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汉武帝一朝政治真相

汉武帝一朝政治真相

>天天快报










汉武帝一朝政治真相

文史宴2016-10-18

汉武帝一朝政治真相



大司马乱入:汉武帝的评价,古今有巨大的变化。儒家意识形态下对汉武不乏批判,认为是跟秦始皇相差不大的暴君,近代民族主义兴起后则褒扬过甚,因其开疆拓土上的突出表现而一俊遮百丑。汉武帝一朝的政治究竟应当怎么评价,应该全面的考量。

文史宴公众号邀请游戏行业的历史爱好者流氓剑客发文,讨论汉武一朝的政治。大家会发现,我们游戏业内也不乏高人嘛。


华夏帝制,起于始皇立于汉武


秦始皇继承六世先祖的功业,崛起于关中,六年间吞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秦帝国,建立以中央集权,官僚代理,法家治国为三大支柱的帝国统治,虽二世而亡,但秦制秦法没有衰亡。


汉武帝和他的帝国继承了秦的衣钵,对内弱民,对外开疆,继续始皇的皇图霸业。


汉武帝削诸侯强中央集权,弱豪民固政府权威,贿儒生充官僚队伍,罢百家统官方思想,用酷吏推严刑峻法,在强国弱民上把秦始皇远远甩在身后。

但,武帝最大的成就并不限于此,开疆拓土,奠定华夏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的领土格局才是他真正的功劳。


武帝一生开疆24郡,西北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今天甘肃那一块),东北乐浪四郡(乐浪、玄菟、临屯、真番,今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岭南九郡(南海、郁林、苍梧、合浦、儋耳、珠崖、交趾、九真、日南,今两广和越南北部地区),西南七郡(犍为、牂柯、越.嵩、沈黎、汶山、武都、益州,今天云贵川地区),使华夏疆土翻了一番。

汉武帝一朝政治真相



然而,弱民需峻法,开疆要战争。战争消耗巨大的国力民力,极大的加剧了本来就尖锐的官民对抗。纵观武帝在位的54年,征伐不止,边战不断,耗尽了文景之治积攒的家底,穷尽民脂民膏,导致国疲民弱,老百姓怨声载道,汉帝国也由盛转衰。

一、奋四世余烈,冠少年天子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驾崩,16岁的太子刘彻登基,是为汉武帝。

汉武帝一朝政治真相


此时,汉帝国已经建立整整61年,作为汉帝国第5位君主,武帝继承的是一个最美好的江山。父亲、祖父、曾祖父已为武帝的皇图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祖父刘邦以布衣之身,斩白蛇反秦,七年成就帝业;并在生前剿灭韩信(楚王)、英布(淮南王)、彭越(梁王)等严重威胁汉中央的异姓王


祖父汉文帝刘恒以代王继帝位,稳定了吕氏被诛后动荡的政局,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恢复秦末动乱以来凋零的农业生产。政治上打压周勃陈平等功臣集团,强化皇权,又采用贾谊建议,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不断削弱刘姓诸王的封国,为平定七国之乱打下基础。


汉景帝刘启即位后,继续削藩,平定了吴王刘濞领头的吴楚七国之乱,彻底终结了西周分封制,确立了郡县制,并一直沿用至今。


景帝留给武帝的是一个国库丰盈,中央集权强大的汉王朝。16岁的刘彻即将在父辈门的肩膀上开始了他的霸业。


二、北击匈奴,开疆拓土


匈奴不灭,何以家为?这不仅仅是霍去病的豪言壮语,更是汉武帝的心中执念。


忍辱负重


这一切还需从刘邦白登之说起。


当时汉朝初建,忙于国内战争,减弱了秦以来对北边边塞的防御态势。匈奴趁机伙同异姓王韩王信等南下掠夺边境。


刘邦率领三十万军队北上山西抵御,不料却在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被匈奴单于冒顿的四十万骑兵团团围住,最终靠陈平贿赂单于阏氏的诡计才脱险。


