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上的「欲窮千里目」!近代望遠鏡軍用小史
在即時戰略類遊戲中有一個名為「戰爭迷霧」(war fog)的設定,這是用來模擬遊戲地圖中未被偵察區域的狀態,形象點說就是給予沒有暴露在己方視線內的敵人一件可供隱形的衣服。一般來說,遊戲里會給不同的作戰單位設置範圍不等的視野。如果遊戲的一方擁有較遠視野範圍的單位加之超出敵方單位視野的遠程打擊手段,就有可能做到殺敵於無形之中,一如衛星加彈道導彈的結合那樣致命。在真實的戰爭歷史中,雖然直到近現代隨著科技的進步才使得超視距打擊成為可能,但是兵家對「欲窮千里目」的追求,自古以來都是一直存在的。其解決之道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更上一層樓」。例如中國最晚在春秋時代,就一發明了可供登高觀察敵情的「樓車」了。
▲《武經總要》里的「望樓車」
如果沒有像「樓車」這樣的人造工具,那麼藉助地形就是最方便的辦法了。比如《黑韃事略》中對蒙古人作戰方式的記錄里就有寫道:「其破敵,則登高眺遠,先審地勢,察敵情偽,專務乘亂」。筆者用腳根猜想,登高遠眺應該是全世界的先民都會自然而然想到的方法。不過不管是採用人造工具還是借力自然,僅憑肉眼眺望,雖能看得遠,但卻未必都看得清。尤其是在戰爭中,運用偽裝手段以及有意或是無意藉助於天氣的作用,更是使得遠距離的偵查工作的成效不免要打上幾個折扣。
當1608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望遠鏡在荷蘭發明之後,這種情況開始得到改觀。相傳那位名叫漢斯·利普荷(Hans Lipperhey)的荷蘭人,將這項發明進獻給當時的荷蘭領導人拿騷的莫里斯。莫里斯為此獎勵了他900弗洛林,並委託他製作更多的望遠鏡——儘管他並非是當時唯一一個宣稱自己創造瞭望遠鏡的人。作為荷蘭人對手的西班牙總司令安布羅西奧·斯皮諾拉立即明白望遠鏡的軍事意義,對此大為驚嘆:「從現在開始,我再也不安全了,因為你們會遠遠地看到我。」
歐洲人至少在中世紀中期就開始研究透鏡,大約在1300年義大利就開始使用眼鏡;1450年前後,矯正近視用的近視眼鏡得到運用。製造眼鏡成了一項重要的工業。荷蘭人在製造透鏡方面很有技巧。眼睛製造商的店鋪里陳列各式各樣的透鏡,將兩片透鏡疊加窺看是或早或晚總會發生的事。就像科技歷史上其他一些無心插柳柳成蔭最終取得成果的發明一樣,望遠鏡究竟是誰發明的,可能並沒有答案。而它的名稱也是多種多樣:利普荷用荷蘭語將它稱為「窺器」(looker);在英語里又有「視管」(optic tube)、視鏡(optic glass)或者「透視鏡」(perspective glass)。望遠鏡(telescope)這個名稱來源於1621年希臘數學家愛奧亞尼斯·狄米西亞尼的提議,其辭源為希臘語,意為「在遠處看」。
▲1624年的一副繪有手持荷蘭式望遠鏡"Dutchtelescope" 的版畫
出於軍事機密考量,莫里斯曾試圖對望遠鏡進行技術封鎖。但是望遠鏡的原理實在是太簡單了,以至於聽說過它的人都能想出怎麼製作。著名的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聽聞荷蘭人發明望遠鏡的消息後,便著手打造和完善自己的設計版本,他的望遠鏡可以將觀測物放大三倍。在1609年8月25日,他將望遠鏡呈獻給威尼斯元老院,結果是名利雙收,他的工資被增加了一倍。我們現在都還以他的名字將物鏡為凸透鏡、目鏡為凹透鏡的望遠鏡命名為伽利略望遠鏡(Galileo telescope)。
▲後世複製的伽利略望遠鏡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伽利略在望遠鏡的天文學運用上貢獻良多,但威尼斯對他的褒獎是出於看重望遠鏡的軍事用途,多過其本身的科學價值。就連伽利略自己對此也不作掩飾,聲稱:「在海上我們能早兩個小時比敵人先發現他們的艦船。通過對他們數量和種類的觀察,能夠判斷他們的力量,從我們自己的實力出發而決定是逃跑還是出戰。同樣,在陸地上我們也能觀察敵方堡壘的部署和裝備,所以即使在地面上也能早做決定。」
▲19世紀畫家所做的伽利略為威尼斯總督進獻他的望遠鏡
