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知識-八大神咒

道教知識-八大神咒

咒語是在道法的過程中配合符,印,罡,訣,法器來行道施法,代神明宣言的一種咒術,是行法演道的核心手段。是修道之士日常生活中防身保命的武器,也是溝通神靈的媒介,更是驅妖除邪的法寶。《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三十六說:「夫大法旨要三局,一則行咒,二則行符,三則行法。咒者上天之秘語也,群真萬靈隨咒呼召,隨氣下降。」可見在道教法術中,道教咒語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皇經集注》卷五《神咒品第一章》云:以經中秘法語,能度人籙仙,制星,制魔,制水,鎮五方,濟法界,故曰神咒。從此可看出咒是神明宣經說法的秘言法旨,是具有很多神通力量的一種語言。


咒語的種類很多,廣泛應用在道教各類法事科儀及日常生活中。如召請,祝禳,修鍊,鎮伏,洗漱,飲食等等。

我們今天常看到的八大神咒是道士日常功課中用來滌除心中罪孽,衛護心神,請召神明護持,開經演道所用。是學道修道入門必修必會之咒。我等應熟記於心。


八大神咒出自《早晚功課經》,是道教諸多門派廣泛普遍遵行的幾種常用咒語。目前網路上很多道友對這些咒語的內涵並不能完全理解,我今嘗試淺顯的語言來釋義,希望能更好的使道教咒語廣被人知。


神咒,指天神的語言,有神通法力的秘語。《皇經集注》卷五《神咒品第一章》曰:「以經中秘法語,能度人篆仙,制星,制魔,制水,鎮五方,濟法界,故日神咒。」道教認為咒乃天神所頒,得之者可以役使鬼神。早期道經《太平經》云:「天上有常神聖要語,吋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應氣而來往也,人眾得之,謂之神咒也。」


道教神咒主要用於祈禳、治病等場合。並要求念誦時,身心潔凈,虔誠、存心誦之而往往靈驗。修鍊之人誦之,有助於入靜煉養。

八大神咒,是道教入門的必修必學,應用級廣。舉凡誦經、禳解、臨壇、書符、行法等都需要念這八個咒語,它也是修鍊符咒法術的必需程序。


八大神咒是指:凈口神咒、凈身神咒、凈心神咒、凈天地神咒、金光神咒、壇場土地神咒、祝香神咒、元始安鎮神咒這八個咒語。


八大神咒的神符,需要熟練的記著,在念頌神咒的基礎上,要把這個神符存思出來,這一點不同於繪製其他符咒諱令。


至於其八大神咒各符的色澤、大小、配合手訣等細節,每一個皆有不同,教材中皆各自詳細講解,並與坊間流行的絕不相同,為我淮南教所秘傳,例如其中的金光咒、金光符、金光修鍊指訣都是第一次公開於世,請學者一定要珍惜。


凈心神咒

(凈心咒:除雜念,明心智,凈靈台)


凈心神咒:關鍵在於祛除雜亂,安寧心神,以便轉凡心為道心。因為我們的任何罪業,一切凡夫不能進道的源頭是心,修行雖有萬千方便門,歸於一處,無非修心而已。


太上台星,應變無停。驅邪縛魅,保命護身。


智慧明凈,心神安寧。三魂永久,魄無喪傾。


急急如律令。

凈心神咒為八神咒之首,顧名思義為修道之人早晚功課及學煉符法時凈化身心,排除雜念,安定心神時所用之咒。此咒能使凡心入於冥寂,返觀道心,入於清靜之中。並有保魂護魄的作用。


太上台星應變無停


語釋:太上者即為太上老君,在此為大道之尊神,居上清境,名道德天尊,為道教三寶之師寶。三台者即三台星君。唐杜牧有詩云:「三台星里拜文星」。應變無停是指大道(太上)無處不在,易處於運動中的狀態,變者變化也。《清靜經》云:「大道無情運行日月」是也。


驅邪縛魅保命護身

語釋:大道隨聲感應,無處不在能驅除邪祟,而弘護正道,衛護修道之士能身心安泰,不受鬼魅侵擾。


智慧明凈心神安寧


語釋:此言常誦此咒能使人智慧開朗,靈台明凈,摒除雜念,心道合一,神明安寧。不染六塵。


三魂永久魄無喪傾


語釋:三魂者:《雲笈七籤》云:「人有三魂一名胎光,二名爽靈,三名幽精。胎光主命,爽靈主財祿,幽精主災衰。三魂為陽,易上升,故應常守三魂。七魄為:屍拘,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一代丹道大師魏伯陽真人在《周易參同契》說:陽神曰魂,陰神曰魄。七魄為陰神,故其性使人性堅貪嫉,遺精好色,迷失自我,暴斂奢淫。故修道之人使三婚永固,七魄安然。布壇施法,修鍊功課之前都應先誦持此咒,寧靜心神,使心神歸於正道,魂魄安固。從此可看出修道之下手功夫即先修心。


、「太上」,本意最上。道教「三清道祖」之一,居太清境,名為「太清道德天尊」。


「台星」,卽北斗星之三台星。《太上感應篇》云:「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據經典記載,三台星有六顆,每台二星,上台司命,中台司功,下台司録。


道教有」肝藏魂,肺藏魄「之說。人有三魂,上應三台。按《雲笈七籤》:」人有三魂,一名胎光,二名爽靈,三名幽精。胎光主生命,爽靈主財祿,幽精主災衰。」


「魄有七魄,分別為屍狗、伏先、雀陽、吞賤、非毒、除穢、臭肺。」又按《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眞文天書經》云:「太玄上宮北帝,常以庚申日,制天民三屍魂神,條人罪狀,上奏帝君。當此日,能修齋奉戒,晝夜思神,則三屍不得上天言人之罪,地司奏人善功,列言帝君,太一歡喜,卽記名左契,長為種民。」


「智慧」,卽對事物的認識、判斷和創造發明的能力。按照如上所說,卽道無處不在,無所不在,應變無停,如果可以洞悉世間萬物變化,人如果藉助控制三魂和制御七魄方法,使自己的情慾得到凈化,卽可以使自己心神安寧,守一專心,就能智慧開明,神通恢豁。


凈口神咒


(凈口咒:消口業,對往後念咒有很大好處)


凈口神咒:關鍵在於令口部諸神歸於正位,消除口業,滌盪我們口中的穢氣,以便用清凈之口來諷誦靈章。因為我們在生活中,避免不了吃肉、吃五辛三厭之類的食物,而且還有諷刺、漫罵、兩舌、妄語等等口業,需要用此神咒以清凈之。


丹朱口神,吐穢除氛。舌神正倫,通命養神。


羅千齒神,卻邪衛真。喉神虎賁,炁神引津。


心神丹元,令我通真。思神煉液,道炁常存。


急急如律令。


凈口神咒含有兩層真意,一為:我人生於世俗,難免謗經毀道,妄言他人之過。更有世人不信鬼神,指天罵地,綺語兩舌,咒詛諛曲。此皆為口業。另居於塵俗,三葷五腥難免避諱。口氣腥檀膻臭。誦經論法,污穢三寶。故應常誦凈口神咒消除口業,祈請正神,滌除口中穢氣。清靜口舌後方能誦經念咒,通真達道。


