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吳文英:你所不知道的「詞中李商隱」

吳文英:你所不知道的「詞中李商隱」

詩詞世界,中國最大的詩意平台!


歡迎關注,微信號:shicishijie

吳文英:你所不知道的「詞中李商隱」


吳文英是我極為傾倒的詞人之一。如果讓我從眾多宋代詞人中選四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我會給出這四個名字:辛棄疾、蘇軾、周邦彥、吳文英。這是我心目中的「宋詞四大家」。當然,如果按照受大眾歡迎程度來看的話,絕大多數詩詞愛好者似乎更傾向於把柳永、蘇軾、李清照、辛棄疾列為「宋四家」。然而,柳永、李清照的成就,事實上並不比周邦彥、吳文英高。後世也有評論家把蘇軾、辛棄疾、周邦彥、姜夔作為宋代最傑出的四位詞人。


姜夔、吳文英詞的成就,在伯仲之間,只是我自己更傾向於吳文英而已。清代有一位著名評論家叫周濟,這個人我多次提過,他的論詞極有眼光。他編輯過一本宋詞選本《宋四家詞選》,以周邦彥、辛棄疾、王沂孫、吳文英四家分領一代,提出「問塗碧山(王沂孫),歷夢窗(吳文英)、稼稈(辛棄疾),以還清真(周邦彥)之渾化」的學詞主張,觀點之獨到,令人讚歎。吳文英、王沂孫的詞,在大眾的視覺審美下,歷來備受輕視。


然而,他們作為第一流的詞家,詞作既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而在現實所受大眾待遇如此不公平,我覺得是很遺憾的事情。接下來,我要說明何以列舉周邦彥、蘇軾、辛棄疾、吳文英四位作為「宋四家」的代表。蘇軾、周邦彥是北宋詞人,王國維把蘇軾比作唐詩中的李白,周邦彥比作唐詩中的杜甫。蘇軾開豪放一派,北宋幾乎沒有繼承者,只有在北宋滅亡,民族危亡之際,大量愛國志士寫豪放詞,經過南宋劉過、張孝祥、辛棄疾、陳亮等人推波助瀾,豪放詞大放異彩。

吳文英:你所不知道的「詞中李商隱」



可以說,南宋豪放一派,基本是受蘇軾的影響。而周邦彥是詞壇集大成的一位,他的思力安排,以賦法為詞的藝術特色,為後世開創無限法門。南宋婉約一派,幾乎都受到了他的牢籠。因此,蘇軾、周邦彥二人不但成就極高,而且共同影響了整個南宋詞的發展。一個影響豪放派,一個影響婉約派。至於辛棄疾、吳文英,這個我覺得有必要將二者相提並論,比較一下異同。如果一個人,受課本詩詞及今人詩詞選本影響較深,可能會覺得二人實在是風牛馬不相及。


他(或她)會想當然地把辛棄疾抬到極高,把吳文英貶到極低。我們若真心喜愛詩詞,想要走入精深的境地,則必須打破以前狹隘的審美,以及具有強烈偏見的喜好。要多讀,多領悟,用多種審美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大家、名家,客觀地去比較,你的收穫定會不一樣。辛棄疾是宋代留詞最多的一位,有七百多首,我看的辛詞箋注本,是鄧廣銘作的箋注,一本,共六百多頁,花了我兩個月時間讀完。吳文英是宋代留詞第二多的人,有三百多首,我看的中華書局出的箋注本,卻有六本,兩千多頁,整整花了我四個月時間讀完。


詞少了,書卻厚了很多。你可以看出,夢窗詞箋注、考證之繁瑣。吳文英詞之晦澀、難懂可見一斑。只要你細心觀察,會發現辛棄疾與吳文英的詞,內在有許多相近之處。這是很奇特的現象。辛棄疾被稱為「詞中之龍」。龍有什麼特點?能夠飛騰六合,騰挪夭矯,百變無窮。一個人的詞,只有到了筆力千鈞,又能騰挪萬變,才配稱為「詞中之龍」。劉克莊說辛棄疾的詞「大聲鞺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以來所無。」有如此大神力,當然配得起「詞中之龍」。

