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印度GDP即將超過法國 「印度世紀」還有多遠?

印度GDP即將超過法國 「印度世紀」還有多遠?

從10月中旬開始,世界各大經濟體的三季度增長數據陸續公開,印度以超過7%的數據傲視群雄。這與年初經濟學家「印度將成為2016年唯一增長超7%的主要經濟體」的預測相同。「海外探客」想起印度總理莫迪在今年9月訪美「橫掃矽谷」時的宣言:「我相信21世紀一定是印度的世紀!」作為政客,需要鼓舞國民士氣,放一些猛料也屬正常。不過探客認為,21世紀幾乎不可能成為「印度的世紀」。如果從印度人佔據了矽谷很多公司領導層職位上看,稱之為「印度人的世紀」或許還有一點牽強的理由。

印度GDP即將超過法國 「印度世紀」還有多遠?

所謂「XX國世紀」的說法,都是以西方的體系為參照。譬如,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世紀」,因為大英帝國的國勢在19世紀中期達到極盛,殖民地遍布全球,統治面積超過3000萬平方公里,成為一個真正的「日不落帝國」。在當時的國際舞台上,大英帝國風頭無二,是海洋上的霸主,英國的海軍實力超越了所有對手的總和,成為國際貿易體系的制定者與國際事務的主導者。而這個屬於不列顛的世紀,其實經過很長時間的醞釀。探客認為,如果1588年英格蘭艦隊沒有擊潰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如果英國沒有在1763年「七年戰爭」之後從法國手裡奪走加拿大,如果1805年英國沒有在特拉法加海戰中擊敗法國,如果英國沒有在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中獲勝,是不可能有「不列顛世紀」這一名詞的。

在西方話語體系中,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不過美國得到這個「桂冠」的背後是付出了慘重代價。事實上,直到20世紀的最初20年,世界依然籠罩在大英帝國的夕陽餘暉之中。「大英帝國」再將整整一代年輕人送上戰場後,終於戰勝了德意志第二帝國,並且依據「贏者通吃」的規則,攫取了德國的殖民地和種種特權,「大英帝國」控制的領土面積覆蓋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土地,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都成了「大英帝國」的子民,包括印度,那時英國的國王兼任印度皇帝,而英國派駐印度的總督同時也行使「副皇帝」的職權。不過「大英帝國」儘管貌似鮮花著錦,烈火烹油,還一度將美國排除出歐洲事務之外,其實已經是迴光返照。探客接受這個觀點,即一戰的結果是歐洲列強的自我削弱,是一個兩敗俱傷的結局,英國也只是「殘勝」而已,很多有識之士都發現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前景:德國會再次武裝和強大,而報復來得會更加猛烈,「大英帝國」實際上只剩了外面的架子,如同田地里的稻草人。

英國的綏靖與妥協乃至自取其辱,並未有效阻擋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快速崛起。具體過程探客不再贅述,總之,當「大英帝國」為了獲取寶貴的資源與援助而用領土與美國交換軍艦時,王冠已經易主。後來,「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紛紛獨立,也不過是在料理後事。美國接過了王冠,同時也承受了重量。從「馬歇爾計劃」到「古巴導彈危機」,從參加「韓戰」「越戰」到支援阿富汗抵抗者對付蘇聯,從「星球大戰計劃」到控制國際油價扼住蘇聯的脖頸,從「和平演變」到取得冷戰勝利,最終用伊拉克戰爭與空襲南聯盟證明唯一超級大國的耀眼光芒,美國足足用了80年時間才奠定「美國世紀」的牢固基礎。

縱觀曾經確立王者地位的國家,探客都發現了這樣一個共同點:在關鍵時刻能夠利用先進科技和大批資源支持戰爭,最終憑藉超強的經濟實力確立國際規則,迫使對手崩潰。在西方的認知中,「修昔底德陷阱」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的不利於自身的國際秩序,而國際秩序的制定者往往是現存大國,這樣新興大國與現存大國往往會通過戰爭來一決雌雄。西方認為英國與美國的和平交棒是由於兩國都是民主國家,探客認為,這種論調其實忽略了一個重要背景:法西斯德國發動了二戰,同時蘇聯迅猛崛起。英美的權力轉移,發生在一個特殊的時代,不具有代表性。至於美蘇爭霸的結果,連美國人都沒有想到蘇聯的命運會戛然而止,這或許是幸運。

印度GDP即將超過法國 「印度世紀」還有多遠?

