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張益唐,彭實戈,關啟安,張一慧等榮獲求是大獎

張益唐,彭實戈,關啟安,張一慧等榮獲求是大獎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張益唐,彭實戈,關啟安,張一慧等榮獲求是大獎



知社學術圈消息,10月15日晚,2016年「求是頒獎典禮」在北京大學舉行。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張益唐教授和山東大學彭實戈教授榮獲「求是傑出科學家獎」,北京大學關啟安張熙博楊競,清華大學張一慧宋偉曾文文,浙江大學金一政余倩,中國醫學科學院焦宇辰和中國科大龔晨等十位青年學者榮獲「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下面,知社和您一起領略這些科學大家與青年才俊的傑出成就,聆聽他們各異的獲獎感言。

張益唐,彭實戈,關啟安,張一慧等榮獲求是大獎


楊振寧先生出席頒獎典禮,並為張益唐致頒獎詞:


數年以前張益唐教授的一篇文章震驚了數學界。求是基金會決定為此頒發「2016年度傑出科學家獎」給張教授。下面請允許我解釋一下他的這項重要工作。


i)數學是古老的科學,最早從研究數: 1,2,3,4,……開始。古人就已發現有一些數是兩個數的乘積:


4=2x2, 6=2x3, 12=3x4, 等等。

可是5 不能化成兩個數的乘積。2,3,7,11,……也都不能。它們比較單純,所以稱它們為素數。最小的幾個素數是:


2,3,5,7,11,13,17,19,……


古希臘人證明有無限多個素數,而數越大,素數就越稀少。比如:


自1到 100,有25個素數;自1到1000間,只有168個素數。


ii)兩個相鄰的數必有一個是偶數,所以不能二者都是素數,也就是說兩個素數相差不能是1,至少是2,例如3與5相差2,是一對。11與13也是一對,等等。數學家稱這些素數對為孿生素數對。

數越大,素數就越稀少,孿生素數對就更稀少。那麼:


有沒有無數多個孿生素數對?


iii)這個問題數學家研究了幾百年,沒有解決,是數輪里一個有名的未解問題。


2013 年張益唐引進了新的想法,有了重大突破,雖然沒有完全解決孿生素數對問題,但解決了一個類似的問題:

兩個素數如果相差不到七千萬,就叫它們為親戚素數對。他證明:


有無數多個親戚素數對。


他的想法立即引導出許多文章,至今親戚對定義中的七千萬已縮小為246,如果能再縮小成2,孿生素數對問題就完全解決了。

張益唐,彭實戈,關啟安,張一慧等榮獲求是大獎



張益唐先生隨後致答謝詞:


特別感謝楊振寧教授美好的介紹詞。楊振寧教授的介紹用通俗又清楚的語言把我做的工作介紹給大家,如果讓我自己講的話,我肯定講不了那麼好。


今天得這個獎我心裡是很激動的,這次頒獎在我的母校,在我幾十年前學習、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拿這個獎,對我來講這更是一個令人振奮的事情。我感覺我又回來了,回到這片土地上。我想起今年春天南加州北大校友會的會議上,我講了一句話,我說如果北大只是地理上的北大,無非就是北京西北角的一塊並不大的土地,好像有一個湖,有一個塔,可是在這裡生活過的人會覺得北大是什麼呢?是她的精神,讓你就感覺是不一樣,你只要生活過,你很難把這一段經歷忘掉。所以我們在這裡,我沒有覺得自己有特別了不起,如果說我取得了什麼成就,只能說我傳承了北大的精神。我特別感謝在北大教過我的每一位老師,有今天在座我的碩士生時期的導師潘承彪教授,我大學四年級教授過我的每一位老師,我大學四年級教授過我的張恭慶院士,感謝北大,感謝北大的每一位老師。我會記住這一天,希望今後我做科學的道路上,自己也能經常體會到「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受,謝謝。