語釋:按《黃庭內景真經》云:口神為丹朱,舌神為正倫,齒神為羅千,喉神為虎賁,炁神導引津液,心神固守丹元。口中常有穢氣故應常吐故納新,呼吐污濁之氣於外,吸引清新之氣於內。其法有六:噓、呵、呼、呬、吹、嘻六氣之法,能使五臟六腑康泰。《太平御覽》云:真人道士常吐納以和六液。另通過舌神吞咽津液,可保津液。丹經有云:;白玉齒邊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長年。這樣引吞津液直接人任脈化為陰精,是造精之捷徑,健身之妙法,故能通命養神。道家認為牙齒為堅硬之物,能摧萬物而食之,故能驅除邪魅。喉為吞咽之重樓,口中之液為玄泉,故吞咽生津聚精,滋養精氣。心為五臟之主宰,丹元為體內元神,是主宰思慮意識,體內生機之神。思神是指存想體內口部諸神,煉液是運煉體內玉液還丹。此咒令口齒喉舌心思之元神,除口中之罪業,清口之濁氣。心神與道合一,存無守有,長生久視,道炁常存。


、「丹朱口神」,卽口神名諱為丹朱。


「吐穢除氛」,卽吐故納新,外引清炁之意。吐納之法有噓、吹、呵、呬、呼、嘻六字訣。按《抱朴子內篇》云:「明吐納之道者,則曰惟行炁可以延年矣。」又《太平御覽》云:「眞人、道士常以吐納以和六液。」


「舌神正倫」,卽舌神名諱為正倫。《太上黃庭內景玉經》云:「舌神通命字正倫。」注云:「咽液以舌,性命得正其五味,各有倫理。」


「通命養神」,丹經言,能通命者保精也,養神者煉性也,內含性命雙修之意。


「羅千齒神」,卽齒神名諱為羅千。《太上黃庭內景玉經》云:「齒神崿鋒字羅千。」注云:「牙齒堅利,如劔崿刀鋒,摧羅眾物而食之者也。」


「卻邪衛真」在此之意卽:修鍊好「齒神」,使其歸其正位,可以外邪不侵。


「喉神虎賁」,卽喉神名諱為虎賁。


「炁神引津」,《上清大洞眞經》有云:「結喉,一名金樓,一名重樓,一名三思台,神有十二,亭長眞人在其內,主通上下炁也。」此句為修鍊之時如掌握和運用神、炁、精,以達到上下通常。


「 心神丹元」,卽心神名諱為丹元。《太上黃庭內景玉經》云:「心神丹元字守靈。」注云:「心為臟腑之元,南方火之色,棲神之宅,故曰守靈也。」


「令我通真」,此意在修道之人,要掌握心內之元神,以運用身中之精氣,抱元守一,存無守有,凝結成丹,自然可以通眞。


「思神」為存神守一之道。


「煉液」制保護、修鍊好精炁,以達玉液還丹之妙。


「道炁常存」這裡醞意,如果按照此法不斷修鍊,卽可以與道合一,得長生久視之道。


總而言之,如果認眞不斷修鍊,把口、舌、齒、喉、炁、心、思各神仙歸還原位,各司其職,自然可以外邪不侵,內神(三屍神。三屍即三彭。彭,鼓聲也,有鳴鼓而攻人罪過之意。上屍青姑,名彭踞,,居人首,令人多思欲,眼昏發落;中屍白姑,名彭躓,居人腸,令人嗜食多忘,好作惡事;下屍血姑,名彭蹻,居人足,令人躭色喜殺,肢臟擾動。人體內有三屍之神,專司人功過,每庚申之日,卽趁人熟睡,上天白人善惡。庚申日系天神罰惡降罪之日,故三屍於此日言人罪過。)安靜,以通道妙。


丹朱口神」,卽口神名諱為丹朱。。「舌神正倫」,卽舌神名諱為正倫。「羅千齒神」,卽齒神名諱為羅千。「喉神虎賁」,卽喉神名諱為虎賁。


我認為這樣是望文生義的解釋法,有所欠妥。


丹朱者,離火之象。在中醫里,口舌通心。心亦是離火。「丹朱口神」應是表達存口神赤服。以離明陽火化凈污穢,引納存菁,所以下句則接「吐穢除氛」。


倫者,輩也。從人侖聲。一曰道也。正倫,應該是指端正次序,順從節次。「舌神正倫」是指存舌神本身位與交接的位置,只有遵從節次,安守本分,輔助其它神祗,才能夠「通命養神」。


羅者,舊字「羅」,是四正四隅加上下的四維,則是形容廣的意思。千為虛量詞,指多,古文法中百、千、萬等多不指具體數量。「羅千」指的是數量多範圍廣,應並不指具體某一神名。


虎賁者,指的是畫有老虎的紋飾,多見於古代青銅器皿。則應該表達的是,喉神服飾中有老虎的文飾,而非具體喉神的名諱。


以上只為一家之言,謹作參考。曾記得翻閱《道臧》的時候不經意間瞄見過口神、心神等的名諱,雖已忘卻目錄卷名與具體名諱,但大膽作上文,希望拋磚引玉。若有錯漏,亦懇請各位同道不惜斧正。


凈身神咒


(凈身咒:凈化身體,排三毒,濾濁氣)


凈身神咒:關鍵在於令身部諸神歸於正位,消除身業,安穩魂魄,使四靈擁護身形,以清凈之身來行道法。殺、打、偷、淫等罪業均是通過身體來完成的,故而需要用此神咒以清凈之。


靈寶天尊,安慰身形。弟子魂魄,五臟玄冥。


青龍白虎,隊仗紛紜;朱雀玄武,侍衛我真。


急急如律令。


凈身神咒可令身體內的四正之神歸於正位,消除身業,擁護身形,保衛道體,所謂身業即殺盜透淫等罪。使修道之人身體清靜,能以清靜之身感召神靈。語釋:靈寶天尊為三清境第二尊神,居上清真境,為經寶。念誦此咒時要萬法俱忘,心神合一,神寧泰定。眼內視神光煥於玉闕,耳返聽妙韻於瓊台,心存靈寶天尊於上,三魂七魄不外游,五臟靈神玄冥。玄者玄妙,冥者寂靜。安慰為靜養,身形安穩,五臟之氣化為四正神獸,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侍衛自身左右前後,養護肝肺心腎。自能修成道果。


、「靈寶天尊」,靈寶天尊是道教「三清」之一,身居禹余天上清眞境,故又稱「上清靈寶天尊」。他的炁為玄黃,相傳是由「二晨精炁」托胎洪氏,懷孕3700年後生於西那天郁察山浮之岳。


「安慰身形」,靜養心神,萬法俱忘,惟神是守,內視返聽,卽可神寧泰定,一念不生。


「弟子魂魄,五臟玄冥」,「弟子」按《道藏輯要》為「法子」,均指修道之人。「魂魄」,按《黃庭經講義》淮南子注云:「魂者陽之神,魄者陰之神。」「五臟」,心、肝、脾、肺、腎五臟,也為人內五行。


