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善用其心,唯道是從

善用其心,唯道是從

善用其心,唯道是從



一、思維定人生, 正本須清源

每個人活著狀態不盡相同,面臨的問題也不一樣。有的人婚姻出了問題,有的人健康出了問題,有的人工作、事業出了問題,有的是子女教育出了問題。總之,只要活著,就有問題一個個襲來,因此,從某種角度講,人生就是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


問題的解決必然關乎到思維。思維是什麼,就是方法。比如得了肝炎,用什麼葯?得了胃病,應該怎麼治?同樣一種病,在一個成年人和一個幼兒身上又有不同,這就是思維,是面對具體問題的不同對待。所以高手的區別就在於此,他可以不斷地化解人生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甚至最後使它不再出現問題,而沒有智慧、思維方法錯誤的人,可能一個簡單的問題就將他擊倒了。


思維決定人生,有怎樣的思維就有怎樣的人生。


譬如我們這裡禪修,大家坐在禪堂里。有的是團隊參加,被領導綁架來的,坐在這裡會很難受,因為他自己不想來,心是抗拒的;而有的人是自己報名來,本來想體驗一下禪修的生活,想了解禪修對於人生的益處,於是心就能安靜下來,慢慢地體驗、感知,便能體會到坐禪的愉悅。

善用其心,唯道是從 點擊播放 GIF/1211K



心是萬能鑰匙。當心是封閉、不敞開的時候,這把鑰匙就不靈光,生了銹,就很難接納外物,硬把它塞進去,感覺很痛苦。禪修亦是如此,依次推廣下去,一切無不如此:工作如果只是為了糊口、為了拿錢,那工作是不是逼的?如果沒有錢就不能在上海買房子,房子是不是逼的?不能買房就不能結婚,那是不是逼的?不能結婚,就不能生孩子,繁衍後代,是不是逼的?孩子長大了我就要衰老,是不是逼的?老了之後,就要死亡,是不是逼的?……如此推演下去,這就是個「苦逼」的人生。很多人不都是這樣嗎?奔忙了一輩子,不知道為什麼。若是反過來想,我工作不僅僅是為了賺錢,讓自己活著,還掌握了一項技能,了解生存的意義和奧妙;我買房子不過是讓自己的身體有個暫住之所,為了實現心中的理想和圓滿;結婚是為了讓我的事業和生命的意義有了繼承和延續;老了是生命的必然過程,讓我體會到萬物都在遷流不息;死亡,是生命的完成,讓我進一步反省宇宙大道,人生實相。……這樣想的時候,你就會珍惜人生的每一個過程,享受每一個瞬間,積極主動地化解每一個問題,而不是愚昧地妄執,無謂地狂熱。他可以很穩健、很通透、很洒脫,操持有度,收縱自如,融激情於冷靜之中,寓高遠於淡泊之象。


江本勝博士的水試驗也證明了這一點。同樣一杯水,恨它和愛它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晶。所以,心是一切的來源。對宇宙、對人生、對名利金錢的理解不同,產生的結果就全然不同。同樣是賺錢,有人為了個人享受,滿足膨脹的私慾;有人為了完成某項事業,錢只是作為一個工具、載體而已,有人是為了利他,以便幫助到更多的人。也許,他們表面看起來對金錢是一樣的執著,但內在的境界卻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在中國古代,孟子主張「性善論」,荀子主張「性惡論」,人性的本質到底是善的還是惡的,這個問題爭持了幾千年。一個小孩子,看到動物受傷,他為之流淚,去愛護它,救助它;而另一個小孩看到動物受傷,卻心花怒放,用腳去踢它、鞭打它,以虐待為樂。這是為什麼?難道是父母教的嗎?我有個寧海的朋友,他女兒才幾歲,非常善良,走到哪裡看到流浪狗、流浪貓,就抱回家,找各種葯醫治它,有的最後沒救過來,死了,她會哭好幾天。父母沒有這樣教過她,他們也沒有這方面的影響,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很多人不解,你說人性到底是「本善」還是「本惡」?

