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物演通論》國慶解讀版

《物演通論》國慶解讀版

《物演通論》國慶解讀版



請注意:最近如果有幾篇關於《物演通論》的,那隻適合已經讀過書或已經有所知的。此為前方高能警告……

有次課間休息,我曾經跟東嶽王叼著煙聊天說,他這本書是德國式的西哲寫法,但東嶽王說,他的分章是東方式的。


從全書架構來說,《物演通論》一共分三卷:自然哲學論;精神哲學論;社會哲學論,從副標題可以看出自然哲學的遞弱代償衍存原理,到了精神哲學變成了感應屬性增益原理和社會哲學的生存性狀耦合原理。換句話說,可以理解為感應屬性增益原理和生存性狀耦合原理其實只是遞弱代償衍存原理的投射而已。


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2014年9月19日版本的序言寫道:需要重申一下,「吾道一以貫之」的主旨思想卻是從沒發生過片刻動搖的。理解這一句是理解全書的關鍵,他在任一部分其實都與他的「一」須臾不分。


有趣的是,卷一是全書核心但最短(將近100頁),其他二卷都差不多比它長7成,但不管長度何如,三卷都由60章構成。

《物演通論》被我命名為「哲科戰神啟示錄」。每一章基本上都是他的一場戰鬥剪影,通常是與某一大家就某一論點的關鍵過招。所以,你也可以理解為全書大致有180場戰鬥,均勻地分布在三卷中。


卷一 自然哲學論


在開始第一章之前,值得重視的是1995年3月的第一版序言中的一段:


無論出於什麼根據(甚至可能全然不知道有沒有這樣的根據),只要我們認為自己置身其中的這個世界是一個統一的存在體系,則無異於已在邏輯上給出了如下一項默認:世界應該而且必然自始至終被 「某一個」法則所支配。進一步講,這項默認還暗含著這樣一系列順延:該法則不僅支配著「世界」,也同樣支配著作為世界「存在項」之 一的「精神」或「社會」。否則,「統一」的概念就不能成立。所以, 幾乎像是發自某種本能,古往今來的一切思想家都不自覺地─ 或者 說是在尚沒有什麼根據的情況下─ 企圖為這個世界的統一性尋找根 據。於是,不約而同地,在全球各地方和各時代的所有人種中間,均 無例外地產生出足以解釋一切的原始宗教,其後又都以不同形式杜撰 出種種探討終極的哲學奇談,即便是近現代的科學,也無非是在繼續 施行或順從這種稟賦於人性中的天然傾向。說起來,這個定向的「人 性之流」倒像是「世界必定統一」的唯一根據,因為,對於那個先驗 的「統一性設定」,迄今也沒有任何學科能夠做出令人信服的「統一證 明」。


所以,從這個角度理解《物演通論》的三卷構成,很簡單就可看出,21年前東嶽王以此書低調而悶騷地宣告,那個自始至終支配世界(包括精神和社會)的法則,我找到了。當時的心情是如何的雀躍,應該很容易想見。

所以當年第一篇序言出自「戶縣草堂嘯吟園」,其中「草堂」表徵低調,「嘯吟」可以理解為「我在這麼不起眼的地方卻有許多了不起的發現」。


但很可能在他意料之外,7年之後還是沒多少人聽懂他的意思,遑論理解與擁護了。所以你可以很不奇怪地發現,第二版序言寫於:陝西師大寓所。又過7年,第三版序言寫於西北大學桃園校區寓所——依舊是寓所,直到第四版序言於2014年寫於西安院子問魚軒。


從神功初成的戶縣草堂嘯吟園到開始有些門徒的西安院子問魚軒,19年零6個月。


第一章:海德格爾、亞里士多德出場(康德默默坐板凳上)


哲學上所謂的「存在」僅指感知的對象之總和。

這句界定看起來簡單,卻是一個重要的開端,原因是這個概念很容易混淆為存在或在是對存在者或在者的觀念抽象。


這個被評價為「實在是大錯特錯」的誤解,它在認知上的基礎是,我們很容易想到馬是世間所有的馬的觀念抽象,我們又可以從觀念上把馬與其他動物抽象為動物一詞,但若推至把存在理解為存在者的觀念抽象依然是錯的。(有點像經濟學中所說「合成謬誤」)


因為,從根源上講,不是在者集合成了在,而是在分化出了在者。對象未必是個別的,最原始的對象對於原始主體而言,一定是均質的,無差別的,亦即直接就呈現為在,而不是呈現為分化形態的在者。觀念中的在,不是通過對眾多在者加以艱深的抽象才在,而是先驗的沉澱在意識深層中的一個無意識基底。所以,一般的主體通常不會對普遍的在發生驚異,反倒時常對個別的在者發生驚異。


這段可以理解為東嶽神功的第一招「紫氣東來」。這招的要領是假想宇宙開端的那一刻,當時尚無時間和空間,原始主體直接就呈現為在,直到它分化才出現了萬千在者,然後一股洪荒之力就會瀰漫在施展者的全身,通常對手招數是沒法應對這一刻的詰問的。

從「先驗」(transcendental)在上一段中的使用,他隱晦地肯定了康德提出的先驗概念,而倒霉的是海德格爾海公公,因為他是全書第一個出場的人物,既第一個被發了朵小紅花(沒點名的康德和第一版序言中出現的羅素不算),但也是第一個挨批評的。


海德格爾說,從在者中引申不出在,是說對了的,但由於他不明白從在如何引申出在者,結果導致他的「此在」及其「澄明的臨場」 都不免陷入了無來由的黑暗背景中。


其實海公公掛得挺慘。


回想當年,估計東嶽王神功初成,看到海公公立時就發現對方的命門所在——即因為沒能「一以貫之」,所以他觀點之間是沒法關聯推導的。而且,倒霉的是犯這個錯的哲學人士千千萬萬,偏偏海公公又在其中一個招式比較花俏的,於是就被拉出來做示範:


東嶽王:海公公,你說「此在」,我們都知道是在分化出了在者,而不是從在者中引申出在,那麼從在到在者這種引申關係是怎麼發生的?