同樣獲得求是傑出科學家獎的彭實戈先生現任山東大學數學學院教授,1947年出生於山東濱縣,1974年畢業於山東大學物理系,1986年獲法國普魯旺斯大學應用數學博士學位,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0年在國際數學家大會做一小時特邀報告,是中國大陸數學家第一人。據孫家棟先生介紹:

張益唐,彭實戈,關啟安,張一慧等榮獲求是大獎



彭實戈長期從事概率論和隨機控制領域的研究,在概率論和金融數學研究方面取得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彭實戈教授和巴赫杜合作,在1990年發表了文章,是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的奠基性的工作,1991年獲得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啟示並解決了一大類的二階非線性偏微方方程的解。這些研究結果目前已經成為金融數學領域裡的基本數學公式。他在1990年所獲得的最優控制的一般隨機最大值原理被認為是該領域近年來的兩個主要進展之一。彭實戈教授所建立的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是對數學大師柯爾莫哥洛夫在1933年建立的概率論公理體系的根本性的推廣和發展。


彭實戈先生也在頒獎典禮上發表獲獎感言:

張益唐,彭實戈,關啟安,張一慧等榮獲求是大獎



科學研究的歷史充滿了故事,充滿了探索,充滿了很多的艱辛,也充滿了很多成功的歡樂。科學研究的道路,有的時候你總是追求,有的時候突然之間發現其實你苦苦追求好幾年的成果,離你並不遠,就在你身邊,但是你就是沒有看見,你看見的是另一面,有點像我所研究的非線性期望,有很多的故事,我就不再一一講了。我想其實是前輩們給我們創造了一條道路,我期望這個獎勵能夠鼓勵我周圍的人,鼓勵我的子女,鼓勵我的學生,能夠在這條科研的路上走下去,這個確實是一件非常值得做的事情。


我想一句話來結束,科學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像「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還有一個是「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在這裡表示我衷心的感謝。


「求是科技基金會」由查濟民先生及其家族於1994年在香港創立,自1994至2015年,共頒發1項「求是終身成就獎」,24項「傑出科學家獎」、和149項「傑出青年學者獎」、並資助近8000位青年學子。此次獲得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的十位科技新銳分別為:

張益唐,彭實戈,關啟安,張一慧等榮獲求是大獎


張益唐,彭實戈,關啟安,張一慧等榮獲求是大獎



關啟安,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副教授,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師從周向宇院士,2011年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2013年入職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1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主要從事多複變函數論的研究,在包括Ann. of Math.,Invent.Math.等國際頂尖數學雜誌上發表多篇論文。因為證明Demailly關於理想乘子層的強開性猜想,入選2015中國新銳科技人物


獲獎感言


我研究的是多複變函數論方向,是數學中研究多個復變數的全純函數的性質和結構的學科,也稱多複分析。因為多復變全純函數的性質在很大程度上 由定義區域的幾何性質所制約,因此其研究內容不僅包括局部性質的研究,也包括整體性質的研究。


在多複變函數論的研究中廣泛地使用了偏微分方程,代數幾何、復幾何學、拓撲學,李群等學科中的方法,反過來對多複變函數論的研究也促進了這些研究領域的發展。例如美國科學院院士蕭蔭堂用發展自偏微分方程的L2方法解決了復代數幾何中的重要問題,如射影代數簇的多虧格不變性問題等;陸啟鏗院士的定理「完備的Bergman度量若其酉曲率為常數,則必解析等價於一超球」,用局部的全純不變數刻畫了整體的拓撲特徵;周向宇院士利用華羅庚教授有關典型域的經典結論和方法以及一些現代數學工具證明了起源於量子場論的擴充未來光管猜想。


最近我與合作者用L2方法解決了具最優估計的L2延拓問題,建立了具最優估計的L2延拓定理,並發現其與許多不同問題的聯繫並予以解決,而以往僅與一個問題有聯繫;解決了法國科學院院士Demailly提出的關於乘子理想層的強開性猜想,這是多復變與復幾何發展的一個瓶頸問題,不少數學家在假定該猜想成立下得到一些重要結果;解決了Demailly與美國科學院院士Kollar提出的一個猜想及Jonsson-Mustata猜想等問題。