善用其心,唯道是從 點擊播放 GIF/244K



其實問題並不複雜,人的本性是既善既惡,或者說非善非惡的。就像我們常說的,人都是一半天使一半魔鬼。那麼為什麼會表現出截然不同的狀況?拿個簡單的比喻,人體就是一台機器,看你如何調控。調控的好,善人;調控的不好,惡人;當然,多數人都是又善又惡的,那就是一種中間游離的狀態。怎樣調控呢?——你一生的修行就是調控。但是,為什麼有的小孩一生下來就是善良或頑惡的?也是他前世「修行」的結果。


很多人認為佛教是唯心的,但是我們可以想個最基本的問題:為什麼有的人一生下來就超級聰明,考清華北大如家常便飯?有的人一生下來就是大笨蛋,怎麼努力也靠不上普通高中?智力是如此,良善也是如此。它是前一期生命的展現,也許還是好多世累積的結果。


不了解因,就不知道果。不了解過去,就把握不了未來。所以必須找到生命的源頭,找到了源頭就找到了人生智慧。那些所謂有智慧、開悟了的人,就是能夠正本清源的人。

善用其心,唯道是從



由此可知,人和人是沒法比較的。一比較即產生失落與痛苦。為什麼別人住高樓大廈,金碧輝煌,我住小茅棚,風雨不遮?為什麼別人揮斥千金,千金散盡還復來,而我節衣縮食,仍然三餐不繼?為什麼別人貌美如花,光艷照人,而我相貌猥瑣,醜陋不堪?……一對比,痛苦和不平衡就產生了,自怨自艾,憤世嫉俗,迷茫不解,潦倒絕望,等各種情緒都蜂擁而至。


同樣是比較,有智慧的人和沒智慧的人大相徑庭。沒有智慧的人,常常拿自己最壞和別人最好的地方比,一比,筷子比桅杆,雞蛋碰石頭,結果只能是悲劇了;而有智慧的人會拿自己好的地方和別人不好的地方比,比如,自己是騎三輪車的,前面開汽車的我不比,身後拉架子車的,我和他比,一比,心裡就獲得了安慰。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我還不是最慘的。我不羨慕別人有好鞋,只幸慶自己還有好腳。

快樂的秘籍很簡單,就是心存知足。知足就能常樂,千古亦然。快樂不是別人給的,也不是外在條件決定的。不知足的人即便身家千萬,重權在握,名貫全球,也照樣會抑鬱,會自殺,會活得很痛苦。


還是那句老話: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這就是有什麼樣的思維,決定什麼樣的人生。

善用其心,唯道是從 點擊播放 GIF/257K



二、萬物皆流轉,高風豈可攀?


人常有一種錯誤的想法,希望什麼東西都保持如意的狀態,一直不變。結婚時候說:寶貝,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海誓山盟真的很感人,可是往往不到三天,就吵架了,不到三年,就離婚了。身體能永遠健康嗎?生命能一直長壽嗎?美貌能保持不老嗎?財、色 、名 、食、睡,人人都趨之若鶩,愛不釋手,卻沒有一樣東西長久。芸芸眾生就在這些虛妄的追求中耗盡了一生,然後隨著業力再流轉到下一生。


作為人,應該考慮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我為什麼而活著?孔子和他的弟子為此做過討論。孔子問,人為什麼活著呢,你們的理想又是什麼?子路說:「我願意把自己的車馬和衣服都拿出來,和朋友們共享,用壞了也毫不遺憾。這就是我的理想。」 顏淵說:「我願意不誇耀自己的優點,有勞苦的事自己能夠勝任,不推加給別人。」大家問孔子,孔子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這便是孔子活著真正的意義,把老人安頓好,讓他沒有疾病、痛苦,怡養晚年;朋友可以把他的財產、生命和我互為寄託而不疑慮;讓年輕人得到關懷,可以依靠。能做到這些,其實是很高的境界。


單說第二點,朋友信之。現在的朋友可以信任嗎?我有個熟人,他告訴我,自己最近要買房,先後給十個朋友打電話借錢,每人借五萬,結果只有一個願意借給他,其他的都以各種理由推脫。

善用其心,唯道是從 點擊播放 GIF/192K



曾有這麼一個故事:在古代,一個人判了死刑要去槍決,還有一個月時間,他想回去看看父母,官府說,除非你找個擔保人來坐在這裡,如果一個月沒回來,這個人就替你償命。他最後竟然找到這樣一個人願意為他擔保。一個月快要過去了,他沒有回來,臨上刑場的時候,很多人都替那個朋友可惜,就在這時候,他趕回來了。後來皇帝也免了他的死刑。這就是朋友「信之」。有人可以用性命來為你擔保。能做到這一點,起碼說明人生不完全虛度吧。


一個自私的人,是不會快樂的。即使偶有快樂,更多時候卻在痛苦。一個自私的人組成的家庭,肯定是不幸福的,因為每個人考慮的都是自己。一個自私的人沒有真心朋友,他的朋友也會唯利是圖,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都是感召來的。同理,一個快樂、無私、寬容的人,他的朋友、家庭也往往是快樂和寬容的。


以前有個出家人,在海邊打坐,早晚聽到鳥鳴讓他心煩,白天聽到魚躍使他不安。他很生氣,因為一念的嗔恨心,第二次轉胎時就變成了兩棲動物,下水吃魚,上山吃鳥,五百世做這麼一個動物,而五百年後他還要償還,就因為一念嗔恨,冤冤相報,生生不息。


