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手拿三把傘(散),一天走到晚

手拿三把傘(散),一天走到晚



中醫書友會第1124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所謂三把傘(散),是指三個中藥散劑處方:銀翹散,藿香正氣散,五苓散(包括八正散)。「此三類處方,不僅在農村山區很實用,也是常見病,多發病的主要治療方劑,也是快速掌握中醫治療的一種重要方法。我們可以以此為切入口,學習中醫療法,進而舉一反三,從少到多,逐漸熟悉當地的病種,逐漸學習處方的變化,從而成為一名合格的中醫師。」(編輯/張亞娟)



手拿三把傘(散),一天走到晚

作者/王幸福




大學畢業後分到一個山區工作,當地醫生告訴我一句話,即「手拿三把傘(散),一天走到晚」。所謂三把傘(散),是指三個中藥散劑處方:銀翹散,藿香正氣散,五苓散(包括八正散)。因「傘」與「散」音相同,而南方天氣多雨濕,使用傘的機會很多,外出或出診必用之,故借音將「散」稱之為「傘」。這句話也說明,在當地使用這類處方的機會很多,只要掌握了這三類處方的運用規律,進行化裁變化,就可以完成日常的診療工作。山區由於歷史的原因,現金比較缺乏,患病之後,一般的慢性病很少進行治療。而出現的急性病主要與當地的天氣、地理、環境相關,用現在的話說,主要病症出現在呼吸系、消化系、泌尿系三個方面。以上三個處方正好適合治療以上三個方面的疾病,故當地醫生有此一說。






  • 銀翹散




當地山高水冷,受寒濕之邪侵犯的機會很多,但一般的感冒,當地的赤腳醫生(現稱鄉村醫生)進行治療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往往一些高熱而病情很重的,發展又很迅速的疾病則需要到正規醫院進行診療。針對此時的病情,我們使用銀翹散的機會很多。除了一般的感冒之外,很多急性傳染病初期,也多使用銀翹散加減。如當地多見的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等均這樣治療。金銀花、連翹的用量隨著病情的輕重而不一樣,每味葯最少在15g,多則用到半斤左右。其中的辛涼解表藥用量則不宜超過正常用量太多。因為重症病人,在治療時可以大量、多次服用銀翹散,甚至可以盡量服用。在當地農村就有用大鍋煎銀翹散任病人服用的方法。這是因為金銀花、連翹臨床上尚未見明顯副作用,甚至還有報道說金銀花長期服用有養顏作用。在病情很重時,還可加入較大劑量的大青葉、板藍根等清熱解毒藥。而解表發散葯則不宜大量使用,以免汗出不好控制,引發變證。有時在大量使用金銀花、連翹而嫌方中解表能力不足之時,可以加入辛溫而潤的防風以助之。但很少加溫燥的解表藥物,如羌活等。




當然,若不屬於西醫所說的鉤端旋體或流行性出血熱等急性傳染性疾病,也可偶爾加入羌活等葯。在抗濕邪時一般多根據病情加用蒼朮、藿香、佩蘭、滑石、秦艽、續斷等一類燥濕、祛濕葯(其中前四味藥用的比較多),而且效果很好。這種用法有點像白虎加蒼朮湯,雖然這對人體津液缺乏,但濕邪卻依然存在,津液(正濕)與濕邪(邪濕)不一樣,津液旺盛不代表濕邪多,濕邪亢盛很可能津液十分缺乏;津液缺乏同時可能出現濕邪為患,津液不缺乏也可能有濕邪為患。正邪兩種概念,不要混淆。



除了溫熱類疾病之外,風寒類疾病也可以使用銀翹散加減,就如像現在不少人感冒動則服用銀翹解毒丸一樣。當時在風寒入侵,病情不太重的時候,也多使用銀翹散加減變化進行治療,就是處方中,解表葯的藥味和用量相對加重而已,如加入羌活、防風等,變成了解表的涼、溫葯同用的局面。但是效果很好,也並未見明顯副作用。後來為此事,我專門請教我的老師楊卓寅教授,我說為什麼治療感冒時,不分傷寒、溫病,概使用銀翹散也能取得較好效果?他回答說,這種療法可以歸屬於病因療法,用西醫的話說,感冒不僅是體溫調節出了問題,而一定有外來微生物侵犯,這些外來微生物很容易成為致病的主要原因,銀翹散具有抗擊或殺滅這些外來微生物的作用,因此能治療這些疾病。我認為這一說可以供我們參考運用。