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希望繼續應用L2方法研究乘子理想層的一些相關問題,同時應用最近的成果如具最優估計的L2延拓定理和強開性猜想的解決等,並嘗試在相關方向得到應用。


張一慧,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工程力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2006年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學士學位,2011年於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獲固體力學博士學位。2015年入選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在屈曲引導的微納米三維結構組裝、可延展電子器件的創新力學設計及理論等前沿領域做出系列原創性的研究。以通訊或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30多篇,包括2篇Science,3篇Nature Communications、1篇PNAS,和5篇JMPS。2016年入選MIT TR35。


獲獎感言


我的一個主要研究領域是屈曲引導的微納米三維結構組裝。所謂屈曲是指結構喪失穩定性,即當載荷達到某一臨界值時,結構構型將突然跳到另一個隨遇的平衡狀態。早期的屈曲研究主要是為避免工程建築結構中發生屈曲,而最近十多年來,科學家們發現自然界生物體里存在很多新奇的屈曲現象,並利用這些發現實現了一些有意義的工程應用。


複雜三維微納米結構在細胞骨架、神經網路、脈管網路等生物系統中廣為存在,並提供著生命體最基本的功能。類似的人造三維結構在生物醫學器件、微機電系統、能量存儲系統等眾多科技領域具有重要而廣泛的應用,一直以來都是科技研究的焦點。不過,現有的三維微納米結構的製備及組裝方法卻較為局限,尤其是缺乏高性能半導體材料的複雜三維結構成型方法。例如,3D列印技術無疑是近年來的熱門科技,它可以列印小到胚胎幹細胞,大到汽車甚至房子等等,不過這種技術適用的材料種類還很有限,無法列印單晶硅等現代信息技術中廣泛應用的高性能電子材料。


我在這個方向的工作是將屈曲力學的概念與現代化半導體產業中非常成熟的平面製備工藝相結合,將容易成型的二維薄膜圖案通過壓縮力的作用變形成目標三維結構,並通過精確的力學模型構建起二維圖案與三維構型之間的對應關係,從而形成了一套可適用於各種高性能材料和複雜幾何拓撲的三維微納米結構組裝方法。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半導體(包括單晶硅)、金屬、聚合物、陶瓷等各種材料類型,而且適用於很寬的特徵尺度,例如從幾十納米到幾十毫米。與3D列印技術相比,該方法具有適用材料範圍廣、成型速度快、成型過程可控性強等優勢。這個工作的意義在於提供了一種可以快速成型大多數材料類型的三維微納米結構的新方法,為不同領域的學者發展一些新穎的三維微型器件(例如電子器件、能源器件、生醫器件、光學器件等)提供了一個創新平台。

張益唐,彭實戈,關啟安,張一慧等榮獲求是大獎



曾文文,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醫學院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研究員。2002年於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獲學士學位, 2009年於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獲博士學位。2015年入選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研究工作著重於免疫和代謝生物學領域,揭示了天然免疫系統識別RNA類病毒的分子通路,發現了Th17淋巴細胞的分化轉錄協同機制,以及脂肪代謝調控的神經調控機制等,研究成果發表於Cell、Science、Molecular Cell、PNAS等學術期刊。


獲獎感言


我的研究領域是免疫和代謝生物學。新陳代謝是機體與環境交換物質和能量從而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過程,而免疫系統是機體抵禦病原體入侵的重要屏障。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人體免疫系統廣泛參與到多種組織器官例如肝臟、消化道、脂肪組織等的代謝活動,而代謝紊亂引起的蛋白質、脂類、糖類等的變化,同時影響著免疫系統的生理機能。遺傳、環境、飲食等因素導致的免疫紊亂,不僅引起炎症性疾病和自免疫類疾病,同時也參與到糖尿病、心血管病等代謝類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中。理解這些疾病的生理和病理基礎,既是生物醫學研究中的重要科學問題,也是開發有效治療藥物的希望所在。


