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修於心,禪於行

修於心,禪於行

修於心,禪於行



禪修,在今天似乎是神秘而又時髦的一個詞。其實,它沒有外面所傳得那麼玄乎,說起來,禪修,不過是一種簡單的生活狀態。

我們人有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這個是必然的。如果你不想要這個結果,那就需要改變一種生活方式。大家為什麼把年末最忙的時間放到這裡來呢?就是想通過這個機會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們的目的就是要信念大家有這樣一個結果。


古代的禪宗由釋迦摩尼傳給迦葉,一直延續到達摩祖師,再到慧能大師。禪宗質的變化的就來自六祖慧能,他是我們中國禪宗承前啟後的人物。大家有空可以去讀讀明一居士寫的《讀佛即拜佛》和《六祖慧能傳》,那裡面描述最多的是什麼?生活。我們不要把禪修跟生活脫離開來,我們要把禪修跟生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結合的越緊密效益越大,它怎麼讓你飯吃的香,覺睡的甜,工作很愉快,身體健康,家庭美滿,人際關係和諧,把它學好了,這一本書可以抵一萬本,可以抵許多醫生,可以抵無數個心理諮詢師,這不是誇張,——佛法最終的目的雖然是出世的,但它入世的功力就這麼大。


六祖慧能說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意思是你的修行想要有成就,就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去磨練,如果脫離了世間生活那好比在兔子頭上找角一樣不可能。

修於心,禪於行


通過禪修調伏我們的心


我知道今天在座的各位,不一定都是想成佛的人,對吧?但你們肯定都想成為一個幸福、自在、喜悅和沒有煩惱的人,是不是?那怎樣才能達到這樣一個結果呢?——告訴你,可以利用佛法這個瑰寶來指導我們,利用禪修來達到。相信你只要努力去踐行都是可以如願的。


在開始禪修的這幾天,師父首先要求大家做到「語默動靜體安」,什麼叫「語默動靜體安」?你走路的時候如行雲流水,從容自如;坐在那裡似一個鍾,沉靜安穩;睡覺的時候像張弓,舒張有度……時刻保持寧靜、安然、愉悅、祥和的狀態。那麼這樣一種美好的狀態來自哪裡?其實它只能來自我們的一顆心。當我們有顆柔軟、喜樂、清凈、良善的心,就能產生這樣的效果來。


因此在這幾天禪修的過程中就是練習自己這樣一種狀態,我們要靜下心來尋找自己這種狀態,不要往外找,外面的東西不是你的,跟你沒關係。「心外求法是魔,心內求法是佛」,佛是什麼?佛就是智慧、慈悲、喜樂、自在,沒有煩惱這樣一個結合體,所以我們要像佛學習,就是要向自己的內心找。為什麼不能往外找,因為外面的東西不是我們可以把握的,今天我成了千萬富翁,我喜悅;明天我又破產了,成了負翁,我痛苦。今天我戀愛了,我幸福,明天我又失戀了,痛不欲生,等等……身邊的一切都是不斷變化,我怎麼知道它如何變化?就是知道它怎麼變化我又如何能掌控得了?所以說外面的一切我們都把握不了,我們唯一可能把握的就是我們的內心。

修於心,禪於行



怎樣從我們的內心去尋找快樂呢?這就要求我們轉換自己頻道。你的心轉過來了時時都是快樂,處處都是天堂;你的心沒有轉過來在天堂也是地獄。同樣這樣一個時候我們裹著毛毯坐在這裡,有的人可能很舒服,有的人卻很煩躁,為什麼?有的人吃素菜住冷房子他很痛苦,有的人比如一個乞丐,他如果有白米飯吃、有一個避風遮雨的房子他就非常快樂,為什麼,不都是人嗎?——這就說明快樂是心境決定的,與外緣無關。正因為這樣,所以有人他就是擁有再多的財富,再多的權利,他仍然不快樂。為什麼很多明星會自殺,很多名人有憂鬱症?這些人不是要什麼有什麼嗎?因為很簡單,這些人沒有掌控好自己的心。


