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意 > 王澍的結構密碼—中國古建中斷近千年的貫木拱技術復興過程

王澍的結構密碼—中國古建中斷近千年的貫木拱技術復興過程

王澍的結構密碼—中國古建中斷近千年的貫木拱技術復興過程



本文來源80建築/原創:冠一說

輕型木構架


Light wood frame

王澍的結構密碼—中國古建中斷近千年的貫木拱技術復興過程


王澍與陸文宇在他們的工作室,桌上的模型是「超輕村項目-臨時居住單元」


王澍近年的建築實踐中,輕型木構架成為他的常見設計手法,通過小尺寸的木材搭接實現相當大的跨度,非常巧妙;而且木材之間不是剛性連接,而是鉸接,有些地方甚至僅利用摩擦力搭接,非常易於拆卸和復用。這種技術是王澍的原創嗎?是如何傳承和發展的?

王澍的結構密碼—中國古建中斷近千年的貫木拱技術復興過程



《清明上河圖》上的汴水虹橋

故事要從六十年前說起,1953年《清明上河圖》歷史上首次對公眾展出,橋樑學家唐寰澄注意到了畫中的「汴水虹橋」,不是一般古畫中的石拱橋和木板橋,而是一座輕巧美麗的木拱橋,「一片霞光,使人眼亮」。

王澍的結構密碼—中國古建中斷近千年的貫木拱技術復興過程



橋樑學家唐寰澄


後來唐寰澄展開了研究和計算,證實這種木拱技術是可行的,畫中的橋樑是真實存在過的。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科學界都認為這種木拱橋已經失傳了,因為從宋代以後就再也沒有這種拱橋再建的記錄。

直到70年代末,文物工作者在浙南和閩東北地區再次發現了同一類型的木拱橋,到1980年,橋樑專家們終於確認北宋盛行的虹橋技術並未失傳。此後,這種木拱技術得到了橋樑界的關注,王澍也是從中得到啟發,並將這種技術用到了自己的建築實踐中。


王澍的實踐之一:超輕村項目

王澍的結構密碼—中國古建中斷近千年的貫木拱技術復興過程


王澍為留學生做講解

王澍的結構密碼—中國古建中斷近千年的貫木拱技術復興過程



搭建完成的居住單元

王澍的結構密碼—中國古建中斷近千年的貫木拱技術復興過程



搭建完成的居住單元

王澍的結構密碼—中國古建中斷近千年的貫木拱技術復興過程


王澍的結構密碼—中國古建中斷近千年的貫木拱技術復興過程



結構完成後的承重實驗

王澍的結構密碼—中國古建中斷近千年的貫木拱技術復興過程


王澍的結構密碼—中國古建中斷近千年的貫木拱技術復興過程



搭建過程示意圖


每棟臨時房屋是由大約400根木條、少量鉚釘和風鉤組成的「臨時建築」,通過在頂層鋪上透明有機板,可以實現遮風擋雨,一個單元內可供四口之家生活。


王澍實踐之二


象山校區專家接待中心


2013年竣工的中國美院象山校區專家接待中心,整個建築的屋頂由一片木構架大屋頂整體覆蓋。但並未使用大尺寸木樑,僅僅使用60mm見方的松木木方,採用貫木拱技術組合而成。

