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諾門罕戰役始末

諾門罕戰役始末

諾門罕戰役(或稱諾門罕戰爭,蘇聯稱「哈拉欣河戰役」,俄語:Бои на Халхин-Голе,蒙古稱「哈拉哈河戰役」,日本稱「諾門罕事件」,日語:ノモンハン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及蘇聯在遠東(在與中國境內內蒙古海拉爾接壤的外蒙古境內的諾門罕地區)發生的一場戰爭。日本稱1939年5月11日至6月上旬的事件為第一次諾門罕事件;此後至9月16日停火為止,稱為第二次諾門罕事件。蘇聯方主將為朱可夫、日方主將則為小松原道太郎。

戰事在1939年於當時的滿洲與外蒙古的邊界諾門罕發生。1939年5月至8月日軍在滿洲西北部與蒙古交鄰邊境地區挑起諾門罕事件(哈勒欣河事件)。

日、俄雙方的軍隊各自代表滿洲國及蒙古人民共和國交戰,但蘇、日雙方並沒有向對方正式宣戰。戰事結局是日本關東軍戰敗、蘇聯勝利。蘇、日雙方此後在二戰中一直維持和平狀態,直至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後,蘇聯在8月8日對日本宣戰並發動八月風暴行動為止。

背景

由於地緣政治上的衝突,日俄在近代曾多次開戰。兩國在1904年在滿洲爆發全面的日俄戰爭,結果日本戰勝,滿洲落入日本的勢力範圍,俄國亦被迫把庫頁島南部割讓與日本。

1931年日本關東軍發動滿洲事變,全面佔領滿洲,之後在1932年成立聽命日本的滿洲國。外蒙古則在蘇聯的支持下,於1921年宣布獨立。滿洲國與蒙古國為鄰,並各自有日本及蘇聯的駐軍。雙方在不少的地段存在邊境糾紛。

1938年7月30日,日、俄兩軍在滿、蘇、朝交界的張鼓峰便因為邊界糾紛發生武裝衝突,結果一個月後的8月10日雙方議和,簽訂停戰協定。

諾門罕戰役始末

事件經過

1939年5月4日,約七至九十名蒙古人民革命軍第24國境警備隊騎兵在哈拉哈河以東、諾門罕附近的地區(今中國內蒙古呼倫貝爾西南部,阿爾山以西)放牧。興安北警備軍騎兵第3連駐錫林陶拉蓋哨所的一個班士兵立即開槍阻截,並上馬追趕,將蒙古牧馬人和馬群趕回西岸。隨後,蒙古人民革命軍的50餘名騎兵武力攻佔了設在偽滿、蒙古兩國爭議地區的偽滿洲國邊境警備部隊的錫林陶拉蓋哨所。日本及滿洲國認為滿、蒙邊境應該在哈拉哈河,哈拉哈河以東為滿洲國國土;而蘇、蒙則認為邊界在河東約十六公里,諾門罕的東面,該地為外蒙古領土。早在清朝,雍正皇帝就裁定哈拉哈河西岸蒙古喀爾喀部落可以到河東岸的原屬於蒙古巴爾虎部落的諾門罕地區放牧。內、外蒙古邊界也由此劃定。

第一次諾門罕事件

此時日本關東軍在滿洲國之領土呼籲下決定干涉。5月13日或5月14日,隸屬關東軍小松原師團的騎兵聯隊長東八百藏中佐指揮本部200餘日本騎兵、滿洲國興安北警備軍騎兵第8團約400滿洲國士兵,並出動5架轟炸機投擲60多枚炸彈。蒙古方面傷亡了30餘人之後,於15日主動撤向了河西。

此時蘇聯政府依據《蘇蒙友好合作互助條約》介入,決定干預蒙古戰事。蘇聯將第11坦克旅開往哈拉哈河地區,同時命令駐在烏蘭烏德的摩托化步兵第36師一部向哈拉哈河集合,並將第57特別軍司令部從烏蘭巴托遷到距哈拉哈河125公里的塔木察格布拉格,蘇聯的飛機也不斷在發生戰事的地區集合,並在諾門罕地區進行飛行偵察。5月22日至24日,蘇聯空軍與日本關東軍第2飛行集團在諾門罕上空展開了大規模的空戰。日軍奪去了制空權。