海德格爾:……


東嶽王:當你用此在指以人為主體的存在,即以人為主體、以人以外其他萬物為對象的存在,那麼假如蝸牛也好,蝙蝠也好,也有自己的哲學家,那麼它們的此在就應該是蝸牛或蝙蝠,對吧?


海德格爾:……


東嶽王:那我再問你「澄明的臨場」是怎麼臨的場?


海德格爾:……


東嶽王:用澄明的臨場來指代人的精神世界,從文字上看是不錯的,但你這麼一來就它作為屬性代償的感知,其普遍性就被你用花哨的詞掩蓋了。


海德格爾(吐血):……


要注意的是,很多哲學家其實是潛默地認同普羅泰戈拉在《論真理》中留傳下來的哲學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存在時萬物存在,不存在時萬物不存在。」但一來,東嶽王恰恰不同意人是萬物的尺度,他其實更接受萬物是人的尺度;二來,他是要尋找終極法則的,這意味著該目標是不會屈從於時間、空間和對象的,是在斗轉星移中不變的法則——這部分解釋了為什麼東嶽王的有些表述難免有過於嚴謹而顯晦澀的原因。


由於「感知」為何物尚屬疑竇,故而對象以及對象的總和是否等同於存在物和自然存在則亦屬疑竇。換言之,一旦對存在設問,那「存在」已是設問者感知中的主觀存在了。


這句應該是東嶽王因為剛開篇還未談到感知所以這麼說,但順著這點已經足夠往下了:


所以,既往的哲學在通義上一概被囊括於形而上學之中,實不為誤。也所以,概括說來,把感知中的存在作為對象的總和來研究乃為自然哲學而把感知中的存在作為感知的總和來反思乃為邏輯學。儘管兩門學問全然不同,但所究詰的卻是同一種東西(即「感知中的存在」)的兩個方面.


有鑒於此,立刻去分辨存在究竟是在主觀之內還是在主觀之外已無意義,因為分辨後的存在與未加分辨的存在並無任何異樣或不同,反正無論如何你只能面對這樣一種存在。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此類分辨事宜暫且也著實無從下手。


人類之為人類,似乎無奈到存在之為存在究竟是主觀之內還是主觀之外都無需多問——反正無論如何你只能面對這樣一種存在,但驕傲的哲學家在還是騰挪出一個空間來。


令人詫異的倒是,存在就存在著,何必多此一問。顯然,這裡有一個不得不問的緣由。


萬物的存在中為何只有人追問存在?第一章討論了一會兒存在,但最後點出比起存在來,追問存在才是問題的關鍵,即人不得不追問存在的原因是哲學上的第一設問。


也就是說,在對「存在」發生哲學性的驚異和探問之前,先有一個何須驚異以及何須設問的問題存在。【亞里士多德曾說:「古今來人們開始哲理探索,都應起於對自然萬物的驚異」(引自《形而上學》)。可也正因一切都起於這驚異,才使驚異本身不再被驚異。】


故,哲學上的第一設問或設問前的潛在疑問應該是:作為存在者的設問者何以要追問存在?


此處東嶽王是欣賞亞里士多德的,但他很快就會點出此處恰是他與絕大多數哲學家最重大的分野所在,哲學家中很多認可第一設問的人是將此視為區分於其他生物的一種能力。換句話說,當他人將設問本身視作對人類的讚歌時,東嶽王說:你們全都高興錯了,我聽到了人類的輓歌,我們是因為最弱所以才開始追問。


由此可瞥見,東嶽神功的口訣可參照金庸《倚天屠龍記》里九陽真經的口訣: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東嶽神功中作為學習對象的存在幾十億年無憂的無機物、低等生物等等,都是比人類存在度更高的強存者,它們全都無需追問這種能力,因為不追問就可生存,「我自一口真氣足」就夠了,而人類作為存在度降低的後衍(殘化、分化)存在,就不是一口真氣就能搞定的,就必然需要能力(或者說屬性)來彌補。


這就是《物演通論》在陳述順序引出的東嶽王的第一個洞見——即使同樣由存在的探討深入到為何要探討存在,當很多人滿足於以之讚美人類的特別高貴時,東嶽王斷定根本原因人這個弱存者生存的必須。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就是,當有人讚美程序員開發了一個美團外賣或餓了么APP時,東嶽王冷冷地評價道:因為你不會做飯……


第二章:黑格爾被黑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新柯學家 的精彩文章:

TAG:創新柯學家 |
您可能感興趣

9月3日下午:《物演通論》輔讀及答疑
初塵居山水課程——通論附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史論
城市智能交通論壇:胡博—大數據在安徽交管工作中的大作用
觀臉上的氣色占財運……《通論六十二》
女人 旺夫的鼻子……《通論七十》
跨進城市智能交通質量新時代——中國城市智能交通論壇蓄勢歸來
山根代表抵抗力、災難應變能力、榮譽感……《通論七十五》
凡是給人相面,一定要先從三停開始。……巜通論六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