自此以后,汉王朝放弃武力征讨匈奴的策略,而采用低姿态的和亲方式维持和平。但低声下气并未换来草原胡狄的收敛,相反边境的骚扰一直未间断,燕赵之地备受其扰。


最让武帝愤怒的是刘邦死后,冒顿来信挑衅。信中大致意思说他和刘邦亲如兄弟,长兄死了,嫂嫂吕后吕雉应该改嫁他。而收到来信的吕后,因为当时汉朝国弱民疲,决定忍气吞声,息事宁人,回信冒顿说自己人老珠黄,难以伺候他,赠与美女代为服侍。


面对如此奇耻大辱,文帝景帝选择忍耐,继续坚持和亲,为汉王朝休养生息争取时间。但武帝不准备接受这样的羞辱。


而且,发动战争还有转移民间视线,乘机集权这样的超级利好呢?


反击匈奴


元光2年(公元前133年),武帝掌握权柄的2年后,开始了对匈奴的反击,武帝伏兵三十余万于马邑城(今山西朔州),准备偷袭前来掠夺的匈奴军臣单于(冒顿单于孙),是为马邑之谋,事情败露后,汉与匈奴正式拉开了战争的序幕。


经过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河南之战,元朔五年(前124年)漠南之战,元狩二年(前121年)河西之战,六年间倾举国之力,发动三次对匈奴大规模战役,彻底将匈奴的势力逐出河套平原漠南河西(河西走廊,今甘肃武威至敦煌一线)。


三次战役虽未击垮匈奴主力,但已奠定了汉对匈奴的战略优势。尤其是河西之战,霍去病占领河西走廊,切断了匈奴和羌人的联系,并且打通了汉帝国通往西域中亚的丝绸之路,为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基础。


漠北之战


经过河西战役后,匈奴伊稚斜单于(军臣单于弟)将主力屯于漠北,但仍然不断骚扰汉朝边境,尤其是河西走廊。


为彻底扫除北部边患,武帝决定开启一场前所未有的漠北远征。


元狩三年(公元前119年),汉廷征调十万骑兵,由卫青、霍去病统帅出征。


根据张骞绘制的西域地图,卫青出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击一千里。霍去病由代郡出击(今河北蔚县),北进两千里,全歼匈奴左贤王和右贤王后,一直往北追击,直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祭天后,方才凯旋而归。

汉武帝一朝政治真相



漠北之战是汉和匈奴的国运之战,此战之后,匈奴彻底丧失了对中原王朝的威慑能力。而此战汉帝国也损失惨重,汉精锐骑兵伤亡过半,马匹损失十多万。


更为重要的是,对匈奴的胜利极大刺激了武帝开疆拓土的雄心,而战争中建立的威望和加强的集权,让他可以通过肆意的摧残社会各阶层来筹措军费,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匈奴之后,汉朝先后对河西羌族、西南百夷(其中有个夜郎自大的夜郎国)、岭南南越(秦始皇征伐岭南的军队建立的政权)、东北卫氏朝鲜(刘邦儿时玩伴卢绾部将卫满建立的政权)、西域大宛(出产汗血宝马)用兵,华夏帝国的势力向东南西北延伸到了从未有过的疆土。


河西走廊


河西之战过后,汉廷在河西走廊设立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至今这四个城市名字依然沿用。


其中,敦煌南北分别有两个关口,阳关(有诗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玉门关(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通向西域的门户。


汉朝自此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也开启了与中亚、西亚、地中海地区、欧洲的丝绸贸易之路。

汉武帝一朝政治真相



三、混一百家,儒表法里


攘外必先安内,安内首重人心。自春秋以来,周制衰落,礼崩乐坏,人心不一已数百年,而汉武帝的目标,是要让所有人用一个口径说话,进行思想上的大一统。


造成百家争鸣,思想碰撞的原因还要从春秋说起。


百家争鸣


春秋末年至汉初,是中华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变革时代,诸子百家,各自论道,儒家、墨家、法家、道家是其中的佼佼者。各派先知和智者在两个核心问题上激烈争论:


何以为家,何以治国?