5月24日蒙古騎兵第6師(轄騎兵第15、第17團,每個騎兵團由2個騎兵連和1個機槍連組成,師直裝甲車營、炮兵營等)渡過哈拉哈河,擊退滿州國騎兵,並在哈拉哈河以東10千米處據733高地、731高地設置防禦陣地。蘇軍坦克第11旅的摩托化步兵營(轄摩步第1、第2、第3連)以第2、第3兩個連部署在蒙軍北、南外側,第1連部署在浮橋以西擔任預備隊。蘇軍摩步第36師第149團(欠一個營,團長И·М·列米佐夫少校)位於哈拉哈河前線以西120千米外的塔木察格布拉格作為總預備隊。蘇軍總兵力為1100人,蒙軍為1257人。

師團長小松原中將於5月25日下午到達甘珠爾廟,召開軍事會議聽取偵察報告。小松原認為消滅越境的蒙軍的時機已成熟,不久前才接到《滿蘇國境糾紛處理綱要》,小松原師團長有權在邊境線不明的地區,自行判斷和劃定國境線,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有權自行決定動用武力。因此,小松原師團長命令步兵第64聯隊長山縣武光大佐率隊發起攻擊。其作戰部署是:

東八百藏中佐率領師團騎兵聯隊一部穿插迂迴到蘇蒙軍後方奪取或摧毀胡魯斯台河匯入哈拉哈河的河口處浮橋,切斷哈拉哈河東岸蘇蒙軍退路。搜索隊實力為:一個騎兵中隊、一個裝甲車中隊,共有220人。裝備九二式裝甲車12輛、重裝甲車1輛。

山縣大佐統帥「山縣支隊」主力從正面攻擊。實力為第64聯隊第3大隊(譜久村安英少佐,轄第9、第10、第12中隊;欠第11中隊)、第4中隊(欠二個小隊)、第64聯隊的炮兵中隊(3門41式山炮)、第64聯隊的反坦克炮中隊(4門94式反坦克炮)。兵力約800人。

在山縣支隊左側是立川大尉率領第4步兵中隊的1個小隊(配屬有滿州國騎兵),沿胡魯斯台河的北岸向河口處前進。

在胡魯斯台河的南岸,滿洲國興安北警備軍騎兵第8團約450人與立川小隊夾河平行前進。

淺田忠義少尉率領第4步兵中隊的「淺田小隊」,共有32人,在戰線最北側前出至胡魯斯台河注入哈拉哈河的河口以北6公里處。

後藤親大尉率領第11步兵中隊在戰線最南側前出至哈拉哈河。

以上各部構成山縣支隊,總兵力約1600人日軍,另配屬450餘名滿州國騎兵。山縣支隊各部於27日夜間出發;計劃於28日清晨5時整同時發起進攻,殲滅哈拉哈河東岸蘇蒙軍。作戰依據是「俄軍一旦後路被斷,馬上就會全線崩潰」的日俄戰爭的「老經驗」。

5月28日凌晨4時至5時40分,蘇軍坦克第11旅摩步營營長貝科夫少校率領摩步第1連,將迂迴偷襲的東八百藏中佐搜索隊阻擊在距離浮橋1.7千米處。28日中午13時,東八百藏中佐向支隊發出求援,但僅在下午17時獲得了淺田小隊的增援。28日21時入夜之後,東搜索隊準備發揚日軍傳統的「夜戰」優勢轉入反攻,但列米佐夫中校率領蘇軍摩步第149團從塔木察格布拉格趕到戰場。蘇軍隨即在河西岸的3部探照燈照射下對東搜索隊發起總攻。激戰持續數小時,東八百藏搜索隊擊退了蘇軍進攻,死傷91人(包括騎兵中隊長、裝甲車中隊長)。29日凌晨3時30分,蘇軍恢復進攻,從三面迫近東搜索隊陣地。29日下午14時,東中佐下令傷兵突圍。15時東搜索隊只剩下25人。18時,東八百藏中佐實施了最後的自殺突擊。

