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明帝國有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白銀,最終還是垮了!

大明帝國有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白銀,最終還是垮了!

中國第一代貨幣是銅錢,盛唐之前中國的主要貨幣始終是方孔圓錢。經過了宋代原始自由經濟大發展,銅幣不能適應當時的經濟總量,取而代之的是紙幣——交子、會子、中統交鈔,等等。


為什麼大明帝國會突然放棄紙幣,轉而向銀本位演進呢?


不是大明帝國想放棄紙幣,實在是朱家王朝不爭氣,把自己的牌子砸了。紙幣是紙做的,根本就不值錢,值錢的是紙幣背後的信用。大明帝國從開國皇帝朱元璋起就亂髮紙鈔,把紙幣背後的國家信用破壞得一乾二淨,明成祖之後大明寶鈔已經基本變成了廢紙。

正統元年,明英宗發布命令:江南府縣必須將四百萬石的糧食貢賦改為一百萬兩白銀,變相承認了白銀的法償貨幣地位。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帝國完全放棄了金銀交易禁令,被迫承認白銀為帝國的合法貨幣。


《水滸傳》成書於明代嘉靖末年,全書絕無使用紙幣的描寫,甚至用銅錢也罕見,市場交易不論款額大小,幾乎專用白銀。


從幣材有效性來講,白銀為幣的限制是很多的。皇帝權力再大也不能變出白銀來,有多少白銀才有多少貨幣。


白銀貨幣體系束縛了封建專制帝國的掠奪之手,帝國再也不能隨意動用貨幣政策這種殺手鐧來劫掠民間資財,是好事嗎?

未必,因為大明帝國沒有多少銀礦,不適合以白銀作為貸幣。


據《天工開物》記載,大明帝國銀礦分布於湖廣、江西、浙江、雲南一帶,一半以上的白銀產自雲南。即使在雲南行省,每年產白銀不過也就是十萬兩,全年帝國產銀不過也就十八萬兩。


這個數字等於說,整個大明帝國每年所產白銀用幾輛大卡車就能拉走,即使大明帝國放開一切對新興產業的束縛,從國內貨幣供應量來看,原始自由經濟也不可能實現經濟起飛!無論你想幹什麼,哪伯是擺個地攤,第一位需要做的就是籌集資本。


同時代的西歐卻是大明帝國一個完整版的反證。1510—1600年,新大陸金銀迅速誦入西歐,倏忽而來的金銀形成了巨大的購買力,幾乎所有商業領域都獲得了巨大的市場,然後就是商業興盛、各行業隨之興盛。在人類剛剛走出洪荒的年代,只有足夠的貿易才能刺激出更精細、更有效的專業分工,而這一切,先決條件是必須有足夠的貨幣。


今天,人們把西方這場持續了近一百年的黃金白銀流入譽為「價格革命」,意思是黃金白銀供應量劇增刺激了國內需求,以紡織業為代表的產業相繼興起,這也是後來工業革命最直接的誘因。

反觀大明帝國,嘉靖年間白銀貨幣化的趨勢已經無法阻擋,也是從這個時候起,整個帝國開始遭受「銀荒」的困擾。嘉靖四十三年,帝國正式承認白銀為貨幣兩年後,戶部有了這樣的奏報:太倉全年歲入不過二百萬兩白銀,半年不到就已經花掉了一百七十萬兩,過頭稅也不能再收了,順天府正稅每年不過十萬兩白銀,額外加征的稅銀已經到了十一萬兩,所轄大興、宛平兩縣,無論窮富,全村逃亡的不在少數。


嘉靖四十五年,一輩子向神仙行賄的朱厚熜還是沒有看到長生不老報告獲批,終於帶著無限遺憾去跟神仙面談了。


隆慶皇帝剛剛登基,就面臨這樣一種尷尬的局面:大明帝國缺錢,想鑄錢沒有銀礦,想發行紙幣又沒有人承認。時人慨嘆:天下之民最缺的並不是五穀錦帛,而是白銀乏(天下之民,惶惶以匱乏為慮者,非布帛五穀不足也,銀不足耳)。


辦法總比困難多!


