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圓谷百一十年史——辛?哥吉拉(六)發明家圓谷英二

圓谷百一十年史——辛?哥吉拉(六)發明家圓谷英二

圓谷百一十年史——辛?哥吉拉(六)發明家圓谷英二



封面來源:《哥吉拉的反擊》(1955)場照

「圓谷百一十年史」,即圓谷英二誕生的1901年到圓谷製片廠成為FIELDS子公司的2010年。


第三部 至哉坤元:1948~1963第二十五章 辛?哥吉拉(六)發明家圓谷英二


上回我們說到與英二有過二十五年老交情的美術監督渡邊明,接過阿部和助的概念初稿,最終完成哥吉拉的形象設計,也就是今天所說的人設。然後特攝班的美術班成長為兩撥人,一撥繼續由渡邊直接指揮完成了作品全體的立體草圖,另一撥是雕刻家利光貞三為首的造形班,也是英二的老交情。


利光嘗試了三版本,七月份終於定下哥吉拉的黏土雛形,接下來可以讓正式的哥吉拉誕生了,就是可以開始造哥吉拉了。那哥吉拉怎麼造呢,從這個電影的企劃一開始全員就都心知肚明的,整個製作過程中最關鍵的難點就是,咱們要怎麼讓一個不存在的、而且是巨型的生物在鏡頭裡動起來,現在終於臨到頭了。我們強調過好多次要站在歷史的角度看歷史,放到這裡再說,就是要拋開今天對這類影片早已習慣的定式思維。我們今天很清楚就是造個怪獸戲服,然後找個替身演員穿進去動起來,那是因為我們已經知道而且見慣答案了。當時的人會怎麼想這個問題的處理方法,他們也會下意識地從見過的東西中找參考對象,比如英二以前研究過的《金剛》和田中製片人參考的《兩萬噚來的野獸》是怎麼做到的。

我們在第十一回和第十二回說過,英二把《金剛》的膠片拿到手一幀一幀研究透了,並且兩年後他與政岡憲三,後來東映的子公司東映動畫的實質創業者,合作了日本最初的人偶動畫。英二研究出的這片的處理方式就是人偶動畫,擺好玩偶的姿勢,拍攝膠片中的一格,再稍微改變一下玩偶的動作,再拍攝一格。這項操作反覆循環,最後連著看起來好像玩偶真的在動,用這種逐幀拍攝方式來實現哥吉拉,是當時的第一選擇。但是問題就來了,按照英二的標準實現他要達到的演出效果,這麼大的工程量需耗時多久。英二的推算是七年,少了就達不到他的標準,他會嫌影像中的動作不自然。


逐幀拍攝七年是什麼概念,類比一下相似的手繪動畫。我們在隔壁東映專題的第十八回和第十九回梳理過,同時代動畫業界還很寒酸簡陋沒有經驗體系,所以製作進程緩慢。但東映的子公司東映動畫製作一部七八十分鐘的長篇動畫,製作周期撐死了也就一年多,而且東映動畫當時是一本正經以東洋迪士尼為宗旨的每秒二十四幀作畫,還不是後來被電視動畫逼出來的粗製量產型體質。所以英二這邊的標準更是遠超出現實的級別,簡直目瞪口呆,英二自己當然也明白這不可能真去做。但英二是發明家,我們說過的英二首創的無論是實物還是手法都已經不少了,沒有現實可行的手段那我自己琢磨另一個出來。所以日本獨有的特殊攝影技術之一就在此時誕生了,製作人偶服裝,讓人來親自演不存在的巨大生物。


製作人偶服的第一個難點是,用什麼材料。什麼材料既能看又能用,視覺上能造出生物的感覺,實用上能給人穿上動起來,不過軟也不過硬而且有很強的可塑性。那當然找塑料了,直接上常用金屬或纖維肯定是不行的,尤其是漢語圈的俗稱皮套,拿皮製是想也別想了。最後決定拿橡膠來試試,嚴格來說橡膠能算是塑料的一種,塑料的本質是合成樹脂。