儒家说,仁义,克己复礼。


道家说,为与不为,治与不治,有何差别,与你何干?


墨家说,公平正义,兼爱非攻。


法家说,爱和仁义都靠不住,唯有严刑峻法,两面三刀,集权弱民,耕战强兵才能成就霸业。


刚开始,儒道墨法,各说各话,但进入战国,主张成就霸业的法家后来居上。秦国商鞅、魏国李悝、韩国申不害、楚国吴起,争相变法。政治上加强集权,经济上奖励耕战,社会管理上严刑峻法。


最终,实践最为彻底的商君之法帮助秦国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周秦之变,法家拔得头筹


但,百家争鸣远未结束。各家仍然纵论齐家治国之策,大谈皇权的地位、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社会管理、农业经济政策。而在武帝看来,此等大事,岂能由贱民随意讨论。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说儒话,遵法制


罢黜百家,统一思想。那问题又来了,选择哪家作为官方正统思想呢?其实,高祖和文帝、景帝已经给出了答案。


汉朝建立之初,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政策完全继承了秦的机制,经济政策则采用道家的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儒家则被彻底的边缘化。


儒家很郁闷,但是这也不能怪刘邦,毕竟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试问有几个君王会真心诚意的接受这样的主张?


武帝也一样,内心想要的是法家的强君弱民之策,但这不能明说。怎么办呢?需要一个伪装。


这个时候一直主张王道,追求仁爱,克己复礼的儒家就成了伪装的首选。


毕竟,理想主义虽然不能敛财克税,富国强兵,但满口仁义道德却是欺骗老百姓和士大夫的良方。所以,最终武帝采用了儒生董仲舒的建议,混一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为正统的官方思想,建立以儒家思想为内容的官学体系。


说儒话,遵法制,是武帝的真实写照。武帝一朝重用刀笔吏远胜于儒生,对儒家所谓的仁义道德更是嗤之以鼻。


但儒家也并非完全无所作为。儒家垄断官学后,儒生大量进入官僚队伍,慢慢也对法家一些严刑峻法比如肉刑就行修正。渐渐形成,儒表法里,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共存的官方统治哲学。


四、推恩侯国,集权内宫


地方势力复辟


秦末大乱,以六国残存贵族为代表的地方势力趁势造反,对秦帝国造成致命一击。项梁项羽反于楚,张耳陈馀反于赵,田荣田儋反于齐,魏豹反于魏,一时间,秦在关东六国的统治土崩瓦解。地方势力的能量可见一斑。


高祖刘邦据秦关中之地,承秦法,用秦兵,剿灭项羽,他对诸侯国的复辟心存忌惮,但又不能不分封那些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异姓王。


汉初,中央控制15郡,诸侯王控制30余郡,地方诸侯可在封国内任命官员、征收赋税、豢养军队,大有和中央分庭抗礼之势。


中央和地方的较量从未停止。只不过高祖刘邦剿灭的是异姓王,文帝景帝则把屠刀伸向了刘家同姓王。文帝镇压了济北淮南之乱,景帝则镇压了吴楚七国之乱,到武帝时期,汉中央已经确立了对地方诸侯国的优势。


而武帝要做的就是最后一击,彻底终结西周分封制


推恩令


武帝用了一个狠招,推恩令


这是个纵横家主父偃想出的办法,就是将诸侯国的土地分封给所有诸侯子弟,而不是原先的长子继承。


这确实是个阴招,一方面达到了削弱诸侯国的目的,一个诸侯王将土地分封给所有儿子后,每个儿子获得的土地只有一个县那么大,根本无力和中央对抗。


另外一方面,推恩可以给各诸侯王的非嫡长子带来利益,不像景帝削藩那么赤裸裸的巧取豪夺,得到了广大诸侯子弟的支持,减弱了政策推行的难度。


推恩令的施行彻底削弱了地方的刘姓诸侯,自此之后,再也无力对抗中央。那么,这个中央到底谁说了算?


