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馮侖:為什麼大樓著火時我選擇電梯逃生,而不是樓道?

馮侖:為什麼大樓著火時我選擇電梯逃生,而不是樓道?

馮侖:為什麼大樓著火時我選擇電梯逃生,而不是樓道?



不管是住宅還是商用不動產,都有一個概念叫做「容積率」。很多人批評我們,說「容積率太高」,所以我們到成都,到西安,到任何一個城市,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密度。

我們去在全世界範圍內看那些城市密度最大,但是又比較舒服的地方。


日本的大丸地區,1 平方公里,建 600 萬平米的建築;人口最密集的芝加哥,它的盧普區 1 平方公里建了 1000 萬平米的建築,但這個地方就有點壓迫感了,不如日本舒服。


新加坡也很有意思,原本國土面積是 570 平方公里,後來填海擴張到 700 多平方公里的時候,承載的人已經有也是 580 多萬了。現在新加坡規劃的新住宅區,1 平方公里就有 4 萬人,但是我在那裡住了 1 年多,感覺非常舒服。

馮侖:為什麼大樓著火時我選擇電梯逃生,而不是樓道?


密密麻麻的窗口,是這個城市的驕傲


我們過去經常的概念里覺得,似乎是越鬆散、住的密度越低越好,但其實密度本身並不是一個特別嚇人的問題,只要規劃得當,我們可以有大丸這樣的享受,也可以有新加坡的這種便利。


在提高城市密度的問題上,我們遇到了很多技術性的質疑。


一是「高了不接地氣」。但「地氣」這件事兒,就像中國人說的「上火」一樣,誰也沒見過,但什麼都能拿它來解釋。如果越接地氣的樓越好,那究竟是一樓小孩考北大概率高,還是 20 樓以上考北大的概率高?到北大去看,住在平房的一定是少數,中國絕大部分城裡人都不接地氣,都在樓里,但都比原來聰明。

第二個質疑就是「消防」,這是我們在規劃中碰到的最多的問題。那麼是胡同著火好救,還是大樓著火好救?胡同里一著火,連個消防栓都沒有,車也開不進去,火燒聯營地就燒沒了;大樓里如果是小火,基本上沒事兒,就算是大火,在一開始規劃設計地時候也已經把技術上能防範的考慮進去了。所以,現代大樓的存活率遠比傳統的胡同要高。

馮侖:為什麼大樓著火時我選擇電梯逃生,而不是樓道?



《老炮兒》|胡同中有許多易燃品,一燒起來就是一條街


現代城市消防技術的進步,已經大大提高了在樓里存活下來的概率。比如 541 米的世貿中心,「911」後復原狀態時發現,造成當時人員傷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第一個原因,雖然設計了消防通道,但是沒有考慮到緊急的狀態,就像當時中國所有的高樓一樣,只有一個逃生通道。一旦有緊急狀況,救火隊員往上走,逃生人員往下跑,就都堵在路上了,一堵,就容易發生踩踏。所以,「911」之後最新的 1 號樓就調整成兩個通道了,救火的、逃生的各走一邊,犧牲一點大樓面積,但是一旦發生事故,存活率能大大提高。


第二個原因,著火時候的濃煙問題。我有一次剛入住到上海的四季酒店,就碰到廣播播報火警,我也是頭一回碰到。當時我住在 23 樓,我就糾結:走消防通道,還是走電梯?最後我決定走電梯,因為我覺得火剛上來,電梯應該沒問題。


我為什麼不走樓道呢?我知道當時「911」的時候同樣遇到這種問題——著火的時候,樓道就相當於一根煙囪,所有煙都往上拔,走樓道就會先被煙嗆死。所以「911」之後又出現了一個「氣幕技術」,用一股強大的氣壓,把濃煙壓制下來,保證人在通道裡面還是能存活的。

馮侖:為什麼大樓著火時我選擇電梯逃生,而不是樓道?


《逃出生天》|據統計,80% 的火災受害者都是被煙霧窒息身亡的


所以,城市裡的消防技術、防火規範遠比鄉村低矮的房子做得好,就算是高密度,也可以做到方便、安全、有效率。


一個城市要不斷地提高密度,靠什麼?建築技術。如果沒有建築技術,一棟樓幾萬個人,怎麼往上蓋呢?全世界範圍內有一個統計:一座城市大概每 100 年會生長 70 多米,而這個生長的過程,主要依靠的就是技術。


從美國大危機之後一直到二戰結束,也就是 1929 年到 1956 年,這段時間裡,曼哈頓掀起了第一個「摩天大樓時代」。在那之前的建築技術,就是用石頭、柱子造最多二三層樓,有穹頂有尖頂,但上面基本不住人。金融危機之後,曼哈頓變得非常擁擠,於是出現了現代建築的「三大技術」。

馮侖:為什麼大樓著火時我選擇電梯逃生,而不是樓道?