一個有覺性的人內心一定是安靜的,內心安靜就會清明,無染,就會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取捨,那麼這種覺性是靠什麼訓練出來的?禪修就是最好的方法。

善用其心,唯道是從 點擊播放 GIF/230K



禪修就是訓練我們的心,使我們的心虛靜空明。一個是虛,就是空虛,可以容納萬物;一個是靜,就是安靜,不躁動;一個是明,清明澄澈,凈而不染。這是我們要達到的狀態。但是禪修也有自身的規律,想要「靜」,往往先要經過動。所以一個真正的禪修者是什麼樣的生活都經歷過的,大喜大悲,大起大伏,生老病死,窮愁潦倒……曾經滄海,萬山看遍,這個時候就明白了生命的本質,才能達到如如不動的境界。


所以,禪修是在生活中禪修,而非一禪修就遠離了生活。只有低到塵埃里,才能開出潔白的花來。


這個時代,對於佛教的誤解由來已久。有人把佛教當做迷信,整天拜佛求神,保佑發財。有人把佛教當做心理醫生的教科書,只為讓自己擺脫困境。有的人打著佛教的旗號逐利慕名,招搖撞騙,濫竽充數。還有的在寺院商業化的指導下,收門票,開公司,把搞創收作為第一目的,「寺廟經濟」的提法公然出台。如此等等,給眾生造成了很大誤解,正信的佛教往往接觸不到,實在是非常悲哀。

善用其心,唯道是從 點擊播放 GIF/155K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佛教,佛教的本質是什麼,我舉三個例子,聊以闡述這件事。


我們知道,佛教的教主為釋迦摩尼。真有其人,是古印度一個國王的兒子,是即將繼承王位的太子。沒有人會和他爭搶王位,因為他父親就這一個兒子。為了阻止他出家修行,老國王建了四個宮,春夏秋冬,冬天住在春宮裡,夏天住在冬宮裡,極盡逸樂之能事。又給她遴選最美的妻妾,又音樂舞蹈相環繞,軟玉之體,靡靡之音,企圖迷住他的心,但這些都沒能阻止他出家的決心。是什麼讓他放下王位、放下美色、放下權力,放下可以享受至高無上的一切,而獨獨跑出去做一個苦行人呢?他覺悟到了什麼,他的思想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這很值得我們深思。


第二個案例。鳩摩羅什,他從天竺來到中國,成為古代最有名的經文翻譯家。鳩摩羅什的出身也非同一般,他母親是國王的妹妹,父親是權傾朝野的國相,自己過著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生活。可他為了弘法,來到中國,經盡千辛萬苦。前秦的苻堅為了搶他,派軍隊去攻打龜茲;後秦的姚興為了搶到他,又發兵攻打後涼,勝利後,迎鳩摩羅什入長安,被奉為國師。


在歷史上,為了搶奪一個人發動戰爭的事例並不多,古希臘發動特洛伊戰爭是為了搶奪美女,而鳩摩羅什作為一個宗教人士,他當時還很年輕,三十齣頭,可是被這些國家不惜傾全國之力搶來搶去,就像現在很多國家搶奪高科技、核子能專家一樣。這是為什麼?


第三,玄奘。我們知道《西遊記》中那個唐僧的原型是玄奘,他被胡適譽為「一個民族的脊樑」。玄奘為了去西天取經,一個人帶著只瘦弱不堪的駱駝,兀兀穿越八百多里的荒漠,歷經各種災難,差點渴死、餓死、凍死、熱死、累死、病死、被強盜殺死,被人當做祭品蒸死。九死一生,終於到達目的地。他修習佛法,精通十幾國語言,當時所有的高僧集合起來都辯論不過他,名震天竺,成為名符其實的第一等人物。戒日王為了留下他,許諾建最大的十座寺院讓他當主持,他沒有答應。回到長安後,一代天子李世民廣開隆門,降步以迎,並意欲讓他當宰相,玄奘還是沒有答應。富貴不能動,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這是為什麼?他要追求什麼?