所以真正的快樂和滿足必須從自己的內心去找。有人會說,對於這個結論我太失望了,連三歲小孩都好像聽說過這話。但我要告訴你的是,最簡單的道理、老生常談的道理不一定不受用,大道至簡,真理往往是樸素的。


大家想想,我們在這裡打坐是為了什麼,其實就是訓練我們的心,是使我們的心一個凈化的過程。我們常常在外緣攀援中迷失了自己,現在我們要反觀自照,要好好調我們的心,當心被調伏下去一切才能盡在把握。

修於心,禪於行



有人說那我回去就什麼都不幹了,整天打坐,等我心調好了我再出來工作。是這樣嗎,又錯了。真正的禪者應該從靜當中走出來,走向動;又從動當中時刻去體現靜的狀態。禪是動靜結合的。如果你每天面對各種問題,處理各種人際關係,很頭疼,疲於應付,你說我受不了了,無法做到輕鬆自如,那是你的心智不夠圓滿,說明你的心智是不成熟的。《四十二章經》你念過沒有,裡面說:學道之人,如一人與萬人戰,掛鎧出門,或怯弱而死,或得勝而還。這句話你理解沒有?學道的人不是那麼輕鬆的,比如你打坐,不是說你坐在這裡不動你的心就靜如止水,那是要很長時間訓練才行,開始你一定是妄想紛飛,煩躁不堪,對吧?這是什麼,就是在和自己的煩惱作戰。學道之人,就要有這樣一種勇猛、精進的精神,你才能得勝而還。否則你永遠不能調伏自己的心,你只能被自己的煩惱習氣所調伏。我們通過禪修來訓練我們的心,訓練我們的心智,訓練我們的行為,訓練我們無謂的精神。有很多人認為佛法是消極的,我認為絕對不是,因為你還沒有認識到佛法的精髓,佛法一直都是積極向上的,是金剛般大勇猛大精進的東西。


然後我們回到生活中去,別人不能忍受的你能忍受,別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就像你打坐時不被外界干擾一樣,保持一種如如不動的狀態,這是非同一般的能力,有這樣的能力你就可以做出世的事業。沒事的時候我們可以去讀讀歷史,看看人物傳記,去了解一下鑒真大師,達摩祖師,鳩摩羅什,還有唐僧的原型玄奘。你看玄奘他孤身一人拉著一匹瘦得不能再瘦的馬,越過八百里荒無人煙的沙漠,你想想看,沙漠里溫度高的時候五六十度,冷的時候又零下四五十度,早晚溫差上百度,有一次他走啊走,在喝水當中不小心被風沙刮過來迷住眼睛,手上的水全部倒到沙漠去了。當他一滴水都沒有的時候,他走了五天五夜,大風颳得他一步都走不動,這個時候他想,我要麼退回去求生,要麼就往西求死。這個時候就是生死抉擇。最後他以難以想像的毅力完成了震驚於世的壯舉。我們想想,在生活中我們面對理想時又是怎麼追求的?

修於心,禪於行



上一次我們有一個高管叫代宇,他平時不怎麼運動,他們公司組織去重走戈壁灘,也就是玄奘之路。他就跟我說,他們單位的小夥子一聽說要走戈壁灘,每天跑步兩小時,然後做各種各樣的運動。他說我什麼也沒做,過幾天就要去了,師父,你能不能教我一個秘訣?我說,我哪有什麼秘訣,但是可以教你一個方法,那就是以禪者之心去行走,別人每到一個地方歡欣跳躍,大呼小叫,別人拿相機到處取景的時候,你什麼都不要干,「眼觀鼻,鼻觀心」,——眼睛看著前面三米遠的地方,調整好自己的呼吸,一步一步,不要快,也不要慢,這樣走過去。最後呢,你知道嗎?他是那個團隊中走的最好的。