「青龍白虎,隊仗紛紜,朱雀玄武,侍衛我軒」,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為四方星宿之名,主東南西北,又為金木水火四象。在道教修練中認為,青龍青木東方肝臟所屬,白虎西方白金肺臟所屬,玄武北方黑水腎臟所屬,朱雀南方午火心臟所屬。按《禮。曲禮上》:「行,前朱鳥(雀)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後白虎」。同樣寓意修鍊身心,靜養五臟,體內神清。


總而言之,本呪之意,修鍊者只要認真修鍊,掌握此五臟修鍊方法,制御五臟之炁,神寧泰定,使三魂七魄得到安穩,不外逰走,自然得到諸護法神王得侍衛,消除身上所有穢濁,一念不生。同而達到修眞目的。


安土地神咒


安土地神咒:通告十方土地,借其之力,防護壇場,並與之結緣。行地界法事之基礎


壇場土地神咒:是修鍊前召遣土地神,以使之代為傳奏,凡夫心意方可達於上蒼,使仙真聖靈知之。


元始安鎮,普告萬靈。岳瀆真官,土地祗靈。


左社右稷,不得妄驚。迴向正道,內外澄清。


各安方位,備守壇庭。太上有命,搜捕邪精。


護法神王,保衛誦經。皈依大道,元亨利貞。


備守壇(家)庭


此咒為結壇行法召遣土地山神,以使之代為凡夫奏告上天,保衛正道時所用。


元始安鎮普告萬靈


語釋:元始為道教三清之一,號元始天尊,居玉清聖境,安為穩定,鎮為鎮守,普告是廣而宣告。萬靈是指山川河嶽十方之萬靈眾神。此句是以奉元始天尊法令,召告十方法界萬靈神眾。此中需要存想元始天尊法像。


岳瀆真官土地祗靈左社右稷不得妄驚


語釋:山嶽河瀆,山川大地一切神靈,社稷為正神,即福德正神。社為古代祭祀地神之處,稷為糧食作物,是百穀之長。傳有百穗。在此廣泛指山川河嶽之神神龍神土地等神靈。不得妄驚指不妄自擾亂驚惶。


迴向正道內外澄清各安方位備守壇庭


語釋:有的門及有的修道之人自視功高,不用此咒。殊不知山川地神是備壇守護不可缺少的護法,一來可命他們護衛傳達,二來能領他們皈依大道。澄清是指身心內外似水之清,走入光明大道。內凈其心,外凈其身。各安方位此處是指神靈依此備護好自己的位置,各安守崗位。在家誦經者可將壇庭誦作:「備守家庭」 如是律壇則又應誦作「備守律壇」。


太上有命搜捕邪精護法神王保衛誦經


語釋:太上有命是指奉太上老君敕令,各地山川神靈搜捕妖邪,不得作祟於人間,弘揚道法,保衛家國社稷。使人們幸福,世界太平,並且保衛誦經者。


皈依大道元亨利貞


語釋:皈者,反黑為白,轉染成凈,把凡心住於正念清凈境界成就道心。「依者身之依怙,如子戀母。元亨利貞出自《易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此為君子之四德。故土地神明行具君子之德,皈依大道。


、「元始安鎮,普告萬靈」。「元始」,道教三清道祖之一,號「玉清元始天尊」,居玉清聖境。「安」為平靜、穩定之意。「鎮」,安定。「普告」,全面的宣告。「萬靈」是指天地四維十方一切神靈。


「岳瀆真官,土地祗靈」,「岳瀆」,按《度人經法》云:「岳瀆,鎮也。坤厚載物而不移。五嶽三島十州仙聖之所。」「土地」,又稱「土地公」、「土地爺」、「福德正神」等。先民封土地為社,祭之以保五穀豐登。《孝經》載:「社者,土地之神,土地闊不可不祭,故封為社,以報功也。」道書中又稱其為「土翁神」。「土地祗靈」這裡指當境之眾神仙家。


「左社右稷,不得妄驚」,「社」這裡指當境之眾神仙家。「稷」,載古時以稷為百穀之長。「妄驚」卽亂、驚,卽驚慌。


「迴向正道,內外澄清,各安方位,備守壇庭」,這裡是說叫當境之眾神仙家各守其職,使其地無他雜穢之炁,以使道場法事順利進行。另使人心澄清如水一樣清澈,心存善良,走正大光明之道,不要偏離道德。「備守壇庭」這裡是指道場所用,如在家居士、信士,當用「備守家庭」,不可混淆。總之,不同場合使用不同。


「太上有命,搜捕邪精」,這裡意思為太上法號司令,將一切魑魅魍魎、山精水怪等精邪搜捕,使正道得以弘揚,社稷安穩,人民安逸,世界太平。


「護法神王,保衛誦經」,指一切天眞神王,三十六部尊神降臨壇庭,普渡眾生。經云:「時有下界善男信女誦經聆聽,至時護法神王均降臨護法,保護左右。」


「皈依大道,元亨利貞」,為「干」卦之陽剛之性。《易。乾卦》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故君子行此四德,卽皈依太上無極大道,故曰元亨利貞。


綜上所述,道士在結壇、上殿,或入人家做法事時,常誦此呪,意在使當境天地四維十方一切神靈降臨,各安方位,各守其職,保衛法事順利進行,普渡眾生,以保護日後安寧。


凈天地神咒


凈天地咒:接收宇宙信息場,初步達到一定的「天人感應」從而匯聚能量。使周圍能量場排除雜質,得到凈化。


凈天地神咒:此咒可以制魔召靈,役使群靈,安鎮五嶽,保天地長存,掃蕩厭穢,正氣充沛,使邪氣消滅,祛病長生。天地之間,污穢太多,均由人為,所以需要此咒以清凈之。


天地自然,穢炁分散。洞中玄虛,晃朗太元。


八方威神,使我自然。靈寶符命,普告九天;


乾羅答那,洞罡太玄;斬妖縛邪,度人萬千。


中山神咒,元始玉文,持誦一遍,卻病延年;


按行五嶽,八海知聞;魔王束首,侍衛我軒;


凶穢消散,道炁常存。急急如律令。


度人(殺鬼)萬千。


、「天地自然,穢氣分散」,此句意指掃除天地宇宙之間的不潔凈的氣息,包括一切山精水怪、魑魅魍魎。如果在修鍊中,則是清除體內濁氣,吸收天地之清炁,又謂吐故納新之意。


「洞中玄虛」,按照洞陽子注《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救苦妙經》云:「洞者,通也。上通於天,下通於地,中有神仙幽相往來。」又「聖人於虛極靜篤之中斗轉璇璣,神通氣洞,上與天通。」故曰玄虛。


「晃朗太元」,意指洞中恍惚杳冥幽深而不可測,故言太玄也。


「八方威神」,八方指四方四隅的總稱。《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六合之內,八方之外,浸潯衍溢。」此意指「威神」之廣闊,護法神王威力無窮。