此戰東中佐之搜索隊軍力減損63%:8名軍官和97名士兵被殺,1名軍官和33名士兵負傷。列米佐伕中校所率蘇軍之傷亡具體人數不明。

29日21時,小松原師團長派遣第71聯隊第2大隊馬場進少佐帶領的第5中隊、聯隊炮中隊、反坦克炮中隊,總共381人,分乘40輛汽車增援,於30日下午到達戰場。蘇軍以為日軍大部隊前來增援,因此主動撤回哈拉哈河西岸。

戰後,小松原師團長向上級報告此戰取得了輝煌大勝,擊斃外蒙古騎兵第6師師長沙日布、全殲蒙騎第6師騎兵第15團;命令井置中佐重新組建師團的騎兵聯隊。東京的參謀本部發來的「參字547號電」,對23師團的勝利表示祝賀。

第二次諾門罕事件

之後的整個六月,蘇聯向諾門罕附近,哈拉哈河兩岸增兵,並攻擊滿洲國士兵。蘇聯紅軍在斯大林指示紅軍最高指揮部(Stavka)下準備反攻計劃,並決定由朱可夫負責指揮。1939年6月12日,朱可夫被蘇軍統帥部任命為第57特別軍軍長。他到達塔木察格布拉格後,開始集結兵力,儲運軍需,在塔木察格布拉格、桑貝斯(今喬巴山)等地開闢野戰軍用機場,蘇軍戰鬥機開始在空中與日機周旋。

六月底,日滿聯軍發動反攻。6月30日小松原師團下達進攻命令,從北面分兩路進攻哈拉哈河以東的蘇軍。當中部分兵力更在7月1日渡過哈拉哈河,在河的西岸意圖阻隔蘇軍的援兵,及切斷河東蘇軍的退路。朱可夫集合約二百輛坦克及三百輛裝甲車,以裝甲兵反攻。7月3日,日軍撤回河的東岸。而河東的日軍亦未能將蘇軍擊退。雙方從後方增調炮兵增援。日軍在七月底的一次反攻仍然未能將蘇軍驅離河東。雙方在夏天一直維持爭持局面。

八月中,蘇軍在朱可夫的指揮下,在三十公里長的前線發動主力進攻。蘇軍投入總兵力約五萬七千人,配合炮擊及空軍支援。北翼最先以機械化步兵進攻,吸引日軍增援。中部則以步兵牽制日軍主力。南翼集中一個步兵師、一個裝甲旅,約一萬人及三百部坦克,配合火炮、空軍快速向北迂迴,從側翼包圍河東的日軍。8月20日,蘇軍渡河。

據稱此時731部隊做了第一次實驗細菌武器部署,關東軍司令部在絕密的情況下,指示石井四郎大佐的細菌部隊在諾門罕地區進行細菌戰,派敢死隊在蘇軍取水源頭上游的HOLSTEN河投入了炭疽菌,但是給蘇軍造成的病倒效果不好,經檢討認為是因為細菌在水中失去活性,只有一名日本兵感染身亡(中國有資料聲稱反給日軍造成了1200人病死,然真實性猶待進一步日俄雙方史料披露)。

日軍的作戰策略則是以前線部隊阻擋敵軍進攻,等待蘇軍的進攻力減弱後,以援軍從側面包圍蘇軍。但是蘇聯閃電戰式的立體機動作戰,特別是大量投入的裝甲兵,突破日軍防線。8月24日,蘇軍南北兩翼在諾門罕合圍。兩個日本關東軍師團(第7師團及第23師團)的主力被包圍。8月27日,日軍最後突圍。

此次戰役最後導致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辭職,前線總指揮小松原一年後病死,參謀長岡本雙腿被斬斷。

結果

1939年8月中歐洲形勢急劇變化。蘇、日兩方亦在8月底後加緊外交談判。蘇軍雖然在遠東取得戰役的戰略勝利,但無意擴大戰果。雙方於9月16日在莫斯科簽署了有關諾門罕戰役的停戰協議,事件最後以日本退讓,承認現存邊界結束衝突。1940年6月9日蘇、日兩方正式締結協議。最後導致1941年4月13日所簽訂的《蘇日中立條約》。