沒有銀礦沒關係,國內沒有,國外還沒有嗎?

隆慶元年(1567年),隆慶皇帝下令,放開海禁、承認私商下海合法、進口白銀,即《明史》中所謂「隆慶開海」。


很多人認為,大航海時代國際貿易集中於西歐與新大陸、非洲、印度,中國沒有參加這場世界性的大變革。


這種想法是極端錯誤的。15—16世紀,確實有很多貨物(請注意,不是商品)從新大陸、非洲、印度運輸到西歐,但這些貨物相當一部分不是買來的,而是搶來的,所以不能稱其為商品。


當時,西歐人做買賣,買的是中國貨!

西歐人對華貿易多是轉口貿易,呂宋、日本、馬六甲、台灣島和澳門是幾個最重要的中轉站。有三條商路最為著名:


從美洲、西歐—呂宋—中國,主要販運中國的生絲、棉織品;


西班牙、葡萄牙與中國台灣、澳門之間的直接貿易,主要販運瓷器、香科、絲綢;


西屬美洲殖民地—日本—中國台灣,每年春節之前,早已來到日本的西方商人揚帆起航,藉助東北季風載著白銀駛向台灣等地,在這裡他們可以買到中國白糖、小麥、絲綢、沉香木、樟腦和陶瓷。



大明帝國有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白銀,最終還是垮了!



荷蘭地理學家洪第烏斯編製的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明朝版圖


在運回中國貨的同時,所有西方貿易艦船隻向中國運輸一種東西——白銀!


據《美洲的船隊及海難》記載,即使一條小商船也會載有上千條白銀,每條重七十磅!萬曆年間曾有一艘葡萄牙商船在駛往澳門的途中沉沒於東南亞海域,1985年這艘沉睡了幾百年的航船終於重見天日,打撈者驚訝地發現,這艘船上居然裝了整整一萬公斤白銀!


人們都知道,第一代全球霸主西班牙獨佔了當時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銀,據說,是當之無愧的全球霸主。僅就自銀佔有率而言,還有一個比西班牙更牛的霸主——大明帝國,西歐官方數據估計,全世界另外三分之一的白銀流向了中國,而美國學者Barrett等人則認為,三分之一僅僅是官方的統計數字,如果加上走私,新大陸43%—57%的白銀最終流入了中國!


台灣著名經濟史學家全漢昇先生估計,隆慶到崇鎖年間,共1.5億兩白銀從海外流入中國;很多人說「隆慶開海」激發了大明帝國對外貿易,自此,大明帝國商業如雨後春筍般蓬勃興起,這也是大明帝國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一個證明。


隆慶年間大明帝國確實有繁榮的海外貿易,只不過城郭之間的私商同樣沒有撈到任何便宣。 「隆慶開海」並非任何人都可以隨意揚帆遠航,還是要辦很多手續的:首先要在居住地由鄰里進行擔保;然後才能向當地縣、州兩級衙門遞交申請;最後由朝廷海防機構核准,並發給「船引」,即出海貿易的營業許可證。


一個普通商人可能確實去過縣裡、州里的衙門,去朝廷辦「船引」,難度就比較大了。因為,一張船引的價格只有三兩白銀,而一船白銀的利潤卻至少是幾十萬兩白銀。行業准入需要審核,如此低廉的入門費、又有如此豐厚的利潤,要說沒有黑幕鬼都不信,獲得「船引」的入又豈能是私商?


先不要憤怒。


其實,在世界歷史中,商人與帝國權力相結合是一種常態。大航海時代。哥倫布、麥哲倫等航海家都是獲得了王室資助才得以率隊遠航,荷蘭東印度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也都是在王權庇護下才獲得貿易專營權。


都是帝國支持下的對外貿易,為什麼西歐演進出資本主義,大明帝國卻只有資本主義萌芽,最後連資本主義萌芽也跟大明王朝一起被如火如荼的農民起義埋葬?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大明帝國販運出去的是實實在在的商品——生絲、瓷器、香料、絲綢、紡織品……拿回來的只有一種東西——白銀!


