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乳腺癌術後無病生存八年,又複發了

乳腺癌術後無病生存八年,又複發了

乳腺癌術後無病生存八年,又複發了



我是一名乳腺癌患者,希望把我的經歷寫下來,想請專業的醫生看看,評點一下,或者可以幫助到更多的患者。

河北患者


我是2006年4月手術放化療後無病生存期8年,直到2014年2月28日,母親突然走了,我承受不了。母親走後一個多月,我自己摸到頸部硬硬的淋巴結,到醫院活檢是轉移癌。


沒想到當地醫院的增強CT每次都是未發現腫大淋巴結。我感到地方醫療水平並不能治好我的病,於是化療後開始了北上的抗癌之旅。這家醫院的CT一次只能做一個部位,頸部、胸部分開做的。每次CT只能查出頸部淋巴結。所以,就按著脖子狠狠地治療了兩年。


直到入組雙盲實驗時,做了從頸部到腹腔一體的CT,卻發現最大的病灶在肩膀。我雖一直感覺肩膀疼痛麻木,也跟醫生說過幾次,但醫院的設備從來沒查出來過,因為病灶在頸部和胸部之間。所以我建議病友到三甲醫院複查,ct也要做平掃加增強。

癌症複發的恐懼心理,足以讓人喪失理智,恨不得所有手段用盡,把癌細胞一網打盡。殊不知打壓的越厲害,癌細胞反攻的越殘酷。回顧我的治療過程可謂緊鑼密鼓。複發後我做了六周期化療,當時效果很好。可是一月後淋巴結又冒出來。醫院的意見是放療。又諮詢了另一醫院的專家。他給我的意見是,每個部位只能做一次放療,所以要珍惜放療機會,把放療留到最後,作為保底治療,到了沒有其他治療手段再考慮。他還說萬一這個部位放療後,旁邊又長出來,那麼將失去再放療機會。


可是當時我治病心切,摸著脖子里的淋巴結,我沒有沉住氣,在做了pet之後,開始了33次再程放療。最後評估放療結束後,頸部和頜下又長出來大大小小的淋巴結。


正如某位醫生所說,乳癌一定要緩緩的治,欲速則不達。能內分泌就首選內分泌。每一個治療手段都很真很貴,所以在能承受副作用的前提下,慎重換藥,慎重選擇治療方案。


最後我想說的是,新葯層出不窮,自費的帕博西林一月四萬多,不是我能吃得起的,進實驗組才能吃到免費帕博西林。


免疫力下降後,腫瘤容易趁虛而入

蘭州大學第一醫院腫瘤外科副主任醫師袁文臻


這位朋友經歷了很多挫折,她的陳述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問題。首先我們能感覺到患者的無奈。對於所有人來說,僅僅是聽到癌症這兩個字,就足以「聞癌色變」;更何況一個腫瘤患者聽到轉移這兩個字的時候,經受第二次打擊。這種痛苦和壓力,也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這絕對是沒有辦法言傳的。


她為什麼複發呢?有腫瘤自身的特點,但她母親的突然去世也是重要的誘因。很多腫瘤患者發病或者複發都有類似的情況。當免疫力一下降,腫瘤它就趁虛而入,或者捲土重來。這個朋友說「複發的恐懼心理,足以讓人喪失理智」,我們必須勸慰她,人越是在危難的時候,就越需要理性面對。乳腺癌手術8年後有轉移,考慮到手術後就做了放療,推測當時是有淋巴結轉移的。從醫療角度來說,效果不能算很差的,應該算中等吧。


關於頸部CT問題,在乳腺癌術後複查的項目里,頸部CT並不是一個必須要檢測的項目。CT是不是必須要增強?也不是絕對的。不同的器官和部位,優選的檢查不同。比如檢查膽道腫瘤,常常首選磁共振,卵巢則首選B超。哪些需要CT平掃哪些要增強,是放射科專家才能講清楚的事情。


這個朋友提到,對乳腺癌要緩緩的治,欲速則不達。其實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比如乳腺上長了癌種,你要去治療,這個時候你可能就不能太緩慢,要抓緊時間切下來(或者輔助化療)。而當術後穩定期,就需要和風細雨,比如提到的內分泌治療,後者是對於淋巴結或骨轉移治療的首選方法,這個方法是有一個專家共識的。

