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誰說太監不讀書:明代宦官學校內書堂小史

誰說太監不讀書:明代宦官學校內書堂小史

明代題材的影視劇中,經常會出現這樣一群飛揚跋扈的太監,他們口含天憲、目不識丁、無法無天,彷彿是一群只知道欺壓良善的大老粗。


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讓我們來看看明代專門為宦官設立的學校內書堂,其中真實的情況就可知曉一二了。



誰說太監不讀書:明代宦官學校內書堂小史

明太祖朱元璋



對宦官約束最嚴的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就已經開始外派宦官出訪周邊少數民族,參與一系列經濟活動,而且在這些活動中,多涉及文墨工作,這時的候很多宦官並不是目不識丁,至少應該具備一些粗淺的文化知識。


識者多以清修《明史》所記載一事為例,說明太祖約束宦官之嚴: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在宮中立鐵牌:「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置於宮門之中。但是觀之《明太祖實錄》中並無立鐵牌之記載,而王振後來毀鐵牌之事也經常被拿來作做為太監專橫的證據,此一事據明史學者胡丹老師考證,更是子虛烏有。

洪武年間,明朝首都在南京,正統朝已經以北京為都城,宮門鐵牌能移動千里之外乎?況且明太祖自身已經以宦官廣泛參與政事之中,若有南京鐵牌,豈不是自打臉龐之舉?掌內府禮儀的太監、精通書算的小內使、保管內府圖集文冊的宦官這些人根本不可能是目不識丁的白丁,必須是具備一定知識水平才能勝任,所以洪武朝宦官已經有很多人精是通文墨了。



誰說太監不讀書:明代宦官學校內書堂小史


「永樂帝」朱棣



制度性的宮廷宦官教育開始於明成祖永樂年間。朱棣以靖難之役奪取天下,期間戰場上多有宦官立下赫赫武功,比如鄭和、王景弘、王彥等人,再加之建文朝廷多有宦官暗中「反水」,為其通風報信,才使得他順利奪取帝位,建文遺臣的大規模不合作導致他對前臣的大規模的殺戮,朝中文官力量的缺失,奪位之不正,這一切都成為他不得不信任宦官力量的因素。

據晚明宦官劉若愚所著《酌中志》記載,內書堂讀書始於宣德年間,最開始的教授的老師是大學士陳山。此說被大量學術著作引用,作為明代專門的宦官學校內書堂起源之時。可是考諸史冊,此說並不確切。明代史學家焦竑曾在他的巨著《國朝獻徵錄》中,引用大學士李賢為御用監太監阮浪所撰寫的墓碑,其中裡面記載來自安南的阮浪十歲之時時候,就因為俊秀聰明,被朱棣所喜愛,選入了內館讀書。


這裡所說的內館應該跟明中後期的內書堂是一脈相承的關係,另外一則史料印證了宦官教育機構出現在永樂朝的說法。錢溥在其為南京司禮監左監丞梁端所作的墓志銘中就提到:梁端在洪熙元年被選入內書館讀書,由此可見至遲在永樂末年,內廷就有了專門負責宦官教育的機構——內書堂。只不過宣德年間,內書堂發展基本定型,走上了制度化的道路理而已。



誰說太監不讀書:明代宦官學校內書堂小史


《司禮授書》所反映的明代內書堂


至於設立內書堂的目的,其實也很簡單,明自成祖以後,宦官開始全面滲入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生活各領域,明代不立宰相和獨特的監閣體系又要求宦官來填補權力制衡的真空,此刻宦官參政隨之明代政治體系的發展,恰恰成為了明代保持政治穩定的必然要求。


通俗一點說,宦官也是官,也是明代國家政治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只不過明代正規法典在紙面上從來沒有把這一制度記錄在案而已,當然明代的文人士大夫們也不願意承認明代宦官干政的合理性,對此避而不談。不管他們的認知如何,明代宦官切切實實成為了明朝政治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參與政務就要具備一定的文化修養,所以旨在培養文化型宦官的教育機構——內書堂也就應運而生了。


內書堂乃皇宮內正規的宦官教育機構,類似外廷的國子監。內書堂對學生的選拔、教學以及教師的配備都有一套嚴格的規定,畢業之後的宦官有機會進入司禮監等重要內官衙署,在內書堂讀書的宦官們常常自比為外廷翰林,要知道入翰林院的都必須進士出身,非十年苦讀並獲得殿試優秀成績的人,是難以進入的。由此可見,內書堂培養出來的知識型宦官其學識知識水平確實很高。



誰說太監不讀書:明代宦官學校內書堂小史

北京國子監



內書堂的生源,按照劉若愚《酌中志》的記載,每年都要選取十歲上下容貌俊俏、聰明伶俐而且可以造就的小宦官二三百人入學(當然入學年齡上也有特例,很典型的就是魏忠賢,留待後文交代)。內書堂位置在皇城東北,司禮監第一層大門稍南,有十餘株松樹之處,即為內書堂所在。入學的內書堂學生要參拜孔子牌位,類似於民間書院的入學儀式。而孔聖人牌位所在北面一間就是內書堂教師的休息室。


