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全球史下看中國:古人類的演化和遷移

全球史下看中國:古人類的演化和遷移

本文摘自《全球史下看中國 第一卷:上古時代》,翁啟宇 著,譯林出版社 ,2016年9月



全球史下看中國:古人類的演化和遷移


一 演化論和早期猿人


人類起源學說主要分神創論和演化論兩種,神創論因各文明神話不同而互不相同,演化論目前則普遍用來解釋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根據遺傳變異原理,生物基因在繁殖時會發生可遺傳的變異,隨著不斷變異,一個共同祖先的後代將會變得各不相同,最後形成不同的物種。一個新的物種形成大致要經過四個階段:(一)可遺傳變異產生;(二)成功適應自然並得到擴散;(三)變異種群由於地理生態隔離逐漸形成亞種;(四)亞種之間一旦出現了生殖隔離,也就是互相間不能繁殖後代,亞種就變成了新種。


演化論的典型例子就是對狗的選育,人類通過人工選育的方法,按照不同功能對狗進行配種,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保持純種,避免不同種狗類雜交,這相當於人為造成物種隔離,這樣就讓少數變異基因流傳下來,形成了現在的獵犬、牧羊犬、雪橇犬、鬥牛犬等多種類型,甚至還可以根據功能讓警犬皮毛都變成如警服一樣的黑色,最終狗變成了世界上外形、尺寸和顏色最多樣的動物。對於演化論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演化不等於進化,將演化論稱為進化論並不合適,因為演化不僅意味著進化,也可能意味著退化。事實證明大多數基因突變都是有害的,因為任何一種存在的生物往往與周邊生存環境有著高度的適應性,如果發生基因突變,就有可能破壞這種適應關係。如人類絕大多數的遺傳病,就是由基因突變造成的。另外,能延續下來的基因突變也並非最強壯、最聰明的,而是最能適應周邊壞境的;從適應自然的角度來看,原始細菌更能長存繁衍下去,人類反而容易滅亡。

二是演化不是動物進化成人,生殖隔離是判斷新種最重要的標誌。人類不是演化的目的,而是基因突變隨機方向自然選擇的偶然產物,無論是演化出翅膀還是雙手,都是隨機加自然選擇的結果。而判斷是否為同種生物不僅要看外貌,還要看是否存在生殖隔離,不同種生物不可能繁殖後代,能交配繁殖後代的生物只能來自分化時間較接近的物種祖先。所以全部人類都只有一個共同人類祖先,世界各地猿猴也都只有一個共同猿猴祖先,絕對不會出現印度人和印度猿猴血緣關係更近,反而和歐洲人血緣關係更遠的現象。所以,除人類以外,所有動物如黑猩猩哪怕以後演化得比人更聰明,更有魅力,也不屬於人類,因為存在生殖隔離。


按照現代生物學界最常用的「界門綱目科屬種」七分法,人類屬於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類人猿亞目—人科—人屬—智人種。現存與人類關係最親密的靈長類動物就是類人猿亞目生物,分為長臂猿、紅毛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四大類人猿。猿和猴的最大區別就是體型更大,沒有尾巴。與人類血緣最近的類人猿黑猩猩生活在非洲,而非洲也同樣發現有種類最多和最古老的古人類化石。


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人科動物是距今大約550萬年前生活在非洲的南方古猿,南方古猿因最早發現於非洲南部而得名。東非衣索比亞的國寶化石「露西」是目前保存較完整的成年南方古猿化石,號稱「人類祖母」。雖然被劃為人科動物,但是復原之後,就會發現它們分明還是尖嘴猴腮、渾身長毛的猩猩,就連腦容量也和黑猩猩相仿;唯一不同的是,南方古猿已經脫離森林走向草原生活。這一舉動,是人和猩猩分化的重要標誌,古人類學家認為這群離開森林的猿類最終成為人類的祖先,而繼續留在森林裡的古猿則進化成了猩猩科。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人類祖先離開森林?是因為森林資源的枯竭,還是因為同種競爭的失敗?對比猩猩的祖先,人類的祖先是森林競爭中的失敗者,當他們走向草原,面對他們所不熟悉的自然環境,尤其是面對擁有尖牙利爪、力量速度數倍於人類的大型貓科和犬科動物時,這過程必然是十分悲壯慘烈的,這時候一種很大的演化可能性是,人類將進化成一種半猿半犬或半猿半貓體型的動物,如狒狒。狒狒(包括山魈)是所有猴類中唯一適應叢林外生活的,是體型最大的猴科動物,它們長著一副像狗一樣的裸露的口鼻,奔跑速度最快可達每小時56公里,能像野犬一樣捕殺動物,又尖又長的獠牙讓獅子都懼三分,公狒狒英勇好鬥,甚至敢與花豹和母獅單挑,是靈長類走出叢林後成功演化的典範。