善用其心,唯道是從 點擊播放 GIF/136K



三、入則為淤泥,出則為華蓮


再回到禪,禪是什麼?禪就是悟。禪就是一種覺醒的狀態,是一種超越事物的表象不被表象迷惑的不動於心的狀態。


比喻說,人為什麼痛苦?如果你內心沒有痛苦的因,別人是不能給你痛苦的。好比一堆乾柴,星星之火就可以把它燎燃,但是一堆石頭,即使熊熊大火也燒不起來。你的內心是一堆乾柴,這便是著火的因。同理,要想發財,就要找到發財的因。當你真正了解錢的存在規則之後,就永遠不會貧窮。


去年一個公司的老闆對我說,一年給他們講100堂課,每節課付我2萬元報酬。從一個打工者的角度看,一年拿200萬還是不錯的。那麼我就安安心心做個講師吧,還當和尚幹嘛?但我卻認為,一年拿200萬對我來說生命的價值太賤了。這不是妄自尊大,而是相對於具體的錢財來說我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業、自己弘法利生的理想,遠遠超過200萬的價值,甚至這些東西是沒法用錢來衡量的。你給人慧命用多少錢來衡量?俗世的東西怎麼用來比擬出世的東西。所以,如果你的內心還有稍微的搖動,就說明自己尚未完全超脫出來,還被物質名利所羈絆,沒有進入更高的境界。一個境界很高的人眼裡肯定沒有錢的概念,玄奘眼裡有錢的概念嗎?一元和一萬元在他眼裡是一樣的。這樣的人可以視金錢如糞土,也可以視糞土如金錢,只在隨機應化。


花錢要靠智慧,賺錢要靠福報。按照財富的規律去聚積財富才是正道,一個人的福報不夠,德性不夠,就少了聚寶盆,再怎麼努力,也很難聚積到錢。這就相當於你手上拿著一個籃子,竹籃打水總是一場空,進來的再多都被你漏掉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就是因果,人生是因果的延續。宇宙萬法皆空,唯因果不亡。

善用其心,唯道是從 點擊播放 GIF/232K



禪修就是時時地覺察自己,不脫離宇宙人生的這種規律,按照規律生活下去將是最聰明的選擇,最智慧的人生。規律不是某個人制定的,規律是客觀存在的,高明的人只是發現了規律,不是發明了規律。「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這些都是永恆的真理。


如果能夠把禪修的理念運用於生活,將會受到莫大的益處。我身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隨便說幾個。有個禪修學員,她是某個大公司中國區的財務總監,參加我們的禪修班後三個月,打電話給我,說自己回去每天用半個小時打坐,坐完一個月,把十八年來每天堅持吃的葯,停了下來。十八年要堅持吃藥,這是一種什麼頑疾?禪修使她的生命發生奇蹟,解決了當代醫學不能解決的難題。現在,她整個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命時時充滿喜樂。


第二個案例,杭州的二手車市場老闆汪久康,參加完禪修回去,每天上班的時候,帶領整個公司的高管一起打坐,他說自己很多思路都是在打坐後湧現的。短短時間,他現在已經是全國最大的二手車市場總裁,許多同行都派高管來他這裡學習取經。他又把他的姐姐和姐夫引薦到這裡來禪修和做義工,已經一年多了。


第三個例子,義烏恆豐公司的的董事長。她禪修完之後回去,堅持打坐,堅持一個月的深呼吸,現在身材好得令人嫉妒,連以前十八九歲的褲子都能穿。而她已經是個14歲孩子的媽媽了,身材的纖柔度還能恢復到那樣,其減肥、美容的效果,是很多女士苦苦追求都達不到的。

善用其心,唯道是從 點擊播放 GIF/202K



需要說明的是,打坐是修行,但修行不僅僅是打坐。打坐只是為了讓你的心清靜下來,提高覺知觀照能力。有了這樣的覺知觀照能力,才是獲得幸福人生的保證。所以,要把禪修結合到生活中來。


禪修,可以使人從內到外有個徹底的改觀,完全能夠刷新我們的人生。而且,它所提供的「財富」就是一個金卡,永遠都刷不爆。因為這個銀行是與天地宇宙聯網的。

善用其心,唯道是從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香海禪心 的精彩文章:

種了什麼因,就得什麼果
最能開智慧的方法
花開見佛,心即靈山
秋季里身體最愛的7種滋補素食
學佛人一生要學會兩件事情

TAG:香海禪心 |

您可能感興趣

善用這個念頭,是心就是佛
吃肉時如何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當願眾生!
在善惡關頭 怎麼善用其心?
佛教 故事:善用其心
文殊菩薩說善用其心 把心用靈就神了!
一日禪: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讓一切眾生怎麼樣幸福 是真正善用其心,「心生萬法,萬法唯心」
修行時要善用其心,不要辜負光陰
夢參老和尚:善用其心
如瑞法師:善用其心時 修行是件快樂的事
修行時要善用其心 不要辜負光陰
蕭何最大的優點不是善於準備糧草, 而是知人善用
善用利用「從眾心態」,不然它會毀掉你辛苦經營的營銷成果
挽回愛情之善用「害怕失去」心理
夢參長老:善用其心斷五欲
鬼谷子釣言術:善用言辭,打開對方的心扉
匠者要善用心,才會造就刺青的永恆
若諸菩薩善用其心 則獲一切勝妙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