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歷史敘事映照著時代的良知

歷史敘事映照著時代的良知

歷史敘事映照著時代的良知


歷史敘事映照著時代的良知

歷史敘事映照著時代的良知


歷史敘事映照著時代的良知

歷史敘事映照著時代的良知


歷史敘事映照著時代的良知


美國學者周錫瑞聚焦於1943年,從社會多個切面剖析國共兩黨政局的易勢;中國學者錢理群和楊奎松的歷史寫作則延展至1949年以後知識分子與邊緣人物的遭際。正如1776年使美國成為可能,上世紀40年代的時局變遷也影響著中國之後幾十年的歷史走向。


何種歷史得以被記錄和呈現,哪段時間和哪個群體的歷史會被講述,以及如何被講述,都映照著社會與時代的良知。好的歷史作品或於事實的抽絲剝繭中有洞見,或在文字的局限性中回溯歷史中可能存在的真相。


歷史類好書評選


主持:新京報記者 孔雪


評委:趙世瑜(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唐小兵(華東師範大學副教授) 譚徐鋒(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學術與大眾分社主編) 瞿駿(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革命之夏》


作者:約瑟夫·J·埃利斯


版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6年2月


今年距離1776年已有整240年了,美國總統大選也正人聲鼎沸。在人們關注美國未來走向的同時,《革命之夏》這本書在回望美國這個國家何以成為可能,從而追溯至1776年夏這一美國歷史中的關鍵時刻。

可它聚焦的是一次失敗——華盛頓領導的軍隊在紐約之戰中戰敗了。1776年夏天,十三個英屬殖民地走到了一起。它們贊成從大英帝國分離,並與英國派出的強勁艦隊決戰。然而處於優勢地位的英軍並未在這場戰役中乘勝追擊全殲華盛頓的軍隊。美國革命成功的脆弱性在《革命之夏》對當年軍事、政治事件的交織敘事中得以呈現。


作者埃利斯是美國知名的革命史家,他曾憑藉《奠基者》獲普利策獎。這部《革命之夏》相較戴維·麥卡洛《1776》(商務印書館,2015)視角更為宏大,又與凱瑟琳·德林克·鮑恩的《民主的奇蹟》(新星出版社,2013)有所呼應。後者討論的是美國在立憲的過程中存在的僥倖,而這種僥倖或者說偶然成分在其建國的過程中同樣存在。


《1943:中國在十字路口》


作者:周錫瑞、李皓天


版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6年1月


以特定年份為歷史橫切面剖析整體性問題的歷史著作還有今年出版的《1943:中國在十字路口》。繼費正清、列文森後,精於社會史研究的周錫瑞被稱為美國第三代中國研究者;魏斐德於地方史研究中貫穿全局的大視野也影響著他對細節與邏輯的關注。


在編纂美國外交官員謝偉思的抗戰報告《在中國失去的機會》時,周錫瑞便發覺外國學者已從1944年的史實中窺見國民黨的衰敗與中國共產黨的興起,並預見到內戰的開始與結果。


周錫瑞把這種對兩黨政權興衰及中國歷史根本轉向的預見追至1943年。那一年,蔣介石寫作並發表了《中國之命運》,新疆脫離了蘇聯長達十年的控制;河南遭遇災難性的饑荒;中共正經歷延安整風中最後也是極左的「搶救運動」。這一系列的事件內含趨勢和矛盾,周錫瑞嘗試在結構與事件之間建起橋樑,從對特定時刻社會、政治、軍事等廣泛領域的聚焦中看到歷史的發生,從而超越以中美關係為核心的狹隘的抗戰研究。


《他者中的華人》


作者:孔飛力


版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6年3月


從廣闊人文層面討論何謂「中國」在近幾年是個溫熱的問題,另一種方向則更為具體,如華人移民史也當是中國歷史討論中的應有之題。


「至少從16世紀以來,中國史就不能不包括海外華人史,而海外華人中也同樣不能不結合中國史,唯有如此,方可稱其為一個完整的研究領域。」延續對中國現代性進程中變遷與得失的關注,晚年轉向海外華人研究的孔飛力在此書中展示了近五百年中亞、澳、歐、美、非各洲的華人移民歷史。在海外,華人與當地人之間互為「他者」,存在著亦敵亦友的互動與衝突。家鄉與海外小生存環境之間的通道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並促生「移民共同體」。孔飛力援引了從朝廷檔案到民間文獻的大量資料,將移民的全景放置於中國社會變遷和世界同期歷史進程中描述,同時也以非華人的他者聲音更有力地呈現著海外華人的經歷。


海外漢學界與國內學術界的互動因翻譯與通道局限存在時間差,出版於2008年的這本書的中文版在今年3月才出版。在此前一個月,孔飛力以83歲高齡辭世。告別之作雖並非其學術高峰,但這幅全球華人移民的五百年歷史畫卷推動了將海外華人研究提升到新境界。