「使我自然」,「使」,令的意思。其意為令我同天地自然之炁,渾然一體。


「靈寶符命,普告九天」,「靈寶」卽上清靈寶天尊。「符命」,指最高旨意,或天尊的命令。「九天」,按《淮南子。天文訓》云:「天有九野,中央及四方四隅,故曰九天。」《楚辭。離騷》:「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呂氏春秋。有始覽》謂天有九野:中央曰鈞天,東方曰蒼天,東北曰變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顥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東南曰陽天。又《淮南子十天文》與之同,唯顥天作「昊天」。《尚書。考靈曜》、《太清玉冊》卷八中作東方曰皞天,西方曰成天,南方曰赤天,余同。《三洞道土居山修鍊科》中所說九天為:東方木王名曰蒼天,主溫生萬物;南方火王名曰赤天,主熱養萬物;西方金王名曰皓天,主涼成萬物;北方水王名曰玄天,主寒殺萬物;中央土王名曰圓天,主風;西北方名高天,主清;東南方名元天,主氣;西南方名涼天,主陰;東北方名皇天,主政。九天之君都叫皇天。道教所說九天乃四維空間結構。《靈寶洞玄自然九天生神章經》所謂天寶君、靈寶君、神寶君三祖氣化生玄、元、始三氣,各生三氣,合成九氣,以成九天。其九天之名依次為:郁單無量天、上上禪善無量壽天、梵監須延天、寂然兜率天、波羅尼蜜不驕樂天、洞元化應聲天、靈化梵輔天、高虛清明天、無想無結無愛天。此九天乃空間結構,與《呂氏春秋》所述九天不同。又《洞真太上太霄琅書》卷一載「九天」名為:郁單無量天、上上禪善無量天、梵監天(須延天)、兜率天(寂然天)、不驕樂天(波羅尼蜜天)、化應聲天(他化自在天)、梵寶天(波羅邪拔致天)、梵摩迦夷天(梵眾天)、波犁答恕天(大梵天)。謂「此九天是始氣之精,眾真帝皇所治,其天別置三天。三天者,皆是九天之別號,合三十六天也」。此與《九天生神章經》所說九天稍有不同,然亦屬空間結構,而不是平面結構。再《洞真太上道君元丹上經》載「九天」之名為:太清天、清微天、大赤天、大青天、太玄蒼天、太玄天、大昊天、太玄都天、太明天。云:「故九天俱清,九地齊立,萬物咸亨,陰陽日月,四時五行。故一氣在天,天為之清;一氣降地,萬物咸生」。另外《猶龍傳》卷二《太清玉冊》卷八等書中所載九天之名,皆《九天生神章經》所載九天之簡名。《靈寶畢法》卷中:「腎比地,心比天,土到頂以比九天。玉液鍊形,自心至頂,以通九天。」《玉樞寶經集注》「九天者,乃統三十六天之總司也。始因東南九氣而生,正出電門,所以掌三十六雷之令,受諸司府院之印,生善殺惡,不順人情」。


「乾羅達那,洞罡太玄」,均為道教盪穢將軍。按《盪穢》中,破五方厭時需焚香奉請「乾羅達那,洞罡太玄使者,斬妖縛邪神使。」個人認為「乾羅達那」是梵音咒語的直誦音譯。「斬妖縛邪,度人(殺鬼)萬千」,「度人」有些地方要用「殺鬼」。按照道教戒律「不言殺」,一般均用「度人」。「萬千」卽數大、多之意,為形容。此句意為斬妖縛邪,普渡眾生,無量度人。


「中山神咒,元始玉文」,《度人經》有元始天尊說大梵隱語,無量之音,謂「大神呪」。天眞皇人昔書其文,其呪無所不辟,無所不禳,無所不變。《皇經集注》卷五《神咒品第一章》:「以經中秘法語,能度人籙仙,制星、制魔、制水、鎮五方、濟法界,故曰神咒」。故此處言中山神咒。「元始玉文」,卽《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眞文天書經》,又名《太上洞玄靈寳五篇眞文赤書》,簡稱《赤書眞文》,乃元始天尊所說,出於空洞自然之中,五老掌録,秘於九天靈都之宮。言為諸天太初梵氣結成的文字。《皇經集注》卷五《神咒品二章》:「赤書,玉帝真經,妙有之文,皆諸天初,梵氣結成,字文廣長一丈,色光赤煥,為冊天大赤」。又《神咒品三章》:「故天地得之而分判,三景得之而發光,靈文郁秀,洞映上清,發乎始青天,而色無定方,文勢曲折,難可尋詳。元始煉之於洞陽之館,治之於流火之庭,鮮其本文,瑩發光芒,洞陽氣赤,故號赤書」。《三洞神符記》引《玉訣經》云:「元始赤書,五篇真文,置以五帝,尋以陰陽,轉輪九天之紐,運明五星之光也。」《度人經集注》:「真文既受人煉,號曰赤書」。唐薛幽棲:「赤文即五篇真文也。」實際只是五篇符咒文字,主要所述道法以及書符念咒,召神伏魔,辟邪禳災為主要內容。


「持誦一遍,卻病延年」,此句意為指導修鍊之人,均要念誦《元始玉文》,以卻病延年,長生九視。


「按行五嶽,八海知聞」,「五嶽」者,東南西北中五大山名。《爾雅。釋山》:「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霍山為南嶽,恆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八海」按陶弘景《水仙賦》云:「森漫八海,泓汨九河。」指四方四隅之海。此句意指「元始玉文」行持於五岳,傳播於「八海」,無所不存,無處不在也。


「魔王束首,侍衛我軒」,「魔王」,六道眾生之一,在《皇經集注》卷十《應驗品續二十五章》云:「三魔道,天之魔王、魔民、魔女、精邪、怪異、妖孽難窮,是魔類眾生。」這裡專言魔王,意指有奇異法術害人的魔王,也就是惡魔的意思。「侍衛」,跟隨守衛。「軒」,本意是古代的一種帶裝飾的車。此句意指承借「元始玉文」的神奇力量,眞仙將受到保護,一切魔王鬼怪將束手就擒,受到制裁,從而保護修鍊之人。


「凶穢消散,道炁長存」,「凶穢」,指兇惡不吉不潔之炁。「道炁長存」,原《道藏輯要》作「道德全成」。


「急急如律令」,「急急」,原意是緊急、急速的意思。「律令」,《北斗七元金玄羽章》云:「律令者,太上之敕。天神地祇,無不遵奉。敕其身神,奉其律令,而安且乎也。」此句在道教法事中和畫符中常用,意為天神頒勅,天神號令,需急急奉行,不得延誤。


綜上所述,道士在結壇、上殿,或入人家做法事時,常誦此呪,意在召請破穢大將軍、八方大力威神、干羅答那、洞罡太玄使者、斬妖縛邪神使,並依仗元始玉文等道法,使魔王束手就擒,讓神仙眞聖保護,以達到凶穢消散,使道炁長存於身中之意。

道教知識-八大神咒



金光神咒


金光咒:開發體內先天一氣,精氣神三寶升華,凝固,固神定魄,意志加強和集中。


金光神咒:是道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咒語,它有很多種變化,根據不同的用法,可以修鍊出不可記數的能力。金光是指生天生地的這個「道」的光明,與道合真後的金仙身上所發的光明即是此光。金光神咒可以幫助修鍊、驅除魔障、護身辟邪,還可以加減咒句修鍊法寶等等,作用巨大,而且是雷霆召煉的必用。在下所學的金光咒,要配合金光令,共有百餘種變化,不同的令需要不同的金光咒,如此一算,金光法門也算一個獨立而且大宗的法門系統了。由於變化萬端,不可思議,很難在此簡單說得清楚,況且一說,就要涉及實際秘訣,故而在此點到為止,只要知道其作用極大即可。