然而人類祖先南方古猿走了一條和狒狒完全不同的演化路線——使用工具。猿猴在樹上時,手忙著攀爬和進食,當在地上行走或坐下時,就可以使用工具,如狒狒就經常用石頭獵取蠍子為食。南方古猿則更進一步,他們通過直立行走,解放了雙手,使用天然工具來捕捉小動物,人類由此進入始石器時代。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是從猿到人的重要一步,儘管這最初的一步不是十分奏效,事實也證明,南方古猿的狩獵技術不敢恭維,從洞穴積存可知,他們很大程度上是扮演食用其他肉食動物殘餘腐肉的清道夫角色;但是腳的直立和手的進化影響到大腦的開發,使人類最終完成從使用天然工具到製作工具的進步,從此人類遠遠超過了自己的旁系親屬猩猩和狒狒,成了自然界的征服者,世界萬物之靈長。

二 直立人


約200萬年前,從能人的後裔中演化出新的人種——直立人。直立人屬於晚期猿人,他們比能人更具備人的特徵,從他的名字中便可知道。雖然南方古猿和能人都已經能夠直立行走,但是他們走起路來就像剛剛學走路的孩子一樣,搖搖晃晃,重心不穩。這是因為他們和其他靈長類動物一樣都是上肢比下肢發達,而直立人下肢骨骼明顯比上肢粗碩,關節韌帶牢固,大腿肌肉發達,已經和人基本無異。直立人的腳也已經完全進化成現代人的形狀,與手的形態迥然不同,完全為行走而生。雖然直立人的頭顱還是猿的模樣,但是其大腦左右兩半球出現了不對稱性,腦容量(900~1200毫升)接近現代人的大小(1300~1600毫升)。



全球史下看中國:古人類的演化和遷移



兩足行走和大腦發展讓他們更好地使用雙手並進行發明創造。在非洲直立人被稱為匠人,他們發展出比能人奧杜韋石器文化更發達的阿舍利石器文化,阿舍利石器先用硬錘打擊,再使用骨頭和硬木等軟錘來加工,從而製造出更規整刃沿兒的手斧,被稱為阿舍利型手斧。這種手斧沒有斧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斧頭,卻是人類第一種標準化生產的工具,它既可用來切削東西、挖掘塊根、攻擊野獸,也是一種製造工具的工具。除手斧外,直立人還通過森林火災採集天然火種,並用木炭和動物糞便作為燃料保存火種,火增強了人類抵禦野獸的能力,讓人類掌握了燒烤這項最早的烹飪技術,使食物更美味營養且易於咀嚼和消化。火帶來光明和溫暖,方便人類在夜晚和黑暗處活動,幫助人類度過漫長的冰河時期,並能夠到寒冷地區生存,大大擴大了人類的活動範圍。

技術和體質的改進,讓直立人展現出強大的種內競爭力,他們和能人展開了全方位的競爭,能人最終不敵而全面潰敗,約100萬年前,能找到的南方古猿和能人的蹤跡只剩下遺骸了。為何直立人的出現會導致其他同屬人科動物的滅絕?這是因為動物之間來自種內的鬥爭往往要比種外的鬥爭更殘酷,直立人和其他人科動物生存方式相同,直立人的興起必定導致能人和南方古猿生存空間受到壓迫,正好比同行業、同類商品競爭一樣,最終導致能人和南方古猿的滅亡。