銀翹散處方的君臣佐使歷來爭論很大,在大學通用教材上,雖然沒有明確指出誰屬君葯,誰屬臣葯,但解說還是將金銀花、連翹等葯歸屬於君葯,而將竹葉、薄荷、淡豆豉、荊芥等葯作為臣葯來解釋。理由是金銀花、連翹雖然主要是清熱解毒,但其輕清上揚,也具有解表的能力,解毒、解表二者兼顧,因此為君葯。再用竹葉助其解毒能力,因其解毒能力本身較強,故不用太多藥物進行協助;而用薄荷、淡豆豉、荊芥助其解表能力,因其解表能力不強,故用較多藥物對其協助,從而完成君臣的搭配。



金銀花、連翹性寒而質輕,金銀花芳香能向上向外而達表,連翹味辛,辛能入肺而散表,所以二者配合能透散外邪,是為君葯應該沒有問題,而臣以薄荷散肺氣以出表,淡豆豉芳香醒胃以祛邪出口,牛蒡子散咽喉之結以祛邪出鼻,竹葉寒涼以增強主葯的清解能力,故為臣葯。尚恐出表能力不足,故佐以辛溫而能透血中之風的荊芥以增強辛涼解表葯的解表能力,並佐以能提壺揭蓋的桔梗通達肺與大腸之氣,以助解表能力。而使以甘潤不膩的蘆根、甘草養陰生津,合之諸葯,使銀翹散清熱而不礙陰,解表而不傷津。所以《溫病條辨》的方論中說:「可見病溫者,精氣先虛。此方之妙,預護其虛,純然清肅上焦,不犯中下,無開門揖盜之弊,有輕以去實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此葉氏立法所以迴出諸家也。」




因此在臨床上只要運用得當,外感初期對銀翹散進行適當加減變化均能取得比較好的療效。當然,這只是在當時農村的條件和環境下的一種思維方式,真正需要恰當治療還是要借重辨證論治的方法。






  • 藿香正氣散




藿香正氣散經加減變化後在當地使用也是非常多,因為當時農村衛生條件較差,加上有些地方用水較為困難,飲用水清潔消毒不夠,很容易患腸道疾病,其中又以寒濕性泄瀉最為常見,使用藿香正氣散就很對證。《醫方集解》說:「治外感風寒,內傷飲食,憎寒壯熱,頭痛嘔逆,胸膈滿悶,咳嗽氣喘;傷冷,傷濕,瘧疾,中暑,霍亂吐瀉;凡感嵐瘴不正之氣者,並宜增減用之(元氣虛弱之人慎用)。」這裡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有外邪入侵,如風寒、暑氣、嵐瘴等;二是飲食不潔或不當以至脾胃正氣受傷(注意:是正氣受傷不是元氣虛弱,元氣虛弱是慎用)。正如盛心如所說:「天時人事,兩相感召」而成之病,即可用藿香正氣散治療。但是風寒外感不是指傷寒、溫病之屬;飲食不潔或不當引起的病情不是指濕熱下利之屬。《醫方考》說:「凡受四時不正之氣,憎寒壯熱者,此方主之。風寒客於皮毛,理宜解表,四時不正之氣由鼻而入,不在表而在里,故不用大汗以解表,但用芳香利氣之品以主之;白芷、紫蘇、藿香、陳皮、腹皮、厚朴、桔梗,皆氣勝者也,故足以正不正之氣;白朮、茯苓、半夏、甘草,則甘平之品耳,所以培養中氣,而樹中營之幟者也……若病在太陽,與此湯全無相干。」一般情況下,下利病是可以有發熱癥狀的,泄瀉病應該沒有發熱一症的。但是藿香正氣散所主之病是可以有發熱一症的。