我們的研究試圖闡明免疫系統和代謝平衡的調控機制,以及在疾病條件下的病理紊亂機制。結合免疫學和代謝生物學領域的研究專長,我們力圖揭示多種參與免疫反應的細胞和分子在代謝平衡調控中的重要功能,進而通過調節機體免疫反應嘗試預防、改善和治療相關疾病的應用轉化途徑。

張益唐,彭實戈,關啟安,張一慧等榮獲求是大獎



張熙博,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研究員、助理教授。2005年於北京大學物理系獲學士學位,2012年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獲博士學位,2016年入選第十二批中組部國家「青年千人計劃」。主要從事超冷原子與精密調控方向的實驗研究,曾在該領域聖地科羅拉多大學JILA做博士後。迄今已在Science、Nature、PRL等期刊發表研究與綜述論文十餘篇。


獲獎感言


我的實驗用超冷原子和相干精密調控來研究強關聯多體量子體系。在億分之一開爾文的超低溫下,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不可忽略,使得多原子氣體展現出新奇的量子力學特性。傳統「首先考慮獨立原子,再引入相互作用微擾修正」的方法往往不能解釋這些新奇性質;我們需要從一開始就考慮原子之間的強關聯效應。電子或原子之間的強關聯效應導致了許多未被透徹理解的重大科學突破,如高溫超導、二維電子氣中的分數量子霍爾效應、量子相變和量子臨界現象等。這些基礎研究提供了未來技術突破的基礎和原始推動力。


關鍵技術是「相干精密調控」。利用超冷原子和高解析度顯微和光譜技術,不僅可以精確控制光與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且可以獲得很長的相干時間,保存和調控原子的量子力學相位信息,從而製備出新奇的強關聯量子多體系統。


打個比方,如果把原子換成電子,我的實驗相當於在一瞬間把固體材料中所有電子凍結起來,然後一個一個去觀察它們的物理行為;甚至可以以特別的方式「挪動」某個電子,即進行局部精密調控。這種精密測量與調控能力為製備高質量新奇樣品提供了一條不需要襯底的、可以與凝聚態物理中最先進的「分子束外延+掃描隧道顯微鏡」樣品製備技術相媲美的「第二條道路」。

張益唐,彭實戈,關啟安,張一慧等榮獲求是大獎



宋偉,清華大學數學系及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副教授。2004年於南京大學物理系獲得學士學位, 2009年於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2014年加入清華大學。研究工作以黑洞和宇宙學為理想實驗室,以超弦理論特別是規範/引力對偶(或稱全息對偶)為理論框架,探討量子引力理論的一些基本問題。


獲獎感言


尋找一個大統一理論或許是許多理論學家的終極夢想。而在這條道路上最大的障礙就是如何找到一個自洽的、量子版本的引力理論,即量子引力問題。上個世紀70年代霍金等人關於黑洞熱力學以及霍金輻射的工作引來了許多困惑,比如黑洞信息丟失問題、黑洞熵的微觀起源問題等等。人們意識到,解決這些困惑或許是理解量子引力問題的重要突破口。Strominger-Vafa 在解決黑洞微觀熵的問題上邁出了關鍵性的第一步,人們意識到全息對偶原理是統一認識引力以及量子場論的一個有效機制。在全息對偶下,一個高維的引力理論與低維的量子場論是完全等價的。其中Maldacena提出的AdS/CFT 對偶 是全息對偶中最廣為人知、研究得最系統、最深入的例子。


然而 Strominger-Vafa 黑洞以及AdS/CFT 需要很多理論假設,並不適用於現實中存在的黑洞,即克爾(Kerr)黑洞。我與合作者在此方向上做出了很多努力,並提出了Kerr/CFT對偶,首次成功地將全息原理應用在了天文學黑洞上,給出了貝肯斯坦-霍金熵的微觀解釋。在理論上,這是一種全新的非AdS的全息對偶圖像;在應用上,Kerr/CFT 探討了真實的黑洞,比如GRS 1915+105 和 MCG 06-30-15都很可能很接近我們的理論假設,為將來有可能聯繫實際觀測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開端。這個方向的研究涉及物理、數學以及天文學的很多領域,相信會是一個學科交叉的很好平台。