隨著直立人數量的增加,採集和狩獵資源的枯竭,直立人開始向各地遷移尋找食物。數萬年後,人類第一次走出非洲,進入與非洲相連的西亞地區,現已知最古老的非洲以外的古人類化石就是大約170萬年前西亞喬治亞境內的喬治亞人化石;到100萬年前直立人已經出現在歐洲,被稱為先驅人;距今約70萬~50萬年前,直立人已經擴散到當時和東南亞陸地相連的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同樣在中國最早發現的一批古人類,如雲南元謀人、陝西藍田人和北京猿人,也都同屬直立人種。


到此亞非歐三洲都有了古人類的蹤影,那麼現存人類是否就是從這些各地直立人進化來的呢?「人類多地區進化說」認為:200萬年前,直立人從非洲擴展到世界其他大陸以後分別獨立演化為現代的非洲人、亞洲人、大洋洲人和歐洲人。


在演化論提出之前,相信沒有人會認為亞洲人和直立人的關係會比亞洲人和歐洲人關係更近,因為他們的生理差別一目了然;演化論提出後,人們開始認為各地猿人分別進化成了現代人。可以說,這又是將隨機的「演化」稱為從低級到高級「進化」的誤導。

正如前文所說,演化不是進化成人,人類不是目標,遺傳基因突變是隨機的,分化越早,差別就會越大。正好比甲乙兩兄弟分開後,他們後代的體質差別會越來越大,不會出現甲的後代不像甲,反而和乙的後代越長越像的現象。現存四大人種的生理特徵高度相似,只是膚色、發色有稍微差別,黃種人內部的血型各不相同,但是這些不同血型都可以在黑人和白人身上找到,同血型就可互相輸血,但是現代人絕對不能和直立人互相輸血。直立人還不會說話,約7萬年前從現存人種最早分化出去的科伊桑人學習語言時還有發音障礙,但是四大人種完全可以互相學習語言,這些都證明四大人種的親緣關係,遠大於各地直立人。從繁殖角度上講,親緣性較高的馬和驢交配產下的騾子基本沒有生殖能力,同種的印度獅和非洲獅雜交的後代連行走都很困難;亞洲直立人早在170萬年前就和非洲直立人分化。如果東亞人這麼早就開始獨立演化,那麼如此長時間差異會導致今日東亞人和歐洲人、非洲人之間繁殖後代、相互輸血的困難。以基因突變的隨機性,各地直立人能一致突變出只是膚色、發色不同,還能順利繁殖後代、互相學習語言的現代人類,在演化論的概率中是完全不存在的,目前科學家已通過DNA檢測方法證明全人類都是非洲智人的後代。


三 智人、狩獵時代和氏族社會


「智人」的全稱是「智慧的人」,從名稱就可知道智人比直立人擁有更高的智慧,這是人類進化的最後一個物種,現存的人類都屬於智人種。海德堡人被認為是智人的祖先,他們在大約70萬年前從非洲直立人——匠人演化而來,主要分布在非洲和歐洲;與同時期的北京猿人相比,海德堡人已經基本退去體毛,他們的大腦容量達1100~1400毫升,遠高於直立人(900~1200毫升),更高的智慧讓他們能夠製作更先進的工具。海德堡人成功為工具安裝木柄,製成人類最早的長柄工具——矛。已知最早的矛出土於50萬年前的南非,是由木柄和鋒利石刃組成的原始武器。矛除了加長攻擊距離外,還可以投射,有利於獵殺獵物,是人類工具的巨大進步。


在距今70萬~55萬年前,非洲海德堡人分化為南北兩支:南方海德堡人留在非洲演化出羅德西亞人等新種;北部海德堡人在距今47.3萬至38.1萬年前一支進入西亞和歐洲後演化為尼安德特人,另一支到達東亞和北亞後成為丹尼索瓦人。