吳文英:你所不知道的「詞中李商隱」



吳文英呢?周濟對吳文英詞有八字精評:「奇思壯采,騰天潛淵。」只要你真正能讀進吳文英的詞,我相信你會認可這個觀點。什麼叫「騰天潛淵」?一眨眼,能飛到天上,一眨眼,又潛入深淵。什麼東西才會有這麼大的本事?自然是傳說中的龍。有一句叫「神龍見首不見尾」,龍是很神奇、很神秘的。你一瞥眼,它飛到雲里了,你又一瞥眼,它又扎入水底,不見了。我們的一雙眼睛,怎麼能跟上這種變化。


吳文英的詞,就是這樣,變幻極快,跳躍,騰挪,飛動。我們習慣了看五代、北宋那種直陳式的作品,一眼就懂了。現在再看吳文英的作品,眼睛慢,思考也慢,壓根就跟不上他的思路,看一首,不懂,看兩首,不懂,自然也就拋開了。吳文英的詞,很多時候,還不是我們整首看下來不懂,而是剛看一句,兩句,就不懂了。就像那龍,我們不是最後搞不清楚它飛哪了,有可能一上來,你就不知道它飛哪了。

吳文英:你所不知道的「詞中李商隱」


這樣的詞,喜歡的人少,正常;被誤解,正常;很多時候被貶斥,評價極低,這確實也挺正常。然而,正常並不代表公平。吳文英的作品,飽受爭議,我覺得真沒什麼好爭議的,他的很多詞確確實實就是宋代詞壇上第一流的作品,他也是宋代詞壇上數一數二的大家。真正的根源在讀者,這跟讀者讀得層次深淺有問題。很多人拿著王國維《人間詞話》里的觀點,作為金科玉律,妄意褒貶古之大家、名家,這是很不妥的。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的確很多地方提到了夢窗詞,幾乎每次都是痛批,只有對「隔江人在雨聲中,晚風菰葉生秋怨」兩句,略有肯定,其他似乎一無可觀。這也未免太不客觀了。王國維自己就說,南宋詞「最惡夢窗、玉田。」有這麼深的主觀偏見,怎麼可能評價精準、到位。我之前提到他對周邦彥詞的評論,前後自相矛盾,足以說明王國維在《人間詞話》的見解,肯定是有缺陷、不足的。起碼,他對吳文英詞的評論,我是不認同的。

吳文英:你所不知道的「詞中李商隱」


辛棄疾與吳文英的詞,最大的相近之處,就是二人寫詞能夠筆力扛鼎,筆下的力道極為飽滿、勁健,每一句,每一個字都帶著極強的力量。並且在長調的思索安排之中,有大神力千迴百轉,騰挪夭矯,筆筆不弱。李白曾有兩句詩形容禰衡的《鸚鵡賦》:「鏘鏘振金玉,句句欲飛鳴。」讀起來有金玉相擊之聲,看著那句子,感覺要飛起來。這是何等的功力。辛棄疾、吳文英的詞,無疑能做到這一點。


或者像杜甫在古風《盧郎中雲夫寄示送盤穀子詩兩章,歌以和之》,寫到的兩句:「開緘忽睹送歸作,字向紙上皆軒昂。」老杜說自己拆開信封,看著朋友的送別詩作,感覺紙上的每一個字,都能挺立起來,像一個個精神飽滿的勇士一樣,挺拔,偉岸。辛棄疾、吳文英的很多詞,你仔細讀,真的能感覺每個字都充滿了精氣神。如果說周邦彥的詞作風格是「渾化」「頓挫」「沉鬱」等,我覺得辛、吳二人的詞,則可稱為「雄渾」「健朗」「高舉」等,抑或一個成語概括:雄深雅健。


上世紀詞壇上有一位老前輩,叫寇夢碧。本名是寇家瑞,由於特別推崇吳文英(號夢窗)、王沂孫(號碧山)的詞,所以改稱「寇夢碧」。我覺得他是建國後,詞壇上詞作成就最高的一位老先生。你要知道,在那樣一個年代,重內容,輕藝術,提倡淺白之作,吳文英、王沂孫的詞被打倒在地,被批得一無是處,沒什麼人喜歡。他能堅守自己的詞學審美,不迎合俗流,不屈從權威,苦心孤詣地創作,這是不得了的。那些人云亦云的觀點,即便一時甚囂塵上,終究會煙消雲散。