但是市面上的各種橡膠都沒有正好符合需要的,原因很簡單,這玩意沒人干。今天是已經不少見了,你說你要製作人偶服的原料,找工廠下個訂單然後到時間領貨就是了。那時候沒有啊,東寶給橡膠廠下訂單都不好下,橡膠廠一看我們平時批量生產的種類你都嫌差了點什麼,但我們沒在生產你要的這種,要專門為你新開個臨時特別生產線也行,成本肯定會高了你看著辦吧。好吧成本高就成本高,這要是拿得出錢就能直接解決的事倒也好了,但並不是,因為符合要求的合成橡膠是還處在研究階段的試作品,製造技術經驗遠不成熟。結果要自己要拿天然的路飛來從頭開始打造成海賊王,這個事很難你看尾田也懂這道理,已經花了快二十年了而且還打算再花十年。製造時總是掌握不到匹配的度在哪裡,稍微硬了一點就穿不進去或者穿進去也動不了,稍微軟了一點就容易動一下就破了裂了。


第二個難點是怎麼製造。首先要有一個骨架,就像鑄造業要有的產品模具。上回我們說過決定外觀時首先是利光製作的黏土模型,現在已經決定後再用石膏做同樣的外形出來,這個就是模具。再把橡膠灌進去,整個放進特製的灶里,這灶也花了當時面值的二十萬,然後用鍍了亞鉛的鋼板密閉起來,以二百五十攝氏度進行電熱處理。第一次沒什麼懸念地失敗了,加熱程度不夠,整個軀體取出來沒多久就破碎散了一地,再重做。最後為了定型塞了很多輔助材料,有綿有布片還有竹籤和鋼絲網。

第三個難點是實用性。總算是成功製造出了第一件人偶服,但後果就是太重了,重達一百五十公斤。但是不真試試就是不死心,本多監督提案一個人選來穿上人偶服做替身演員,就是我們在第二十回提到參演過《太平洋之鷲》的手塚勝巳。手塚以前是個棒球投手,戰後吃了牧野雅弘監督的安利跳了電影業界這坑,進入東寶轉職成演員。我真心希望有人看到牧野雅弘能聯想到些什麼,我們在隔壁東映專題幾次提到東映東京攝影所初代所長,東映專務董事牧野光雄;還有他的異母兄長松田定次,東映時代劇的首席巨匠監督;以及他們的爹,日本電影之父牧野省三。省三有四子五女,雅弘也是其中的,年齡在松田和光雄之間。如果這些名字感覺都好遙遠,聽起來好懵逼,不要緊還有個不算太遙遠的聯繫起來,松田監督有個徒弟,叫平山亨。我們說過到六十年代為止的日本電影業界黃金期,電影公司也都養得起人,有自己的攝影所體制和影星體制,所以演員不是到要拍片時臨時在外面雜七雜八的事務所招的,而是身為各大電影公司的員工。手塚這種人到中年半路入行的,不出奇蹟來了東寶當然就只是做個常規群眾演員,參演過的片數不清,不過有姓名的角色見不著。但人家做群眾演員能做到頂級,在東寶群眾演員中手塚成了老大哥,威信都能跟一般的影星媲美了,所以現在一說穿哥吉拉人偶服的替身演員這個重任讓誰上,本多監督先想到讓手塚來試試。


手塚穿上這一百五十公斤的怪獸人偶服,然而不出意外地承受不起,往前走了五步就倒下了,而且根本起不來,必須有人幫著扶起來。那這可怎麼辦,英二提案換中島春雄來試,也是我們在第二十回提過的手塚的後輩,在《太平洋之鷲》中擔任了日本最早的被火燒的替身演員,後來也參演了《別了拉包爾》。當時手塚已經四十多歲了,中島則是二十五歲,到底是年輕人強一點,走了十幾步才倒下。於是本多和英二都同意哥吉拉的人偶服演員讓中島來,當然了,服裝還是得重製。不過手塚也不是沒戲份了,反正人偶服演員不露臉,在只看影星的觀眾眼裡沒人權,以中島為主但可以兩人一起上分擔戲份。