《劍橋中國明代史》這樣描述:中國商人想從大多數外國商人那裡得到的是白銀,他們只關心自己能得到多少白銀而不關心其他西方貨物。


貨物和白銀,二者有區別嗎?


答:有。


——西方大航海時代,任何海外商品都是重大的創新,國內從來沒見過,必然有著極其廣闊的市場,新的貨物帶來了新的產業,新的產業帶來了新的生產能力,新的生產能力又會帶來新的財富。


——反觀大明帝國,這場財富盛宴的獲益者甚至不是帝國統治者,而是原有利益分配鏈條上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商。中國近現代主要的商人集團基本形成於嘉靖、萬曆年間,比如,晉商、徽商,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就是晉商首領,後來的東林黨也是江浙一帶的商人集團。


據《明史》記載,時人感嘆,當今朝廷歲入不過二百萬兩白銀,一州之地富豪也富可敵國了!


海外白銀集中在少數官商手中,絕大部分會成為窖藏,沒有形成新的購買力、沒有創造新的市場、也沒有帶來任何創新……這並不是最壞的結局,更糟糕的是,大明帝國並不具備一個真正的國內市場,在投資渠道極為有限的農耕社會,土地便成為一種最好的投資渠道。


在原本土地兼并就非常猖獗的惰況下,新湧入的貨幣資本致使地價倍增。我們查到了一些明朝江漸地區的地契交易記錄,隆慶、萬曆年間的土地價格上漲了十五倍左右,京城的地產價格尤其離譜,據《劍橋中國明代史》估計,一套尚書、待郎的宅邸價值在七干兩白銀左右,當時一個技藝精湛的手工業者年收入不過只有十二兩。


海外貿易為大明帝國帶來了巨量白銀,卻沒有帶來真正的海外財富,畢竟白銀本身不可能提高國民福利,最終所有的財富還是要來源於每一個普通人的生產勞作。


這些白銀最終成為超量的土地兼并的利器,封建官僚再一次徹底洗劫了整個社會的財富,流民再一次充斥了大明帝國。


嘉靖、隆慶年間,大明帝國市面上再次流傳一幅新的《流民圖》,所繪城市為魚米之鄉蘇州,大量居無定所的流民湧入了這座以富庶和策繁華著稱的城市,人們衣衫襤褸、瘦骨嶙峋,或匍地行乞,或以雜耍為生……


大明帝國有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白銀,真的就國富民強了嗎?


在明代,甚至是在中國歷史上,真正把白銀變為貨幣的人是張居正。



大明帝國有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白銀,最終還是垮了!



張居正(1525-1582)


張居正,嘉靖二十六年進士,萬曆初年(1573年)成為內閣首輔,是一個可以與唐代楊炎、宋代王安石相提並論的人物。與揚炎、王安石一樣,張居正也以擅長理財著稱:隆慶年間(1568—1573),帝國太倉幾乎年年虧空二、三百萬兩白銀之巨;萬曆十年,張居正死的時候.帝國太倉存銀己高達四百萬兩,糧食可供此後數年之用。


《國榷》將當時的情況譽為「海內肅清、四夷懾服」。此前、此後大明帝國都從未有過如此強盛的國勢。


如此成績,張居正身後的評價同樣毀譽參半,有人將他稱為「宰相之傑」、「曠古之奇」、「救時宰相」,也有人說他「專權搜證」、「自作威福」、「苛察」、「擾民」。自張居正去世,這場爭論已經延續了四百多年,世事輪迴,直至今日仍然「迄無定評」。


張居正,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呢?


相信大多數人知道王安石都是從「王安石變法」這個名詞開始,然而,歷代史家極少有人以「張居正變法」來描述張居正,張居正雖然做了和王安石一樣的事情,卻從未標榜自己要「變法」,他所做的一切那是「悉遵成憲」。


王安石打出口號是「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看似痛快淋漓,其實不過是花哨的武術套路,近身實戰根本抵不過兇悍的直拳、勾拳。奸臣當道、山河殘破,說穿了是有人拿了不該拿的錢、利用手中的權力分走了太多利益。地攤討價還價尚能爭得面紅耳赤,變法者要重新分配天下之財,又是一場多大的鬥爭?