乳腺癌的內分泌治療也是一門很複雜的學科。簡單來說,對雌激素孕激素陽性的患者,效果是比較好的,但並不是說對所有的乳腺癌患者都適合做內分泌治療。這個必須要諮詢專門治療乳腺癌的腫瘤內科專家。


另外,對於乳腺癌患者,如果僅僅是淋巴或者骨轉移,而沒有內臟轉移,病情的發展往往比較慢,可以用比較緩和的方式治療。如果有內臟轉移,就要比較快,常常要做化療(如果身體評估可以耐受化療)。


這位朋友曾經對要不要做放療有糾結。她複發後放療已經又兩年,淋巴結下去又出來,但好在還沒有內臟轉移,進展還是符合比較緩慢這個特點。癌細胞還是一種緩和、緩慢的生長狀態,所以還是不要太著急。


我感觸很深的是,99%的腫瘤醫生只是腫瘤的觀察者、研究者或者評論者,而100%的腫瘤患者都是體驗者。也許當觀察者變成體驗者的時候,他的觀念會有很大的轉變甚至是完全不同。北京有一個著名的專家叫做華益慰,已經去世了。他是外科專家,做了一輩子手術,包括胃癌。當他自己患了胃癌接受了胃全切手術後,他告訴自己的助手,全切手術後的痛苦是多麼的難以忍受。醫生要更加珍視患者的表達,而不是僅僅根據書本以及臨床實驗上的一些結論來做診療。

另外一個矛盾是,西醫診療越分越細,從全科醫生到專科醫生了。現在是專病醫生了,以後甚至一個病也不能靠一個醫生獨立完成了。僅僅乳腺癌,專科分得越來越細,要看很多很多的專科,如腫瘤外科、腫瘤內科、放療科、放射科。


一位患者為了治療乳腺癌,就要走上述許多科室。而每一位醫生,他的學識和經歷,都決定了他對同一種病的看法是不同的,有時甚至是跟其他醫生相反的。從專業的角度來看,其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對患者來說,這就是很麻煩的事情,因為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針對這種盲人摸象一樣的治療方式,有樊代明院士提出來要做整合醫學。這個概念提出來應該已經有五六年了,但實際上很難做下去,因為要一個人了解全部醫學的內容,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一個巨大的團隊要密切協作,也是非常困難的。可以預見,隨著社會的發展、醫學的進步,不斷的微觀化,學科會越分越細,看病會越來越不容易,以後說不定會誕生一門教你如何科學理性就醫的學科。


我很想說的是,要找您信賴的醫生。這一點對大部分人來說很難。為什麼呢?我們對醫生的要求是「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才不盡顯者不可為醫」。我們希望醫生是聖人。事實上呢?醫生也還是肉眼凡胎。我們如何能更多的信賴別人?這更多的是一個社會問題。


我對這位朋友的建議,我覺得多看一些專家是對的,但是如何把這些專家的意見,變成自己的理性分析之後的決策,這個事可能只有靠自己。或者,在自己的就醫經驗中,你覺得哪個醫生最值得信賴,你就相信他好了。不然,你看的醫生越多,自己的腦子越亂,就越是沒有辦法了。最了解自己的還是自己,而自己的心態,也至關重要。


這位朋友提到的葯(帕博西尼),是剛研製出的一種靶向葯,在中國也僅是臨床實驗。這個葯臨床效果到底怎麼樣,我沒用過,不知道。


更多故事


斗瘤(ID:antica-hero)「你問醫答」欄目, 並不做診療,只是想讓新增患者及家屬了解未來會遇到什麼樣的難題,有一個心理預期,能夠做出更好的抉擇。當然,患者的心理也會逐步變化,親屬如何陪護,也是一個難題。有相關的困惑,也可以給我們寫郵件:douliu2016@qq.com,斗瘤會和您在一起。


招聘: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斗瘤 的精彩文章:

我是一名20歲的醫學生,今年患了卵巢癌
清華學者在自來水中檢出9種致癌物,真的需要擔心嗎
放療是如何來治療癌症的
你跟癌症之間,可能就差一根引信
媽媽8月查出肺腺癌骨轉移,是該保守治療還是做化療

TAG:斗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