張益唐,彭實戈,關啟安,張一慧等榮獲求是大獎



金一政,浙江大學化學系任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2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2006年獲英國Sussex大學化學系博士學位;2007年入職浙江大學;2015年獲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和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研究方向集中於以溶液工藝為基礎的高性能光電器件,在Nature、J. Am. Chem. Soc.、Adv. Mater. 等期刊發表SCI論文多篇,獲授權發明專利7項,曾入選2014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和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


獲獎感言


我的研究方向是以溶液工藝為基礎的大面積光電器件。發光二極體(LED)和太陽能電池是典型的兩類大面積光電器件,追求單位器件面積的「性價比」。當前的藍光LED產業和光伏產業均需通過真空設備製備高質量晶體薄膜,在獲得高性能器件的同時器件成本較高、生產過程能耗大。通過溶液工藝,如噴墨列印、「卷對卷」等方法進行器件加工具有產能高、設備成本低、工藝簡單、生產過程能耗低、與塑料襯底相兼容等優勢,有可能實現大面積、低成本的柔性光電器件。因此,溶液工藝的光電器件這一領域逐漸成為學術界的熱點,並且開始受到產業界的關注。但是,目前溶液工藝光電器件的性能尚不能滿足實用需求,是制約其大規模應用的瓶頸問題。


我認為材料化學的創新是提高溶液工藝光電器件性能的源動力。因此,我的研究一方面基於器件物理的認識,設計具有特定功能的可溶材料並為之發展新的合成化學;另一方面結合器件工程的需求,開發新的材料化學調控各層功能材料的加工性能與界面性能,從而使器件高效完成各個基元過程。通過與合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們實驗室製備的紅光量子點發光二極體(QLED)原型器件在性能上已經可以初步滿足顯示和照明產業的需求。這一鼓舞人心的進展吸引了約2億元的產業資本投資,並開始了相關的產業化技術研究。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將繼續從實際出發,提煉並回答本領域的核心科學問題,從而使得我們能夠儘快克服關鍵技術難題,最終利用溶液工藝光電器件改變人類的生活。

張益唐,彭實戈,關啟安,張一慧等榮獲求是大獎



余倩,浙江大學特聘研究員。2006年獲西安交通大學學士學位,2012年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2014年入選中組部第五批「青年千人計劃」,並加入浙江大學電鏡中心。致力於運用和發展多尺度、三維微結構表徵,以及原位電子顯微鏡下的材料結構和性能同步表徵技術,研究材料中的缺陷結構、缺陷運動和材料力學性能的關聯性,相關論文以第一作者的形式發表在Nature、Science、PNAS、Nano Letters等國際期刊,並承擔2016年MRS年會的分會組織工作。


獲獎感言


《周易》有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所謂丈夫之志,能屈能伸,堅強與堅韌並存,是歷史和現實對一個完美人格的重要要求之一。然完美難以啟抵,有寧折不彎那樣破壞性的堅強,亦或有低到塵埃里開不出花的苟且,而二者之間的平衡往往是求之不得的。自然之法可謂大同,從對人的品質的要求移接到對我們所使用的材料品質的要求,強和韌的並存同樣是一種難以獲得從而被苦苦追求的理想狀態。更重要的,如同人的行為會受到環境的影響,我們對材料性能的要求需要加上外界物理條件的標籤。例如汽車的殼體和骨架材料需要在高速撞擊過程中的保持高的韌性來保證其穩定性;航空發動機內的合金材料需要保證在上千度的高溫環境下任然兼具高強度和良好塑性。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材料的性能和其微觀缺陷結構有著直接的關係。我們常說千里之堤毀於蟻穴,這說明人們通過長時間生存知識的發現和積累已經總結出微觀缺陷結構對材料性能起著決定性作用,而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我們所需要關注和認知的這些對材料性能起到重要影響的缺陷結構遠比蟻穴要微觀許多。可以說這是一個有著千年研究歷史的傳統領域,但又存在著許多的未知需要探索和許多的新興挑戰需要面對。


