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邵燕君:網路時代,人們不那麼信奉精英了

邵燕君:網路時代,人們不那麼信奉精英了


邵燕君:網路時代,人們不那麼信奉精英了


邵燕君在北大人文學院 圖/孟依依


精英價值的崩解


人物周刊:很多人從文學形態上定義網路文學,會說它是「通俗文學的網路版」。你似乎更傾向於用媒介來定義網路文學?


邵燕君:我也同意現在的網路文學是以長篇類型小說為主導,但我覺得這麼理解很難真正定義網路文學,我傾向於用「新媒介文學」。現在說起網路文學,大家會跟傳統文學相區別,對吧?但傳統文學是什麼?很抽象。其實我們說的傳統文學,就是哺育我們長大的印刷文明之下的紙質文學。但我們不會說它是紙質文學,紙質是我們的主流媒介。所以,在紙質文學之下,我們會分純文學、通俗文學,分詩歌、散文、小說,那麼出現一種網路文學的時候,我們就傾向於在原來的分類體系中去界定它。因為現在網路文學大部分是通俗文學,我們就直接按這個體系說它是通俗文學的網路版。但如果你把這個時間段再放長一點的話,網路是一個新的媒介,它應該對應的是口頭文學、簡帛文學、紙質文學,對應的是不同的媒介。


人物周刊:在你看來,網路這種媒介的特殊之處在哪?

邵燕君:網路時代是什麼?是人不再需要文字的轉譯,我們可以用聲像直接交流,人可以即時互動。麥克盧漢說電力發明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它太快了,那結果呢?是取消了距離,任何信息都可以同步抵達。在此之前,北京的一個消息傳遞到雲南去,就是飛機也得飛好幾個小時,它就有一個中心和邊緣;但在電力時代,這個信息不存在任何的間隔,所以它就同步化,序列性讓位於同步性。這個地球就重新變成村子了。


以前我們是面對面(交流),總體來說社會是由血緣關係主導,而今天在這個地球村的範圍內,我們是「趣緣」關係,趣味的血緣。比如說這幫人一塊玩魔獸的,可能這個人我根本不認識,是個15歲美國少年,但我就跟他說得來。老一代人看見大家在餐桌前還在玩手機,自然會覺得人情冷漠,但事實上,他可能是在另一個你看不見的二次元空間,跟他的小夥伴在一起社交。也就是說,網路時代人類按趣緣空間重新部落化。


人物周刊:現在的網路文學為什麼會以類型小說為主導?


邵燕君:老百姓愛看,這就是花錢、花時間的人的選擇。沒有任何人限制你,你寫純文學也可以發啊,寫呀。沒人限制你寫,但你不能逼人看啊,你不能逼人花錢吧?以前是我們逼人看,這是精英引導和粉絲經濟的問題,不是文學的問題。


人物周刊:但這個問題影響到現在社會主流對網路文學的偏見。

邵燕君:對。我們所謂的主流,就是精英啊,是以前得利的那個,「一上課你們都得聽我的」,現在他們都不聽了。(笑)原來是「你不看我的作品,你粗俗啊」,現在他們不看了,還挺樂呵。


我們想想從小的教育。精英教育里也有快樂,但它不是奔著快樂去,它是奔著好去的,為了那個好你可以忍。那就意味著你要有一個絕對的價值,人才願意犧牲快樂,去遵從,去訓練。現在,顯然整個社會的這種價值在變化。你看這次奧運會,那個傅園慧就拿一銅牌,可現在她最紅。奧運會的金牌大家很重視,但這次沒有那麼重視了,對吧?就不是只有金牌一個權威標準了,大家的認同會特別廣泛了。


現在的文學也是這樣。人們不那麼信奉精英了。因為精英的確立,是和知識壟斷、信息壟斷和教育壟斷相關的。以前全國就這麼幾個識文斷字的人,但是現在的識字率是百分之九十幾,信息也很通達了,那你說誰是精英啊?我們學中文的人算精英嗎?我們覺得我們是精英,但他們都管咱們叫「文傻」,咱在知乎上都沒地位。民間的那些,像馬伯庸、六神磊磊那幫人,他不是中文系的,他也有一幫粉絲,你憑什麼說你是精英啊?以前,都是什麼北大北師大的學院派才能給金庸命名吧?現在還用著你嗎?他不需要你,那你的中心地位在哪裡啊?評判權在誰手裡啊?在讀者手裡。讀者說,我不愛看你北大中文系寫的,我愛看六神磊磊寫的,寫得好。或者說,噢,你寫得真好,但我看不懂,我看他的。網路時代就是這樣。


在紙媒時代也有商業小說,也不是精英主導的,也是大眾的。但在整個紙質時代,精英佔主導地位。比如金庸,他也承認他特別想登堂入室,特別希望北大給他一個位置,他也能夠說「我的通俗文學也是經典」。因為那個時候,紙質文學本身就是這麼一個雅俗對立的價值結構。


網路時代顛覆的就是這個二元對立結構。它顛覆的不是文學等級秩序,不是說「俗的也挺好」,而是顛覆了整個二元對立,就沒有「雅俗」這回事兒,因為去中心化了。我們在各個層面都在顛覆二元對立,甚至在性別上。你連男女都顛覆,還雅俗?

