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芬蘭的「王八盒子」:拉蒂L-35手槍

芬蘭的「王八盒子」:拉蒂L-35手槍


芬蘭的「王八盒子」:拉蒂L-35手槍




芬蘭的「王八盒子」:拉蒂L-35手槍


獨立的芬蘭


1917年12月,芬蘭宣布獨立,結束了俄國長達108年的殖民統治。與此同時,芬蘭開始發展自己的武器製造業,並開始尋求一款國產手槍,並且要求新槍能夠在芬蘭冬季的嚴寒環境下保證可靠。1929年,在芬蘭武器設計師艾莫·約翰內斯·拉蒂(Aimo Johannes Lahti)的領導下,新型手槍開始研製。拉蒂最初設計發射7.65 x 21 mm和9 x 19 mm兩種規格的彈藥,因為軍隊裝備盧格P.08手槍的緣故,這兩種派拉貝魯姆手槍彈都有著可觀的存量;但是最後,新型手槍的口徑被限定為9 x 19 mm。


1935年,拉蒂的手槍獲得專利並被軍隊採用,官方定型「L-35手槍」(Pistooli L-35)。


芬蘭的「王八盒子」:拉蒂L-35手槍



L-35手槍,似 P.08還似非 P.08。


芬蘭軍隊裝備的L-35手槍由國家步槍廠生產,生產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L-35手槍剛被採用時,生產工作開展得相當緩慢。

在冬季戰爭(1939.11.30—1940.3.13)爆發以前,只生產了大約500支。戰爭打斷了該槍的生產工作,直到戰爭結束後的1941年才恢復。


1941年,共有大約4500支被生產出來,直到繼續戰爭(1941.6.25—1944.9.19)的爆發再度打斷該槍的生產工作。


在結束了與蘇聯的作戰後,L-35手槍又在拉普蘭戰役(1944.9—1945.4)中被用於對抗德國軍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該槍的生產工作才再度恢復。從1946年到1951年,共生產了大約9000支。國家步槍廠停產L-35手槍後,瓦爾梅特(Valmet)等廠商繼續生產商業型L-35手槍,供給民間市場。


為了保證優良的性能,L-35手槍做工精良。既然如此,該槍較為緩慢的生產速度也就可以理解了——就像芬蘭軍隊裝備的KP/-31衝鋒槍那樣。


芬蘭的「王八盒子」:拉蒂L-35手槍



不同生產階段的 L-35手槍的機匣頂部。


結構與特徵

雖然外觀很像盧格P.08手槍,但是L-35手槍的擊發機構確實延續自博格曼手槍。該槍採用槍管短後坐式自動原理,槍管向後延長形成套筒,能夠在底把內側有限地滑動,內含槍機等部件;槍機尾部從套筒後端伸出,兩側凸出並且刻有防滑紋,便於用手拉動上膛。該槍採用卡鐵起落式閉鎖原理,閉鎖卡鐵位於槍機後部。復進簧前端位於槍機內、後端安裝在底把上。拋殼窗位於套筒右側,拋殼挺位於套筒左側。


手動保險柄位於底把左後方,擊錘採用內藏式設計。彈匣容量為8發,彈匣釋放鈕位於握把底部,而不是像盧格P.08手槍那樣位於扳機護圈左後方。


該槍的握把角度比德國盧格手槍和日本南部手槍更大,擁有更好的指向性,也有助於控制後坐力。瞄具為片狀準星和缺口式照門,儘管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平淡無奇,但在當時該槍的瞄具設計卻很贊;準星較高、照門缺口較深,因此瞄準時的圖像較為清晰。握把後下端設置有安裝槽,能夠駁接木製槍套作為抵肩武器使用,但使用實例相當稀少。


全槍長度為9.3英寸(23.5 cm),槍管長度為4.6英寸(11.8 cm),滿載質量為2.76磅(1.25 kg),槍口初速為1100英尺 / 秒(350 m/s)。



芬蘭的「王八盒子」:拉蒂L-35手槍



駁接木製槍托作為抵肩武器使用的拉蒂 L-35手槍。


該槍的內部機構被很好地密封起來,除非你是一名技能嫻熟的軍械士或者槍匠,否則分解和清潔你的L-35手槍是件很困難的事情。但是,良好的密封使雨雪、灰塵難以侵入槍支內部,保證了該槍在惡劣環境下的可靠性,因此使用者很少需要在野戰時分解和清潔。分解槓桿位於底把左側、扳機上方,旋轉90°後便可以卸下套筒了。


為了提高在惡劣環境下的可靠性,L-35手槍有一個獨特的裝置——槍機加速器。其工作原理是,當槍機開鎖並後坐時,一根曲桿向後撞擊槍機,使其加速後坐;這樣,槍機運動就不再單純依靠開火時提供動力,提高了動作可靠性。