國事唯艱,舊制度一定有不合理的地方,卻一定也有很多合理的地方——那是無數前人心血的結晶,制度制定者和執行者都是絕頂聰明的人,所以這些制度才能歷經百年不變。


在習以為常的舊制度中,突然跑出一個自以為聰明的人,打了這個飯碗、扒了那個官衣,脾氣好的寫封信勸一勸(比如司馬光),脾氣不好的沒準抄傢伙就奔你家去了(比如蘇轍)。


張居正曾這樣評價「變法」二字:今上繼承了祖宗的皇位、臣民、江山與輿圖,變法、變法,今日豈無法、祖宗之法豈惡法?治新者仍舊是原來的那些人,新法不過是幾個新名目,焉能指望舊人依新法?所謂變法,不過是一群宵小自作主張,試圖打破現行利益分配框架另謀利益!


所以,法絕不可輕變!


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最需要的不是變法,而是變人、變心,尤其要變官(惟在於核吏治)!只要「悉遵成憲」就能管住這些不可一世的封建官僚。


不變祖宗之法,就收拾不下你們了嗎?


第一個辦法就是要管住當官的,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職責,即,考成法!


「考成法」說白了就是業務考核,今天的金融業員工深受其累,銀行有存款任務、券商有經紀任務、保險有保單任務,年底算賬沒完成任務,您就得「聽狗叫、看豬臉、任務加重工資減」!大明帝國當官原本也沒那麼容易,州道府縣都有稅收指標,朱元璋時代如果完不成任務就會被一刀咔嚓掉——完不成任務就是貪污了!後來皇帝懈怠政務,封建官僚也就失去了制約,隨著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當官的不敢向官家豪強收稅,考核也就成了一紙空文。


在張居正看來,這樣下去是不行的。為政之初他就宣布:治事並不在那些毫無用處的一紙空文,而難在法之必行、言之必效,如果從來不去考核、不去總結教訓、不去追究責任,人人就會都懷著苟且之念,縱使堯舜為君、禹皋為佐,也難有回天之力!所以,要「月有考,歲有稽」,一月一小考、一年一大考!


六部及州道府縣都要設立三本賬簿,把每個月該辦的事情都寫在上面,自己留一本、監察機構一本、張居正一本。到時候對賬,不把活幹完,一把手降職!


為了明確考核指標,張居正的第二條辦法是丈量土地,核查財產,向富人徵稅。


帝國太倉年年虧空,完全是因為有錢人通過各種名目掠奪小民土地(曰飛訪、曰影射、曰養號、曰掛虛、曰過都、曰受獻……),掠奪土地又隱瞞土地。洪武二十一年天下尚有土團八百五十萬七干六百二十三頃,正德年間朝廷可以徵稅的土地已經不足四百萬頃了,隆慶年間這種情況愈演愈烈,無一畝田者居然要負擔七八十畝土地的稅收,富者種無糧之地,貧者輸無地之糧!


如果豪富之家膏腴之地跨連郡邑,編戶末民無衣無食卻要負擔絕大部分田賦,人們焉能不逃亡山林又轉為盜賊?


「向富人徵稅」只是遏制土地兼并的手段之一,也並非張居正首創。大唐帝國的楊炎曾經推行「兩稅法」,試圖「唯以資產為宗」向富人徵稅,然而,大土地所有者本身就是封建官僚,又怎麼可能依靠這些人自己剝奪自己的財富?楊炎的改革根本就不具備最基本的社會條件,最終楊炎本人也被唐德宗賜死。


跟楊炎相比,張居正還是有底氣的,張居正有楊炎等人不可能具備的一個特徵:楊炎只是宰相,張居正卻擁有絕對權力。


皇帝是中國古代理論上的最高統治者,也只停留在理論上,事實上經常有人不把皇帝當幹部。在張居正眼中,皇帝就是一個傀儡,有一次張居正讓萬曆皇帝讀(《論語》,這個十歲的兒童把「色勃如也」讀成「色背如也」,結果,張居正怒吼一聲:這個字應該讀「勃」!萬曆皇帝居然嚇得抖如篩糠,估計就如同當年班主任讓我請家長一樣。於萬曆皇帝而言,張居正基本類似於狼外婆之類的狠角色,李太后在教育萬曆皇帝的時候就經常把張居正掛在嘴邊:使張先生聞,奈何?