天地玄宗,萬炁本根。廣修億劫,證吾神通。


三界內外,惟道獨尊。體有金光,覆映吾身。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包羅天地,養育群生。


受持萬遍,身有光明。三界侍衛,五帝司迎。


萬神朝禮,役使雷霆。鬼妖喪膽,精怪忘形。


內有霹靂,雷神隱名。洞慧交徹,五炁騰騰。


金光速現,覆護真人。急急如律令。


此金光神咒以修鍊道體之心性為主,主張以內煉金光元神護體,降魔衛道!此咒因其用途廣泛,法威強大。所以為道門秘咒神咒,其咒暗藏修鍊之法。各門派的修法也不盡相同,民間道派也有很多關於此咒的秘法,或用此咒結金光諱為符令;或是運潛金光,內煉成丹;或悟道修真,雷神護衛;或加持法寶,遁地偷天。


金光神咒


注釋:金光為道之發見,神之神光。金者剛強不壞之意,求道者玄功廣博,光華外著,足以驅鬼魅、斬妖氣,役神將。如金器之剛強不屈,灼然赫奕也,是號金光。


天地玄宗 萬炁本根


註解:天地,一陰一陽;玄者道也,宗者萬事萬物根本。故玄宗雖雲浩渺,莫非天地化生,道之體現。萬炁,總括萬事萬物,天地變化也,勿泥本根源頭也。言天地之眾炁莫非陰陽合散所為,是天地有萬氣炁之本根也。


廣修萬劫 證吾神通


註解:廣,博也.修,修持,即煉玄之功也。萬劫,言其修鏈歷經浩劫之多也。蓋煉玄之士,時時修奉、其數無窮,如萬劫之累修。證,證明。神通,神明通靈。蓋神通本人所自有,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求道者能萬劫修持,則吾之神通不亦證明而擴充乎!


三界內外 惟道獨尊


註解: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也。令為天地水三界,宇宙之三界為無極,太極.有極三界.人之三界精氣神者,內而五臟六腑,外而手足耳目之類也。此言天人內外.法界上下。惟,獨也。道,玄妙大道。獨尊,言無有出其右者。蓋有道而天地乃立;有道而民物斯順,故曰獨尊。


體有金光 覆映吾身


註解:體,道體。金光,金罡之炁。大道本無形體,道體蘊顯金光,依人為體至有金光,則充足於內而發乎外也。覆,覆宥。映,庇映。吾身,求道者之身。蓋人能志道則道不遠人,而身即是道,道即是身。指修鍊後金光圓滿,圍繞道體.


視之不見 聽之不聞


註解:視,望也。天下惟有形者可見,大道本屬虛渺,故視而不見。聽,以耳去聽。天下之有聲者可聞,大道湛寂清凈,故聽而不聞。老子曰: 視之不見名曰夷, 聽之不見名曰希.此言修鍊者到離六塵,斷卻六根,無我境界.


包羅天地 養育群生


註解:至大莫如天地,然猶有可窮而道則無窮。包羅者,所謂道通天地有形外也。此言道體廣大。養育,受其孕育也。群生,兼人及眾物而言,而人之耳目口體,三元六府亦曰群生。此言大道雖無形與聲,而涵天蓋地,群生莫不賴之養育也。


受持萬遍 身有光明


註解:受持此咒者,於人以物與己受之,而持於心也。萬遍,受持不怠也。萬者形容其多也.身,受持者之身。光,金光。明,昭著。猶大學所謂德潤身也。


三界侍衛 五帝伺迎


註解:三界,見前解。侍衛,尊衛其道也。五帝,五方帝君,心肝脾肺腎也。司,司其職。迎者,彼來此受,如主之迎賓也。此為修者存道體之金光,三界上下,五老五帝都要迎候。


萬神朝禮 役使雷霆


註解:萬神,尊且多。在天為眾神,在人為人之全體而言。朝禮,同相集會也。蓋胎凝於紫府,百體畢具,如萬神朝禮於上帝也。役使,聽其命令,無不達也。雷霆,天之陽氣足以威天下者,此言修道者一呼一吸莫非真陽之運動也。能運使雷霆萬鈞。


鬼妖喪膽 精怪亡形


註解:鬼妖,背道之徒。喪膽,不敢肆也。人身亦有鬼妖,道氣存則萬緣俱息,不啻失其膽也。精怪,木精土怪。忘形,失其真形也。此指聲色貨利而言也,既入道則諸念不生,不啻忘其形也。修道者既證金光,則鬼魅邪祟則喪膽而顯露原形。


內有霹靂 雷神隱名


註解:內,道體之內。霹靂,雷聲。金光威力甚大,一震而山河鎮動,萬物凜威,道之尊嚴亦猶是也。雷神,先天一炁正神。隱名,三十六尊雷神名諱隱藏。此言道雖尊嚴性本自寧,雷神隱藏攝伏精怪。


洞慧交徹 五炁騰騰


註解:洞,空也。慧,靈也。通靈交徹,五炁,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輝映,互相螢而無微不照,無幽不燭也。五炁,五行之氣。騰騰,形容金光耀眼,五行正氣升騰。


金光速現 覆護真人


註解:速現,現實時發見,猶雲而時出之也。金光本隱藏於性海之中,今日速現則其得力於平時者深矣。覆護,金光遍體也。真人,求道者自稱。真人云者覆其真性,無愧於人之道也。此言神光護體,金光護法!


、「天地玄宗,萬炁本根」,「天地」,指天體、地球。《太清玉冊》卷一:「元氣既分,陰陽始判,無聲無臭,輕清者上浮為天,重濁者下沉為地。天行健運行而不息,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天大地小,表裡有水,地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天運如車轂之運,如笠之冒。地表裡元氣之上,譬覆奩以抑水而不流者,氣充其中也」。《莊子。齊物論》云:「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又「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認為「天地一指」不過是道的體現。「玄」,《老子想爾注》說:「玄,天地。古之仙士,能守信微妙,與天相通」。《抱朴子內篇。暢玄》說:「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眇目未乎其深也,故稱微焉。綿邈乎其遠也,故稱妙焉」。此論「玄」成為宇宙的本體,尤重於玄道。「興乎日月,迅乎電馳」;「因兆類而為有,托潛寂而為無」;「胞胎元一,范鑄兩儀,吐吶大始,鼓冶億類,迴旋四七,匠成草味」,「故玄之所在,其樂不窮」。既通過天地萬物顯現為有,又還源於虛寂而歸於無。這樣的「玄」基本與「道」是相同的,因此他說:「夫玄道者,得之乎內,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道之要言也」。《大洞玉經疏要十二義》:「玄者,玄妙之義。以形而論,水火相合謂之玄;以理而論,有無相合謂之玄;以道而論,性命相合謂之玄」。「炁」,本同「氣」。《釋文》「炁,同氣」。丹經多以「炁」代表先天炁、元始祖炁,或經過煉精化炁階段精氣合一之「炁」。《太上元寶金庭無為妙經。御氣章第六》:「道言炁者,有形無形之物也。聚而為形,散而為風,動而為運,結而為物」。元王惟一《道法心傳》:「夫炁者,乃先天之氣,元氣為萬物宗也」。此句大意為「天地」之根本,卽「玄宗」,卽「一」,卽「道」。「道」和「一」均為萬事萬物或「萬炁」之根本,一切之根源,一切都是從這裡(天地、玄宗、萬炁)產生和開始。