我的主要研究內容便是運用多尺度以及原位電子顯微鏡技術來探索材料中結構與性能的關聯性,特別是結合對位錯、孿晶等微米/納米級晶體缺陷的結構和運動行為的研究和力學數據的實時變化,找到材料力學性能對應的本徵變形機理,為理解材料的性能和未來材料的性能設計提供理論基礎。研究的具體對象包括先進鈦合金、鎂合金以及高溫合金等材料的力學性能和本徵變形機理。

張益唐,彭實戈,關啟安,張一慧等榮獲求是大獎



焦宇辰,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3年於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2009年於Johns Hopkins大學獲得生物化學博士,2013年入選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主要從事消化道和神經系統惡性腫瘤的癌症基因組和分子分型研究,發現了ATRX、DAXX等抑癌基因,成果發表於Science、Nature Genetics、PNAS等期刊,並被權威臨床指南收錄和使用。


獲獎感言


我的研究方向是腫瘤遺傳學,主要通過腫瘤基因組等組學手段發現癌症發生髮展中的關鍵基因突變,並研究其作為分子標誌物應用於臨床診斷治療的可能性。在前期研究中,我們通過腫瘤基因組測序發現了一個全新的抑癌基因--ATRX,並提出了ATRX突變激活端粒替代延長機制使腫瘤細胞獲得無限增殖能力的致癌機制。我們在腦膠質瘤中研究了ATRX突變在預測預後等方面臨床價值,並結合我們發現的另外幾個標誌性基因建立了腦膠質瘤的分子分型。2016世界衛生組織(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將ATRX作為診斷星形細胞膠質瘤的重要分子標誌物。


我們的近期研究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環境因素(受污染的空氣、水、食物等)介導腫瘤的基因組特徵及診斷治療標誌物;二是通過循環腫瘤DNA(ctDNA)實現癌症的無創活檢和高危人群的早期診斷。癌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個正常細胞發展為晚期結腸癌約需30年時間,在這其中的前27年都是可以輕易治癒的。只有到了最後三年,癌症迅速發展、轉移,變得很難治癒。遺憾的是,臨床上多數癌症患者在發現時都已經處於難以治癒的晚期。我們希望通過組學研究發現分子標誌物並鑒別出受到環境污染等因素影響的高危人群;通過對高危人群進行ctDNA篩查的方法在可治癒期發現癌症,實現癌症的早期發現和及時治癒。

張益唐,彭實戈,關啟安,張一慧等榮獲求是大獎



楊競,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和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研究員。2003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09年博士畢業於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入選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主要研究領域為神經生物學,在Cell、Neuron、PNAS等上發表論文十餘篇。


頒獎辭


軸突(axons)是神經元細胞的特有結構,參與組成調控感知、運動、認知、記憶等神經生理功能的複雜網路。軸突可以延伸很長距離以實現全身範圍傳導神經信號的功能。例如,人體某些運動神經元細胞本身直徑小於50微米,但其軸突長度可以超過1米。這種物理距離上的跨度對於維持軸突結構與功能的完整性都帶來了很大挑戰。事實上,軸突損傷是包括外傷性神經損傷、阿茲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等許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主要病理特徵之一。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軸突損傷造成對應神經迴路的功能性破壞,從而直接導致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楊競的研究著重於神經生物學和代謝生物學的交叉方向,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揭示神經退行性疾病特別是神經元軸突退行性病變的全新信號通路及其中代謝調控機制;(2)鑒定重要代謝激素蛋白Ghrelin激活所需脂肪酸修飾酶及其對應小分子抑制劑。這些研究工作已在國際主流學術期刊Cell、Neuron、PNAS等上發表論文十餘篇,引起所在領域的廣泛關注。