人物周刊:其實很多人看網文,他自己也會覺得自己……


邵燕君:庸俗,低級。


人物周刊:對,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非常後悔,但又忍不住不看。


邵燕君:只有我們這幫人,受精英教育特別嚴格的人,才會覺得自己浪費時間。我採訪過「貓膩」,我喜歡的作家,他就明明白白告訴我,我工作的意義就是幫助人們殺時間,我要幫助人們把他們的業餘時間,有效地、跌宕起伏地、歡樂地殺掉,這就是我工作的意義。他不認為這是浪費,這就是生命的意義。天天做那重複性的工作,比如搬磚,不管是真的搬磚,還是咱們學術上搬磚,這才叫浪費生命。

我特別恨這種人,明明那個小說真的陪伴過你、感動過你,你失戀的時候,你活不下去的時候,是人家陪著你的,給了你溫暖,給了你快樂,哪怕僅僅給了你陪伴,翻過臉你就說是垃圾,這真叫沒有良心。也許他覺得可以說出口的「經典」,在他的生命中根本沒留下什麼痕迹。而且我們都讀過愛情小說什麼的,我們會知道,這種讓我們感動的小說絕不僅僅是給我們快感的,它確實是給過我們心靈的激蕩的。


我覺得人應該尊重自己的愛好,尊重自己的閱讀習慣。我前兩天跟戴錦華老師聊天,戴老師高雅吧,她說有一個朋友推薦她看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她竟然兩宿給看完了。我說您真行啊,11點開始看到早上5點,第二天又11點看到早上5點。她說,對我來說是書就都能看,什麼理論書、小說,都是枕邊書,都是廁所書,都一樣。當然在她這兒肯定有的書特棒,但她不會說「這就是垃圾」,她反而沒有這種等級。最早對金庸做評價的,一個是北師大王一川老師,然後是北大這邊一幫學生,包括現在吳曉東老師。吳曉東老師就是最典型的,一邊寫《從卡夫卡到昆德拉》一邊看金庸小說。只有那些真正把書讀通的人才有這個自信,說,我覺得這個挺好的。沒有這個自信的人,可能反而就是,「哎呀,垃圾。」


大眾寫作的勃興


人物周刊:那當我們說一本網路小說寫得好或者不好的時候,我們究竟是在用什麼標準?


邵燕君:網路文學內部當然有自己的一套評價標準,得慢慢摸索,慢慢建立。建立一套針對網路文學的評價體系,這是我們現在正在努力做的事情。我昨天接受了一個採訪,那個記者問,現在網路文學90%水平都很低,如何提高。其實這是一個悖論。網路文學一個最大的功德,是它恢復了千千萬萬普通人的閱讀和寫作夢。「寶劍鋒」他們前10年做的是什麼?全民寫作。那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所有能夠打字的人都有了寫作的機會。這是前所未有的、讓普通人有實現寫作夢的機會,你能在這個時候,說它90%寫得不好是個錯嗎?


比如說,你是一個初中就輟學打工的人,突然覺得你也想寫作,也寫小說了。你那個小說可能也就是,哎我們三五個親朋好友,給你看看鼓鼓勁兒什麼的。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寫得好嗎?還是,你寫了,你也能寫小說了?它的意義並不是「寫得好」,那你如何評判?你拿這個去判斷我們文學的價值嗎?


為什麼大家會說,唉,90%寫得不好,證明網路文學不好,這個標準是哪兒來的呢?這個標準應該是從紙質文學來的,為什麼?因為紙貴啊,所有的紙質文學都是經過編輯篩選的,所以你可以說這個文學90%不好,說明文學質量有問題。但在網路文學裡不能這麼談比例的。


談網路文學寫得好不好,要談的是它最後有沒有好作品出來,有沒有足夠數量的好作品出來。基數越大,出現好作品的幾率越高。因為文學這個東西,確實要有點天賦,它跟別的教育體系還不太一樣。好的文學生態就是怎麼能夠撒一張巨大的網,把這些文學的種子撈上來,然後讓這些人有可能成長,有可能出好作品,這才是好的機制。



邵燕君:網路時代,人們不那麼信奉精英了


北大網文研究團隊合影 圖/受訪者提供



你看當年我們期刊那套系統也不錯啊,在一個文盲那麼多的國度,我們那套作協的體制,撒網鋪向了村鎮。你看現在撈回來的這些人,莫言,那是科班出身嗎?如果沒有這套體制,他能上得來嗎?余華,小鎮青年對吧?賈平凹,這不都是農民嗎?這些人如果沒有當年那套體制能撈上來嗎?你要是把我們原來的文學期刊拿出來,把鄉鎮最底層的文學期刊,包括文化館辦的那些板報之類的都加上啊,90%寫得也不好,如果你只算頂尖的刊物,好的比例肯定會高一些。但是只有頂尖的刊物,他們也好不了,因為底層的那個金字塔沒有了。所以對於文學來說,基座大是好事,有不太好的作品是好事兒,就看你有沒有一個好的機制,能讓它上升。所以,講網路文學,要講它後邊的機制問題,而不是基數的問題。


人物周刊:所以作協與網路文學的機制差別,在於作協是一種「中心化」的選拔?