說到內書堂所設立的課程和教材,跟那些埋頭科考的讀書人有同也有異。相同的是四書五經還有一些兒童啟蒙讀物《百家姓》、《千家詩》、《孝經》等等。相異的教材有《內令》(明太祖以來歷代皇帝對宦官的戒諭)、《忠鑒錄》(收集各朝代奉公守法的賢宦事迹)、《貂璫史鑒》(記載歷代宦官善行)、判仿(對於具體公文的處理意見,這也是為將來那些能進入司禮監的宦官們提供崗前培訓,以便於他們更加熟練的「批紅」)。


內書堂的課業是比較繁重的,除了這些必修課,還有種種「選修課」。有志於出人頭地的宦官往往會在課後業餘時間翻看一些野史、筆記等雜書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比如《大學衍義》、《資治通鑒》等書,還有諸家筆記野史。



誰說太監不讀書:明代宦官學校內書堂小史


國子監相當於古代中央大學



內書堂的教師是「高配」,其標準甚至超過了中央國立大學「國子監」。內書堂的學業教育由翰林院負責,翰林院素稱「清要之地」,不僅是因為明中期以降「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更因為翰林院的翰林們很多都有機會成為內書堂的教師,而他們培養的宦官裡面說不定就有一些進入司禮監,成為司禮監掌印、秉筆或者隨堂太監。這種師生人脈關係也是一種官場上的重要資源。專門任用翰林院翰林做內書堂教師始於景泰年間。教師數量三到六人不等,而教學年限從三到二十年不等。


內書堂的教學是非常嚴格的,有著一套嚴格的獎懲制度。年長而且有勢力的六到八人會被任命為學長,稍能寫字者被任命為司房。如假設有背不過書、寫字不堪或者污損書仿乃至犯規有罪的學生,都要被教師記錄在案,然後交給提督太監責罰。如果是其他一些小過錯,輕一點的就由學長用界方責打,重一些則需要在孔聖人像前罰跪,再重一些就要處以扳著幾炷香的處分。所謂扳著,就是犯事學生向著孔聖人像直立彎腰,用兩手扳著兩腳,而身體不許彎曲,一有彎曲則界方如雨般無情責打。時間為一炷香或者半炷香工夫,受到責罰的學生或者頭暈腦脹或者昏厥倒地,嚴重的甚至嘔吐成疾。有些人常常行賄學長,用這種酷刑來責罰與自己有仇怨者。


內書堂每月初一、十五以及其它節令都會放假,每天天色夜幕之時,放學後的小宦官們也會有一些娛樂活動。比如排班題詩的接龍比賽,如果失誤的則會被眾人群起而侮辱。讀書好的學生會有一些物質獎勵或者精神鼓勵,也會有一些擁有權勢的大太監來此選擇一些有前途的內書堂學生成為自己的名下宦官。



誰說太監不讀書:明代宦官學校內書堂小史


內書堂宦官



如此嚴格教育背景下的內書堂宦官,自然地位也與眾不同。就拿出行來說,其他內官衙署的宦官看到內書堂學生排班行走之時,必須拱手端立讓過,就是司禮監的老資格太監也不例外。


內書堂有嚴格的考試考核制度。平時的小考不斷,甚至還有皇帝主持的類似科考殿試般的重大考試。崇禎元年,皇帝就親自主持了命題考試,崇禎十二年甚至還發生了一起宦官殿試作弊事件,作弊者顧三聘被杖斃。


內書堂畢業後的宦官前途可謂「一片光明」,首選途徑當然是進入文書房當差。這就意味著經過一段時間的磨鍊,離司禮監掌印太監或者秉筆太監的位置更近了。明中期以後,內書堂學習的經歷成為司禮監秉筆或者掌印太監必須具備的條件,只有極少數情況是例外。就是明末最有名的大太監魏忠賢就也是內書堂畢業,而並不是慣常人們所說的目不識丁之輩。清修《明史》沈漼傳中有載:「故事,詞臣教習內書堂,所教內豎執弟子禮。李進忠、劉朝皆漼弟子。李進忠者,魏忠賢始名也。」由此可見,魏忠賢也是手握內書堂畢業學歷,只不過他因為中年入學,學習能力有限,所以僅僅粗通文墨而已。據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記載明代只有明穆宗時候的孟沖、明神宗時候的張明、明熹宗時候王朝輔是不識字而成為司禮監秉筆太監的。這也是極少的特例了,況且孟沖就是因為不識字而被兩宮太后排除在司禮監掌印太監的行列。



誰說太監不讀書:明代宦官學校內書堂小史


明朝太監魏忠賢



另外,學習極為優秀者會被選派到東宮做太子侍讀。這些人往往是內書堂學生中的佼佼者,要得到皇帝和外廷大臣們的賞識,才有可能獲得這種待遇。而一旦成為太子侍讀,就意味著可以跟太子朝夕相處,將來太子登基為帝,這些宦官自然可以水漲船高,獲得高位。


