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如何出帖?

如何出帖?

出帖就是走出法帖,塑造自我風格。學書的必經之路是臨帖,當你熟臨法帖、把握了法帖特點,能夠運用自如、自由書寫並具備了一定的功力後,再進一步向前走就是走出法帖,努力塑自己的書法風格。這一步路,對每一個人都十分重要,但又是最難的,很多人花去數年、數十年,甚至傾其一生臨習法帖,以至寫某家法帖達到亂真的程度,但依然籠罩在某家、某帖的影子下,沒能形成自己的面目。

出帖是一個學書者走向成功的關鍵一步,要走好這一步,應注意把握好以下三點:

一、廣泛取捨,有機融合

廣泛不是泛濫,而是在心中要有個大致的範圍,在學習、研究中逐步探索、形成自己的風格。比如你是學王羲之的,當楷書臨習熟練後不妨臨習王的行書、草書,臨習一下張芝、顏魯公的草書,從中尋找一些規律出來。因為王羲之學的是張芝,顏魯公學的是王羲之,可謂一脈相承。在學王的路子上王鐸是一個極好的樣板,不妨作以研究借鑒。王鐸一生都在吃「二王」法帖,到老不棄,雖無精良的版本作參照,但他憑藉過人的天賦達到常人難以企及的境界。王鐸花的工夫著重在《聖教序》上,《蘭亭序》相對少些,在創作上顯現出來的痕迹也較少,確切點說,他是以《聖教序》寫《蘭亭序》,他所臨寫的《蘭亭序》或者手札、或者小幅作品,都是用《聖教序》筆法。

如何出帖?

圖/王鐸臨《蘭亭序》

依我見,王鐸之所以把主要精力花在《聖教序》上,是因為《聖教序》畢竟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倡導下,集王字集出來而刻於石、相對接近原作的緣故,而《蘭亭序》只不過是唐人的幾種摹本,壓根看不到原生態的樣式。王鐸書風的形成,是以集王字《聖教序》為基本,又學習並糅合了顏、米、黃的書法而形成的。如果把這些成分劃個比例,大約是王羲之佔六分,顏真卿佔二分,米、黃各佔一分。他抽取了顏字的氣勢雄渾、大氣磅礴以變「二王」的秀逸為厚重,借鑒了些米芾風檣陣馬的用筆方法以增加自己創作的蒼茫有力,又吸收了黃庭堅在字勢間的分割方法,打破絕對平衡狀態,將某個字的筆畫伸長到另一字的空白處,加上字的大小,欹側和開合等多種變化,更顯得神鬼莫測。

從王鐸的出帖出風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啟示:他所學所臨所用,多是「二王」一脈,顏真卿、米芾皆是學王而出的;他的聰明之處在於,研究並改變了極力開張的黃庭堅草書用筆,又不限於一帖、一筆、糅合運用,從而塑造出清初以來最大成功者的王鐸書風。

如何出帖?

二、要注意不能生搬硬套

借鑒不是照搬,糅合不是雜用,變化不是拼湊,要在細微處多加研究。我前一段時間看見一個人(名字記不得了),他學弘一法師,作品一看就是弘一的基底,不同的是,他一改弘一法師的圓筆為方筆,將字形稍加調整,從而形成似弘一又非弘一、既顯空靈又見率意的風格,頗為有趣。抑或這是他一時風格,以後不知如何再變,但在幾千年後的當今書法創作中,能有如此的小聰明式變化亦難能可貴。而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人所謂的風格,或是篆書一字、隸書幾字,或是行書幾字、草書幾字、甚至楷書幾字,活像蘿蔔、甜米、韭菜、苦瓜、大蔥段一碟子盛來,不知是個什麼味道的菜。篆書與隸書相距較近,明清以來有不少書家將此二者糅合一起,不乏成功的先例,但如果在此中再加上行、楷、草書、恐怕就不成體統了。

如何出帖?

三、要注意變化

有人寫漢簡,一味地強調長垂,滿紙馬尾巴;有人寫行草,到處是長豎,左右都在一個地方用同一筆勢或同樣線條,而且寫法一樣;在一篇作品中,同一個字的寫法都一模一樣等等,都是不夠成熟的表現,是理解膚淺的結果。所以要有變化,一篇作品中,長筆畫不宜多,偶爾一兩處足矣。且記在左右同一位置上皆寫同樣的筆畫、表現同樣的筆勢,「並筆」者「病筆」也。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如何入帖,何時出帖?
書法學習:如何入帖,如何出帖?
如何出帖?臨帖離創作到底有多遠?
入帖與出帖——書法人必須經過的兩個階段!
學好這8條,你基本能出帖了!
出帖的三種訓練方法
胡抗美:出帖的三種訓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