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近思錄》答疑第五期:去欲存神,虛靜其心

《近思錄》答疑第五期:去欲存神,虛靜其心

《近思錄》答疑第五期:去欲存神,虛靜其心



朱高正老師《近思錄》答疑

丙申年九月十六丨精彩回顧


本期主題:存養


顧勉


請問朱老師,既然「敬則自虛靜」,那麼為什麼不可以把虛靜喚做靜?敬在虛靜的基礎上有什麼超越性?

只要能「敬以直內」,心氣自然平靜。如果刻意追求寧靜,反而不能持敬。因此敬則自虛靜。


朱高正


顧勉


請問朱老師,應該怎樣理解「坐馳」?是在無事時存養嗎?


坐馳是靜坐時放任思緒奔走,外似平靜,實則內心波濤起伏。這種坐馳對收斂身心一點幫助也沒有。

朱高正


董小抽兒


周敦頤說聖人可學,其要在無欲。請問朱老師,面對各種世俗的誘惑,您認為我們更應該修習向外抵抗慾望的能力,還是修習向內不產生慾望的能力?


兩者其實是同一件事,無欲就是主一,主一就是專主一個天理,如此自然私慾不起。同時此心既靜又定,不為外物所動,那就能使物各付物,役物而不為物所役。


朱高正

宿譯丹


您說「心中不可有一事,心要虛」,又說「心有主則實,主一之謂敬」,這兩者在現實修養中怎麼才能較好地結合起來呢?


心要虛,才能靈。如此方能具萬理,應萬事。另一方面,心要有所主,主一個天理。虛則靈


,有所主則實。有虛有實,靈變莫測。

朱高正


楚材


陽明在《傳習錄》裡面特別提到「正謂以誠意為主,即不須添『敬』字。」這是不是因為陽明心學與朱子理學的心性理論不一樣?


這是陽明以為伊川與朱子提倡主敬,所以才這樣說。陽明自以為其學承自明道,而首倡敬勝百邪的正是明道,陽明講這句話,是有點意氣用事,不必太較真。


朱高正


遺落第二陶


道家講"去欲存神,虛靜其心",為的是全性保命,其指向之一是養生。而儒家的修養工夫論在先秦秦漢相對論述較少,那宋明儒學的具體工夫論層面是不是仍然借用道家很多?


豈止道家,借用佛家也不少。新儒學本來就是為了因應儒家被邊緣化的困境而產生的,它是以孔孟思想為基礎,凸顯《易傳》、《中庸》、《大學》的重要性,來彌補孔子不語怪力亂神與罕言性、命、天道的缺憾,並吸收佛 道兩家的長處融鑄而成的。這件工程在朱子手中完成,因此朱子被推尊為集理學之大成。其具體成果就是《近思錄》,這部經典正是新儒學的綱領。


朱高正


斐然


宋儒強調存養持守的功夫,這樣才不會被外界打擾。但是現代社會充斥著各種慾望,我們該如何區分慾望的合理性?


古代慾望不比現代少,超過生存所需的慾望就不合理,損人利己的慾望就不對。某些慾望有助於發展自我的人格,又不影響別人,那是合理的慾望。有利於人,有利於己,不妨害別人,就是合理的慾望。


朱高正


斐然


「欲速求效最傷德」,講到了養德,這個德是指什麼?是涵養嗎?


欲速求效,充滿功利心,當然傷德。德是實得於己之意,要養成隨時隨地存天理,去人慾的思維慣性,那就是在養德。


朱高正


鄭老師


朱老師:禪宗「打坐」和「坐馳」是一個意思嗎?謝謝您了!


不可一概而論。禪宗打坐有各種法門,只因佛家求的是四大皆空,所以容易淪入坐馳罷了。


朱高正


親近儒家文化


成就君子人格


明德讀經群:227656451


投稿:2943439833@qq.com


微信號:ruxue_qq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人活到極致 一定是素與簡
讀史:張載及其「橫渠四句」
要使家和須行善 要振家聲在讀書
衛靈公第三十九至四十一章
衛靈公第三十六至三十八章

TAG:騰訊儒學 |

您可能感興趣

《近思錄》答疑第五期:居處恭 執事敬 與人忠
《近思录》答疑第四期:圣门学者不以苟知为得,必以了悟为闻
《近思錄》答疑第四期:聖門學者不以苟知為得,必以了悟為聞
痛友圈答疑第三期
痛友圈答疑第一期
疫苗問題答疑第期
近思錄答疑第三期:修身養德的最高境界,便是與大道融渾為一
印祖答疑:病重的時候如何發心,如何念佛?
第四十一期新歐洲公益法律諮詢會,我們在此為你答疑解惑!
疫苗問題精選答疑第期
疫苗問題精選答疑第期
深蹲之答疑篇
第四十期新歐洲公益法律諮詢會,我們在此為你答疑解惑!
一周熱門問題答疑:你想了解的寶寶問題,解答都在這裡
答疑:第一次產檢,該做哪些準備?
說出你的故事,一心為您解答疑惑
霍金答疑:為什麼我們的夜晚漆黑一遍,而非明亮如晝?
我愛素描粉絲學習問題答疑匯總第二十七期
艾灸常見問題答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