全球史下看中國:古人類的演化和遷移


尼安德特人,圖源網路。



尼安德特人因發現於歐洲德國尼安德特河谷而得名,由於以洞穴為居,所以又叫穴居人,他們的遺迹遍布整個歐洲和西亞。尼安德特人已經會說話,他們懂得使用粗製的骨針縫製衣服以禦寒,用動物骨牙串成垂飾,用赤鐵礦和氧化錳染色創造藝術品,用水晶製造奢侈品,還是最早懂得埋葬死者的人。他們創造出比直立人阿舍利文化更高級的莫斯特文化,典型特徵是使用修理石核技術。修理後的石核打下的石片不需加工就可當作工具使用,大大提高了石器製作效率,這標誌著舊石器中期階段的開始。尼安德特人除住洞穴外,還懂得建造棚屋,屋內有人工取火的痕迹,從利用自然火保存火種,到學會人工取火是人類智慧的一大飛躍,要知道直到今天非洲俾格米人、印度安達曼人仍然不會人工取火。尼安德特人的腦容量平均在1250~1750毫升,甚至比現代人腦容量(1300~1600毫升)還大,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比現代人更聰明,因為他們腦容量主要體現在視覺領域,而不是和智能領域相關的腦前額葉部分。


丹尼索瓦人因在西伯利亞南部阿爾泰山脈的丹尼索瓦洞發現而得名,在中國發現的早期智人如陝西大荔人、遼寧金牛山人、山西許家窯人和丁村人、廣東馬壩人都屬於丹尼索瓦人類型;更準確地說,來自非洲的海德堡人是路經中國到達西伯利亞丹尼索瓦洞穴的,這些抵達中國的早期智人和之前直立人有無混血由於化石稀少不得而知。


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等海德堡人的後代都被稱為早期智人,又稱為古人。在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挺進歐亞的同時,留在非洲的海德堡人的後代則演化成晚期智人,晚期智人也稱現代智人,又叫作新人,從解剖結構上說,他們包括現代人類,其體質已經和現代人沒有太大區別,目前已知世界上年代最為久遠的晚期智人遺存是在東非衣索比亞南部奧莫河谷發現的距今約20萬年的人類化石。


晚期智人創造了舊石器晚期文化,開始的標誌是出土的標準石器和第一件保存完好的首飾(鴕鳥蛋殼做的珠子項鏈)。從能人出現開始製造最早的石器工具開始,人類進入了舊石器時代,在早期長達200多萬年的時間裡,人類工具改進是十分緩慢的,工具改進是伴隨人類體質進化發生的。由於早期人類體質和工具的落後,導致狩獵能力有限,人類依然以採集為最主要的食物來源,那時候不存在狩獵和採集的社會分工,同在地上生活的狒狒一樣,男人和女人都主要以採集為生;當時人類社會主要分工和其他靈長類相似,女子負責採集和養育後代,男子除採集外,還負責保衛族群、制定遷移路線、尋找並搶佔新的採集點,必要時也進行狩獵活動。和所有雌性靈長類動物一樣,女人也並非採集主力,除了因為沒有體力優勢外,在原始社會時期,女性的生育率極高,青壯年的女性大多時候都處於懷孕狀態,她們需要雄性提供食物和保護。


到了晚期智人階段,人類智商有了新的飛躍,從此人類技術不再和體質掛鉤,人類歷史由此進入全新階段。這時期人們懂得用易於成形的骨頭製作魚鉤、骨針等骨器,還用猛獁象的長牙和肋骨搭成屋架,然後蓋上猛獁皮建成猛獁象小屋。石器製作技術有了新的發展,用第二次加工製成石葉製作的工具佔了很大的比例,有柄的複合工具和武器大量出現,磨製石器的方法也在這時出現,此外還出現了魚叉、標槍、梭鏢投擲器、投矛器、弓箭等新工具,以及用來結網、做釣魚線和陷阱的繩子,還成功馴化狗用來狩獵。隨著狩獵工具的改進,不但能捕捉小動物,還能組織起大規模的狩獵團體,捕殺猛獁、犀牛、野牛、野豬等肉多而危險的動物,狩獵時代到來了。