皇权VS相权


一定是皇帝说了算吗?其实不尽然,中央还有个政府首脑,丞相

汉武帝一朝政治真相



汉朝初期丞相的权利是很大的,身为百官之首,外朝他说了算;更为奇特的是 皇帝的内宫他也管。为什么?


这就要从丞相这个职位的来历说起。


丞相又称宰相,为什么叫做宰相呢?这是一个西周封建时代的概念,当时贵族家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祭祀最重要的是杀牛宰羊,而那个替天子或诸侯亲自动手的就是宰。


相是什么意思呢?相就是副官的意思。入内则为宰,出外则为相。所以称作宰相本质就是副皇帝


周秦之变后,化家为国,诸侯转郡县,但是宰相这个名称却保留了下来。天下一统,疆土扩张带来的是政务的繁多,皇帝不可能事事都管,大多数的政务其实是丞相在做。


汉朝的政府办事机构设置也证明这一点,皇帝的办事机构叫做,宫内有六尚,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书,真正可以为皇帝出谋划策的是尚书一开始只有几个人,地位很低。


反观丞相,丞相的办事机构叫做,又称相府,相府内有十三曹,西曹东曹户曹法曹兵曹等,掌管帝国的官员升迁、农业桑田、刑法、军队管理、治安等等。


中央政府的主官,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都是在丞相的领导下工作。


最为奇特的是大司农和少府,大司农掌管的是朝廷的财政税收,少府管的是皇帝的私家收入,都要向丞相汇报,也就是说丞相是可以管理皇帝的私房钱的。


丞相的地位还体现在和皇帝的互动上,凡丞相求见,皇帝得离座以示尊重;丞相生病,皇帝得亲自探望。这让武帝很反感,而一次冲突则加剧了这种不满。


有一次,武帝和丞相田蚡(武帝的舅舅)讨论政事,田蚡夸夸其谈,大量任命自己人为两千石高官,引起武帝强烈不满,说了一句「你任命完了没?我也想任命官员」,自此冲突台面化了。


那么武帝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尚书掌机要


首先得有自己人。必须扩充自己的秘书队伍,也就是六尚的尚书。秘书参谋多了,就可以应付成百上千的奏折文书,可以办的事情也就多了。


同时增加一些临时的职位,侍郎、郎中、黄门郎,这些郎官整天围着皇帝转悠,供武帝差遣,可以给皇帝提供建议,辅助皇帝做出决策,优秀的郎官还可以推荐到中央和地方政府担任中高级职位。


这样一来,在人力配置上,武帝有了自己的队伍。


其次,改变内宫和外廷之间的政务决策方式。以前,丞相府通过御史中丞(皇宫和政府之间的联络官)送达内宫的奏折,皇帝只能批准或者不批准,不能也没有能力给出具体的执行方略。


现在,武帝有了自己的参谋班底,重大决策首先会在参谋内讨论形成方案,然后交付丞相府执行。这样,皇宫就有了独立制定政策的能力,加强了皇帝推行自己意志的能力。


皇宫和丞相府的角力不仅是专业能力的对抗,更是皇帝和丞相个人身体素质和精力的比拼。丞相是选拔出来的,大多精力旺盛,体力充沛,但这也是丞相的弱点,因为皇帝是天子,不会换人,但是丞相却是可以换的。


这也是武帝的第三招,勤换丞相。不听话我就换掉你,直到换到顺我意的。武帝一朝,总共有13位丞相,平均每四年换一个,而且丞相们大多结局不好,除了田千秋作为托孤大臣外,七个免职,五个治罪。


伴君如伴虎,丞相们也是越换越听话,从卫绾窦婴还敢跟皇帝辩论几句治国方针,到最后公孙贺、田千秋之流只会附和皇帝,大国宰相逐渐沦为了皇帝的小跟班。


五、盐铁专营,弱民集财


诸侯消灭后,地方上就还有其他潜在的反对势力吗?有!