著名的「曼哈頓天際線」


一是鋼結構。要建高樓,一定要用鋼結構,那麼往上蓋樓的基本結構問題就解決了。二是電梯。即使有樓,要是沒有電梯,人要怎麼上去?但是當時的電梯只有最簡單的垂直升降功能。第三個技術是玻璃。如果都是石頭建材,往上建 20 層,建築的自重太重,地基受不了。


有了這三大技術以後,把建築蓋高就變成了可能。等摩天大樓建完,曼哈頓平均生長了差不多 100 米,現在的很多高樓都是那個時候建的。


但這三大技術還遺留了一個問題。因為當時的技術很簡單,所以那時候的建築功能只能簡單化,沒有綜合體,寫字樓就是寫字樓,住宅就是住宅。但是最近 30 年來,特別是在「六本木時代」之後,建築又出現了三大技術的改進,使建築複合功能的多樣化變成可能。

馮侖:為什麼大樓著火時我選擇電梯逃生,而不是樓道?



日本六本木的東京塔,高 332.6 米


在2012年以前一直是東京第一高建築物


第一是通訊技術,保證能在複雜功能的建築里找到你。以前太複雜的建築結構,人一進去可能就找不著了,這就有安全問題。而通訊技術能讓所有人都無處藏身,走哪兒都方便。這就帶來了建築功能複合化的可能。


一個城市基本上承載了 120 個功能,現在一個複合建築的功能就可以做到 10 個以上,包括酒店、公寓、劇場、車站,甚至在上面再做工廠、農業,這種行為的多樣化,都要靠裡面的通訊連接起來。


第二個技術就是能源技術,保證不管在多大的空間里,光線、溫度都是一樣的,不會因為功能多樣化了,舒適度反而降低了。第三就是納米技術,建築材料改變以後,建築就不會被高而產生的自重壓垮。

馮侖:為什麼大樓著火時我選擇電梯逃生,而不是樓道?



日本長崎的初級複合建築,有一整個生態系統


最近的建築,除了功能多樣化外,高度又開始長了。現在已經建成的,並且在運營的最高樓是迪拜哈利法塔,828 米,從地面到最頂樓只要 57 秒,這就是技術的進步。


現在,500 米以下的建築太容易蓋了,這已經是常規技術了,要蓋到 500 米以上才算在技術上有點挑戰。在拉登老家吉達,有一座正在建的樓,大約有 1000 米高,樓名就叫「一公里」;巴黎也有一座在建的,1100 多米;阿拉伯的首都阿布扎比,正在籌備建 1200 米的高樓。


技術的進步太重要了,沒有這些,我們的城市要向上長也不大容易。所以,其實技術決定了土地是「無限」的,所有人都覺得城市太密集沒法住人,但我們要在實踐中慢慢說服大家,讓大家知道這個密度沒有問題。


封面圖片來自 pexels


編輯|Hat 主編|壽佳茵


總編|喻瀟瀟顧問|王淑琪


-商務聯繫-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馮侖風馬牛 的精彩文章:

來看看全球最具創新力的建築設計公司,以及它背後的創意源泉
我不認識你,但我謝謝你
每個人終究要面對孤獨和死亡,無論此刻我們活得多麼熱鬧
馮侖:在定軍山讀諸葛亮
馮侖:公司的四種死法

TAG:馮侖風馬牛 |

您可能感興趣

倫敦大火,22樓台灣網友成功避險逃生,是怎麼做到的?
火山噴發時, 站在山腳的我們 能成功逃生嗎?
火山噴發時,站在山腳的我們 能成功逃生嗎?
火災時,如果用濕毛巾捂口鼻逃生,你死定了!
母獅惹怒大象,被迫上樹逃生,不到天黑不敢下來
有了這個管子,著火時,這是最快速的逃生通道
這可不是棄船逃生,只是天氣太熱,從航母上高台跳水避暑!
雌獅被大象猛追只能爬樹逃生,難道是雌獅遇上公大象?
船難時丈夫把妻子推開「獨自跳進救生艇逃生」,當妻子死前喊出「這句話」後…誰也沒猜到真相是這樣!
跳也是不跳也是,什麼時候飛行員彈射逃生,不會被受罰?
大火中狗狗死裡逃生,貓咪卻不見了蹤影,之後的事讓人不敢相信
如果核彈在你的城市爆炸,怎樣逃生?
車禍中死裡逃生,醒來後稱自己是已故的那個女孩,難道真有靈魂附體這回事?
大樹從天降,司機跳車逃生!暴雨突襲該如何應對?
火災時濕毛巾捂口鼻逃生,你死定了!
火災時——濕毛巾捂口鼻逃生,你死定了!
如何結束路飛的海賊團四次死裡逃生?對手不放水,路飛能有今天?
開腦洞!如果盧浮宮發生了恐襲,你該如何逃生?
洪水肆虐街頭,女子在逃生時上演尷尬一幕,褲子都被衝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