按照張居正自己的說法,吾非相,乃攝也!這句話的意思擺在當時其實足以殺頭了,張居正先生早就看不上宰相這個頭銜了(雖然他實際上連宰相都不是),而是要當攝政——真正的皇帝!


攝政至高無上的位置賦予了張居正絕對權力,所以,他才能清丈土地並剿滅一切反對者!萬曆五年,大明帝國開始重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無論封疆大吏、勛臣貴戚還是皇室王爺,必須交出匿藏的土地;否則,你再牛,總牛不過張攝政,無論官至幾品都要把你發去戍邊!萬曆九年,帝國在冊土地擴大到七百多萬頃,達到了劉瑾整理軍屯以來的最高水平。


萬曆九年,做完以上兩項,張居正使出絕招——「一條鞭法」!


明太祖朱元璋以漢文帝自標,規定帝國田賦不得超過三十分之一。三十稅一的稅率確實不高,實際操作中就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了。


在白銀沒有成為貨幣的時代,大明帝國田賦直接收實物,簡單點說就是種什麼收什麼,種蔬菜就繳蔬菜、種桑樹就繳蠶絲、種糧食就繳糧食。您把蔬菜運來了,先在門口等兩天吧,壞了,再去拉一車來,稅率立馬上升兩倍;您把糧食運來了,太濕,按三折算、再去拉兩車來,稅率立馬上升三倍;您把蠶絲運來了,陳絲,按一折算、再去拉九車來,稅率立馬上升十倍……


實物稅賦具體按幾折算、稅率上升幾倍,完全要看苦巴巴的小農向胥吏孝敬多少!看起來沒有問題的三十稅一,實際執行下來,無數百姓就這麼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田賦好歹是有標準的,徭役就一點譜都沒有了,帝國每年都要治水、修路、運漕糧……男子十六歲以上就要為國家服役,不到六十不能休息,一般情況下每年一個月。徭役有很多種,有的只是在當地搬磚鋤泥修城牆、有的卻是長途運輸、有的是讓你去前線送死……同樣的活兒放在不同時候結果也截然不同,比如,農閑時節沒人找你,專撿農忙的時候讓你去修路……不能及時播種或收穫,咱這一年的日子還過不過了?


稅制越複雜,封建官僚上下其手的機會就越多。為了根除這些弊病,自嘉靖年間就有很多名臣試圖把稅制化繁為簡,根除胥吏撈錢的機會,比如,著名的清官海瑞在任淳安縣令時曾經試驗,無論正稅、賦役一律折價為白銀,可惜,這一改革觸動當地強豪的利益,海瑞很快被按上了「魚肉縉紳、沽名亂政」的罪名並被罷官。


海瑞的法子其實是一個好辦法,萬曆九年,在全國土地丈量基本完成的情況下(也有人認為根本沒有完成),張居正推出了「一條鞭法」。


「一條鞭法」又名「一條邊法」,即把所有的稅收合并到一邊,簡單點說就一句話:把所有的田賦、徭役都改為白銀,具體而言又可分為三個單詞:「賦役合并」、「官為簽募」、「田賦征銀」。


所謂「賦役合并」,就是將各種名目的徭役併入正稅,不再徵發居民為帝國無償幹活。


所謂「官為簽募」,就是不再按人頭計算徭役,誰家土地多、誰家就要服更多徭役。什麼?不願意服役、沒有時間?您不來也行,交錢,收到銀子後官府會僱人替你服役!


