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國慶」節?
(清:光緒皇帝大婚局部圖)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每年10月1日都作為祖國的「生日」——國慶日。普天同慶。
那麼,中國古代不同的王朝,是否也有自己的「國慶」呢?
所謂的「國慶」又是如何訂立的呢?
「國慶」=「國之慶典」
中國古代以改正曆法,變換年號,改易舊章等形式,標誌王朝更替,而無具體的建國紀念日,但又確有「國慶」一說。
「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晉·陸機《五等諸侯論》
這可謂是古代「國慶」的最早出處。不過,這裡的「國慶」意為「國之慶典」,多指國家慶典或舉國歡慶之事,而並非專指國家誕生的紀念日。
那麼,在古代,究竟哪些重大事件值得舉國同慶呢?
南朝宋鮑照《數詩》言「三朝國慶畢,休沐還舊邦」,這裡「國慶」指正旦(正月初一),也就是元旦;唐司空圖《太原王公同州修堰記》言:「翌日堰乃成,……徒令邑里交賀,合樂以迓之,流聞京師,中外以為國慶。」這裡「國慶」則指堰成之後,舉國歡慶之事。
前者為時令節日,後者則因事而慶,並無固定時間。二者都與國家誕生並無重合之處。
北上門
國慶之典怎麼過?
說到中國古代的「國慶」,以慶典的時間是否固定而言,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固定時間的,基本上是歲時或時令等國家慶典,主要有歲首正月朝會、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等,尤其是冬至,在古代很受重視。
不難想像,之所以如此規定是和我國古代農耕社會的生產息息相關。秦漢之前這些歲時或時令仍處於萌芽狀態,之後開始確立發展並變化。
而不固定的國之慶典,自然莫過於帝王的登基、大婚等重大事件了。
《史記》記載文帝登基之夜,下詔書說:「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酺五日。」不僅大赦天下,還賜民眾酒食,真可謂是舉國歡慶了。史書所見帝王登基,大多有大赦天下及賜民酒食之事。
帝王大婚也是舉國慶典的重要大事。通過今存故宮博物院的清光緒皇帝婚禮圖,可以想見當時皇家婚禮之奢華。
《禮記·月令》中的「國之慶典」
一年當中明確固定時間的「國之慶典」主要集中在年初歲末,而基於農業的需求,「四立」時令是最為重要的慶典之一。
當慶典成為節日
古代雖然沒有紀念國家建立的節日,但自唐玄宗起,卻開始出現把皇帝的誕辰作為固定節日的現象。
《唐會要·節日》記載:
開元十七年(729年)八月十五日,時逢唐玄宗四十五歲大壽,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張說等上表,請以此日立為千秋節,明文頒布天下,令萬民休假歡慶(雖然時代不同,但是古今人們放假的心是不變的。=。=)——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穿戴一新,相互慶賀。民間村社更群居宴飲慶祝,並舉行祭祀,以謝天恩。
天寶二年(743年),刑部尚書兼京兆尹蕭照等又上奏改千秋節為天長節。
寶應元年(762年)正式更名,並延長休假,增加前後各一日。據此,以帝王誕辰作為國家慶典,最初名稱尚定,休假也由一日延長至三日「小長假」;期間更有朝賀、宴請、祭祀等歡慶活動,熱鬧程度堪比今日「國慶節」。
文章節選自《中華遺產》雜誌2013年10月刊
圖片來源:網路
※打撈我們自己的民間故事
※從傳統民俗看文化自信
※今天,我們該怎樣紀念孔子?
※今天,不聊民俗,只比歲數!
※民間傳說中的風物保護
TAG:民俗中國 |
※古代國慶節也搞閱兵嗎 唐朝是怎麼慶祝國慶節的
※英國沒有國慶節,也沒有國慶假期?
※古代人有過節費嗎?十一國慶節,你有獎金嗎?
※國慶節,古詩鑄就愛國情
※郵輪上也有國慶節?
※國慶節的詩句
※國慶古人假期有幾天?
※國慶節我們在慶什麼?歷劫不死的中華文明
※中國老百姓最喜歡的節日,其實是「國慶節」!
※為什麼國慶節 要說國慶快樂?
※國慶節,問候
※國慶節
※●國慶節,問侯
※中國古代國慶節名稱千奇百怪,唐太宗制定國慶節的日子方式太奇葩!
※「國慶節」,老百姓都喜歡!
※「國慶節你們為什麼要出國旅遊?」「因為有錢……」
※慶國慶 現代詩詞倆首:厲害了我的國!
※國慶節經典語句
※國慶節里菊花展,賞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