王澍的結構密碼—中國古建中斷近千年的貫木拱技術復興過程



連續的木構架屋頂

王澍的結構密碼—中國古建中斷近千年的貫木拱技術復興過程



木拱以剪刀撐與牆體連接

王澍的結構密碼—中國古建中斷近千年的貫木拱技術復興過程



屋頂局部

王澍的結構密碼—中國古建中斷近千年的貫木拱技術復興過程



小型木材實現的巨大跨度


象山校區的大屋頂,以極小的木材截面,實現了巨大的跨度,一千年前古畫中的造橋技術仍然能在現代的建築設計中發揮作用,讓人不能不驚嘆傳統木構技術的巨大潛力。


比起眾多仿古建築對中國古建大屋頂「形」的仿摹,這種對古代營造技術的繼承和發展,是更加本質的哲學層面的血脈聯繫,讓古代技術在現代有了新的生命力。

王澍的結構密碼—中國古建中斷近千年的貫木拱技術復興過程


王澍的結構密碼—中國古建中斷近千年的貫木拱技術復興過程


王澍的結構密碼—中國古建中斷近千年的貫木拱技術復興過程


王澍的結構密碼—中國古建中斷近千年的貫木拱技術復興過程


王澍的結構密碼—中國古建中斷近千年的貫木拱技術復興過程


王澍的結構密碼—中國古建中斷近千年的貫木拱技術復興過程


王澍的結構密碼—中國古建中斷近千年的貫木拱技術復興過程



「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水虹橋」

王澍的結構密碼—中國古建中斷近千年的貫木拱技術復興過程



《清明上河圖》上的汴水虹橋


流傳千古的虹橋,居於名畫《清明上河圖》長幅的中心位置。唐寰澄首次在展覽中發現並展開研究時,推測其「凈跨約20米,拱矢約5米,寬約8米」,並先後名之為「疊梁拱橋」和「貫木拱橋」。

王澍的結構密碼—中國古建中斷近千年的貫木拱技術復興過程



唐寰澄推測的汴水虹橋的結構體系

王澍的結構密碼—中國古建中斷近千年的貫木拱技術復興過程



唐寰澄以火柴棍示意的汴水虹橋的結構體系


唐寰澄在《中國科學技術史 橋樑卷》中稱木拱廊橋「是世界橋樑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品種,在世界橋樑史上唯中國有之。」2009年9月,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王澍的結構密碼—中國古建中斷近千年的貫木拱技術復興過程



唐寰澄為汴水虹橋做的DSI超靜定次數分析

王澍的結構密碼—中國古建中斷近千年的貫木拱技術復興過程



唐寰澄對虹橋結構的推測


由於使用短的構造材料,形成了大的跨度,被認為是中國在世界橋樑史上的獨特構造。木拱結構的廊橋曾風行於北宋,是我國木結構橋樑的活化石,是中國傳統木構橋樑中技術含量最高的一個品類,同時具有極高的傳統美學價值。


宋代之後,隨著汴京的衰微,木拱橋在中原地區趨於湮滅,近代學者一直都認為這種技術已經無存。自唐寰澄在《清明上河圖》中發現以後,經過二十餘年的搜索,在浙江、福建等地終於發現了多座貫木結構的橋樑,引起了世界範圍內的廣泛關注。

王澍的結構密碼—中國古建中斷近千年的貫木拱技術復興過程



後來陸續發現的部分貫木拱橋實例

王澍的結構密碼—中國古建中斷近千年的貫木拱技術復興過程



福建壽寧鸞峰橋,始建於明代,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王澍的結構密碼—中國古建中斷近千年的貫木拱技術復興過程



唐寰澄後來在上海青浦主持建造的貫木拱橋,由美國WGBH電視台資助


傳統木構技術還有多少潛力可挖?


在我孩童的時候,我祖父就在飯桌上用筷子為我搭起過貫木拱橋的模型,可見這種技術並未失傳,只是並未得到系統的傳承和研究。由此也想到,我國傳統的木構技術中是否還有其他具備潛力,未得到傳承的技術?在考古成果,古畫中是否還會有尚未被挖掘的寶藏呢?

王澍的結構密碼—中國古建中斷近千年的貫木拱技術復興過程



我用筷子搭建的結構模型


正如屠呦呦通過古醫學著作的啟發才想到青蒿素的提煉方法一樣,傳統文化和技術是巨大的寶藏。王澍一直保持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和興趣,同時結合現代技術,才讓貫木拱技術得到了有效的繼承和應用。可見保持對傳統的關注是十分必要的,「師造化」、「師古人」,有時候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往日內容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設計部落 的精彩文章:

我曾有一輩子花不完的錢,可我現在住在40平米公寓里!
有生之年居然看到《論語》更新…千年第一坑!
再不要「簡歐」了,這才是巴黎公寓的最正確打開方式!
10公分的改變,解決收納難題,她家瞬間增大10平米

TAG:設計部落 |

您可能感興趣

未來56天內,事業進步神速,大財不斷近身,富貴自天來的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