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一個被人忽視的《道德經》注本 讀後讓你醍醐灌頂

一個被人忽視的《道德經》注本 讀後讓你醍醐灌頂

作者簡介


胡濟生,筆名福帝聖,湖北黃岡市蘄春人,現年六十多歲,出身於道門後裔。躋身「官商仕途」數十年,有幸得到一個「儒商」的虛名。偶平生粗通「琴棋書畫詩花茶」,喜歡古典文學,長期用業餘時間創作文學與小說。


其實《道德經》的註疏歷代不絕,白真人對《道德經》的注釋頗具特色,《道德寶章》的突出特點是以心性學說解釋老子之道,反映了儒道佛三教合流的思想傾向,其核心道旨就是中道和諧。

文/胡濟生


吾自幼便聞:「道德經天,作慈悲而普濟。文章緯地,善施法而周勤……」故而在幼小的心靈打上「言之不文,行之不遠」的烙印。那時對《道德經》讀來朦朦朧朧,後來有幸讀到白玉蟾祖師點注的《道德經》後,至今雖說仍是一知半解,不過自以為有了很大的長進。


《道德寶章》二章舉例


白玉蟾作為道教南宗第五祖,他七歲能文,十歲應童子科,熟諳九經,能詩賦,善書畫。以父亡母嫁,至雷州,繼白氏,因之改名白玉蟾,字鶴奴。後棄家游海上,篤志玄學,號海瓊子,遍訪名師,苦志修鍊,參游各地,令人敬仰。

一個被人忽視的《道德經》注本 讀後讓你醍醐灌頂



道德寶章(資料圖)


白真人所注老子《道德經》名曰《道德寶章》,其中厭恥章第十三,是這樣注的:


寵辱若驚(無榮無辱此心泰然),貴大患若身(思患預防),何謂寵辱(貴賤貧富),辱為下(人之所惡一本辱作寵),得之若驚(笱非吾之所有),失之若驚(雖一毫而莫取),是謂寵辱若驚(於我何有)。何謂貴大患若身(安危累吾心得喪累吾性),吾所以有大患者(心之不寧身之不安),為吾有身(有我則有身無我則無身),及吾無身(湛然一天我亦非我),吾有何患(忘我忘世天真自然)?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心猶君也身猶天下),則可寄於天下(百年如過客萬物如逆旅),愛以身為天下者(能治其身亦猶治國),乃可以托於天下(可以久而勿失)。

對厭恥章這一章,白祖師的注釋很有意思。老子可不是什麼寵辱不驚,而是他根本沒有寵呀辱呀這樣的概念,他甚至討厭「恥」這個詞,那不過是人造出來專門破壞你心情的東西,何必理會它?嘴是兩張皮,當一個人誇獎你的時候,很可能在嫉恨你,你還當真了?


噢,別人評價說你「寵」,說你光榮,你就真的光榮了?別人評價你「辱」,說你恥辱,你就以為自己真的恥辱了?真生氣了?你忘了「不是樹動,是你的心動」的故事了?那你的心還是動了,不靜了,被外界這麼一評價、一議論就高興或者生氣了,那不是上聽覺或視覺的當嗎?關鍵你要對得起自己的心,要問心無愧。

一個被人忽視的《道德經》注本 讀後讓你醍醐灌頂



道德寶章(資料圖)

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老子》五十六章的註解「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老子在這章里其實是要告訴我們智者的修養方法及其效果。他老人家認為,智者不應是說教者,而應通過自我修養,言行一致,豁達大度,關閉喜怒哀樂的欲門,自斂鋒芒,解脫世間的糾紛,使自己融和入世間的光輝,以取得人們的尊崇。