所謂「田賦征銀」就更簡單,除部分軍需項目外,田賦一律折銀交納,不再繳納實物。


明人徐希明曾這樣評價一條鞭法:這種方法相對公平,便於小民而不便於官府貪墨,便於貧人而不便於豪富之家,便於鄉民而不便於造弊之胥吏。


「一條鞭法」的原意肯定是增加朝廷收入、減少胥吏盤剝,實際上,「一條鞭法」對歷史的最大作用卻在於影響了貨幣運行,這恐怕也是張居正自己沒有想到的。


在經濟自然演進中建立一種貨幣制度需要很長時間,比如,銅材從進入流通到出現統一的貨幣標準(五銖錢)耗去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千年,西歐貨幣從白銀轉化為黃金也用了將近千年的時間。但是,如果以國家信譽為貨幣背書,這種貨幣很快就會成為人們通用的交換媒介,畢竟國家信用是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信用,比如,官交子從出現到為大眾接受只用了不足百年時間——那可是毫無使用價值的一張廢紙。


在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中,所有帝國稅賦都必須以白銀完成,這等於說:不但帝國承認白銀是法定貨幣,同時也以帝國的力量鼓勵乃至強迫人們在交易中使用白銀——你可以不用白銀,賺不到白銀如何繳稅?


最後我們來說一下張居正的結局。張居正推動「一條鞭法」,拿走強勢分利集團千辛萬苦聚斂來的土地。在權力巔峰的時候,數十年宦海沉浮的洞察力就告訴張居正,他極有可能不得善終。在一封與地方督撫的信箋中他這樣說:世事變遷,他日高台可平、詔令可毀,我怕是連一寸葬身之地尚不可得,只不過國事維艱,就讓我做霍光、宇文護吧!


很不幸,一語成讖。


張居正之所以能超越楊炎、王安石,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自己的那句話「吾非相,乃攝也」。不幸的是,張攝政和萬曆皇帝存在於同一時空之中,總有一天那個十歲的孩童也會長大,那時候的皇帝便不會允許張攝政存在。


萬曆十年六月二十日,張居正去世。張居正死後九個月,萬曆皇帝宣布張居正犯有謀反、叛逆、奸黨三大罪,甚至險些將他剖棺戮屍。自此,大明帝國失去了最後一位有能力總攬全局的人物,帝國則再次陷入一片混亂。


三十六年前,一位意氣風發的少年進士走入了帝國的心臟;三十六年中,夏言、嚴嵩、徐階、高拱一任又一任首輔在他身邊倒下;三十六年後,少年已逝,上柱國、張文忠公回到了故鄉,江陵山水應無恙吧!


六十年後,張居正的兒子張允修已年逾八十高齡,張獻忠逼迫他出山做官,張允修懸樑自盡,張氏家族血脈伴著大明帝國一同消失在歷史長廊之中。


大明帝國,再無張居正!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漫畫精選 的精彩文章:

慈禧遺物最大稀世珍寶竟是被子?
清朝順治皇帝到底有沒有出家?
紅軍洞里聽故事,川河蓋上憶戰鬥
歷史上007的最愛,瓦爾特P99半自動手槍
中國有一座陵墓,傳說有陰兵把守,至今無人敢挖掘

TAG:全球漫畫精選 |

您可能感興趣

現在,全世界的古巴國旗,都降下了一半
新加坡雖是全世界最有錢的國家之一,這裡的人們卻買不起車
全世界最漂亮的樹木,大多數在美國,我國也有一棵
全世界最美的眼睛,真的有星辰大海,看一眼就再也忘不掉
有了口紅,就有了全世界!
這是全世界最獨一無二的網紅,不僅自己能上天,還把別人帶上了天
這場婚禮準備了一年,還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美麗驚艷了全世界!
目前全世界能與中國對抗的,也只有這兩個國家了!
這個火遍美國,絕頂聰明的中國人,讓全世界的壞人都睡不著覺, 而最牛的人竟然是他媽!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先紅了臉,後來紅了眼
這些裙子,全世界的女生都想要!有了它們就像有了全世界!
華為在全世界有多「囂張」,看看這個就明白了
全世界最好用的面膜,都在這裡了!
全世界最危險的橋,沒有之一,一不小心就掉進湖裡了
這種船全世界又能有幾艘,可喜的是中國就有!
稀世國寶,全世界只剩一件,它在中國,不看你會後悔!
世界上第一個發現石油的人,留下一句預言,至今影響全世界
還出什麼國,去了上海等於去了全世界,不信你看!
全世界發展最快的城市,中國佔了一半,這個城市竟是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