傷亡

日軍參戰兵力前後相加超過58,000人,實際參戰的只有以23師團為核心的25,000餘人,其餘的部隊都是戰爭末期的8月29日以後才調來的,這些部隊實際並未怎麼打過仗。關東軍第6軍的軍醫部提交給軍隊高層的報告(並不向公眾發表,日本的官方報道說是大勝因此完全不會報道陣亡8,000人)表明了日軍的陣亡人數為7,696人、負傷人數為8,647人、下落不明的人數為1,021人。1966年10月12日在日本的靖國神社舉行了一場「諾門罕事件戰沒者慰靈祭」的活動,朝日新聞報道中稱戰死人數為18,000人。日本歷史學家五味川純平在他1975年發表的著作《諾門罕》中有這樣的評論:「對熱衷於打了敗仗就又遮又蓋企圖掩人耳目的軍政當局來說,有必要把數字過小發表,但是對靖國神社來說,卻完全有必要把數字過大發表。」然而這篇報道只是一則不超過30字的未署名的簡訊,並非靖國神社的獨自公布數字,仍然很值得懷疑是否是記者把傷亡18,000弄成了死亡(靖國神社戰後從未進行過排除日本官方數字的獨自傷亡調查)。

蘇軍投入約57,000名步兵、500輛坦克及350輛裝甲車;蘇聯官方統計人員損失為近4,000人陣亡。但據1991年蘇聯解體後解密的檔案顯示,蘇軍真正死亡人數約為8,000人、超過1,000人失蹤,另外16,000人受傷。蘇軍損失最重的第11坦克旅在7月23日-8月28日間得到了BT-7供應155輛補充,8月20日再投入BT-5和BT-7共計154輛,至8月30日止只剩下38輛可以使用,損毀271輛,一共死傷349名士兵。很多人錯誤地認為諾門罕戰役中蘇軍的坦克比日軍強大出一個數量級甚至還有T-28坦克或T-34坦克,實際參戰的蘇軍坦克均是BT坦克和T-26坦克,裝甲也十分輕薄,89式中戰車、T-26、BT-7的裝甲最厚處分別是17MM,15MM和20MM(裝甲幾乎一樣)。而且它們用的汽油機生存力也不如89式的柴油機。戰役中出現的最大的坦克是日本97式坦克(雖然是少量的)。同樣地蘇軍損失的坦克裝甲與松本草平的說法不同,只有5%被燃燒瓶擊毀,而絕大多數毀於日軍反坦克槍炮在戰鬥中日軍發現用7.7毫米穿甲彈集中射擊或是車載13.2機關槍射擊即能擊穿BT坦克的裝甲,甚至95式坦克的37毫米炮都有機會擊穿蘇聯坦克裝甲。此外松本草平關於蘇聯緊急進行柴油機改裝的說法也是錯的,BT-7m要到此戰後才生產。戰鬥中日軍發現有蘇軍將坦克駕駛員鎖在車裡的行為。

在空中日本雖然贏得了數量上的勝利,但是仍然遭受了飛行員的慘痛損失,諾門罕中死亡的最高階軍官為加藤敏夫中佐,最高戰績篠原弘道擊落58架。日軍97式戰鬥機與蘇軍的I-15戰鬥機以及I-16戰鬥機交戰中,在這兩次衝突中日本宣稱擊落了蘇聯1,252架飛機(蘇聯資料中被擊落的飛機僅有200架),蘇軍宣稱擊落646架日機,而日本陸軍承認損失是遭擊落與重損共157架(未歸還機與被擊落機64架,其中97式戰機51架,53名駕駛戰死)。97式戰機的良好迴轉性獲得證明並在初期與蘇軍對戰時獲得優勢,但是第二次戰爭時蘇軍的I-16所使用的一擊脫離戰術已經開始有效的剋制迴轉攻擊的效果,並帶給老練飛行員大量的傷亡,使日本陸軍開始開發重視速度及火力的重型戰鬥機,最著名成果之一即為二式單座戰鬥機,而且和日本海軍零式艦上戰鬥機的無防護相較日本陸軍也開始給戰鬥機配備防彈油箱及防彈鋼板等。蘇軍戰死的最高階飛行員為格拉斯金少校和扎巴耶夫少校。