《「邊緣人」紀事》


作者:楊奎松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6年3月


在《忍不住的「關懷」》之後,楊奎松以自己在70年代的牢獄經歷為引,忍不住又寫了八位「有問題」的小人物,將當代歷史學者的人文關懷從知識人群體轉向邊緣小人物。


封面和封底八位愁眉苦臉的肖像,包括身敗名裂的團支書、療養院里的「反革命」和講怪話的文化教員等,都出生在1949年以前。他們與「舊社會」有種種歷史關聯成為其後半生波折經歷的重要淵源。在「土改」「三反」「四清」「文革」等接連不斷的政治運動中,無論性情油滑還是一根筋,欲做「新人」或寧折不彎,他們都或主動或被迫地滑落到社會的邊緣,無一例外地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


楊奎松以檔案資料為依據,透過個案冷靜地陳述歷史,真實與殘酷自有力量。當這些被裹挾在家國史浪潮中的邊緣個體生命得以呈現,在「人民」這個大詞中模糊的面孔開始變得具體。大時代的政治不會繞開的小人物的人生,他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尊嚴與權利才成為叩問那個時代何以為人的依據。


《歲月滄桑》


作者:錢理群


版本:東方出版中心 2016年7月


從《1948:天地玄黃》開始,錢理群用將近20年的時間寫了自己最想寫的東西:20世紀「知識分子精神史」三部曲。在第二部《歲月滄桑》中,他將對自我的救贖延伸到對一代知識分子在1949年後精神歷史的追問。


《歲月滄桑》的核心是知識分子的「改造」與「堅守」。透過沈從文、梁簌溟、趙樹理、廢名等作家、學者在1949年至1970年的生命歷程,錢理群剖析出知識分子在時代轉型尤其是知識分子改造運動中的碰撞與掙扎。國族命運轉型的時代,知識分子個體至群體的命運遭際與精神波瀾,沉澱出這一群體的精神命題:當知識分子遇到政治,仍受傳統士大夫影響的現代中國知識分子,應如何避免家國情懷投入時局中的迷途,又應如何在艱難歲月中守住個體的底線?


錢理群寫過往既是自贖,也是「留給青年一代和後人」。當上一代人的折損與堅守、清醒與迷誤為下一代人所反省,以及理解,知識分子才能逐漸尋回探索真理、獨立思考和對既定觀念與體制提出質疑的本分。


《治史三書》


作者:嚴耕望


版本: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6月


1974年,香港大學校外課程部邀請任教於新亞學院的史學家嚴耕望演講史學方法論。嚴耕望遂順勢總結自己半生的治史經驗,陸續寫成《治史經驗談》上、下篇與《治史答問》,特意以惠及學生的小冊子的形式出版。大陸將兩者及其懷念錢穆的長文《錢穆賓四先生與我》合為《治史三書》。


這部關於史學方法論的書本是嚴耕望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副產品,卻也是當代史學研究必不可少的入門書,其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常讀常新的常識。


治學勇猛精進的嚴耕望雖曾晉身為台灣中研院「院士」,卻始終淡泊自甘。他一再拒絕那些能名利雙收卻不夠純粹的機遇,選擇了一條苦行僧般清苦而繁重的學術路徑。在嚴耕望離世的第二十個年頭和他的百年誕辰,集結其畢生史學經驗的《治史三書》也是當代人堅守、釐清史學本位與學人風骨的解毒劑。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網 的精彩文章:

為增量尊嚴和愛所做的努力從未消失
「秋天,總是好的」
讓我們在時間的河流里相遇
構想一個可能性的世界

TAG:新京報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宋代經濟:歷史觀察的時代背景
時代雜誌評選出最具影響力的照片,以及照片背後故事
鄭堅:智媒時代的闢謠與事實查證
我們這一時代,是極需要歷史知識的時代
珍藏難忘時光的黑白照片,那個屬於我們的時代的記憶!
聽化石講述洪荒時代的故事
現代主義的「敘事可能性」與後現代主義的「後敘事時代」
宋朝這樣的時代,就有宋朝這樣的詩|文史宴
在《冰川時代》里,還藏著這些你不知道的自然史!
網文的經典局限於時代,再讀《知北游》喜愛之情不復往昔
炫富自誇還離婚旅行 劉洲成的聲明是照著《小時代》寫的?
毛澤東時代的老百姓就是牛:外國總理求我辦事,不樂意也照樣翻臉
互動|你在學生時代最遺憾的事是?
信息時代的藝術感知
跟隨奈良美智,看遍昭和時代作品
戰爭的殘酷,老照片讓你感受戰爭時代,才知道現在的我們是多麼幸福
彩色老照片:不流行情人節的時代,愛情很純真
海盜的真實與古老,輝煌時代!
關於「婚姻」那古老迷信的時代正在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