傳統意義上所認為的從事採集的收穫必然大於狩獵的觀點是片面的,現代農業在單位面積生產遠超過畜牧業,但是原始社會採集相比狩獵則沒有這種優勢,因為人類畢竟不像食草動物一樣可以只靠草和葉子為生,分散的果實採集點往往還比不上一個大獵物所能提供的食物多。事實上在採集能提供更多更穩定食物的時候,無論男女都不會冒著餓肚子和受傷的風險跑去狩獵,但一個地區採集資源是有限的,所以當人口達到採集上限的時候,要獲得更多更有營養的食物就必須狩獵,尤其在採集資源相對較少的草原、沙漠和冰原地區更是如此,今天生活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就是完全靠狩獵為生,「愛斯基摩」一詞即「吃生肉的人」的意思。狩獵比採集更能增強人類組織配合性,大大加強人類的遷移能力,讓人類能走出森林,穿越草原。狩獵讓猿猴演化成人類,那些留在森林以採集為生的靈長類到現在仍是猿猴,人類從採集資源豐富的森林走向需要狩獵的草原,退化了原來更適合爬樹採集的猿猴特徵,演化出奔跑的雙腳和製造使用工具的雙手,就是為了更好地進行狩獵。狩獵引領人類演化的方向,不僅是人類演化,整箇舊石器時代人類最重要的技術革命大都是狩獵工具的更新。


隨著人類工具的不斷改進,男子的狩獵技巧不斷提高,到舊石器時代晚期,狩獵經濟逐漸佔據主導地位。據估計,約100萬年前在以採集為主的時代,猿人的數量還只有12萬左右,而隨著人類狩獵技術的提高,能夠提供更多的食物,導致人類數量相應增加,到距今1萬年前,以狩獵為主的人類的數量已上升到500多萬,增長40多倍。狩獵能帶來營養豐富的食物,古代強壯的男人大多去狩獵,而把資源有限、比較安全的採集工作留給老弱婦孺,原始社會成年男人狩獵、老弱婦孺採集的分工開始形成。


在晚期智人階段,人類出現第一個有規範的社會組織形式—氏族。在氏族中實行外婚制,禁止所有成員間的通婚,本氏族的同輩分男女只能與另一氏族同輩分男女互為婚配對象,氏族間通過婚姻聯盟形成部落,部落實行內婚制,就是不同氏族的男女婚配只能在部落內部的氏族進行,從而鞏固了部落聯盟的統一。各氏族按照人類社會血緣組織關係可分為父系氏族和母系氏族兩大類,父系氏族是由同一個祖父的男性後代吸收外來女性組成,母系氏族則是由同一個祖母的女性後代吸收外來男性組成。


母系氏族的婚配形式主要為多夫多妻制的普那路亞家庭,是由若干旁系或血統較遠的一群姐妹,與其他集團的一群男子互相集體通婚,實現共夫共妻,此後這些女子間不再互稱姐妹,男子間不再互稱兄弟,而改稱普那路亞(夏威夷語,意為親密的夥伴)。實行多夫多妻的主要原因可能和古代社會人口增長率有關,據統計,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口增長類型的特點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極低的增長率,據估計,原始社會新生兒的死亡率高達50%,舊石器時代人口百年增長率不超過1.5‰。新生人口數量在原始社會是關係到社群能否延續的根本大事,而原始人的平均年齡在20~30歲,生命的短促使婦女的可育時間大為縮減,多夫多妻保證不會因為個別男性的不育而引起其配偶女性的不孕,讓每個女性都儘可能快地懷上後代。


多夫多妻制不僅見於母系社會,在原始父系氏族中同樣也存在多夫多妻制,與人類血緣最親近的動物黑猩猩就是典型的父系多夫多妻制社會,雌性黑猩猩在發情期內幾乎與所有成年雄性黑猩猩都有交配行為,導致「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現象。但是黑猩猩社群實行雌性外嫁制,雄性黑猩猩自始至終都居留在本社群內,而雌性黑猩猩在成年後會到其他黑猩猩社群中生活。所以,一個黑猩猩社群是由存在密切親緣關係的雄性吸收外來雌性組成的父系社會。不只是黑猩猩,如野驢、野馬和多數靈長類等群居動物,也只吸收外來的雌性,本群出生的雌性剛成年,就會離開種群,從而形成以雄性親屬為主體的父系多夫多妻社會。


