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止淫密法

止淫密法

學習推薦:相約青城山-伍柳派丹道面授第三期

止淫密法


孔聖人曰:"食色性也。"食慾與性慾皆出自軀體之本能所需,極難主觀控制。以食果腹,飽則欲止,只要不貪食過飽,用以維持身命,對修行尚無害處。然色慾則不同。曾幾何時,色慾只產生於交配季節,本為繁殖生育之本能動因,是為人之"自然道"。但人類因貪圖性樂,不知適可而止,使色慾成為人類滿足一己快樂縱慾之工具。"萬惡淫為首"。色慾的放縱不但讓人耗精傷神,染疾折壽,也引發出一系列家庭、社會問題,更使六道眾生生死相續,解脫無期。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淫心不斷,煩惱無邊。


無我論教法之首佛法與有神有我論教法之首巴克提瑜伽皆以止淫為重戒之一。佛教有五大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巴克提瑜伽有四大戒:不食魚肉蛋(含不殺生)、不食飲麻醉品(含不飲酒、不吸煙等)、不賭博、不邪淫。佛陀告誡眾生:"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何以故。此非飯本,石沙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途,必不能出。"(《楞嚴經》)國際奎師那知覺協會(巴克提瑜伽傳承)創辦人聖帕布帕德也說:"性生活是物質存在的基礎。惡魔們樂衷於性生活。一個人越能從性慾中解脫出來,越能提升到半神人的層面。反之,一個人越沉湎於色欲,就越會墮落到惡魔生活的深淵中。"(《聖典博伽瓦潭》3.20.23要旨)


克制淫慾,保存精液,不但有利於消除無明,趨向解脫,也能使人堅定、樂觀,有信心、有毅力,能夠保持健康、延長壽命,積蓄能量,增長智慧,提高記憶力,保持平常心,甚至返老還童。特別是,當一個人成功地降服了色慾後,他的知覺和境界都被提升到超人的層次。因此,蓄精止淫對常人、修行人都是利大於弊。但有色身就會有色慾。色慾如食慾一樣,會如期而至。精滿不但會溢,且會誘發性夢,引發無意識的性衝動,甚而導致遺精。如何有效地控制、制止乃至轉換、化解色慾,是擺在每位修行者面前的頭等大事。


古時人類尚未發明電影、電視、收音機、唱機、錄音機、電腦等傳播色聲之工具,也不會使用電,特別是中華尚儒家君臣夫妻三綱五常之禮數,天竺承韋達靈修俗務四期四姓之劃分,故僧俗皆循規蹈矩,其社會環境使守禮持戒成為易事。然當今世界,處處懸掛美女廣告,電視節目充滿色情,互聯網上更是應有盡有,有志精進修行者雖知淫意不止,淫行不斷,欲要成就,無有是處,卻因苦無對治方法,每每決意斷欲成剛,終歸色心大於決心,性力大於毅力,在矛盾中做了色慾的俘虜。故修行者中因色慾之因而導致半途而廢者眾。古今中外,多少成名大師雖也曾名揚四海,徒滿天下,但都因未能闖過美人關而最終前功盡棄,身敗名裂,重入輪迴,出離無期。

世上止淫之法雖有不少,但基本上都是心理治療法,需要較強的毅力和良好的環境,對現代人來說收效甚微。本人在此特將多年前所修止淫密法傳與有緣者。該法簡單易行,立竿見影,適用於現代眾生。


本法分兩部分:心法及功法。心法的原理為化解,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功法的原理為轉換,轉陰陽精為乾坤氣。上乘之法簡單易行,但持之以恆最為重要。若能戒除腥葷,長年食素,則效果更加顯著。


一.心法


要領: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語、非禮勿行。遠離一切能夠刺激色慾的場所。若不期而遇,需馬上默持功法,一心不亂,色心自會消失。這裡,"一心不亂"是關鍵。《琴訣》曰:"聲正而不亂,足以禁邪止淫也"。持咒坐禪,根本之處是要專註一心。若行止卻心動,則枉費心機。古德云:寧動三江水,不擾道人心。所有修行大法之精髓都在一個"心"字中,專註於心即是瑜伽之精髓,而瑜伽是所有修行方法之總持。若能達到一心不亂之境地,色慾自然消除。色慾消除,則意靜心凈,為修行打下堅實的基礎。若有條件,可輔助練習白骨觀、不凈觀等對治方法。


二.功法

要領:舌頂上齶,氣沉丹田,行功前腹式呼吸約三至七次。坐卧皆可。行功時身體要放鬆,用意不用力,宜松不宜緊。意要到位,不可散漫,但也絕不可過於用意,要恰到好處,功效方顯。本功法無地點、時間限制。有精神障礙者、患重病者不得練習。


一步功:


1. 意守會陰穴,想像所有色慾、存精皆化為一水晶冰球;


2. 一邊吸氣,一邊用意念緩緩上吸將水晶冰球向丹田方向螺旋提升(順逆皆可),至三分之一時化為一陰陽太極球繼續旋轉而上;


3. 陰陽太極球升至丹田後旋轉盛放為一朵大蓮花;

以上過程要連貫,一氣呵成。溫度從冰球開始到蓮花開放須用意念使其逐步上升。


4. 意守丹田,止氣約3-5秒,然後意念放鬆,輕輕呼氣。呼氣時同時念誦或默念"唵"(om)。


收功:雙手磨擦至熱,以外旋方式磨擦臉面三次,擦至頭頂,至脖後,繞至臉前,共三次。然後雙掌重疊,掌心朝下,在丹田處順時針按摩數次。


若環境不允許,收功可用簡單方式:用意念想像一汪玉露如沐浴般從頭頂百會穴一直到腳下湧泉穴。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內丹 的精彩文章:

李道純的「三教融合」思想及其以「中和」為本的內丹心性學
修真誓言
丹道修真要先明理
修真感想

TAG:內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