探客講了這麼多,其實還是要回到主題,即印度如果想將21世紀變成「印度的世紀」,勢必要與美國發生衝突。因為一個世紀屬於一個國家,本身就具有排他性,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不把老國王弄垮,新國王沒法登基。當然,如今印度以7.9%的GDP增速領跑全世界,這個數據相當明亮,因此很多西方媒體已經不再滿足於炒作「龍象之爭」,而是吹捧「印度的世紀」。西方的讚譽,往往是捧殺。印度的實際情況到底怎樣?

實話實說,如今印度的確有成為「全球經濟增長引擎」的希望。印度的潛力十分巨大。印度「掌舵人」莫迪2014年上台後,制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成為世界製造中心。莫迪增加了國防與基礎建設開支,同時實行低利率政策以促進消費需求的增長。印度的人口結構呈橄欖形,比較合理,青壯年占多數,而且人口增長率較高,預計在10年內就將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有充足的「人口紅利」可以揮霍。印度的耕地面積位居世界第一,而且災害較少,屬於種點啥都有收成,如果好好經營的話,不僅不會有饑饉,還能大批出口糧食。

印度GDP即將超過法國 「印度世紀」還有多遠?

莫迪的「印度製造」計劃,並非空中樓閣,而是有堅實的基礎。如果發展順利,印度將成為高低端通吃的大國。印度的製造業比重將從目前佔印度GDP的15%提升到25%,這一點並非難事,因為印度產業工人每小時的工資只有1美元,紡織品、服裝鞋襪類產業都擁有巨大的增長空間。而且,印度在IT、生物製藥、化學、通訊等領域的優勢比較明顯,具有十分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印度的國際談判能力也在顯著提升,印度網路人口如今超過了美國,以3.75億人成為全球第二,智能手機用戶超過1億。從人才培養上看,印度早在處理「千年蟲」問題時就已成為「世界辦公室」,2014年在獲得美國工作簽證的計算機人才里,印度籍佔了86%。印度當年所擔憂的人才外流現象,在如今已經成為人口紅利,而且這個紅利可能會維持數十年。這為本土優質高科技企業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從經濟實力上看,印度更是底氣十足,幾年前英國由於印度拒絕選擇其「颱風戰機」而惱羞成怒,威脅印度要取消援助,時任印度總理辛格直接下了逐客令。根據IMF數據,印度2015年名義GDP約為2.18萬億美元,超過巴西和義大利,預計2017年將超過法國升至全球第6。而且如果維持7%以上的增長速度,在10年內GDP將翻一番,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

當然印度國內的問題一大堆。商業信心指數、銀行信用等長期疲軟,印度的銀行壞賬率創下了15年以來的新高,產能利用率處於低位,私人投資不振。印度的種姓制度造成的不公、國內各邦之間的分裂、教派之間的矛盾、不同民族之間的語言龐雜無法統一都是障礙。探客看到,很多網友都認為印度是個「英語國家」,在語言上就天生佔有優勢,而實際上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和印地語,都不能完整覆蓋整個印度,其中英語是上流社會的語言,約佔總人口數的10.35%,印地語是世界第二大語言,擁有5種方言,在印度只有4億多人將其當做母語,只佔印度人口總數的30%。語言的龐雜增加了溝通的難度,也加大了商業成本。

印度經濟與製造業發展的最大硬傷就是基礎設施過於薄弱。很多網友把印度火車稱作開掛,而日本中標印度高鐵項目被很多人認為是跳了大坑,因為征地難,招工難,融資難。印度沒有全國公路網,遑論高速公路網。三面環海的一個國家,只有3座現代化港口。2012年一場事故,全國6億多人就停了電。除此之外,中央與各邦極低的效率與漫長的審批流程令企業極為頭疼,還不包括各種尋租與黑幕。探客只能說,這是一個希望與失望並存的國家。