二戰後有記者採訪朱可夫將軍,問及一生中最艱難的時刻時,他回答是哈拉哈河戰役。朱可夫對日軍的評價是下級軍官很優秀,戰鬥很狂熱,但是越往高層越爛,特別是含金湯匙出生的高級將領只能用無能形容。另外曾在GRU任職參與過該戰役的瓦西里·諾沃布拉涅茲上校在回憶中認為蘇軍的戰鬥有很多缺陷,是靠巨量的人力傷亡和兵器優勢打勝的。如蘇軍彈藥消耗達到31,000噸,相當於庫爾斯克戰役消耗量的15%。日軍方面7月攻勢中82門師屬火炮儲備了30,000發炮彈用於進攻,平均每門炮備彈366發,大致是平均每門炮30%會戰份,弱於1937年在中國戰場平均每門炮約50%會戰份彈藥的標準。

1939年9月15日雙方簽署了停火協議,並於翌日9月16日生效,日本同意尊重蒙古聲稱的邊界。朱可夫贏得了勝利,他被蘇聯獎賞為第一功臣,同時被晉陞為上將軍銜。

1939年12月20日日本關東軍司令部從滿洲里接回了被俘的官兵。軍官回來後,全部被勒令自殺;士兵審查3個月後,開赴滿洲深山老林,編入日本開拓團里,與外界隔絕。偽滿洲國興安軍中被俘的3名日本軍官,兩名中尉服毒自殺。有一名佐藤上尉不願自決,軍法上尉和憲兵團長在他的房間里擺上酒席,一直勸到深夜。次日凌晨,佐藤上尉自殺,留下一封遺書。

戰略影響

諾門罕戰役是自日俄戰爭以來兩國發生的最大規模的戰爭。相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其他戰役,哈拉哈河戰役是一場不為經傳的戰事,但是它對二次大戰的局勢發展卻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過去在很多中國書籍中常稱日本的「北進」及「南進」爭論被諾門罕戰役影響。「北進」是日本針對蘇聯的戰略部署,而「南進」則是日本為確保東南亞石油等資源的通道,而針對美國的戰略部署。諾門罕戰役的失利,一改日俄戰爭以來日本對俄國形成的固有觀念,使得日本決策者不得不重新評估蘇聯軍事實力以及擱置「北進」計劃,轉而掉頭實行「南進」計劃,促使中國陷入長達8年的抗日戰爭,最終引發了太平洋戰爭。

對獲勝的蘇聯方面來說,諾門罕戰役的勝利解除了來自遠東方面的威脅,使得蘇聯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後,得以地將遠東部隊調往西線,使得蘇聯在這個戰爭中避免了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

諾門罕戰役的勝利,也使蘇聯進一步鞏固了對外蒙古的控制,並為以後的「雅爾塔協議」確定外蒙古保持現狀和外蒙古的最終獨立奠定了基礎。

更多歷史,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日本陸軍史上最大的一次失敗:諾門罕戰役
實拍諾門罕戰役中的蒙古人民軍
諾門罕戰役蘇軍繳獲日本94式輕型坦克 士兵鑽不進去
朝鮮戰場上甘嶺戰役開始
從諾門罕戰役到衛國戰爭初期,蘇軍戰鬥力為何衰退得如此可怕?
二戰,突尼西亞戰役,巴頓中將
諾門坎戰役——日軍再也不敢打蘇聯主意的一戰
諾門罕戰役日軍戰敗,放棄「北進」侵蘇政策,轉而「南下」襲美
二戰風雲錄:二戰最關鍵的戰役之諾曼底登陸!
摩蘇爾戰役進入尾聲 伊拉克軍警發起最後一戰
免費使用的二戰諾曼底戰役圖庫
被稱為長城抗戰最慘烈戰役,原始照片再現古北口戰場慘狀
魯南戰役初步作戰計劃內容
最殘酷的戰役——蘇捷什卡戰役
上甘嶺戰役 朝鮮戰爭中的「凡爾登」
國共內戰「最可笑」七大戰役,淮海戰役竟第五
發動「巴巴羅薩」二戰明斯克戰役
戰鷹軼事集:阿拉曼戰役與諾曼底登陸 兩大軍事奇才的交鋒之戰
中越戰爭經典拔點作戰戰役:解放軍收復法卡山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