為了適應這個撞擊式加速器,用來製造槍機的鋼材一定有著較高的品質。有人質疑這個設計的實際作用,曾有一批未安裝槍機加速器的L-35手槍被生產出來,又很快被召回;可見槍機加速器雖不是必需品,但確實能提高惡劣環境下的可靠性。


為了保證彈匣供彈可靠性,L-35手槍的托彈簧故意設計得很硬,徒手壓彈是一件苦差事。因此,隨槍附件中包括一個不起眼的簡易輔助裝彈器。


芬蘭軍隊對於可靠性近乎極端地追求是其自然環境決定的——那可是連蘇聯紅軍都會吃癟的嚴冬!



芬蘭的「王八盒子」:拉蒂L-35手槍



L-35手槍野戰分解狀態。



芬蘭的「王八盒子」:拉蒂L-35手槍



L-35手槍結構圖。


拉蒂L-35手槍的機構動作如下:


1、 插入實彈匣後,向後拉動暴露在外的槍機尾端,內藏式擊錘被壓倒;鬆手後,槍機在復進簧的彈力作用下向前歸位,推彈入膛。


2、扣下扳機,擊錘撞擊位於槍機內部的擊針後端,使擊針撞擊底火、擊發槍彈。


3、槍管 / 套筒與槍機一同後坐,槍機最初處於閉鎖狀態;閉鎖由位於槍機後部的一個卡鐵實現,卡鐵下側與槍機上側的一條凹槽契合。當槍管 / 套筒與槍機後坐時,卡鐵順著底把內側的導槽朝後上方運動。


4、在順著導槽朝後上方運動了幾毫米後,卡鐵下側脫離槍機上側的凹槽、實現開鎖;與此同時,槍管 / 套筒因套筒與底把碰撞而停止運動。


5、此時,槍機加速器的槓桿下臂的後坐運動受阻,槓桿上臂因慣性而旋轉並撞擊槍機前端,使槍機的自由後坐運動加速。當槍機自由後坐至盡頭時,擊錘再次被壓倒;同時,套筒左側的嵌入式拋殼挺將空彈殼從套筒右側的拋殼窗拋出。


6、在復進簧的作用下,槍機又向前運動,同時將套筒推回原位,並將下一發彈推入膛內;卡鐵順著導槽朝前下方運動、下側再次與槍機上側的凹槽契合,實現閉鎖。此時,槍支已經準備好進行下一次擊發。



芬蘭的「王八盒子」:拉蒂L-35手槍



【動圖】槍機加速器的工作原理。圖為瑞典m/40手槍。



芬蘭的「王八盒子」:拉蒂L-35手槍



瑞典 m/40手槍。


芬蘭從1362年開始被瑞典統治,直到1809年瑞典被沙皇俄國擊敗為止。1918年芬蘭內戰期間,瑞典資產階級曾武裝干涉、協助芬蘭資產階級鎮壓工人暴動,因此與芬蘭共和國有著較為緊密的關係。


20世紀30年代,瑞典意識到一場大戰將在歐洲大陸爆發、急需大量武器。當時瑞典的軍用手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剩餘下來的m/07手槍,即哈斯奎瓦娜武器廠(簡稱HVA)特許生產的FN M1903手槍;該槍發射9 x 20 mm勃朗寧長彈,彈道性能和停止作用較差。


瑞典軍方決定給他們的手槍和衝鋒槍通用當時歐洲流行的9 x 19 mm派拉貝魯姆手槍彈,於是他們計劃換裝德國瓦爾特HP手槍(二戰德軍瓦爾特P.38手槍的前身),但是隨著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這項計劃宣告破產。


冬季戰爭期間,超過8000名瑞典志願者奔赴芬蘭前線,加入芬蘭國防軍抗擊蘇聯紅軍的入侵。當他們回到祖國,帶來了對於芬蘭拉蒂L-35手槍的高度評價。


瑞典自動武器公司首先獲得L-35手槍的生產許可,但是該公司不久後垮台;哈斯奎瓦娜武器廠接收了L-35手槍的生產許可,並於1942年開始全速生產稱為m/40的型號,產量約為80000支(論產量比隔壁芬蘭強多了!)。



芬蘭的「王八盒子」:拉蒂L-35手槍



一支m/40手槍的後視圖。注意底把後端的 「HV 」銘文和 「皇冠 」標識,代表它是由哈斯奎瓦娜武器廠( Husqvarna Vapenfabriks)生產的。


根據套筒的特徵,瑞典m/40手槍可以分為四個型號:


第一型,m/40手槍與L-35手槍幾乎完全一樣,最顯著的特徵是繼承了原版的膛內有彈指示器,套筒位於槍機加速器前方處有一條縱向狹槽。為了節省,瑞典人使用含鉬鋼來製造m/40手槍,結果是底把和套筒因為強度不足而出現裂紋;膛內有彈指示器因此被磨去,留下的凹槽也被焊接起來。


第二型,m/40手槍捨去了膛內有彈指示器的設計,並且為了槍機加速器而在套筒上增加了三個孔洞。


第三型,m/40手槍以第二型為基礎,捨去了套筒上的縱向狹槽,改用一道加強脊來增加套筒強度。


第四型,m/40手槍的套筒由卡爾-古斯塔夫(Carl Gustaf)公司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製造,這種套筒比以往的型號都要堅固。套筒左側沒有哈斯奎瓦娜武器廠的標識。


除了套筒,m/40手槍在其他細節上也與L-35手槍有一定差別。握把護板上象徵芬蘭國家步槍廠的「菱形VKT」標識被象徵哈斯奎瓦娜武器廠的「皇冠H」標識取代;槍管長度和扳機護圈重量略微增加;槍管根部增加了一個外露螺母,以便拆卸和安裝;


準星座的形狀由原來複雜的階梯形被簡化成了方形,準星的尺寸也略微加大了;因為戰時生產的材料混亂,原來的黑色電木製握把護板變成了紅色。一些m/40手槍的生產序號以字母 D 開頭,那些槍是提供給丹麥警察的。



芬蘭的「王八盒子」:拉蒂L-35手槍



一支提供給丹麥警察的 m/40手槍。


雖然後期生產型加強了部件強度,但在發射膛壓較高的m/39B衝鋒槍彈藥時,底把和套筒依然會出現裂紋。因為這個缺陷,瑞典軍隊於20世紀80年代將其淘汰(恢復使用庫存的FN M1903手槍),然後於20世紀90年代初完全換裝GLOCK-17手槍。


拉蒂L-35手槍在它出生的那個年代是相當優秀的,尤其是它在極端惡劣環境下的可靠性。設計上,儘管槍機加速器可謂「神來之筆」,但是總體而言偏向保守。


8發單排彈匣的容彈量較低,同樣在1935年被軍隊採用的FN Hi-Power手槍已經使用13發雙排彈匣;彈匣釋放鈕仍然採用經典的歐洲式設計,位於握把底部,無法單手釋放彈匣;槍體密封,難以分解。這些缺陷雖不能掩蓋其優異性能的光輝,卻使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迅速落伍,並很快被更加適合軍用的手槍取代。


今天,拉蒂L-35手槍轉而成為炙手可熱的收藏品,在民間市場依然佔據一席之地。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防衛測評,魯格輕便手槍LC9s Pro親手測試
魔力「小火舌」-前南斯拉夫.22衝鋒槍
俄羅斯唯一的航母開赴地中海 7艘軍艦護航
現代軍用無人機發展及未來
二戰美國海軍陸戰隊官方圖集之瓜達卡納爾戰役

TAG:戰爭事典 |

您可能感興趣

芬蘭槍械創意設計:傑迪-瑪蒂克衝鋒槍GG-95
1942年,芬蘭士兵用特殊雪橇拉動馬克沁機槍
冬季戰爭里的芬蘭的輕機槍:DP-28 vs LS-26
競彩周日009推薦:芬蘭VS烏克蘭
七尺狙擊手,芬蘭小司機——德克-諾維茨基的接班人?
芬蘭——XA-180輪式戰車
熱身-女足4-2芬蘭,王霜2助攻,王珊珊破門
熱身賽:3分鐘2球王霜複製小羅經典 中國女足4-2芬蘭
芬蘭「小司機」馬爾卡寧,2017屆唯一白人樂透新秀
圖集:1941年,遭到蘇軍轟炸的芬蘭首都赫爾辛基
字母哥不在希臘舉步維艱 小組賽77-89負芬蘭
在二戰里芬蘭自主研製的瓦爾梅特M76自動步槍
這次真牛掰了!55個發達國家:澳洲又逆天了!擊敗美國、挪威、芬蘭、丹麥、荷蘭!位居榜首!
芬蘭向阿聯酋交付40輛帕特里亞AMV裝甲車
周日競彩推薦:芬蘭 VS 烏克蘭
芬蘭Rk62型突擊步槍
【選秀】17新秀展望之馬爾卡寧:芬蘭籃球希望 投射大前
典型的小車扛大炮:芬蘭15噸戰車配114毫米火炮
【明明的旅行】關於極光的拍攝(北歐四國-丹麥、瑞典、挪威、芬蘭連載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