吳文英:你所不知道的「詞中李商隱」



惟有有獨立思想的人,敢于堅守,苦心創作,才能不被時間遺忘。寇夢碧先生曾說過:「擬以稼軒之氣,遣夢窗之辭,而才力實有未逮。」他的理想審美,就是運用辛棄疾詞中的「氣」,驅遣吳文英詞中的「辭彩」,這樣的詞,必然是瑰麗神奇之作。他自己謙虛地說:「才力實有未逮。」可惜自己的才力,達不到這樣的理想標準。寫過《蕙風詞話》,並主張填詞「重、拙、大」的況周頤說過:「夢窗與蘇辛二公,實殊流而同源。」


他認為,吳文英的詞,與蘇軾、辛棄疾的詞,看起來不同流,卻是同源的。這是多麼獨到的眼光!常人看蘇辛詞,只看到豪言壯語,覺得氣魄大,就交口稱讚;看到吳文英的詞,看到雕琢華麗之語,覺得晦澀,就極力痛貶。這樣的行為,看起來是很滑稽的。何以說夢窗詞與蘇辛詞不同流呢?那是他們詞的表現形式、藝術特色差異極為明顯,所以不同流。何以說夢窗詞與蘇辛詞同源呢?因為他們的詞,皆發乎厚。也就是說,他們的詞都能做到渾厚、沉著,內在有精深的意蘊。


當然,二人風格差異也是極明顯的。吳文英的詞以密麗著稱,辛棄疾則能疏淡出之。夢窗詞遣詞用語極華麗,且濃縮性太強。他似乎是把很多信息濃縮為一兩個詞,再組織成一句,結果詞句之間太密。一句話,甚至包含了人家很多句子的信息。有拆解,有重組,有跳躍,還有感性的修飾,導致詞句密麗,極難索解。不少內容需要讀者自己腦補,這樣才能勉強感知作者的用意。夢窗詞給人的感覺,確乎是雕繢滿眼。

吳文英:你所不知道的「詞中李商隱」



不過他能「潛氣內轉」,有一股內在的灝瀚之氣,隨著詞意的轉折,盤旋,跌宕,翻轉,折進。在表面雕琢修飾的同時,詞的氣息順暢,意脈貫通,挾著一股強勁的力道。後人也有學夢窗詞,只學到了雕琢,學到了密的一面,不會這種「潛氣內轉」,導致詞作窒塞不通,錯金鏤彩,卻不能精彩生動。況周頤說:「夢窗密處,能令無數麗字,一一生動飛舞,如萬花為春。」他能讓麗字飛起來,水平差的人東施效顰,結果那麗字可能就死在筆下了。


辛棄疾的詞,句子之間則疏得多,像「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等,看起來有好幾處停頓,其實合起來就是一句連貫的話。這種句子就很好理解。辛棄疾有時候遣詞用語還很淡,不濃墨重彩。像「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夜夜入清溪,聽讀離騷去」,這句子語氣很淡,但是內在的感情極沉鬱,意蘊極渾厚。此外,辛棄疾的詞,跟五代、北宋詞一樣有著直接的感發力。你一讀,就被強烈地感染。


吳文英的詞不是這樣。他用思力安排,章法繁複,而且更要命的是,夢窗詞的結構往往是突變的,跳躍之快、之大,令人吃驚,時空打成一片,此地與彼地,過去與現在、未來,交錯在一起,又缺乏暗示的線索,虛實轉換得頻繁,過渡不明顯,邏輯次序不依常理,所以你讀他的詞,感覺隱約閃爍,模糊多義,理解很困難。因而,他的詞,並不能給讀者帶來直接的感發,而是需要層層破譯,一步步跟進他的思路,最後才能被感動。最起碼,夢窗詞給我的震撼和感動都是巨大的。


【版權說明】本文作者帝鄉子,內容節選自公開課《詞中李商隱,你不一定了解》。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詞世界 的精彩文章: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受人推崇的原因在這裡
教子奇文《顏氏家訓》,寥寥幾百字,卻藏著古人的大智慧
銅琵琶,紅酥手:宋詞背後的別樣青花
易中天:讀好書就是選擇好的精神伴侶

TAG:詩詞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