記得20世紀70年代,曾出現過有發熱癥狀的泄瀉病,而且呈流行性趨勢,病人很多,當時稱之為腸道流感,全國從上到下通知,此病應該使用藿香正氣散治療,包括西醫醫院內也是提倡使用藿香正氣丸治療此病,幾乎成了當時的唯一療法,效果也十分的滿意。直至現在我們在治療以泄瀉為主的腸道疾病的時候,也多是以內有寒濕,外有發熱這兩點作為使用藿香正氣散的主要條件。當然內有寒濕癥狀是主要的,若無發熱,可以使用其他方法進行治療,但有發熱一症就主要是使用藿香正氣散進行治療了。




藿香正氣散主要由以下三方面組成,一是芳香透散葯,其目的是為了化濕和透表,如藿香、紫蘇、白芷、桔梗等,二是培補脾胃之葯,其目的是為了培補受傷的脾胃之氣,如四君子湯之類,三是燥濕除滿葯,其目的是為了祛除寒濕和食積,如平陳湯之類。其中藿香芳香辛溫,理氣而宣內外,和中而止嘔泄,善辟穢惡而解表裡,是君葯中的主葯。以紫蘇芳香透散加強藿香和中辟穢的能力以除里濕,以白芷辛溫發散加強藿香宣外而解表的能力以去表邪,以桔梗提壺揭蓋宣肺氣加強藿香開以透表祛濕,三者為君中之臣葯,但上四葯解表和中,起到治療此病的主要作用,故共同組成本方的君葯。厚朴、大腹皮行水消滿,橘皮、半夏散逆除痰,疏通里滯,是為臣葯,因本病感受之時有正氣受傷,故用白朮、茯苓、甘草益脾祛濕以輔正氣,正氣一通,則邪自除,故為佐使葯。




藿香正氣散(丸)不僅在中醫臨床上使用很多,在農村、山區使用的更多,一般老百姓也多明白其中的用法。以前很多樂善好施的單位或個人都在夏秋之交,主動將藿香正氣散(丸)散發給病人或有此需要的人,有的單位甚至常年施藥,此頗有好評。現在在百姓的家庭藥箱里,藿香正氣散(丸)也多是常備葯,多數情況下,只要是腸道疾病,不需醫囑就能自己服用,可見使用之多,效果之好。






  • 五苓散




五苓散包括八正散及其變方在當地農村使用也是非常多的,因為山高天寒霧多,地下水冷寒濕重,春冬之季容易出現以五苓散證為主的病情,秋夏之季容易出現以八正散證為主的病情。用西醫的觀點來看,這些病都與泌尿系統有密切關係。




八正散證的病情比較容易診斷,多以尿急、尿頻、尿熱、尿痛為主症,當地老百姓在發病初期一般自己採摘遍地都是的車前草煎水服用,即使到醫院診療,大多處以導赤散變化,不愈或病情加重時改方為八正散變化,一般治療效果都比較滿意。




但是對五苓散證進行治療,一般老百姓很難把握,多需要醫生處方。五苓散證以尿短、浮腫為其主要表現,也有傷寒和雜證兩大類表現。在傷寒類疾病中,多先有外感寒濕,隨之太陽之熱傳於膀胱之腑,出現發熱惡寒、面部浮腫等病情。開始多表現為風水證,若治療不及時或處理不恰當,轉手即為五苓散證。西醫此時多診斷為急性腎小球性腎炎。因為中醫認為水液代謝主要靠肺、脾、腎三臟調節,所以五苓散治療此類疾病是從這三個方面進行的,有如《醫方集解》所說:「陳來章日,治秘之道有三:一曰肺燥不能化氣,故用二苓、澤瀉之甘淡,以泄肺而降氣;一曰脾濕不能升津,故用白朮之苦溫,以燥脾而升津;一曰膀胱無陽不能化氣,故用肉桂之辛熱,以溫膀胱而化陰,使水道通利,則上可以止渴,中可以祛濕,下可以泄熱也。」治療時各味藥物的分量,可以根據水熱所在臟腑不同而不同。若主要在表,此時桂枝的用量可以適當加大;若主要在脾,則白朮、茯苓的用量可以適當加大,若主要在腎,則澤瀉、豬苓的用量可以適當加大。