「廣修億劫,證吾神通」,「劫」,劫難、劫數、浩劫。《太上靈寶業報因緣經》云:「劫者天地改變之名,凡有二種。一者大劫,二者小劫。」《皇經集注》卷五《神咒品五章》:「仰觀劫運,真風宜行」。注云:「劫運,從劫至劫,終始相循,劫劫此真經濟世,非止一劫一運」。「神通」,神妙通達。元王惟一《道法心傳。神通》:「一人各有一乾坤,中有巍巍一至尊,統御萬靈三界伏,不知徒爾弄精魂」。此句意指神仙和人都有遭受劫難、浩劫的可能,但只有不斷修持,才能戰勝「億劫」,才能真正以證道妙,神妙通達。


「三界內外,惟道獨尊」,「三界」,以時間而言,為宇宙三界,即無極界、太極界、現世界;以空間而言,分為天界、地界、水界或天界、地界、人間界。《皇經集注》卷四:「慈光燭三界」。註:「大慈光明,照澈上天下地人間,故云普燭三界」。唐《陳子昂集》卷二《夏日暉上人房別李參軍崇嗣》詩:「自超三界樂,安知萬里征」。以內丹而言,謂欲界、色界、無色界是修持煉養之三大障礙。《長生詮經》:「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三界也。心忘念慮即超欲界,心忘緣境即超色界,心不狀空即超無色界。離此三界,神居仙聖之鄉,性在清虛之境矣」。以仙界而言,謂欲界、色界、無色界三重天界。道教認為天有二十八重,以太黃皇曾天、太明玉完天、清明何童天、玄胎平育天、元明文舉天、上明七曜摩夷天第六天為欲界;以虛無越衡天、太極蒙翳天、赤明和陽天、玄明恭華天、耀明宗飄天、竺落皇笳天、虛明堂耀天、觀明端靖天、玄明恭慶天、太煥極瑤天、元載孔升天、太安皇崖天、顯定極風天、始黃孝芒天、翁重浮容天、無思江由天、上揲阮樂天、無極曇誓天第二十四天為色界;以皓庭霄度天、至淵通元洞天、太文翰龐妙成天、太素秀樂禁上天第二十八為無色界。《洞真太上太霄琅書》卷十:「三界者,一欲界、二色界、三無色界」。「道」,道教最高教理,一切道經無不宣稱以「道」為根本信仰。老子認為,「道」是先天地萬物而生的宇宙本原,如《道德經。二十五章》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又一章說:「道,可道,非,常道」。認為大道無形,不可以言說。《莊子。大宗師》中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太平經》中說:「夫道何等也?萬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也」。又《老子想爾注》中也說:「一者道也」,既「在天地外」,又「入在天地間」,而且「往來人身中」,「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混元皇帝聖記》、《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等道經,認為「大道玄寂」,無所不在,無時不存,為「虛無之系,造化之根」,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與主宰者,天地、陰陽、四時、五行等無不由「大道」所派生衍化。同時,道教認為,「至真之道」,無生無死,亘古長存。如《消魔經》說:「真道之業,不衰不病,不死不生」。主張通過特定的修鍊,「虛壹而靜」,「返樸歸真」,「與道合一」,就可以得「長生久視」、「形體永固」的神仙。《道教義樞》、李榮《老子注》中都曾說過「道者理也」。認為此「至虛之理」,變通無礙,化生萬法,永恆不滅,修道者若能體悟此理,就能忘去一切幻化假相,超凡入聖,修真得道。此句意為,通過不斷的修鍊,可以跳出「三界」,成為神仙,從而以證道妙,自然可以無生無死,亘古長存。


「體有金光,覆映吾身」,「金光」,指神光,卽「道」之光,卽「道」的象徵,具有「道」的一切屬性與特性,所有也稱其為「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包羅天地,養育群生。」張伯端《悟眞篇》云:「近來透體金光現,不與凡人話此規。」仇兆鰲《悟眞篇》云:「金光圓滿,其狀似規」。又內丹修鍊中,「金光」與「嬰兒」同。《內丹還元訣》:「嬰兒者,是腎中之精」。《諸真內丹集要》卷下《青霞真人內用秘文》:「至如三月行火之餘,時時刻刻工夫不差,則七竅光明,須有金光明如車輪,內外洞視,遠接鬼神。當此之時,嬰兒已生」。又金丹或丹母的代稱。《悟真篇》:「三家相見潔嬰兒」。《重陽真人授丹陽二十四訣》:「嬰兒是肝」。《脈望》:「兒者,元神也」。鄭所南《太極祭煉內法》:「嬰兒漸癸十二層樓,上金闕玉房之中,乃頂門泥丸宮」。《還真集》:「物質異名……嬰兒」。又名日魂、日精。《金碧五相類參同契》卷上「鉛汞並生時本體」題陰長生註:「汞者陽為木,亦名嬰兒,又曰日魂,又曰日精」。又腎的異名。《道樞》卷五《百問篇》:「純陽子曰:腎有異名乎?正陽子曰:腎者司北,其干壬癸,其德在水,其卦曰坎,其名曰嬰兒,曰異鉛,曰金光,曰金精,曰靈根,曰玉壺,曰玉爐,曰北海之龜」。此句言之,通過不斷的修鍊,以得神光外映其身,與仙眞以通,自然得神眞庇護,以得道妙。

道教知識-八大神咒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老子《道德經》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注云:「夷,無色也。故視之不可見。希,無聲也。故聽之不可聞。」《中和集》云:「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斯謂之道。視之不見,未嘗不見。聽之不聞,未嘗不聞。所謂可見可聞,非耳目所及也。心見意聞而已。」《功課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離種種邊,名為妙道。」此句意指修鍊之人「有無互用,動靜相須,乃至成功。諸緣頓息,萬法皆空,動靜俱忘,有無俱遣。始得玄珠成象,太一歸真也。性命雙全,形神俱妙,出有入無。逍遙雲際,果證金仙也。所以經典丹書種種異名,接引學人從粗達妙,漸入佳境,及至見性悟空。」


「包羅天地,養育群生」,「天地」按《易》曰:「干為天,坤為地。」所謂「天地」,無所不包。《論衡。自然篇》中也說:「夫天覆於上,地偃於下,下氣丞上,上氣降下,萬物自生其中間矣。」道教泛指「道」和「一」,包羅萬物。「道」是一切的開始,「天地」、「道」養育萬物和眾生。


「受持萬遍,身有光明」,「受」古通「授」,「光明」同上所指「金光」之意。此句意指道教中人依照以上法呪不斷地得到眞仙的口傳心授,和不斷的行持,就會得到「身有光明」的境界。