記得白真人在點注五十六章的原文時是這樣的: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目見自己之目),閉其門(收心見自己之心),挫其銳(觀我非我),解其紛(觀物非物),和其光(觀心非心),同其塵(觀空非空),是謂玄同(聖凡一體)。故不可得而親(親釋迦文佛參禪未已),亦不可得而疏(老聃學道未濃),不可得而利(伏羲究易未了),亦不可得而害(孔子夢奠方終),不可得而貴(道者心之體),亦不可得而賤(心者道之用),故為天下貴。

他逐字逐句點注,讀來如破解天書。


白真人的點注讓我知道萬物變化無窮無常的人,不能描述其本質,故而不言。能描述出來道理的人,還是沒有了解大道之變化無窮的本質。只有摒棄一切感知,停止向外追求,以求得內心的寧靜清澈;挫磨掉銳氣與鋒芒和稜角,融入光明的萬象,混同於大地塵土,至大也是至微;這就叫做玄妙的同化,微妙大統一的法門。他還特舉四位大聖大賢範例以示後人:學問無止境、任重明道遠,究詰應不止,憂國心常存。只有這些大道銘心刻體之後,就沒法親近他,也沒法疏遠他;沒法給他好處,也沒法損害他;沒法抬高他,也沒法貶低他。所以他便真正成為天下最可貴的人。


「和諧」是老子理論的支柱之一


其實《道德經》的註疏歷代不絕,白真人對《道德經》的注釋頗具特色,《道德寶章》的突出特點是以心性學說解釋老子之道,反映了儒道佛三教合流的思想傾向。白真人「身通三教,學貫九流」,融洽佛家與理學思想,納《易》學以闡丹法,自稱「聖即仙之道,心即佛之道」,其核心道旨就是中道和諧。


中道和諧的文化是老子理論的支柱之一。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和,曰:常。」後來《中庸》則伸延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意思是在正道的「和諧」情況下,天地便自然能安定,萬物便自然能成長。

一個被人忽視的《道德經》注本 讀後讓你醍醐灌頂



和諧是老子理論的支柱之一(資料圖)


道教根植於中華文化,而和諧精神就是中華文化最深層的內造精神,「和諧」的觀念,早在二千年前的老子之時,便以圓融的哲學形式,深植於中國人的心中。戰爭、壓迫,總會被視為「干犯天和」的逆行而受到遣責。歸本於天道的和諧世界,是中國人的安身立命之所,更是中國人對世界和平不滅的希望之所系。


老子稱這個「和諧」的世界為「玄同」的世界;孔子則稱這個「和諧」的世界為「大同」的世界,「和諧」的思想為「大同」的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玄同、大同」這一道一儒的和平理想世界,最後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和升斗小民,在悲苦歲月中的當世願夢與人間天國,也成為中華文化中最深層的潛意識,完全滲入到中華文化中每一處末梢的思維之中。


比如一個人生病了,就是陰陽失和;天崩地裂,即是天地失和;作畫布局,要筆墨和諧,作人要以和為貴,作生意要知道「和氣」可以生財。最後甚至影響到了最不講求和諧而講求鬥爭的武術思想上面去了,原本武術是要殺人取命的,如何尋求武術的和諧之道,便是道家和儒家的武術修行者最重要的課題,以至後來形成和諧的王者之劍、王者之拳的觀念。玄同觀念無疑是幕後最大的推手,推展到道家與儒家天人合一的修行世界之中,成為人們生活養生的一部分,而被認同為最高修行的一種方式。


「玄同」是白真人始終堅持的理念


白真人不僅在修道成真的道法上注重「玄同理念」的研修,即使在勸道修行及詠物明道的詩詞意蘊上,也充分地表達了「玄同理想」的和諧之美。比如他寫的《滿江紅·詠白蓮》曰:


昨夜姮娥,游洞府、醉歸天闕。緣底事、玉簪墜地,水神不說。持向水晶宮裡去,曉來捧出將饒舌。被熏風、吹作滿天香,誰分別。


芳而潤,清且潔。白似玉,寒於雪。想玉皇后苑,應無此物。只得賦詩空賞嘆,教人不敢輕攀折。笑李粗、梅瘦不如他,真奇絕。

一個被人忽視的《道德經》注本 讀後讓你醍醐灌頂



白蓮花(資料圖)


