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在威尼斯雙年展上做了一片瓦牆,展出時很多外國人一感動就蹲在那兒不走了……

他在威尼斯雙年展上做了一片瓦牆,展出時很多外國人一感動就蹲在那兒不走了……

他在威尼斯雙年展上做了一片瓦牆,展出時很多外國人一感動就蹲在那兒不走了……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攝影:曾翰)

多年前,我常路過一片新造的建築,一色白外牆,造型也只是最簡單的方正形狀,在周圍一片如童話般色彩豐富、造型各異的「仿歐」建築群里,簡陋得不忍多看。可是路過次數多了,竟漸漸覺得美,反而周圍的建築群越覺得俗不可耐——多年後,大城市裡開始流行「北歐風」,推崇的「簡潔美」倒一如多年前的那片建築。


在城市化的進程中,中國的大小城市都越來越像。我相信,這其實也困擾著很多中國人:「我小時候的家鄉去哪裡了?」當我讀到王澍先生所著建築文化散文隨筆集《造房子》一書,真有如醍醐灌頂、心中謎團豁然開朗。


2012年,王澍先生獲得了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獎。那時候,國內許多人都還不認識他,只有一些媒體做了些報道。我讀過幾篇,對他設計的房子印象頗深,總之不太像時下的房子,簡潔,又別有意趣。那時無法與王先生「對話」,問問他設計這些房子的初衷,如今這本《造房子》解答了當年的疑惑。

他在威尼斯雙年展上做了一片瓦牆,展出時很多外國人一感動就蹲在那兒不走了……


王澍在書里以他做過的中國美院象山校區、寧波博物館和寧波美術館為主要案例,闡述了他建築這些房屋的構想、步驟以及他的建築理念。「我的家鄉去哪裡了」,這個疑問可能要如王先生那樣從中國傳統里深入地思考。讓我們身而為中國人的那些傳統,在近百年來的現代化進程中一再被捨棄、被壓抑,我們身處的建築和我們採用的生活方式正在讓我們遠離自己。王先生說:「我們畢竟是中國人,我們的目的並不是要把中國建設成美國。」


他開出的「藥方」,是立足中國的傳統中去「重建一種當代中國的本土建築學」,要讓中國自身「生長」出來的工匠傳統、手工建造傳統與現代建造技術結合,成長為新的「傳統」。


我以為,這才是讓傳統文化在現代活過來的方式。不光是建築,在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傳統如何活在當下都是困擾我們的大問題,那些精巧的百工技藝、那些美妙的田歌舞蹈都漸漸活在博物館紀念館,或在幾個傳承人身上苟延殘喘。如果我們這一代人沒有繼承它們,下一代人就已經無從繼承;可要讓它們得以繼承下來,沒有一種有生命力的方式讓它們自己「活」下來,也只能是多喘幾口氣而已。

他在威尼斯雙年展上做了一片瓦牆,展出時很多外國人一感動就蹲在那兒不走了……


幸而,王澍先生在他的領域裡做了成功的嘗試。他在中國美院象山校區的建設當中向當地工匠學習傳統的「瓦爿」技術,但時代已經沒有機會給現在的工匠繼續使用這種技藝了。王澍帶領一支工匠隊伍反覆試驗,才在象山校區大規模地建造這種他成為「厚牆厚頂」的系統。這個工藝的優點在於做法簡單、造價低廉,還能有效減少空調使用,是集合了當地天時地利人和的建築方式。「我把這種做法稱為和『時間』的交易,這組建築剛一完成,就已經包含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歷史時間……」他在書中這樣寫道。


我們總是說城市化,但是很少有人告訴我們,適合中國人的城市化是什麼樣子的。或許我們自己也在此間苦苦思索、孜孜探尋,而忘了中國的「城市化」一直就隱在身邊,就在我們的文化里。王澍常年定居杭州,閑暇時愛和妻子去西湖喝茶,他說這個湖就代表著「中國整個城市建築文化的最基本內涵:與自然在一起。」


向自然學習,王澍認為這是我們自己文化中的傳統。中國傳統建築尤其是園林建築,都是遵循著這個思考方式來運作的。而要讓傳統活在當下,他認為「最後還是要落實到日常的『情趣』二字」。


我們小時候都背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種悠然的日常情趣隨著經濟的大發展而逐漸被我們悄悄關在書本里。情趣也包含著審美,這是很多成年人的弱項。王澍愛看山水圖,《造房子》書里有不少他所喜愛的山水佳作,他在山水中見自然、見天地、見人,而作為讀者的我,卻覺得與眼前的山水圖隔著重重的迷霧,我知道這是小時候缺的美術課造成的遺憾。

情趣,還是王澍先生在大雨天里看著院子里的雨水順著屋檐沿淌而下,在天井裡的溝渠流出院外,不計時間的凝視;情趣,還是王澍先生在畫設計圖的間隙,鋪開筆墨臨習鍾繇的《宣示表》——這些,如今的普通中國人,還有多少能悠然自得地做到呢?或許,在缺失多年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而開始重拾過去的傳統,但傳統在一度「僵死」之後,我們還能努力打撈回多少呢?

他在威尼斯雙年展上做了一片瓦牆,展出時很多外國人一感動就蹲在那兒不走了……


他在威尼斯雙年展上做了一片瓦牆,展出時很多外國人一感動就蹲在那兒不走了……


王澍 瓦園


《造房子》一書中說,王澍帶著助手在威尼斯雙年展上做了一片瓦牆。展出時很多外國人都「一感動就蹲在那兒不走了」,而很多中國人看了一眼掉頭就走了。他感慨,這已不是簡單的傳統和現代化問題,「在發展當中,我們恐怕缺失了一些很重要的東西」。


我們或許能在王澍先生的中國美院象山校區、寧波博物館的案例中尋到一些答案。還好,我們還有王澍這樣的老師們在傳道授業解惑。


本文原名:為建築,尋找丟失的中國傳統


作者:朱朱

他在威尼斯雙年展上做了一片瓦牆,展出時很多外國人一感動就蹲在那兒不走了……



《造房子》


王澍 著


浦睿文化/ 湖南美術出版社


本書是世界建築最高獎普利茲克獎得主、著名建築大師王澍的建築文化隨筆集。


10篇建築文化隨筆——從宋代山水畫的意境,到明清園林的審美情趣,作者深入剖析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更以建築的角度,從中探尋傳統文化、東方哲學的美學價值。


4篇建築作品歷程書寫——王澍的著名建築作品包括中國美院象山校區、寧波美術館等,在本書中,從設計開端、建造過程,直至建成後續,作者用深入淺出的語言,還原這些作品的誕生歷程。從中,我們看到的是作者對於「好的建築」以及「如何做出重返傳統的當代建築」的深入思考。


6篇散文隨筆+1篇對談——作者漫談個人經歷、社會與人生,更觸及當下人關心的居住空間等話題,大師的成長曆程和人文情懷一覽無遺。


本書從建築出發,卻不止於建築,更是一本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當代性的著作。傳統文化的當代性一直是這些年學界反覆思索和討論的重要課題,王澍以自己的學術素養,以及營造經驗,構建出獨特的關於東方美學的審美體系,也給出傳統文化進入當代的路徑,這對於當下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浦睿文化 的精彩文章:

戀愛與做夢是這個世界頭等重要的兩件事
宮崎駿眼中的怪獸——高畑勛的看畫手記
楊林青:設計書籍,就是在做一個建築
天使和魔鬼,都藏在細節里

TAG:浦睿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成都寬窄巷"呼吸瓦牆"瓦磚牆被塗鴉(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