這是什麼道理,想一想。如果說公司讓你加班兩天,你不斷抱怨,不斷地詛咒,這有用嗎?除非你離開這個公司,你要做下去就必須接受它。既然無法改變,為什麼我們不能放鬆自己坦然接受呢,你的心要是輕鬆,你的身體就會輕鬆,你的行為就會輕鬆,因為輕鬆,所以就不會覺得太累。


所以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永遠要給自己一個信號:輕鬆的狀態。這樣的狀態可以保持在各種各樣事務中,可以一以貫之。我以前開車回福建老家,七八個小時很辛苦的,有次我坐在駕駛位的時候就拍拍自己肩膀,頭,身子,告訴自己放鬆放鬆,因為我經常禪修嘛,所以身體很聽話,結果真的就放鬆了。放鬆了之後你就覺得我不過坐在椅子上嘛,只是這個椅子動其他椅子不動而已,反正眼睛都要看著前面,真的沒有什麼。不要去趕時間,也不要跟別人超車,我就很輕鬆地坐幾個小時,甚至可以聽聽佛教音樂,還可以念佛,回去後果然一點也不累,和以前很不一樣,這就是心態的改變。

修於心,禪於行



明白自己所要的


我們常到外面去講課,有一些老師很會造勢。上次某先生來的時候,他們拉了行業內四十多個,在會場中來了五六千人,然後老師講兩句他們就鼓掌,講兩句就鼓,到最後我就發現到底是以講課為主呢還是以鼓掌為主?所以上次我在杭州電子商務的高端論壇,他們給我半個小時,我就跟他們講,今天講課你們不能鼓掌,聽著就好,因為只有半個小時,你一鼓掌插一下,你一鼓掌插一下,一分鐘就沒有了。這個時候我就問問自己,我來的意義是什麼?是為了前呼後擁那個感覺嗎?是為了讓別人鼓掌嗎?都不是的。


我以前辦過一次企業家論壇,全國來的企業家有1500多人,那麼多人參與而且辦的還不錯,後來他們一再邀請我第二屆第三屆一直辦下去,我想想,覺得還沒找到一個特別好的點子來做這件事情,或者說還沒找到真正為中國企業做出創造性的理念建設,如果沒有這些,我們把那麼多人召集在一起做什麼,不是浪費別人的時間和財富嗎?所以我拒絕了。


就像我們開光也是這樣。一般如果舉行開光大會,一定是要把更重要、更有身份的人請到這裡,這說明我有本事,也說明這件事弄得很大。後來我發現那開光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就是為了一個圓滿嘛。我們那次開光請了唯一的名人,就是普陀山方丈。他的頭銜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浙江省名譽會長、浙江普陀山的方丈,是很重量級的。因為我在普陀山教過七八年書,所以比較熟悉,我當時跟他講真的不好意思,你這麼忙,我們還讓你這麼遠跑過來,這是因為我們供的是萬手觀音,你是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的負責人,所以請你辛苦一趟,我們省里的其他領導包括市裡的都沒有請。他答應了,最後開光前兩天,他突然說有事過不來了,然而我們的通知、請帖、宣傳都出去了,最後人家都說我在蒙人家。從那以後我就發現人沒有到那個級別就得不到相應的平台,得不到相應的平台你也請不到那些人,所以後來我就懂得這是自然的道理。

修於心,禪於行



我發現實實在在把本質事情做好才是最關鍵的,不要人家這樣做我們也這樣做,人家請我們也請,沒有必要。如果我們作為一個出家人特別是做為一個寺院,你和世俗上人一樣去做事,你所做的事情是值得考慮的。所以我們要經常地問自己:我活著的意義在哪裡?我做這些事情的目的是什麼?