對比多夫多妻,一夫多妻和一夫一妻的偶婚制在人類的父系社會中更加普遍。傳統認為農業的出現導致父系社會和偶婚制出現的觀點是錯誤的。許多母系社會如中國的摩梭人,男性也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照樣沒轉變為父系社會。據1969年人類學家哈賴德研究表明,已知大部分的原始部落都是父系社會,母系原始部落不超過15%,現存許多採集、狩獵原始社會都實行偶婚制,如北極愛斯基摩人、南部非洲霍屯督人、斯里蘭卡的維達人,連不會生火的非洲俾格米人以及生火、穿衣都不會的印度安達曼人也是實行一夫一妻的偶婚制。不僅是人類,在動物中長臂猿是一夫一妻型社會,大猩猩是父系一夫多妻型社會,約有九成的鳥類、狼等都是一夫一妻制,可見父系社會和偶婚制與人類文明發展程度沒有必然聯繫。


目前科學家通過對人類DNA研究發現,世界上幾乎所有民族,包括現存的原始社會,母系成分都比父系複雜。各民族父系祖先來源較為穩定一致,而母系祖先則來自四面八方,人種遷移也更多隨父系擴張而不是母系;正好和父系社會通婚為女子外嫁,一個地方男性來源都是本族男性,而女性來源則來自各地相適應。這意味著人類社會可能一直以吸收外來女性的父系社會為主體,而母系社會應該為父系社會的補充。


作品簡介



全球史下看中國:古人類的演化和遷移


《全球史下看中國 第一卷:上古時代》,翁啟宇 著,譯林出版社 ,2016.9



這是一部記錄遙遠上古文明的歷史著作,揭示著人類最根本的問題:生存與發展。


在物競天擇的上古時代,人類何以在萬物競爭中生存下來,並一步步成為地球的主宰?人類如何從野蠻逐步走向文明?當四大古國相繼崛起,人類文明已到達頂峰還是剛剛起步?在人類不斷膨脹的慾望下,文明又將何去何從?


古人類的演化、文明的起源、原始社會的發展與四大文明古國的興衰,恢弘的歷史畫卷該從何看起?上古政權的更替,古人類的經濟貿易,文化的交流傳播,上古匠人創造的奇蹟……本書另闢蹊徑,以時間為軸線,以平行敘述的方式,對世界史和中國史展開層層推演,爬梳歷史的細節,理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再現全球大視野下中華文明的走向,重新審視人類文明史和中華文明史,思考人類文明走向。


(本文系騰訊文化簽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文化 的精彩文章:

家庭調解類電視節目正淪為黃色新聞產地
閻連科:中國有非常多的好作家和作品
鄧文初:起源神話是歷史研究的「學術公敵」
考希克·巴蘇:官僚社會學
路內:中國所有的荒誕和精彩都存在於日常之中

TAG:騰訊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韓國人看中國:中國的4種特殊娛樂文化
韓國人看中國神奇的代駕文化!
韓國人看中國:中國節日中的諧音文化
韓國人看中國:別具一格的旗袍文化
看中國女人演繹絕色中國
韓國人看中國神奇的臭豆腐
韓國人看中國:中國的特色節日活動
韓國人看中國神奇的KFC
全球十大航母:看看中國的最新排名
舌尖上的世界 各國美食國旗欣賞,看看中國的
「百名外國人看中國」俄頂尖科學家: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成功的關鍵
從「大漠史觀」看中國歷史發展及周邊民族變遷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舊中國來遊歷的外國人怎麼看中國龍
中國製造巔峰代表揭秘:全世界都看看中國力量
女神年代秀,看中國人的審美變化
趙世瑜:從晉祠看中國文化中禮與俗的分合
世界航母:看看中國的最新排名
從《水滸傳》里的極品美女,看中國古人的女性美標準
看中國最牛的鐵路,在世界鐵路建設史上,被譽為中國人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