最終為了拍攝這個電影而製作的哥吉拉的造形物,總共有五種類。


第一類是我們上回說的,利光試做了三個版本後定下來的黏土模型。這意味著世界上最早的哥吉拉實體,後面一切造形物的基礎。


第二類是給替身演員穿的人偶服,有兩件,一件就是上面說的那個太重了的,另一件是後來完善了實際用上的,只有一百公斤,好吧依然有一百公斤。但前一件也不會就這麼廢了,給攔腰截斷還用得著,比如哥吉拉在海面出現的鏡頭只用上半身,在都市踏步的鏡頭只用下半身,人穿著一半來拍攝短時間的鏡頭還是能承受的。這類鏡頭就是演出家的藝術了,主要效果是表現那種恐怖感和壓迫感,故意不給全身映像,這屬於我們在第十四回說過的特殊攝影技術三大要素之一,鏡頭的處理功夫。

第三類是單純的尾巴,只有尾巴出現的鏡頭更能表現恐怖感和壓迫感了,就是為了這個用的。


第四類是小型玩偶,兩種用處,逐幀攝影用和操演用。英二雖然判斷逐幀拍攝太費時所以不可行,當然不是意味著玩偶不好所以不能用,從來就沒有那麼死板,可以用的還是會用,尤其是超遠景和超近景這兩種極端型的鏡頭。極遠景的哥吉拉,視覺上小型,人來演不方便表現。極近景的哥吉拉,可以用玩偶表現表情之類的細節,第一因為要細緻表現面部所以製造時作業量會有點大,但因為小型所以多少省點工夫;第二體積小了會不會看起來很奇怪這個問題,近景鏡頭可以彌補掉。至於操演,這個涉及到操演班,而我們這回還在說造形班的事,以後會多說的。


最後第五類是比較容易被忽略的,看過正片的都知道這個電影獨有的名場景,哥吉拉死亡場景的白骨。這個當然不會是天上掉下來的,也要由利光來專門製造。


哥吉拉的替身演員總共有三個,中島為主手塚為輔,除此之外還有開米榮三。開米其實不是演員而是職員,是造形班的造形助手,親自參加玩偶服的製造後客串了一把。因為開米的海拔特別高,這件事挺有名,拍劇照之類的宣傳用資料時其實就是開米在穿著哥吉拉的人偶服。

人類史上在大銀幕上扮演幻想生物的代表,中島是第一個,沒有前輩的經驗可循,只能自己琢磨。中島第一反應當然是找英二借那個《金剛》的膠片也來研究了,結果發現那個玩偶逐幀拍攝的根本沒法參考,那腫么辦,好吧改進版人偶服你們先造著,我中島去度個小假。他就從砧攝影所所在的東京都世田谷區,跨過澀谷區、新宿區、東寶總公司所在的千代田區,跑到台東區去住溫泉旅館了,哦不對是親戚家開的大浴場。台東區的上野恩賜公園裡有個動物園,中島就每天跑裡面去觀摩各種動物的動作,最後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怪獸演技心得。


中島得出的結論是要像獅子那樣有魄力,也要像大象一般沉重,最終就像熊直立起來行走。張牙是要的但不舞爪,或者說即使舞爪也決不舞臂,保持兩腋緊閉,走起路來腳底也決不示人,不是抬腳走路而是腳尖先踢出去,這樣移動的。怪獸的人偶服很重,這樣正好,才容易演出厚重感,像人一樣輕佻就不是怪獸的動作了。所以中島干怪獸的人偶服演員這一行一干就將近二十年,有感情,甘願做這種觀眾根本看不見臉的演員。我們在第十一回提過英二的長子圓谷一的出生時間,中島跟他只差兩歲,英二看中島也跟看孩子輩一樣,管它叫春仔、春醬。既要演出作為一個人來說很沉重的動作,同時又要表現得對於一頭野獸來說動作很輕巧的感覺,這是後來中島經過了多年感受總結定義的真正的怪獸演技,到這裡已經要到只可意會無法言傳的地步了。


哥吉拉人偶服的口中用顏料塗成了紅色,雖然是黑白電影,但拍攝時表現有生物感的血盆大口還是沒有含糊。眼睛更是一大要點,眼睛表現著生命力,身為史上初的怪獸這個概念,在這點當然也不能含糊。哥吉拉的眼球是可動式,但還沒到後來普遍用的那種電動遙控的程度,就是靠手動,根據不同鏡頭的需要每回擺好了再拍。