張益唐,彭實戈,關啟安,張一慧等榮獲求是大獎



龔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線光通信與網路研究中心教授。於2005年獲得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士學位,2012年3月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入選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在通信領域國際頂級IEEE期刊已發表文章22篇(其中IEEE Trans./Journal第一作者長文16篇),已授權中國專利2個,美國專利2個;公開美國專利1個。


獲獎感言


隨著TD-LTE與FDD-LTE兩種通信制式的逐步商用化,無線通信技術及其應用步入了一個新的紀元。第四代移動通信是集第三代移動通信與無線區域網於一體,並能夠快速傳輸數據、高質量、音頻、視頻和圖像等。能夠以100Mbps以上的速度下載,比目前的家用寬頻ADSL(4兆)快25倍,並能夠滿足幾乎所有用戶對於無線服務的要求。4G也因為其擁有的超高數據傳輸速度,被中國物聯網校企聯盟譽為機器之間當之無愧的「高速對話」。


當前學術界與工業界都在關注第五代移動通信的理論與關鍵技術。第五代移動通信是面向2020年移動通信發展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具有超高的頻譜利用率和超低的功耗,在傳輸速率、資源利用、無線覆蓋性能和用戶體驗等方面將比4G有顯著提升。相對於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將採用更小的蜂窩小區尺寸,更高的通信頻段,採用集中式計算資源等,提高通信系統的服務用戶數量及用戶滿意度。此外,還將考慮引入光頻譜,進一步提高通信的傳輸速率,減少多用戶之間的干擾。


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五代通信系統理論與關鍵技術,包括採用異構網路減少蜂窩尺寸,採用包括傳輸射頻波段、毫米波波段、及光波波段進行全頻譜通信。特別將研究光譜的通信,例如可見光通信與紫外光通信等。研究方向包括信道建模與分析、信道容量與可達通信速率、傳輸理論方法、用戶接入技術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社學術圈 的精彩文章:

當拓撲已成家常
Nature:國家納米中心高效選擇性加氫反應取得進展
有機多鐵,量子好逑
薛其坤:如何精確構建量子世界
微軟:十年內將攻克癌症,通過機器學習與DNA編碼

TAG:知社學術圈 |

您可能感興趣

屌絲界我只服張偉,張益達,張大炮!
李佳航這輩子逃不出的魔咒,張益達張大炮!
曹駿藍盈瑩甜蜜秀恩愛,網友卻艾特張偉:張益達你媳婦跟人跑了
張益達終於要火了,網友:這不是李健么?
是張益達?爾康?還是陳紹聰?經歷了《外科風雲》第一輪虐,李佳航卻發文呼籲觀眾不要忘記他的名字……
漫畫:張益達不說屌絲之王
范冰冰李晨又秀恩愛,網友:張益達長胖了
請叫他李佳航,不要再叫張益達
《愛情公寓5》大鬍子陳赫亮相,胡一菲張益達現身,網友:鬧烏龍
楚喬傳宇文懷自嘲顏值低的可憐,張益達燕洵世子捧場捧的像高仿號
彭實戈、張益唐獲2016年度「求是」大獎
李佳航直播九百多萬人圍觀,然而網友還是喜歡叫他張益達張偉
《外科風雲》的陳紹聰原來是張益達!這麼久不見他都和小燕子結婚了!
不差錢卻總演「屌絲」的7大男星,心疼王寶強,我只服張益達
李佳航:別再叫我張益達 網友:知道了,爾康 哈哈,笑死
《愛情公寓5》回歸,張益達成贏家,娶了小燕子出演李晨新電影
書畫家李俊邑:摯友張益祿組詩《千古丹青》之二
彭實戈、張益唐獲2016年度「求是」大獎 | 孫家棟、楊振寧點評
趙麗穎塞給吳磊的糖真是賣瘋了,就服張益達喝水都能喝出生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