從國際上看,印度的前方還有兩座大山。美聯儲雖然認定戰後美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期已成往事,未來美國經濟增速將降到過去70年的一半左右,長期增速僅有1%至1.5%,但美國2015年GDP高達17.87萬億美元,從增量上算,印度需要增長8%左右才能追上美國。而從軍事上看,印度的差距更為明顯。印度的確打過好幾場戰爭。除了1962年被揍得鼻青臉腫那次以外,基本都佔了上風,不過對手都是巴基斯坦,除了改變南亞局勢外,對世界政治版圖的影響幾乎沒有。期間還發生了一次讓印度感到極為丟臉的事,就是1971年的「印巴戰爭」。在那次衝突中,印度成功實現了肢解巴基斯坦的目的,東巴獨立建國,成為如今的孟加拉,而且印度還企圖一舉攻入西巴基斯坦,統一印度河流域。眼見與蘇聯結盟的印度在擴大地盤,美國決定干涉。12月15日,美國出動了當時世界最大航母「企業」號,伴隨而來的還有7艘驅逐艦以及一艘核動力潛艇,浩浩蕩蕩開入孟加拉灣,2000名美軍陸戰隊員枕戈待旦。印度退縮了,在美國出兵的第二天宣布停戰。

直到如今,雖然印度在模里西斯、馬爾地夫、馬達加斯加等地都有軍事存在,但由於美軍的迭戈加西亞基地就戳在印度洋的心口,印度連稱霸印度洋都很困難,只是一個區域性大國,對全球其他地區沒有什麼影響力的輻射。莫迪想憑空弄出一個「印度世紀」,好像只能關起門來稱孤道寡,當個紫禁城內的小皇帝。

近期,印度對俄羅斯與巴基斯坦舉行聯合軍事演習非常不滿。印度的資深人士還抱怨半數戰機飛不起來,150多架先進的蘇-30戰機由於缺少零配件而趴在地上。當然,俄印雙方1993年就曾簽署協議,準備儘快在印度本土建立穩定配件供應的工業配套設施,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時至今日依然是準備階段。這種低效的現實,恐怕就是印度的野心與其實際行動的關係縮影。

對比英國與美國的世紀之路,印度其實只是個呀呀學語的嬰兒。路漫漫,不知印度經得起幾多風雨。抗戰期間,美國以印度為北部基地,開闢「駝峰航線」,投入2100架飛機從13個機場向盟友運送了85萬噸物資,死亡人數高達3000人,墜機1000多架,800多公里長的冰川峽谷內,飛機碎鋁片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為有犧牲多壯志,這才是大國之路。如今的印度只會與尼泊爾就一些細碎枝節問題進行糾纏,動不動就截斷燃油供給,從底蘊上看,相差了十萬八千里。

不經歷風雨的小樹不會成長,如今印度就是如此。不僅對於印度,對於任何一個想要問鼎的大國來講都是如此。有經濟上的作為,還要有軍事上的威風,才能建立雕像於江湖。(完)

註:本文系「海外探客」獨家原創稿件,歡迎理性評論與科學指正。關注「海外探客」微信donatehour007,這裡有最另類最個性的國際新聞評論。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這小國出乎意料!印度GDP增速竟已超中國
印度GDP終於超過英國了,恭喜三哥成為世界第五強國
印度GDP指數超越俄羅斯,他們多少年內能夠超越中國?
有的炫耀了:印度巡邏印度洋次數超過中國3倍
印度已經超過中國,尤其在這些方面,中國落後印度不止10年
印度躋身GDP五強 近150年來首度超英國
你還敢說印度窮?印度婦女擁有全世界11%的黃金,遠超美國!
印度GDP首超英國,位居世界第五
跨國公司CEO為什麼印度人多?
中國測繪兵被困印度50年 拒絕成為印度公民無法回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印度GDP增速已超中國
印度即將「趕英超美」,越過中國爭全球第一?
在美國,中國人為何拼不過印度人?
印度拿什麼和我國比?中國花一年,印度卻要花10年
印度,一個開掛的國度
印度在這六個方面遠超中國,你們相信嗎
多角度實拍印度人認為不久將超過中國上海的城市——孟買
IMF:印度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有望趕超中國
印度人眼中的印度 VS 我們眼中的印度,差距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