「三界侍衛,五帝司迎」,「三界」這裡泛指天、地、人。「五帝」卽五老上帝。《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卷二謂五行之祖氣是為五老。即玉清昊極元老、虛皇靈光始老、玄華寶天真老、露渺太靈祖老、婆郁洪京仙老。宋金允中編《上清靈寶大法》卷四十:「天地既分則凝質具體,遂為五嶽。既成山嶽必有神司,是為五嶽之帝。成歲而建四時,有神以司其令者,為五帝」。此句意指三界眾生具麳侍衛身旁,五老上帝也在天庭外候迎。


「萬神朝禮,役使雷霆」,「萬神」指諸天眾神,暗喻修鍊者體內百神。「朝禮」,同相集會也。「役使」,聽其命令,無不達也。「雷霆」,天之陽氣足以威天下者,此言修道者一呼一吸莫非真陽之運動也。此句意在修鍊之人,經過不斷的修鍊,百神默朝上帝,以達修眞之妙。


「鬼妖喪膽,精怪亡形」,「鬼妖」,背道之徒。「喪膽」,不敢肆也。人身亦有邪妖,道炁存則萬緣俱息,不啻失其膽也。「精怪」,木精土怪,也指人體內不正之神。「忘形」,失其真也。此指聲色貨利而言也,既入道則諸念不生,不啻忘其形也。此句意在修練者修鍊道一定時間,金光外應,再之體內百神歸其本位,內外祅邪具聞風喪膽,各個現出原形,不敢為非作歹。


「內有霹靂,雷神隱名」,「內」,道體之內。「霹靂」,雷聲,暗喻金光大法之威力。一震而山河鎮動,萬物凜威,道之尊嚴亦猶是也。「雷神」,道教神名。執掌五雷(或三十六雷)、揚善懲惡的雷部諸神的統稱。《山海經》:「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已是半人半獸的形象。周秦以後,稱為「雷師」,或稱「雷公」,人們虔誠地加以奉祀,認為雷神能鑒別善惡,區分良莠,代天主持正義,擊殺有罪之人。道經稱「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為雷部主宰之神,下統三十六員雷神天君(或說統二十四員天君)。諸天君中,比較出名的是鄧、辛、龐、劉、畢幾位元帥。「隱名」,靜象。此言道雖尊嚴本自寧靜,即雷神亦為之攝伏也。此句意指修練者當修鍊到金光外應之時,「鬼妖」、「精怪」聞得金光而遠遁,雷部尊神就隱藏於金光之中而不名,可以制約鬼怪,滅其形跡。此句後本有三十六雷尊號,為雷部三十六員雷神天君隱名。(見《三洞神呪經》卷一「雷霆祈禱策役諸咒」內。)


「洞慧交徹,五炁騰騰」,「洞」,空也。「慧」,靈也,慧光也。「洞慧」,卽通慧、覺悟。「交徹」,互相螢而無微不照,無幽不燭也。「五炁」,五行之炁。「騰騰」,藹然發露而其出不窮也。此句意言通接慧光,相互映徹,天地五行之正炁,融會交徹,氤氳騰騰之光藹然發露迅速現於眼前。


「金光速現,覆護真人」,「金光」,卽神光,同上注。「速現」,現實時發見,猶雲而時出之也。金光本不易見,今日速現則其得力於平時者深矣。「覆護」,金光遍體也。「真人」,指能掌握天地陰陽變化規律,善於保全精、炁、神,諳通呼吸吐納養生的人。《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又道家、道教稱「修真得道」或「成仙」之人。《莊子。天下》:「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莊子。大宗師》:「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淮南。本經訓》:「莫生莫死,莫虛莫盈,是謂真人」。《北嶽真君敘聖兼修廟記》:「抱素遺骸,亡精朴真,陰氣殫而陽氣完,始歸根復命歟。超出乎仙品。可謂真人」。《史記》卷六:「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熱,凌雲氣,與天地久長」。《太平經》卷四十二真人職在理(治)地」,其等級地位,在「大神之下,仙人之上」。《晉真人語錄》:「有功無行,道果難成,功行兩一,是謂真人」。《大乘妙林經》卷下《凈慧品第九》:「真人所行,於愛欲中心無所染,不染無欲,是名真人」。《長生詮經》:「氣本延年藥,心爲使氣神,能知行氣主,便可作真人」。《元始說先天道德經註解》卷四:「致一爲真,數至九還,歸一十即一。若百千萬乃衍十而成耳。自一而九,周極萬物,九還於十,復本之義,神全真,爲無爲作,謂之真人」。《太上靈寶元陽妙經》:真人道士不爲諸煩惱魔王所動,不爲邪鬼所傾,乃至坐於道場騫林樹下,雖有魔王不能令其退,無上正真大道亦復不爲死魔所擾,是名真人。《悟真篇》:「一霎火燄飛,真人自出現」。薛道光註:「真人者,金丹也」。《太古經注》:「水火既濟,魂魄相守。鉛汞相凝,煉成大藥,結就金丹,燦爛光輝,無幽不燭,純白入素,無爲復樸,長生不滅,沒身不殆,號曰真人」。元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釋「真人潛深淵」說:「隨真息之往來,任真氣之升降,自朝至暮,元神常棲於泥丸也」。《太極真人敷靈寶齋戒威儀諸經要訣》:「夫先生者,道士也。於此學仙,道成曰真人」。此句意指修煉到一定得程度,「金光」必然出現,不僅可以保護自身,同而以達「眞人」之境。


總而言之,本呪之意,修煉者只要認真修煉,常誦此呪,自然可以達到妙應身眞之妙,從而以得大道。


祝香神咒


祝香咒:加強心靈信仰,得到心靈辟邪能力。


祝香神咒:關鍵在於假借向上的煙雲,傳遞凡間的訊息,將悃誠之意傳達於九天,焚香並非供奉,而是有外之潔凈,內之傳信這兩方面的作用。


道由心生,心假香傳。香燕玉爐,心存帝前。


真靈下盼,仙旆臨軒。令臣關告,逕達九天。


、「道由心學,心假香傳」,「道」,道教最高教理,一切道經無不宣稱以「道」為根本信仰。老子認為,「道」是先天地萬物而生的宇宙本原,如《道德經。二十五章》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又一章說:「道,可道,非,常道」。認為大道無形,不可以言說。《莊子。大宗師》中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太平經》中說:「夫道何等也?萬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也」。又《老子想爾注》中也說:「一者道也」,既「在天地外」,又「入在天地間」,而且「往來人身中」,「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混元皇帝聖記》、《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等道經,認為「大道玄寂」,無所不在,無時不存,為「虛無之系,造化之根」,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與主宰者,天地、陰陽、四時、五行等無不由「大道」所派生衍化。同時,道教認為,「至真之道」,無生無死,亘古長存。如《消魔經》說:「真道之業,不衰不病,不死不生」。主張通過特定的修鍊,「虛壹而靜」,「返樸歸真」,「與道合一」,就可以得「長生久視」、「形體永固」的神仙。《道教義樞》、李榮《老子注》中都曾說過「道者理也」。認為此「至虛之理」,變通無礙,化生萬法,永恆不滅,修道者若能體悟此理,就能忘去一切幻化假相,超凡入聖,修真得道。此句意為,通過不斷的修鍊,可以跳出「三界」,成為神仙,從而以證道妙,自然可以無生無死,亘古長存。「假」,音xiá,借用,利用。此句大意指修道者用誠心來修道,借用焚香來表達自己得誠心誠意,將悃誠之意傳達仙境。