典型的如王振,他的出身,並不是如《罪惟錄》中所說是因為他做地方教官時候成績不好而自宮入宮,明實錄和智化寺碑文都有明確記載,他永樂年間就入內書堂讀書,應該是成績表現極為優異,宣德年間就入司禮監,後又被選拔為太子朱祁鎮的侍讀。王振在任職期間,盡心盡責,導帝以正,得到了外廷和太后的一致好評。從而為他在正統年間掌握大權打下了基礎。



誰說太監不讀書:明代宦官學校內書堂小史


王振石刻像



更多的內書堂畢業生是進入了宦官二十四衙門任職或者在宮內為宮女們教書。這些人進入二十四衙門多是從事文牘工作,相比較那些從事體力勞動的下層宦官來說不啻天淵,而老成穩重者會被安排教授宮女詩書,這也是一份清要之職。


據明史專家方誌遠先生估算,整個明代內書堂累計培訓出十萬多名弟子!這些內書堂畢業的學生成為明代知識型宦官群體,他們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領域展露現頭角,以自己的知識為明帝國政治體系的運轉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考諸近三百年明史,多有內書堂畢業背景的宦官為明朝提供了「正能量」:范弘、王振導帝以正,最後殉國土木堡(至於世人多以王振為土木堡之變罪魁禍首,實則天大冤案,筆者將另外撰文考證);來自安南的宦官阮浪、阮安,一忠心侍奉南宮困厄的太上皇明英宗被陷害致死,一為北京城市和宮殿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死後囊中錢財不過十兩;其他如穩成持重的蕭敬、正直忠謹的田義、陳矩;嚴謹忠心的黃錦、王安;殉國自焚的高時明......他們對明朝的貢獻甚至可以說不亞於文官士大夫階層。



誰說太監不讀書:明代宦官學校內書堂小史


馮保《清明上河圖》題跋



不僅是政治領域,那些內書堂畢業的宦官在文化領域也做出了卓越貢獻,吟詩作對、筆墨風流、琴棋書畫這些也成為了一些知識型宦官們擅長的領域。比如馮保,他就是內書堂畢業的高材生,對於琴棋書畫多有涉獵,而且書法水平也很高,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上的題跋就是他親筆所作。張雄,詩詞水平極高,連皇帝都心悅誠服;鮑忠,閑暇之時,躺在巨石之上,取一落葉書寫詩詞,飄飄然真有深山隱士之風骨。


成化朝的司禮監太監戴義,精通琴藝,他的楷書甚至可以媲美書法家沈度(沈度書法之美,被明成祖朱棣盛讚為「本朝王羲之」)。南方有一個善於琴藝的婦人,她游遍兩京十三省還沒有遇到對手。後來她聽說了戴義的大名,前去拜會。戴義一曲琴罷,恰如行雲流水,又似天籟之音,婦人淚如雨下、面如死灰,佩服得五體投地,她當即就把自己攜帶的美琴在階石上摔得粉碎,然後拂衣而去,此後終生再也不談鼓琴之事。


內書堂畢業的宦官們不但接受了文化知識教育,而且忠君思想的灌輸也為他們忠心君主和王朝奠定了基礎,內書堂這個機構確實使得明朝宦官整體知識層次大大高於其他朝代,也成為明代宦官良性干政的一個重要保障。(文/鄭雲鵬)


轉自「中國國家歷史」微信公眾號(zggjls),騰訊文化合作媒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氣候變化導致王朝更迭?
英國為什麼脫離他的朋友圈?
和珅到底有多少家產?換成人民幣有多少?
談毛澤東領導藝術中的「剛」與「柔」
日本為何一再干涉南海問題用意何在?

TAG:中國國家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明代的宦官學校—內書堂
揭曹操祖父史上太監皇帝 實為無野心宦官
朱元璋怕宦官專政 為何明朝卻成為太監帝國?
明朝那些事——明代宦官最當權
朱元璋怕宦官專政明朝為何成太監帝國
朱元璋怕宦官專政,為何明朝卻成太監帝國?
明朝大宦官魏忠賢如何成為中國司禮秉筆太監
太監:宦官就是太監 太監就是宦官?真相併非如此
晚唐奇葩政治:誰當皇帝?宦官說了算
清朝造假明史及明朝的宦官與滅亡
唐代版韋小寶:這假宦官跟嬪妃私通,最後還殺了皇帝
古代宦官太監竟讓宮女這樣滿足自己
唐朝末年宦官把持朝政敗壞朝綱:就連誰當皇帝都由太監來決定
明朝宦官劉瑾謀反事發
明朝宦官傳:不畏權貴的正直宦官——劉若愚
說說各朝代宦官入宮前的「小手術」
明朝最嚴重朝堂鬥毆,錦衣衛長官被打死,兩宦官陪葬
明史品評:此人是明朝難得的好宦官,明孝宗專門為他建了顯忠祠!
為什麼唐朝相繼出現憲宗和宣宗兩位明君仍然無法解決宦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