邵燕君:對,作協的那個機制原來是跟國家行政部門配套的,行政有什麼級別,作協有什麼級別。這中間有非常複雜的變化,你說咱們今天批判它,文學為政治服務不自由什麼的,但是從另外一面,它確實使無數普通人有了寫作的可能性了。我前些天還看到一個七十多歲的農村婦女寫長篇小說,這就是當年播下的種子。但現在這個氣氛開始衰落了。這就是我轉向網路文學的原因。這個連接著千千萬萬最底層人民的文學機制,是一套編輯或精英系統,精英系統有精英系統的好處,但是第一,它衰落了;第二,在網路時代,它過去了。網路時代的特點,它不再是精英中心的,它就是一個自由的商業機制,是網民自己寫的,那就要看你寫的東西大家喜不喜歡。


人物周刊:我們可以說網路文學是一種大眾文學、草根文學嗎?


邵燕君:這麼說沒問題,只是我怕這麼說會混在原來那個價值體系里。因為你說大眾的時候意味著精英,而在網路這個空間里,它的位置變了。我們其實都有巨大的惶恐,就是我們精英在哪?我們的地位在哪?這是一個我們需要重新考慮的問題。


在網路時代,我覺得還是有精英的,但這個精英已經不能靠某種固定的身份來講,比如說,我是北大中文系的老師,是不是我就有權威性?我不能靠這個了,人不認你。靠的是什麼?是你真的讓人信服。比如我們編網路文學年選給別人看,他說編得還行啊,你們還能說出些我們不清楚的事,這才是認了。慢慢地,你建立了你的體系和信譽,你可能就有了話語權。


網路內部你不能說沒有精英嘛,那麼多「推文大V」(指專門評論推薦網路文學作品、且在網友中有口碑和認可度的資深讀者,某種程度上承擔著網文圈內的民間評論者角色)、「老白」(指讀過大量網文作品的讀者),比如那個「與子成說」的掃文微博,130多萬粉絲呢,不斷地在推文。我們現在做的網路文學年選,要選擇一個值得我們參考的評價標準,但還是從文學史出發的。如果說我們有精英立場的話,確實有,但我們要考慮的是這個精英怎麼重新建立。不過要說推廣,唉呀,其實沒必要,誰愛看誰看。(笑)


人物周刊:網路文學這個概念在將來會消失嗎?


邵燕君:隨著網路的普及,再進一步就消失了。當大家都上了網以後,它就不叫網路文學了,它叫類型小說,叫什麼詩歌,又叫回來了。這時候會有一個概念,紙質文學,只會用這個概念,因為我們不會去提主流媒介。當我們不再提網路的時候,網路才真的是主流。(文/邱苑婷)


轉自「南方人物周刊」微信公眾號(Peopleweekly),騰訊文化合作媒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人物周刊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鮑勃·迪倫的詩人桂冠當之無愧?
有一種焦慮,叫作怕孩子焦慮
丘楊之爭 對撞機未撞科學家先撞
超中趕美,是什麼造就英國位列獎牌榜第二?
風中老舍 新刊

TAG:南方人物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網路時代,我們的語言變貧乏了嗎
網路謠言何時休?人家鹿晗根本不叫劉壯實,真名有個美麗傳說
馮振:網路時代,最好的就是「分享」與「陪伴」
無聲世界:我們的愛人在網路里嗎?
網路時代我們如何讀書?
網路時代的「科」與「幻」:人類從什麼時候開始願意相信,未來不一樣了,未來會更好?
王蒙:網路不是文學的敵人
蘇享茂走了,網路相親還能信嗎?
王俊凱的床不能坐,《戰狼2》不能罵,網路暴力何時休?
這才是真的網路女神,男人看了別哭!
當下的網路時代,這是你不可缺少的文章
網路時代巨蟹座的愛情是什麼?
「網路義和團」,你們害的不是諾蘭
李世民改史是確鑿的網路謠言,為何還有那麼多人願意去相信?
網路時代射手座的愛情會怎樣?
社交網路時代,我們都有「精神病」
曾經的網路紅人陳山,現狀讓人感嘆,時間真是一把殺豬刀!
不是妹家不張哥,只怪網路信號弱
吳鴻:網路時代,諸神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