假如說你要買一套房子,當然你要結婚買套房子很正常,但你已經有了套房子再去買兩套,有了兩套還要買三套,買四套……就很有問題。我今天在新聞上看到一個市長竟然有16套房子,他女兒生日送給她20萬,最後他官也沒有了只能待在監獄裡。就像我們那句話說的: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是原創,很多人活著活著卻成了盜版。為什麼成了盜版呢?因為你老是從眾,跟風,最後你發現沒有了你自己,迷失掉自己。你進入了一個大染缸而不自覺,失去了本來面目,身心被「無明」遮蔽,這就是悲劇的根源。

修於心,禪於行



時刻恢復歸零心態


我們人到底為什麼活著呢?這是個很大的問題,也是個很小的問題。大到我們必須解決它、面對它,小到它關乎我們日常的一舉一動、一飯一食。人說佛教是一個終極智慧,就是它給你開出的答案是人類最普世性、最圓滿究竟的,它不是針對某一個人,而是面對無量芸芸眾生。在我們這個一席生命當中,我們不斷地去設置很多很多我們所認為是正確的、重要的東西,比如追求金錢,名利,權力,等等。而佛教講從生到死只不過是一席生命的短暫過程,這之前和之後都有無量的生死,所以他能從無量生死去看待一席生命,從一席生命當中去理解無量生死。所以對人生的解讀和觀念就和我們平常人不一樣,那種格局和眼光是宏觀的、全方位的,不在蝸牛角上打轉。


我們佛法為什麼喜歡用夢,常常用夢來做比喻?因為我們沒有醒來的時候不知道我們在做夢,我們以為是真的。其實你想想昨天,前天,五年前、十年前,不和做夢一樣嗎?所以只有當下這一刻才是真實的,今天過去了你回憶昨天就和夢一樣不可追,不可得。「人生如夢」,這是最真實的註腳,我們如果能在夢裡醒來,在夢外看夢,以清醒者的姿態看我們和別人夢遊,那將是大智慧,是一種非常超脫的境界。


如果你能以這樣一種思維去看待今天的一席生命的時候,你會怎麼看待自己的生活?當你大前提都搞不清楚,你不可能在每一個步驟上做好,這叫逐物迷己,就是被眼前的東西一葉障目。

修於心,禪於行



有個電影叫《三傻大鬧好萊塢》,很搞笑的,大家看過沒有,在裡面他解讀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當你把自己的興趣發揮到極至的時候,成功就跟著你。裡面的主人公他沒有畢業證書,他就完全為了進去,最後成為一個世界好多大公司搶的那個科學家,他的發明有四百多項。這是為什麼?實際上這種境界就是禪者的境界。我前天在跟他們講喬布斯,喬布斯是個資深的禪者你們知道嗎?他蘋果的很多創意都來自他在禪修過程中得到的感悟。所以你們要把禪修應用到生活當中去,成為你們的習慣,那麼你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生活的巨人。


當你活出自己最好狀態的時候,身邊就有一大片人羨慕你。所以禪修就是轉變我們的生活,從自己的生活當中去尋找自己。但是最關鍵的一點是你要學會看透生死,只有把生死放下的人產生出來的力量才能超越一般。如果把這一席生命整天掛在嘴上,我今天生病會不會死掉?得了癌症還有多長時間?整天惶惶不可終日,那你就被自己的身體所驅使。你在乎身體就變成身體的奴隸,在乎名望就變成名望的奴隸,在乎金錢你就變成金錢的奴隸。財色名食睡,都是如此。


其實我們香海禪寺也是一個單位,按照世俗的一般習慣,一個單位所輻射的方方面面到年底你都要去打點,不然的話會有麻煩。但到現在為止,我們沒有去打點過誰。為什麼?按照一般的單位一定要這樣做。可是我覺得,能把自己的事做好,把分內的事做好就已經是給了這個直接領導最大的面子,給他們一個政績,你不用巴結他,他們也會給你開方便之門。你整天去想,這領導今天對我好像不高興,領導來了我沒去迎接他,領導來了我不在廟裡,你整天挂念這些東西,能把事情做好嗎?你的狀態就不是「禪定」的那種狀態,而是惶恐不安,如風中草一樣。這並不是說你可以什麼都不顧,但至少要知道一點: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問自己人生的意義在哪裡?生命的價值體現在哪裡?你的一席生命以怎樣存在的方式才是最好的?

