本聯盟的斡旋下,邦聯與哈布施家族簽訂了一個直至至1388年2月的休戰協議。



希德斯瑞之戰:奧地利騎槍VS瑞士戟



休戰結束後,雙方戰端再起,不過這次奧地利人輸的更慘。當年4月,格拉魯斯的農民甚至在沒有邦聯的幫助下,僅憑一己之力就在內費爾斯大敗利奧波德三世的兄弟,統治者上奧地利與下奧地利的阿爾伯特三世,並逼迫對方於次年再度休戰。自此,越來越多的地區紛紛投入邦聯之中,實際上奧地利不但失去了對瑞士中部高原地區的統治權,連阿爾卑斯山西段與阿爾卑斯山前也丟了乾淨。


哈布施堡家族在德國崛起的同時,卻在老家瑞士被一幫農民打的焦頭爛額,連起家之地也丟給了對方,只剩下最後,也是最為肥美的兩塊領地——阿爾高與土爾高谷地。而且就連這兩塊最後的領地也在接下來的一個多世紀里(阿爾高為1415,圖爾高為1460所佔據)被瑞士人所奪取。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作者原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也可鎖定我們的微信公眾號:LBQYJS 長按左邊字母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千古之謎!赫赫有名、人馬俱碎的陌刀到底長啥樣?
為了金錢還是搞基?法王為何對聖殿騎士團痛下殺手?
鴉片戰爭前二百年,中英就打過仗,賠款的卻是英國!

TAG:冷兵器研究所 |

您可能感興趣

打遍歐洲無敵手!中世紀諾曼騎士的騎槍衝鋒
中世紀騎士的雷霆—騎槍
《終末的伊澤塔》伊澤塔粘土手辦 騎槍魔女萌殺八方
騎士長矛和刺靶:歐洲中世紀騎士是如何練習騎槍衝鋒的?
二戰騎兵為什麼都用馬槍或者步騎槍,而不用衝鋒槍?
二戰期間的經典名槍:四四騎槍,由日俄戰爭經驗中產生!
別以為只有中國才有武術!看看歐洲重裝騎士咋耍騎槍
騎槍又稱馬槍,它的結構與步槍相同,只是槍身稍短,便於騎乘射擊
歷久久遠的蘇聯騎槍:射擊精準,性能穩定的1944年式騎槍
為何中國馬槊三年造一支,歐洲騎槍卻是一次性工具?
為何中國馬槊三年造一支,歐洲騎槍卻是一次性工具
南宋猛將誰能敵?單騎槍挑一帥刀劈兩將,率八百兵三年破敵十餘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