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是司馬遷的先祖,秦國的擎天柱,統一六國的奠基人

此人是司馬遷的先祖,秦國的擎天柱,統一六國的奠基人

司馬錯,秦惠王時期將領,秦國夏陽(陝西韓城)人,學屬縱橫家,亦能領兵戰鬥。曾與張儀有過辯論,主張先伐蜀再伐韓。前316年從石牛道上縱橫千里,滅掉蜀國。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秋,司馬錯率隴西兵二十萬人南下東攻楚國,迫楚獻出漢北及上庸地(今湖北西北部)。司馬錯之孫司馬靳,為武安君白起副將,起獲罪,靳遂同遭賜死。司馬錯的九世孫為漢朝《史記》作者司馬遷。

人物簡介

司馬錯,生卒年不詳,戰國秦夏陽(今韓城)人,司馬遷的八世祖,戰國中後期秦國名將。仕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三世。司馬錯伐蜀是秦統一中國之前的一個重大的軍事舉措,在秦史上是不可或缺的。商鞅變法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社會、經濟、政治基礎,司馬錯伐蜀則為秦統一中國打下戰略基礎,二者在某種意義上具有同等之功的。

人物功績

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巴蜀相攻,秦惠文王欲趁機滅蜀,卻因韓侵秦而舉棋不定。張儀主張先攻韓,司馬錯力排張儀之議,認為伐韓將導致諸侯合縱對秦,伐蜀則既可得其人力物力以充實軍備,又可佔據有利地勢順水而下攻楚。這議為秦王採納。同年秋,即與張儀、都尉墨等率軍從石牛道伐蜀(參見秦滅巴蜀之戰),與蜀王之師戰於葭萌(今四川廣元昭化鎮),蜀王敗逃至武陰(今彭山東),冬,滅蜀。繼而又滅巴、苴。秦惠文王十四年陳庄殺蜀侯,後歸降。秦武王元年(前310年),因蜀相陳庄叛秦,司馬錯受命協助平定蜀亂,甘茂誅陳庄。秦昭王六年(前301年),蜀侯輝反,司馬錯平叛,並誅郎中令等27人,平定蜀中。昭王十六年,司馬錯擔任客卿,受命攻魏,取軹(今河南濟原南),攻韓,取鄧(今孟縣西)。十八年,司馬錯與白起等又攻取魏國六十一座城邑。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率隴西兵及巴蜀兵十萬人,從蜀地沿江而下,攻楚黔中(今湖南西部及貴州東北部)(參見黔中之戰),迫楚獻出漢北及上庸地(今湖北西北部)於秦,實踐了他得蜀即得楚的部分預言。

金牛閥蜀

秦國平定蜀國:秦國南方是漢中,可以知道在秦躁公前442年時,秦國已經控制了包括南鄭等地的漢中,《六國年表》記載在前441年,南鄭叛亂。秦惠公十三年,前387年蜀國侵佔了秦國的南鄭,控制了漢中,以後數十年,都是蜀國控制漢中,秦惠王即位的前337年,蜀國還派人來朝賀,秦國是了解進入漢中蜀國的褒斜道路的,張儀傳也是說秦王覺得道路兇險難走到,才猶豫,可見流傳廣泛的所謂「金牛伐蜀」的故事,僅僅是一個傳說故事,不是客觀歷史事實。

司馬錯滅蜀

蜀國在秦國南方是大國,就像司馬錯說的,還是戎、狄首領,當時在西南地區還有巴、丹、犁、苴、滇等國,其中蜀國最大。唐朝的《正義集解》、《括地誌》都是受東晉時期的地方志《華陽國志》的影響,把「金牛伐蜀」一類故事作為歷史紀錄下來。但是《華陽國志》也記載了一些可信的史料,比如「蜀王封其弟於漢中,號曰苴侯」。當時秦國的漢中確實是被蜀國佔領,該書記載的苴侯同巴國聯合,被蜀王戰敗逃亡巴國,向秦國求援,無法確定。

《史記》只是記載了蜀和苴相互攻打,都來向秦國告急,隨後就發生了秦國歷史上著名的辯論,相國張儀主張攻打韓國,反對出兵蜀國,司馬錯主張攻打蜀國,並且說明:「蜀國亂政,我們佔領了天下不會認為我們殘暴,取得巨大的利益人們也不會認為是貪婪,是名實一舉兩得,還有平定殘暴的聲望,比攻打韓國,劫天子的結果有利。」

最終秦惠王贊同司馬錯的意見,對蜀國用兵。司馬錯指揮平定蜀國的經過在史書中沒有詳細記載,張守節的《正義集解》選用了《華陽國志》張儀統領、指揮滅蜀戰爭的史料,但只說蜀王被張儀在武陽追殺,根本就沒說司馬錯伐蜀,這些都是不可信的,攻打蜀國應該是司馬錯指揮的。