修於心,禪於行



我們為什麼要禪修呢?就是要真正的明了自己。當你了解生死之後,就能把心安下來,去做好眼前的事情。我這幾年參加過總裁培訓班,很多人他要整合資源,把別人整在一起,然後做一些事。我們經常碰到這種案例,本來他有幾千萬的,最後把自己幾千萬都整進去了。他想一夜暴富,想一夜之間怎麼怎麼的,這是我們人的慾望促使自己的一個盲目行為,尤其是商人很容易迷失掉自己。所以禪修幹什麼?好好地靜下來,思考我們所做所得有沒有必要,包括我們一天所有的情緒。有個居士跟我講,她說今天我心情很好,煮了一道很豐盛的早餐給我的先生吃,他竟然把我破口大罵一頓,我心情鬱悶極了。我跟他講,你要找到原因,為什麼人家要罵你?你們是不是覺得這是一個弱弱的行為,他要罵我,他無緣無故罵我,我還找自己的原因?對,還要找自己的原因,因為他不可能無緣無故罵你啊,你不要覺得我吃虧了,當你能包容對方的時候,說明你的境界高於對方,你想想看,在馬路上你跟一個瘋子吵架,吵到最後誰是瘋子?你是瘋子還是瘋子是瘋子?所以我們很容易迷失掉自己,為什麼我們要沉澱下來?禪宗裡面叫明心見性,一桶水不斷地攪,那個水就很渾濁,要它清澈見底只有靜下來,不斷地沉澱,最后里面有什麼東西一眼就能看到。如果不斷地攪不斷地運動,就成了渾水,渾水幹什麼?渾水好摸魚,因為魚看不清楚的。要是你的心是一團渾水,有另外的手這時恰巧伸過來,那你的損失就大了,等你的心清亮下來後會發現,自己的「魚」沒了。


所以一個真正的修行者他的所有舉動都體現如一的狀態,就是時刻保持那個明心見性的狀態,能看到自己清澈透亮的心。我們要想得到這個結果應該怎麼去做?需要調我們的心。大家每天在吃飯為什麼飯菜那麼好吃呢,因為把各種味道調得很好,我們住的房子冬暖夏涼為什麼?因為有空調。所以「調」是我們人生的常態,我面對逆境的時候怎麼調?面對掌聲的時候怎麼調?這個調有技巧,調得好你就在天堂的狀態裡面,調的不好或不調你就每天處在地獄裡,這就是智者跟迷者最大的不同,也是明跟暗的不同,我們通過禪修把它調過來。

修於心,禪於行



你想想看,人在什麼狀態時間過得最快,什麼狀態過的最慢?最痛苦的時候時間過的最慢,是吧?所以你們如果要想讓自己「覺得長壽」,就每天讓自己很痛苦,那個時間就很慢很慢,你活一天比活十年還長;你如果真的想長壽,就要每天活在快樂里,這樣時間過的很快,十年就像一天。為什麼天道的人一天是我們這裡一年?因為人家很快樂,是吧,哈哈!大家要學魯迅筆下阿Q,別人罵他的時候,他想我是你爹,結果就發現沒有什麼過不去。你們也可以學學金庸筆下的韋小寶,他很會調侃自己,給自己找台階下。


我經常在外面參加活動,有些人對那個座位很在意,是中間還是兩邊?我是最不願坐中間的一個,人家讓我去我都拉別人去,我覺得我不坐中間對我沒什麼影響,而且讓別人坐他還欠了我一個人情,豈不更好?你要記住,生活中時刻讓別人欠著你就很好,不要凈想著我得到什麼,占什麼便宜。有的人把他放在旁邊他就憤憤不平,這其實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所以真正能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人,都是最有福報的。我們讀《道德經》的時候裡面講:大國者下流。下流是什麼?不是耍流氓,是像水一樣往下流。大國者下流就是真正強大的國家往往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所以能吃虧的人都是有福報的人,能忍讓的人都是有德行的人。我以前講過,如果大學畢業老闆還讓你去掃地,甚至去洗廁所, 你覺得很沒面子, 在同學之間說不出口,你想想看,一個老闆為什麼把一個大學生放去洗廁所?是為了鍛煉一下, 讓他忍受在卑微的工作裡面看看自己的心態,往往這種人後來就會提拔到很重要的位置,能夠委而不屈的人,就能夠獨擋一面。