本證的要點為熱與水結於膀胱(可有外邪,也可無外邪),而膀胱之氣受制或受損,致使水液停留在膀胱之中。澤瀉甘寒,入膀胱以瀉熱利水,應為君葯中的主葯。豬苓甘淡助澤瀉利水,與澤瀉共同組成本方君葯。茯苓、白朮補脾肺之氣,化濕利水以為臣葯。桂枝外解肌表之寒濕,內散膀胱之熱結,是為本方之佐使葯。




在雜證中,五苓散的治療實際上與傷寒類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均是水結膀胱,在傷寒類疾病中,屬於水熱結於膀胱,膀胱受制而不能氣化;在雜證中屬於水濕停留膀胱(多有寒熱夾雜),膀胱之氣受損而不能氣化。西醫此時多認為是急性腎炎轉化成慢性腎炎的時候,或慢性腎炎急性發作的時候。程郊倩說:「用五苓者,取其開結利水也,水泉不致留結,邪熱從小便出矣;若熱微消渴,是則熱入膀胱,而燥其津液,乃成消渴,此膀胱無邪水之蓄,亦用五苓者,以化氣回津也,使膀胱之氣騰化,故渴亦止而病癒。」其中的要點是:一為開結利水,一為化氣回津,均是針對膀胱而言。在雜證中,一般無發熱惡寒癥狀,則桂枝可改用肉桂。羅東逸說:「傷寒之用五苓,允為太陽寒邪犯本,熱在膀胱,故以五苓利水瀉熱。然用桂枝者,所以宣邪而仍治太陽也。雜證之用五苓,特以膀胱之虛,寒水為壅,茲必肉桂之厚以君之,而虛寒之氣始得運行宣洩。二症之用稍異不可不辨。」




若小便出現血尿,則五苓散去桂枝,名為四苓散;若癔病性小便不出,可在本方中加入辰砂,名為辰砂五苓散;若下焦寒濕阻滯,小便淋漓不盡,則可在本方中加入蒼朮,名為蒼桂五苓散;若濕熱壅滯中下焦,小便發黃、便秘、煩渴,甚至眼白珠黃,皮膚黃等,可在本方加入茵陳,名為茵陳五苓散;若食滯發熱,溺澀便結,可在本方中加入羌活,名為元戎五苓散;若中焦受濕,暑熱熏蒸,小便赤短,頭痛疲乏,可在本方中加入石膏,滑石,寒水石以清六腑之熱,名為桂苓甘露飲;中暑傷熱,熱蓄膀胱,小便短赤,大便秘而渴,可在本方中加入梔子,滑石,甘草,食鹽,燈草,名為節庵導赤散;若停飲夾濕,腹痛泄瀉,本方可與平胃散合成胃苓湯;若傷暑泄瀉,本方可與黃連香薷飲合成為薷苓湯;若寒熱往來,熱多寒少,口燥心煩,本方可與小柴胡湯合成柴苓湯。




以上三類處方,不僅在農村山區很實用,也是常見病,多發病的主要治療方劑,也是快速掌握中醫治療的一種重要方法。我們可以以此為切入口,學習中醫療法,進而舉一反三,從少到多,逐漸熟悉當地的病種,逐漸學習處方的變化,從而成為一名合格的中醫師。








I 版權聲明




  • 本文摘自《醫燈續傳——一位中醫世家的臨證真經》,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作者/王幸福。編輯/張亞娟,校對/張術強,居業。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I 投稿郵箱  tg@linglan.com


【全能搜索】解惑,【精選文章】授業,【經典誦讀】傳道,【臨證參考】實戰。歡迎下載靈蘭中醫App,給你的中醫「裝備」升級。請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或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直接下載,也可在各大應用商店搜索【靈蘭中醫】。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書友會 的精彩文章:

桂枝茯苓丸在婦科的應用研究
書友發現:妙方治鼻衄不複發
泄濁湯、代茶飲,名醫是這樣治痛風的
「經絡醫學」講讀:什麼是經絡
我是西醫,我用穴位按摩的方法治療了愛人的闌尾炎

TAG:中醫書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