「香爇玉爐,心存帝前」,「爇」音ruò,《說文》,燒也,從火蓺聲。此句意思指修道之人通過誠心誠意的修道,再藉助焚香,用其誠心感召上帝眞仙,得到眞仙的護佑,從而得以成為正果。


「真靈下盼,仙旆臨軒」,「靈」,仙、眞、神、聖。「靈」,又指道的真諦。神室八法之一。《指南針。神室八法》:「靈之一法,乃神室之主人。有室無人,久必滲漏。神室枉然……何為靈?先發制人之謂靈,義不及實之謂靈,追攝先天之謂靈。夫決後天之謂靈,調和性情﹔外圓內方之謂靈,被褐懷玉﹔心死神活之謂靈。靜觀密察,煉己待時之謂靈,不欺不瞞之謂靈。常應常靜之謂靈。虎不傷人之謂靈,龍不起霧之謂靈。」修道者具此一法,可以動,可以靜,可以剛,可以柔,誠信得中,和靜得正。「性命得了,神室有主。永久不壞,大道成矣」。按《大洞眞經》說,人體內有百神,如果按照方法修鍊,體內萬神自然朝謁上界仙眞,以達妙。「旆」,古代旗幟下端燕尾狀的裝飾物。「軒」,本意是古代的一種帶裝飾的車。此句意指修道者的真心感動上聖高眞,仙駕降臨,自有雲擁旌幢,仙旆侍衛,聖駕降臨法壇。在修鍊中,則比擬修道者用心修鍊,則體內萬神朝謁上界仙眞,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今臣關告,徑達九天」,「徑」,路徑也,直接達到目的的方法。。「九天」,按《淮南子。天文訓》云:「天有九野,中央及四方四隅,故曰九天。」這裡泛指天界。此句為道教常用的朝科中的呪文,稱其為「發爐作用」。在誦持《早晚功課》時,均誦作「徑達九天」。但高功在行持作用時,則分三次進行,一次作「徑達三天」,二次作「徑達六天」,三次作「徑達九天」。


此呪大意為,道必須通過修道者誠心來體悟,修道者可以藉助焚香來將自己的悃誠之心向上天表露。香在玉爐中燃燒,心在天帝前發願存思。修道者的真心感動上聖高眞,仙駕降臨,自有雲擁旌幢,仙旆侍衛,聖駕降臨法壇。我受命向上眞祝告,希望意願可以直接達到九天之上,仙眞之前。


玄蘊咒


玄蘊咒:與諸路仙真神將結緣,日後法成之時,可得其相助。


元始安鎮神咒:關鍵在於號令壇場內外的方隅神眾,各自歸於正位,備守壇場,保護行者不受外邪侵擾,當境神靈,各安其位,各守其職,外邪就不能假得其便了。


雲篆太虛,浩劫之初。乍遐乍邇,或沉或浮。


五方徘徊,一丈之餘。天真皇人,按筆乃書。


以演洞章,次書靈符。元始下降,真文誕敷。


昭昭其有,冥冥其無。


修真圖金光護身心法


金光神咒是玄門八大神咒之一, 在道教,科儀,齋醮,施法中,無不運用。在起壇中可威懾鬼神。熟讀之中,心領神會,必達通靈。辨析正邪。有制鬼祛邪,制敵懲惡之功效!常用於修道者加持護身,去精邪,辟穢物,開光,益智、延年,轉摺碭5取


金光神咒曰:


「天地玄宗,萬炁本根;廣修萬劫,證吾神通;三界內外,唯道獨尊;體有金光,覆映吾身;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包羅天地,養育群生;誦持萬遍,身有光明;三界侍衛,五帝司迎;萬神朝禮,役使雷霆;鬼妖喪膽,精怪亡形;內有霹靂,雷神隱名;洞慧交徹,五炁騰騰;金光速現,覆護真人。急急如律令。」


修持密法:


每天清晨卯時(5~~7點),面向修真圖正身端坐,存神靜觀,萬念歸一注於修真圖中,深吸一口氣于丹田,暫屏呼吸,將此氣存於下丹田後,再緩緩呼氣,將能量充盈全身,形成一,然後,用自己的真神意想五彩祥雲將自己全身托起,一閃之間,進入修真圖金光能量場中(修真圖即道),先給修真圖三叩首,然後盤坐修真圖金光場中,默念金光神咒。


用鼻息呼吸.存想萬道金光不斷擴大,金光充滿全身透過全身毛孔向外擴展,充滿整個房間或身體周圍一至二丈的範圍。至同氣相求、同聲相應、同場場融,可觀見體內金光透射,與修真圖之金光能量場互相輝映、渾然一體,我即金光、金光即我,包羅天地,養育群生,自然靈光照體,感而遂通,而得修真圖之妙境,與天地同體,日月同輝。自然「三界侍衛,五帝伺迎。萬神朝禮,役使雷霆。鬼妖喪膽,精怪亡形……」


金光神咒,為玄門修真妙法,其威力不可思議,一般至二十一天就能體生金光,日久功深金光圈外產生紫光輝,諸邪不侵,甚至防兵器傷害,入老子所謂「無死地」之境。其中妙用,修鍊日久自知。


我們有時候認知不了世界,那是自身智慧的不足,所謂學到的知識學問,有時候就是通向智慧的障礙需要堪破!(吳圓康)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南道教全真嗣龍門派 的精彩文章:

人生氣魄-曠達無極
金蓋拾得雲巢隨記四十九
慈心於物,略談「放生」之由來!
秋冬季不出門養生,室內八段錦
書法真仙歐陽詢

TAG:江南道教全真嗣龍門派 |

您可能感興趣

道教八大神咒註解及用法(二)
道教八神咒之首,「凈心神咒」
道教的八大神咒有何用!特別是金光神咒
八大神咒之《凈心神咒》
道教經典 凈天地神咒
道教八大神咒,具有神通力量的一種語言
道教的神咒,全面揭秘
道家護身驅邪秘術《道家八大神咒》學習
八方各有神將主宰 詳解《凈天地神咒》中的「八方威神」
生活中急需的五大神咒,黃財神咒排第一!
每日誦讀道教精選寶誥神咒圖集
道教八大神咒註解及用法,學會可具有神通力量!
被鬼神干擾咋辦:佛辟鬼神咒
八大神咒,具有神通力量的一種語言
道教「凈心神咒」,持誦此咒可保魂護魄!
持誦此道教神咒,可制魔召靈、安鎮五嶽、正氣充沛、邪氣消滅!
【天籟佛歌】最經典版《消災吉祥神咒》佛教音樂
十大辟邪寶物及避禍經文神咒
十二葯叉大將神咒梵音·護法因緣與名字的修法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