修於心,禪於行



一般人都忍受不了這個,說這個工作我從來沒做過,或者做不來。當你認為自己做不來的時候你已經把所有智慧的門都關上了,「不是因為難才不想做,而是因為不想做才難」,你要相信這一點:做任何事都不可能沒有一點回報,你至少可以在這裡面得到成長。我經常到外面講課,沒有任何報酬。油費自己,過路費自己,住宿費自己,機票自己買。你說我為什麼要這麼干,傻子才這麼做。是的,我就是要做個傻子,因為這世上聰明人太多了,我要做個傻子,這樣才平衡點。所以我經常告誡自己,要學會做個傻子。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還是有些人形容我做人很精明。我發現我活的很失敗,讓別人覺得我精明的時候實際上我是失敗的。你們看我才來香海禪寺的時候,那個大廳那麼大,場面這麼大,我怎麼重新去建呢?我認識的人又特別少,誰願意拿出那麼大一筆巨款?我最後就把它改成供一萬尊佛,所以有很多人願意來捐佛像,最後這個辦法就解決了。我們有個先生,他要蓋孔子學校,需要10個億,這不是小數目,他就用我們這種方法,他說第一級別的二十個,每個人一百萬。第二級別的一千個,每人十萬。第三級別的一萬個,每人五萬。他說這裡面就借鑒我們萬佛供奉的方法,他說出來時差點讓我把話筒噴出來,最後他還調侃了一句,說師父你如果去做企業,肯定成就更大!實際上不是這樣, 我們希望更多人能走到寺院來,結一個善緣,假如他很少到寺廟去,如果裡面有一尊他供奉的佛,他會念念不忘的,就會常常來這裡,當他來的時候,我們把光碟送到他手上,雜誌和書送到他手上,飛信發到他手上,他就會因為這個緣人生得到改變。


所以你們禪修完之後,不要認為這裡吃喝什麼都免費,會不會把我們吃垮?你不用擔心,歡迎你把更多人拉到這裡來免費吃住,免費禪修。為什麼,因為你幫助他們得到了改變,當他們得到了改變,你在他們生活當中就是一個最有福報的人。你們不用擔心,不會讓你們吃窮的,吃不窮,今早的方先生,一天到晚給我們種很多小麥,給我們磨很多麵條給我們弄很多白面,往這邊運,所以吃不完的。只要你所做的善事符合大家的需要,你所碰到生活中所有的問題都不會成為問題,這是我一直以來堅信的一個事實。我剛來寺里的時候,原來我們初一、十五在寺院吃午餐是要收錢的,一個人五元錢,一天下來收兩百、三百,最多的時候收過五百。我說別收別收,以後誰要吃飯直接來吃就行了,來者不拒,我們不是開飯館的。如果人多組團來的就給我們報個數,我們做飯知道有多少就行。結果呢,發現別人越吃,我們倉庫的米越多,菜越多,根本不用擔心。這是為什麼?用佛法講就是因果,是回報,用儒家的道理也可以叫感召,你有一顆布施的心自然會感召來布施的人。