还有一群人武帝不放心,就是那些商贾富豪。武帝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七国之乱的时候,吴王刘濞就曾获得吴地从事铸钱、炼铁、煮盐的商人的支持。


这些商人家财万贯,富甲一方,大的商人财富可以比得上一个郡,小的也可媲美几个县。


更让汉武帝忌惮的是,铸钱炼铁煮盐都需要大量人工,工地或在深山或在滨海,生产死亡率也很高,很多工人都不是政府的编户齐民,而是亡命之徒。在这法外之地,如果哪天把盐卖了当作军费,铁铸成兵器,工人编练成军队,岂不是可以造反


武帝当然不会容忍这些盐铁商人。怎么办呢?


盐铁铸钱政府专营。真正的国营企业从此开始。


铸钱和炼铁全部国有化,民间不得任何染指。煮盐,国有化一半,民间可以生产,但是政府统购统销。


这当然不是全部,后来,酒类,土特产的销售也相继被政府专营。国有企业全面控制了制造领域和流通流域,政府成为最大的甚至唯一的商人。武帝满意了,桑弘羊(时任大司农)也自信满满,一箭双雕。


盐铁专营既打击甚至瓦解了地方商人富豪的财富势力,又为武帝的开疆拓土政策提供了大量的税收。


韩非子说,民弱才能国强。武帝很好实践了这位法家集大成者的理论。老百姓还是穷点好,要是人人都富有,岂不是可以轻易造反?要是人人都尊贵,谁还会为了一点赏赐上战场为皇帝卖命?


那这种赤裸裸的与民争利,那些商贾富豪会乖乖就范吗?当然不会,但武帝也不担心,因为他有杀手锏,酷吏和严刑峻法。这些民间的豪商不听话,就抓起来酷刑逼供,严刑拷打,各种肉刑轮上一遍,再不听话就肉体毁灭,试问谁敢不从?


六、巫蛊杀储,轮台罪己


地方势力剿灭了,宰相也削弱了,还有谁会是威胁?


武帝想到了一群人,就是太子和他背后的卫氏外戚集团


这时候的太子是刘据,武帝和卫子夫的儿子。大外戚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大外戚大将军霍去病的表兄弟。


太子仁义,一副儒家王道君主范,和武帝两面三刀的帝王之术格格不入。作为储君,太子身边迅速聚集了一群对武帝开边政策不满的儒官势力


更为可怕的是太子背后的外戚。外戚对汉武帝来讲是一个敏感的词,汉朝建立不到100年,已经发生过两次重大的外戚专权事件。第一次是吕后,高祖刘邦的老婆,最终吕家和功臣集团火拼被灭;第二次是窦太后,文帝刘恒的老婆。这位窦太后在武帝即位后仍然紧握中枢,不肯让权给武帝。


那么,卫家外戚虽然是自己有意扶持壮大的,在身后会不会是另外一个擅权的外戚?卫青、霍去病战功卓著,在军队内影响力极高,军功阶层大多数是两人的旧属。而且,丞相公孙贺是卫青和卫子夫的姐夫。