哥吉拉眼睛的表現大致有三種,第一種是暗色瞳,表現因放射能產生變異的生物的悲哀。第二種是放著磷光的赤紅瞳,象徵著核能的攻擊性威脅性。最後一種是歷來留下印象最深的,大怪獸俯視著人和各種人造物的視線,被俯視者象徵著人類文明,俯視動作象徵著嘲諷。中島實際穿著人偶服表演時,視線是很狹窄的,只能低頭看見腳,這時就會有開米在鏡頭範圍外用一束手電筒的光來引導他。


哥吉拉的體色到底什麼顏色,這個事都沒定論,因為初代哥吉拉是黑白電影,不像後來系列化的作品有彩色錄影留下來。海報倒是彩色的,那是繪畫,一般由於海報留下的印象,認為是褐色的。因為沒有確實的可視物了,只能從當時各種關係者的語言表述中得到答案,但實際上他們各自的理解和表述方法不同,反而這麼個小問題又越搞越亂了。


比如我們已經強調過幾回的攝影技師,當時已經成為英二首席助手和重點弟子的有川貞昌,形容起體色時說是紅黑色。這件事其實美術班及其附屬的造形班最有發言權,我們上回說到的美術監督渡邊明,哥吉拉人設的最終定稿,說是濃灰色。純黑當然是不行的,但總之盡量用了暗色,這是照明技師岸田九一郎的意見。燈光照在哥吉拉臉上時,如果體色是暗色,視覺上就好像脖頸以上的部分浮在畫面上,這樣的演出效果最佳。


造形班裡,利光以下參加製作攝影用實物的造形助手有五人。開米描述也是灰色,先塗了黑色然後再塗白色調和,都是油性塗料,明確表示不是褐色。八木宏回憶二手證言時說,最初的橡膠偏白色,燒制後的成品顯黑。八木他自己沒參加,不過他的祖父、叔祖父、加上他爹,三個八木都在造形班裡,我們以後還要提的。造形助手還剩一人,則描述是茶色,這個就是大熟人了,我們不能草草了事現在也沒時間多說,同樣以後會說的。


我們回憶一下目前為止的進程,一九五四年二月田中友幸製片人、本多豬四郎監督、加上英二三人都有參加的戰爭電影《別了拉包爾》上映,四月份田中那邊出了事,緊急需要填坑用的新企劃。四月的關鍵詞是企劃書,五月的關鍵詞是情節和腳本,六月份的關鍵詞是設計、立體草圖和黏土雛形,七月份繼續造形班的作業。造形班的作業當然也不會只是造哥吉拉的人偶服和小型玩偶那麼簡單,正式開機得到八月份了,我們下回接著說。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nitama 的精彩文章:

鍥而不捨的製作人:美版戰隊歷史回顧(一)
萌臀與萌臀:谷口崇監督談《屁屁吾郎》
我知道你們可能玩過了,但麻煩再下載安裝一次支持我們一下吧
對於「印象」的表現——山下清悟專訪(八)

TAG:Anitama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
「中國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嗎?
古代最強大武器,諸葛亮發明,創造三個世界第一,比歐洲早四百年
中華第一發明 伏羲太極八卦圖
二十四節氣為何被稱為「第五大發明」
雙眼皮貼是二十一世紀最偉大的發明!明星都愛死它!
六百年前,他的祖先發明太平鼓,如今他寫詩詞詠蘭州
溫州澤雅:親見傳承千年、中國四大發明「造紙術」
湖北恩施66歲老人搞發明一月造成木「寶馬」
明朝五大發明,領先世界幾百年!
《唐朝有八卦》之李世民的發明家弟弟——李元嘉
曠世奇才 天才發明家尼古拉斯·特斯拉的一些趣聞
三國四大發明家:除了諸葛亮和這對帝王父子,第四個才叫真厲害!
中國古代最神奇的十大發明
重慶老中醫六十歲開始搞發明 兩獲中藥國家發明專利
武媚娘發明了四項天子中的世界之最
曾十三次成為首都,四大發明三項發源於此,如今淪為三線城市
30年重塑數千張美麗面孔,美骨秘顏發明人董萍:我享受每台手術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