修於心,禪於行



所以我經常跟人講,在人生修行的道路上,你認定一個目標,就要堅定不移地往這個方向走,不管別人怎麼說,你只要認定這個方向是對的就要堅持下去,最後肯定能走到陽光大道。我們在禪修的過程中要時刻地找到自己的方向,比如說我今天跟人吵架了,我很痛苦,然後你回家打坐的時候又讓自己回到原點。明天你被別人的掌聲激動了,心飄起來,你又通過禪修回到原點。所以禪修就有這樣的好處,時刻地清醒明白自己在幹什麼,人生的目標在哪裡?當我們活得明白,就不會迷失,就不會給人生做無用功。我在這裡說,你們能到這裡來,接觸禪修這個理念,都是有大福報的人。現在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禪修應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打坐是禪修,刷牙也是禪修,吃飯也是禪修,蹲在馬桶上也在禪修。不要認為這些跟禪修沒關係,聚焦一處就是定的境界,禪修就是練我們的定功,「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就是這個道理。

修於心,禪於行



打破屋頂,上接天光


實際上我們人的很多問題,都是把自己封鎖在某一個狀態裡面,當你把自己封閉起來,你人生的窗戶就一扇扇關起來,窗帘拉了起來,最后里面一片漆黑。所以要學會把窗戶一扇扇打開,這樣陽光、空氣都能透進來,到處都是敞亮的。當你要達到更高的境界,獲得更大的亮光怎麼做?——最好把自己的屋頂去掉。屋頂去掉後你站在什麼地方?你在天地之間,什麼都看到了,世上萬世萬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你想想,那是一種什麼狀態?豁達,敞亮,通徹。這個時候你想做什麼都做得成,能很快進入那個境界,得到最大的成就。世界上有大成就的人往往都是把人生的屋頂去掉的人。如果我們做不到,那是因為我們還有東西沒有打開,你沒有打開,所以把自己給障礙住了。所以我們在修行的過程就是不斷地打破自己的過程,有句話說「不破不立」,你不打破自己就立不起來,想一想,還有什麼東西約束著自己?還有什麼東西讓我們放不下?

修於心,禪於行



南懷瑾先生大家知道,他以前看不起太虛大師。有一次太虛到南京的時候,一大片蔣介石的政府官員去迎接他。他一下火車,尿急,就對著火車尿尿。大師在民國期間也是一代國師啊,怎麼會一點禮節都沒有?這事當時令許多人驚訝,可太虛行動自如,似乎轉身就忘掉了。在這個時候南老就說了一句話,他說我以前是看不起太虛大師的,後來他的這個行為讓我刮目相看,還很敬佩他。為什麼?這就是作為一個禪者的自在,對於一切禮節,名相,一切人所追求的東西,在禪者心目中視如糞土。當你什麼都能放下的時候,這就是修行。太虛這個放下和尊重不尊重別人是兩個概念,放下是心裡什麼都沒有,沒有世俗的條條框框,也沒有不尊重別人的念頭,對於別人對自己不尊重也沒有感覺,如果你只像太虛這樣對別人尿尿,而別人對你尿尿就受不了,覺得人家是不尊重自己,那就是還沒有真正放下,你那個放下是假的。


當你坐在最高的山頂的時候,面對藍天,俯瞰大地,心胸無限開闊,思想無限自由,沒有什麼能干擾到你,這就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你之所以有這種境界是因為你站的高,如果你置身在一個房間里會有這種感受嗎?所以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空」,你坐在山頂上面對的不是廣大無邊的虛空嗎?心無掛礙,虛靜空明。因此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它雖然空,裡面什麼都有。這個世間萬物,你說它有就是無,說它無就是有。那種境界,真的不是用語言可以形容的,只有親證者,方能體會其中之玄妙。當然,這對於你們來說,是非常高的追求。

修於心,禪於行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定人生 的精彩文章:

存著佛心,未來就充滿光明吉祥
我們皈依的是誰?
千年謎案:玄奘大師取經時拜見過的800歲高僧
時間會沖走一切煩惱
一代高僧玄高法師傳奇:願生惡世中 度人出苦海

TAG:禪定人生 |

您可能感興趣

修於內而形於外
本月星象:你會有機會與前任重修於好么?舊情人眼裡你是怎樣的?當12星座遇見水星逆行
美俄會因此人重修於好嗎?俄對中國或拒出售蘇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