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小眾學術」如何走向「大眾視野」?

「小眾學術」如何走向「大眾視野」?

「小眾學術」如何走向「大眾視野」?



從「小眾學術」走向「大眾視野」

學術爭論:重理性 去庸俗


圍繞建造大型對撞機,在過去兩個月里,一批科學家展開了激烈的論辯,「戰火」還蔓延到國外。此時,重新審視「大禹治水證據之爭」、「大型對撞機之爭」等學術爭論,可以發現這些過往更多存在於學術圈內部、學者之間的討論,在當下已走出學術圈,引起公眾的廣泛參與。


如何看待學術爭論?尤其在經歷媒體放大後,當學術爭論進入公眾視野,學者與公眾、學術與生活之間的距離和平衡又該如何把握?圍繞相關問題,記者進行了採訪。


1

學術爭論與學術發展息息相關


學術爭論是學術研究過程中產生的必然現象,是學術繁榮的表徵。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被譽為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黃金時代」。南宋時期朱陸的「鵝湖之會」,更是成為「開創性辯論會」的代名詞。不只是我國,西方科學史上光的粒子說與波動說之間的長期爭論等均為科學論爭的著名案例。


學術研究需要學術交流,有交流就必然有意見分歧,就會產生爭論。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大明對記者說,「學術研究本身,就是一個通過各種不同意見之間的交流溝通、互相砥礪切磋而產生共識的過程,爭論是交流的一種方式,當然也是一種比較激烈的方式。」


學術爭論是催生人類智慧和促進學術發展的重要動因之一。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教授張明國認為,學術爭論是新理論、新思想的發源地或生長點,推動著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尋和對真理的追求。甚至可以說,一部科學技術史也就是一部科學技術爭論史。


但若離開學術爭論本身,其他因素的參與會使學術爭論走向背反。如牛頓與萊布尼茲關於微積分的發現權之爭,使得英國的數學研究停滯了一個多世紀。

2


學術爭論增進公眾理解


傳統的學術之爭更多發生於學術圈內部和學者之間。在公眾看來,所討論的都是「高大上」話題,自己是無法參與的。一方面,知識本身是被少數人掌握的,公眾的理解力和關注點更多集中在生活本身而非思想討論;另一方面,由於媒介傳播技術的局限,公眾對知識的獲得和學術討論的參與度並不高。學術爭論似乎成為了傳統知識分子的「特權」。


反觀「大型對撞機之爭」等,爭論雙方常是各自學術領域內的翹楚,辯論由新媒體傳播迅速放大並得到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和參與,同時學者的數回合交鋒也使論戰走向持續和深入。


媒介環境的變化促使「小眾學術」走向「大眾視野」。寧波大學學報編輯部副編審夏登武表示,傳統學術期刊由於受到媒介形態的限制,其受眾群大多圈定在科學共同體內,很少觸及普通大眾。而學術傳播需要擔負向大眾傳播科學、普及科學的社會責任。

學術爭論通過媒介傳播進入公眾視野之後,其影響和意義遠遠大於論題本身。「對撞機」、「高能物理」等專業辭彙引起公眾廣泛關注,可以說得上是一次全民科普。


基礎科學研究是一種知識創新活動,是人類社會進步所不能缺少的重要公共產品。從經濟角度看,基礎科學研究是一種長期高風險、短期低收益的公共產品生產活動。正如此次「大型對撞機之爭」的焦點一樣,反對意見集中於龐大科研經費和未來的不確定性,支持意見則集中於對人才培養和人類發展的積極作用。


學術爭論進入公眾視野增進了公眾的科學素質和公民素養。王大明認為,通過「大型對撞機之爭」,公眾有機會從多個側面了解到與科學有關的內容,包括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方法和相關科學知識等。同時,增強了社會公眾的參與感,公眾通過網上的留言、爭論等,體驗了一回參與重大國家公共政策的決策過程。雖然只是網路上的虛擬過程,但這對於培育理性公民、促進公民參與等具有重要作用。


3

保持學術爭論的理性和深入


隨著學術爭論進入輿論場,面對更具有短暫性、淺顯性、情緒性的輿論特性,學術爭論該如何保持理性和深入?反觀最近的學術爭論,許多評論關注的焦點並不是觀點本身,其中不乏帶有傾向性的聲音。如何使公眾在學術爭論中受益,同時避免學術爭論成為輿論鬧劇,更值得思考。


使學術爭論具有建設性,媒介要做好引導,使爭論不偏離原先的主旨。公眾的意見是多樣性的,在王大明看來,相比於公眾理性的長期建設,沒有人關注更是一種悲哀。所以,在學術爭論進入公眾視野之後,其所帶來的最大負面效應不是偏離主題而成為一場公眾狂歡,也不是公眾水平不夠、沒資格進行學術討論甚至使學術討論庸俗化,而是部分科學工作者和一些媒體對於公眾及其意見的偏見、封殺甚至蔑視。


科學界的公開爭論是個很好的開端,公眾能夠廣泛關注甚至參與其中,更是中國科學事業發展前所未有的新契機。受訪學者均表示,希望以後類似的爭論越多越好。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用詩韻編織世紀夢想
日本環境史學的研究與發展
澳史前人類遷移受水源分布影響
評話劇《人生不適情》:難從難安的故事,沁人心脾的情感
世界藝術史大會:「藝術」在不同文化中的涵義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嘻哈來襲,小眾音樂走向大眾視野
如何看待學術爭論從「圈裡」走向「圈外」
「四大美女」之楊貴妃容貌復原圖,一個女人如何改變歷史走向?
從「小眾」堅守走向「大眾」傳承
海賊王,京都巨大石繪預測劇情後續走向?路飛與魔獸激戰正酣!
「可愛少女」微軟小冰將走向商業化,沈向洋說:微軟的戰略是雲 人工智慧
走向深海,「技術」和「科學」不可偏廢
大國神器!註定會讓中國海軍走向強大!
走向深海舞台中心,「技術」和「科學」不可偏廢
看華為如何助力東風通信走向「雲之路」
曾經是經濟、文化高速發展的大宋王朝,是如何走向「靖康之辱」的?
大明王朝的騎兵為何走向沒落?
中國大熊貓脫離「瀕危」 非洲大猩猩卻走向滅絕
小行星探測,走向深空的一「大」步
騎勇大戰最大X因素!他可改變總冠軍走向!
趙薇丸子頭與好友玩牌盡興顯壕氣,娛樂方式似大老闆走向人生巔峰
俠客島:為什麼說中國要變成強國,必須走向海洋?
Unity跨界新媒體藝術,看藝術與科技如何走向彼此?
美國大選結果,如何影響全球氣候治理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