這首詩意境優美,白真人以道教神仙的故事為白蓮塑造了一個玄幻的傳奇身世,仙界姮娥下界遊玩,不慎將玉簪墜落,被水神拾去並捧出炫耀,即幻化成美麗的白蓮,「芳而潤,清且潔」,「白似玉,寒於雪」;而且白真人想就算玉皇大帝的花園裡也未必有如此美物,對仙家和諧和人物和諧的讚歎之情溢於紙上。


學以致用


吾學以致用,於自身須一日一省,見自己之目,收自己之心,辯證看待問題;於團體須踐行文明的進步與團體的和諧,行業的發展與企業的文化,離不開我們不斷建構並且完善彼此的相處之道,即「事業發展共同體」的建設。


比方說,至公之道,上下玄同,將這種融道徳理念於企業文化之中,便會得到全體成員的擁戴,眾志成群,那就沒有攻克不了的市場堡壘。


比方說,用才不負其長,量力不受其短。將這種玄同理念融於企業的人事之中,便會獲得全體成員的最佳才華展現。讓身邊的同仁明白:風箱裡面是虛空的,什麼也沒有,但這麼一拉一推,卻能鼓出強烈的風來,讓灶里的柴熊熊燃燒,就像男女之間的愛情,一動就燃燒成大火。這便是老子從家用「橐籬」中悟到了「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的大道理。老子悟到了無、虛。真正厲害的、強大的不是風,不是力量,不是外表的硬,不是一切實的東西,而是虛、是無,所以無窮無盡。


正因為在老子孔子的「玄同理論」指導下,在南五祖的啟發下,對本人職業大有幫助。比方說我本人曾將帶領團隊成為行業領軍團隊,並因自身修養與能力,贏得「儒商有道」的雅稱,以至現在退休後,專註寫書,其中一個筆名,便是「儒童釋道」。(編輯:若水)


溫馨提示

一個被人忽視的《道德經》注本 讀後讓你醍醐灌頂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重陽祖師警示修道之人 離凡世者心在聖境
氣肅而霜降 當積靜陽以蓄勢薄發
第四十回棲金烏平帝打醮
讓曹操最佩服 但又最嫉妒的道士是誰?
布局囚魂旺財運 迷於術法終惹患

TAG:騰訊道學 |

您可能感興趣

不一樣的《心經》解讀,醍醐灌頂!
以前太年輕根本不懂這些古詩詞,長大後再讀才覺得醍醐灌頂
那些讓人醍醐灌頂的話
讓人醍醐灌頂的句子,句句走心,讀了好幾遍(收好)
有哪些讓人瞬間清醒的句子?看完醍醐灌頂!
中國近代史上誰的著作讀後有「醍醐灌頂」之感!
這十句話,讓我醍醐灌頂
九張圖告訴你:你為什麼要拚命讀書?看完後,猶如醍醐灌頂!
醍醐灌頂中的「醍醐」到底是個啥?知道算我輸!
知乎上關於愛情讓人醍醐灌頂的回復
張愛萍自述:一次打敗仗的經歷,毛主席的批評讓我醍醐灌頂
六句醍醐灌頂的古話,讀完使我受益匪淺!
有哪些透過現象談本質,讀完讓人感覺醍醐灌頂的書?
關於愛情,那些讓人醍醐灌頂的回復
哪些古詩詞,小時候讀覺得無聊死,而今讀才覺醍醐灌頂的叫好
那些古詩詞,小時候讀覺得無聊,而今讀來醍醐灌頂
陽台與客廳之間要不要裝隔斷門?聽了老師傅一番話,令我醍醐灌頂
為官之道最深的城府是什麼?這位唐朝名相的一席話令人醍醐灌頂
我對金融一竅不通:看完這12則幽默段子,醍醐灌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