如此强大的外戚势力是否会威胁到刘家天下,武帝起了疑心。起疑心就容易生嫌隙,有嫌隙就容易有误判,而基于误判做出的决策往往会导致冲突一发不可收拾。


这个时候小人物登场了,江充,一个靠栽赃陷害的酷吏粉墨登场,他假借巫蛊案栽赃卫太子刘据。处心积虑挑拨皇帝和太子之间的关系。


不管江充背后有没有李氏外戚集团(李夫人,武帝晚年的宠妃,生昌邑王刘髆,是皇位的竞争者之一)的支持,武帝开始了对太子的怀疑。


当得知江充将要动手后。被逼到绝路的刘据决定先发制人,率领府兵以清君侧的名义灭了江充,捉拿丞相刘屈氂,最终兵败被杀,被定罪谋反。


太子刘据的巫蛊案至今仍然是个谜,史记等权威史书语焉不详。汉武帝到底是怎么想的?刘据到底是被逼还是真想把武帝灭了?皇后卫子夫在丈夫和儿子之间做出了怎样的抉择?李氏外戚集团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钩弋夫人(生子刘弗陵,最终被立为太子,为汉宣帝)是否也有参与?


刘据死后的数年,皇储一直未确立,而更加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李氏外戚集团的核心,丞相刘屈氂和李夫人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谋立刘髆,结果刘屈氂被杀,李广利被逼投降匈奴。


钩弋夫人的儿子,刘弗陵被立为太子,但钩弋夫人却被杀,是所谓立子杀母。


我们不禁要问,汉武帝杀了自己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媳,摧毁了卫氏外戚集团,接着杀刘屈氂,逼走李广利,废了李氏外戚集团,然后又对钩弋夫人杀母立子,是蓄谋已久有意为之还是见招拆招逼不得已?


不管真相如何,白发人送黑发人,必定是一件伤心事,尤其是对一个即将古稀之年的老头。

汉武帝一朝政治真相



巫蛊之案后,武帝老了,开始了或真或假的自我反思。


公元前89年,武帝开疆拓土路线的忠实拥泵,盐铁专卖操盘手桑弘羊(时任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上书建议在轮台(今新疆自治区轮台县)那里募民戍边,被67岁的汉武帝拒绝。


武帝似乎终于意识到自己在位的52年,太多战争,太多杀戮,太多苛稅,太多徭役,以至国乏民疲,农桑凋零。是时候与民休息,养民富民(好等待下一次收割)了。


武帝决定下诏罪己,禁苛暴,止擅赋,立本农,对立朝以来的开疆拓土政策做出重大调整,避免了汉帝国的彻底衰亡,为以后的昭宣中兴留了一点家底。


两年后,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太子刘弗陵继位,称汉昭帝


那么武帝以后,汉家将会如何?敬请期待下篇——昭宣中兴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史宴


我们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颖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宴 的精彩文章:

大明閣老之沈閣老岔架(上)——紅墨水與藍墨水|文史宴
三國前夕,一對搜索引擎的不同歸宿——許子將、許靖兄弟|文史宴
大明瘋狂動物城
袁崇煥評說系列(三)——千刀當剮崇煥肉|文史宴
袁崇煥的圖森破(二)——謀殺小夥伴|文史宴

TAG:文史宴 |

您可能感興趣

漢武帝一朝政治真相|文史宴
雍正皇帝反貪的三大絕招,終於促成雍正一朝無貪官景象
一朝天子一朝臣李世民玄武門事變爆發就是這樣對待李淵的
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
盛世大清一朝一帝一古幣
一朝天子一朝臣看乾隆如何收拾前朝老臣
他雖貴為一朝宰相,生活依然簡樸
乾隆這個兒子太摳門,朝廷讓他掌管戶部,書法冠絕嘉慶一朝
一朝心相遠,半生恩義絕
他身為一朝宰相 忠心耿耿 卻冤死在了隋煬帝手上
簡述秦朝發展史,成功並非一朝一夕
歷代帝王的龍袍服裝圖,你最討厭哪一朝?
歷史上一朝五帝都慘遭被殺的王朝
皮膚癬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治療亦貴在堅持
有明一朝,宦官風雲
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卻深受康熙到乾隆三代帝王恩寵
《楚喬傳》元淳偷梁換柱陷害楚喬,一朝黑化六親不認
由古至今,一朝天子一朝臣,誰是翡翠真正的主人?
清朝帝陵中唯一朝鮮女子,為乾隆生下四子,後成為一代寵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