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科普,是不是科學家的使命

科普,是不是科學家的使命

科普,是不是科學家的使命



有人說,現在是做科普最好的年代。

鄭永春,博士,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月球與行星地質研究。他熱愛科普,撰寫了科普文章200多篇,作科普報告100多場。為表彰其科學研究及大眾傳播精神,美國天文學會將今年的卡爾·薩根獎頒發給鄭永春,使他成為獲得該獎的第一位中國科學家。


「我要當網紅!」在中科院物理所9樓的科學咖啡館裡,鄭永春被邀請來作講座,他的開場白引來眾人大笑。自稱「春哥」的他喊出口號:「信春哥,不掛科;信春哥,得永生。」


近一兩年,鄭永春頻繁出現在公眾和媒體面前,似乎已習慣當一個明星科學家。然而,在中國,想當科普「網紅」的科學家少之又少。


「一個月前,我寫了一篇《科普是科學家的天然使命》發表在報紙上,後來很多科學家跟我討論,說科學家的天然使命就是做科研、做學問,不是做科普吧?」對此,鄭永春反問:霍金如果來中國開微博,估計一天就可以「吸粉」300萬,我們有沒有這樣的科學家?卡爾·薩根寫了一本《宇宙》,全球幾十億人在看,我們有沒有這樣的科學家?所以說,科學家搞科普大有前途。「如果我們的中小學老師都不喜歡科學,高考出題從來沒有科學家參與,青少年在上大學之前沒有見過科學家,他們怎麼能對科學感興趣?青少年對科學不感興趣,我國科技創新的希望又在哪裡?」鄭永春認為,雖然近幾年國家領導一直強調科普與科研同等重要,但要將這一理念落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一直熱心科普,但說起做科普工作的困惑,他也有很多話想說。有一次,歐陽自遠在提交一個科研項目時,申請將科研經費拿出3%用來把研究成果做成光碟和科普書,擴大科研成果意義的傳播,但卻沒通過。


「寫科普書不算科研成果,在中國做科普是很艱難的。」 歐陽自遠說。


中國公眾的科學素養比較低,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科普工作做得不夠好。歐陽自遠認為,原因首先是我們還沒有充分認識到科學傳播對於民族未來發展的重大意義、對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的重要性。在科技界,科普往往被看作是在科研上沒前途的人才去做的事情。在一些有成就的科學家看來,科普是小兒科,做了丟人。


在科學界,有一些科學家還對做科普存在誤區,有的認為, 「科研是科學家的本職,科普是不務正業」。還有的甚至說「做不了科研才做科普」。細究起來,科研人員不大願意做科普,原因大體有兩個,一是保密性需要,二是認為科普活動會干擾科研工作。


「這其實都不是理由。」鄭永春認為,國外尤其是美國的科研機構天然地認為科普就是責任,而國內還沒有這樣的意識。「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為什麼那麼熱衷於科普?因為他們的經費需要國會批准,批准的前提是你要陳述你都幹了哪些事,為什麼這麼重要。」他說,在這個過程中,科普是必不可少的內容。事實上,美國的各科研機構、學會、科研人員積極科普的主要原因,均是為了向公眾解釋他們所做的事情,獲得高關注度,從而獲取更多經費。

歐陽自遠也認為,在歐美國家,科普得到足夠重視,很多特別優秀的科學家會去寫科普作品,並將這看作神聖的責任。「而我們很多好的科普作品都是翻譯自國外。而且,我們更偏重實用的知識,基礎性和根本性的科學內容太少了。」


「要改變國內科普的現狀,首先要從觀念上扭轉。」歐陽自遠說,我們所做的科研工程到底有什麼意義,在科學技術上能帶來什麼進步,應該向公眾交代清楚,而不只是公布圓滿成功就結束了。因為,我們做科研工程花的錢是老百姓的,研究成果也必須要讓公眾知道,也只有這樣他們才會繼續支持。


除了科普意識不夠強,也有一些科學家說出了科普的實際難處:「不是我們不願意做科普,但現在的經費都是以課題形式發放的,哪來科普的錢?」


鄭永春也坦承這確實是個問題。他認為,既然規定了科普的義務,就要配備專門的經費和人員。「美國基本上大的課題里都會列支科普費用。我國重大專項等一些項目是否也可以借鑒這樣的做法。」


歐陽自遠認為,推動科普重要的是制度保證,比如,能不能規定每個研究項目都要拿出一部分經費來做科普,沒有科普規劃的申報將得不到經費支持。「如果沒有資金支持來做科普,如果這個項目費用不包括科普,科普還要另外找錢,那就難上加難。」

有了錢,還得有人去做。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李大光教授認為,我國科普最嚴重的問題是科學家的缺席。他認為,現行科學家成就評估體系中沒有「科普成就」這個部分,科學家的積極性沒有被調動起來。


國外的科學家樂於從事科普寫作,與科普著作發行量大、可以提高社會知名度和獲得較豐厚的經濟收入有關。有些寫出科普名著的科學家,其版稅收入甚至高於其正式職位的工資。除了版稅外,做科普演講也有相當豐厚的回報。而在國內,情況並非如此。


中國科普研究所謝小軍博士認為,要求每個科研人員都去搞科普是不現實的,有些人可能並不擅長,但對於科學家群體而言,這是責任。如何讓更多有熱情、有能力的科學家投身科普,是需要考慮的。他建議,將科普工作作為申請課題、評定職稱的考核內容,也許將調動科研人員參與科普的積極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河網 的精彩文章:

淺議中學音樂課的教學語言
將熱情帶上舞台感染觀眾
專家呼籲:做科普並非不務正業
「科學家與科學共同體」研討會舉行

TAG:大河網 |

您可能感興趣

科學家為什麼是科學家?人類所需要的科學家是什麼樣的?
科學家是否都是不修邊幅的人?
動漫里的科學家是不是都是性格怪異的人?
美著名科學家發聲:科學不是商業!
四個最不正經科學大獎,科學家簡直是在用生命搞笑!
@科學家特朗普:只有我才能復興科學
科學家驚人發現:善惡有報是真的科學
生命到底是什麼?不同學科的科學家眼中有不同答案
科學家驚人發現:善惡有報是真的科學!
伽馬射線的一些不為人知的奧秘,厲害了我的科學家們
特朗普懟上科學家,可不是因為反智
一種神秘的能量,主宰著宇宙的命運,科學家:不知道它是什麼
這個原因竟讓科學家們不愛做研究,科學家:怪我咯!
科學家驚人發現:善惡有報是真正的科學
科學家證實:佛教是科學的終極歸宿
科學家:宇宙的命運被一種神秘的能量主宰,不知道它是什麼
「科學盡頭是神的存在」,為什麼許多著名科學家都相信這?
他是美國最有錢的科學家,又是生物醫學領域的一代宗師!
科學家驚人發現:善惡有報是真正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