繼伽利略之後,同時代的德國科學家開普勒發明了以他姓名命名的天文望遠鏡,其成像上下左右顛倒,但卻可以將視場設計的較大,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進一步地創造了條件。普通的望遠鏡隨著歐洲人的活動在世界範圍內得到傳播。一般認為是耶穌會教士在十七世紀前二十年將望遠鏡技術傳入明代中國——1612年義大利籍神父盧安東(Antoine Rubino)首次將望遠鏡的發明及伽利略天文發現傳播到中國;1615年葡萄牙籍的陽瑪諾在北京刊印《天問略》,該書介紹了西方人的天文知識並提到了伽利略的望遠鏡的使用;1619年德國人鄧玉函將第一步望遠鏡帶入中國;同為德國人的湯若望在欽天監官員李祖白的幫助下,於1629年用中文寫了一本介紹伽利略望遠鏡的《遠鏡說》。清修《明史·天文志一》里對傳華的望遠鏡也有描寫:「若夫望遠鏡,亦名窺筩。其制虛管層迭相套,使可伸縮,兩端俱用玻璃,隨所視物之遠近以為長短。不但可以窺天象,且能攝數里外物如在目前。」
▲《遠鏡說》中傳授的光學知識內容
中國人也很早注意到瞭望遠鏡的軍用價值。一方面是由於西方傳教士在傳播包括望遠鏡在內的西方科技知識時的結果,例如《遠鏡說》里,湯若望就為中國人描述瞭望遠鏡的軍事作用:「若陡遇兵革之變,無論白日,即深夜借彼火光用之,則遠見敵處營帳人馬器械輜重,便知其備不備。而我得預為防。宜戰宜守或宜安防銃砲,功莫大焉。」在湯若望與明朝人焦勖合作的火器專著《火攻掣要》里也有提到:「守則有台垣異制,銃器異宜,更以窺遠神鏡量其遠近而後發。如是器美法備、制巧技精,力省攻倍,兵少威強,以是禦敵,庶幾有可勝之道矣。 」;據說在山西絳州人,天主教徒韓霖在他編修的有關西方築城科技的兵書,《守圉全書》里的《制器篇》也提到有「望遠鏡」。
在另一方面,動亂的明末社會環境給望遠鏡提供了可供實用的戰場。清人鄒漪的《啟禎野乘·卷六》里記載了蘇州人薄珏為官軍鑄炮,以及製造望遠鏡鎮壓農民起義軍的事迹:「每置一炮,即設千里鏡,以偵賊之遠近,鏡筒兩端嵌玻璃,望四五十里外如咫尺也。」《光緒蘇州府志》卷一百零九也有相似的說法:「崇禎中流寇犯安慶,巡撫張國維令珏造銅炮,炮發三十里,每發一炮,設千里鏡視賊所在,賊遇之糜爛。」許多網路上關於明朝火炮上安置望遠鏡的說法就是源自英國人李約瑟對薄珏事迹的解讀。雖然李約瑟的這一看法未必正確,文獻上關於薄珏的記載也恐怕多有誇張,但是在十六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就已將望遠鏡投入到為火炮提供觀測並取得實戰記錄。從這一點來說即使不是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也是與先進水平保持同步。
十分可惜的是明季政局糜爛,一兩件新式武器無法挽救明王朝的命運。薄珏的個人結局也十分悲慘:「張公(張國維)薦於朝,不報,退歸吳門,蕭然蓬戶……卒以窮死。」接手明代軍事科技遺產的滿清政府似乎也並未對望遠鏡的軍用產生什麼興趣,儘管此時的望遠鏡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了,無論是民間還是滿清皇室對此多有認識。明末遺民屈大均見識過荷蘭船隻的望遠鏡使用「時登桅視千里鏡。見遠舟如豆子大。則不可及。若大如拇指許。即接長其桅而追之」;小說家李漁在他的小說《夏宜樓》中給主角購置了一把望遠鏡,促成了一段姻緣;清室宮廷收藏的天文望遠鏡為數不少,在《皇朝禮器圖式》中也有圖文詳細刊載;乾隆自己都撰有多首《千里鏡》之詩傳世。然而望遠鏡用於清代戰爭的記錄,卻幾乎無從尋找。
▲《皇朝禮器圖式》中的「攝光千里鏡」
在乾隆時代,得益於西方科技的發展,中西雙方的交流本應更為便利。西洋使節、傳教士、商人來華的規模都要超過明朝時期。但是像鐘錶、望遠鏡、燧發槍和刺刀這樣的改善西方軍事藝術的發明與兵器並未馬上在中國落地生根。軍事上的差距就這樣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斷拉大。當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中國在軍備各方面都處於落後狀態,被動挨打已是不可避免。
▲拿破崙贈與他的元帥內伊的一把望遠鏡
▲拿破崙自用的一餅袖珍望遠鏡
▲納爾遜在哥本哈根之戰中為了拒不執行撤退命令,故意將望遠鏡放到他已經瞎了的左眼上。英語里的視而不見「Turn a blind eye 」就是源自於此。
▲在乾隆統治的後期,歐洲大陸上的戰事頻發,尤其以拿破崙戰爭最為著名。望遠鏡成為了當時指揮官幾乎必備的裝備。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HG。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欲窮千里目,多吃胡蘿蔔?
※硬筆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欲窮千里目,要上謝菲德——SHEFFIELD 金剛武士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