《史記》記載司馬錯在秦惠王九年的前316年十月平定了蜀國,蜀王也沒有象《華陽國志》等說的被張儀所殺,而是被秦國貶號為侯,直到兩年以後,十一年,才由秦公子通取代原蜀王,擔任蜀侯。《史記》中沒有記載張儀在伐蜀戰爭中的作用。作為相國的張儀是著名的縱橫家,外交才能出眾,不是軍事家,又反對攻打蜀國,秦惠王是不會讓他擔任統帥,但不排除戰後張儀主持投降儀式。

十四年丹、犁兩國臣服秦國,同年,蜀相陳庄殺蜀侯來降,秦國任命公子輝為蜀侯。

平叛蜀中

秦武王元年,蜀侯和蜀相再次謀反,派楚人甘茂前往殺了蜀相陳庄,這年丹、犁兩國叛亂。

秦昭王六年,蜀侯叛,派司馬錯前往平定,考慮到《華陽國志》對司馬氏的反感,其記載的蜀侯公子輝被後母陷害,司馬錯前去賜死也不大可信。甘茂是楚國縱橫家,不是軍事家,在《戰國策》中記載他攻打宜陽就可以看出,作戰失利,接受了秦國人左成等的建議才僥倖獲勝,他前往蜀地去賜死歸降的陳庄還可信,司馬錯是統領軍隊作戰的統帥,六年蜀侯的叛亂,讓司馬錯前往必然是軍事平叛行動。司馬錯在蜀國把蜀王降號為侯的作法在三國時期的政權交替和統一中被借鑒和仿效。

伐魏攻楚

秦昭襄王十二年(公元前295年),司馬錯當時擔任國尉,率領軍隊攻打魏國的襄城。

秦昭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將領白起接替司馬錯擔任國尉。

秦昭襄王十六年(公元前291年),司馬錯擔任左更,受命率軍攻打魏國,奪取魏國的軹地(今河南濟原南);攻打韓國,奪取韓國的鄧地(今河南鄧州,一說今湖北襄陽)。

秦昭襄王十八年(公元前289年),司馬錯擔任客卿,與大良造白起率軍攻打魏國的垣城和河雍二城,秦軍拆斷橋樑奪取二城。[16-17]之後,秦軍抵達軹地,奪取魏國大小城池六十一座。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86年),司馬錯率軍攻打魏國的河內,秦軍打敗魏軍,魏國獻出安邑給秦國以求和,秦國將城內百姓驅趕回魏國。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司馬錯奉命調動隴西軍隊,從蜀地進攻楚國[21]的黔中郡(今湖南西部、貴州東北部),秦軍擊敗楚軍,奪取黔中郡,迫使楚國割讓出漢水以北和上庸(今湖北西北部)之地給秦國。

人物評論

在秦朝功勞最大的三位統帥中,白起過於殘酷,王翦偏重戰術,只有司馬錯的戰略才能出眾,也有謀略,主張仁道,值得尊敬。他的次孫司馬靳也是優秀將領,曾和白起一起征戰於長平之戰,後亦與白起同時被秦昭王賜死於杜郵。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騎兵 的精彩文章:

朱元璋封34位功臣 僅一位善終
千古罕見真貴族,我堂堂中華的人類驕子

TAG:歷史騎兵 |

您可能感興趣

從戰國到秦始皇統一六國,秦國殺的人,比一個巴林王國人口還多!
秦國統一六國後,六國的君主的下場!
戰國末年秦楚爭霸,為何最終統一六國的是秦國,而不是楚國?
曾國藩最恨的人,一心想當皇帝,如果他統一中國,中國將倒退五百年!
楚國曾是一代霸主,為什麼後來統一六國的會是秦國?
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才滅了六國,統一中國,給後人帶來了什麼啟示?
秦朝統一六國,各國國君最後的下場
公子無雙:戰國末期最有希望抑制秦國統一的人,一死,六國滅
七國之中齊國最富、魏國人才最多,為什麼最後秦國統一天下?
司馬炎逼宮自立為王,統一三國之後,為何還要優待三國的末代君主
為何統一中國的是秦國,而不是最強大的楚國?
秦始皇統一六國,為了他而留下了衛國,衛國被滅後秦國兩年而亡!
統一中國的為什麼是秦國,而不是強大的楚國?
長平之戰的影響:成就了秦國的統一摧毀了趙國
長平之戰的影響:成就了秦國的統一摧毀了趙國!
為什麼是秦國統一了六國?因為秦國國內沒有這種人
戰國時期的燕國,居然成為秦始皇統一的幫凶?
中國一能人,一心想要當皇帝,如果統一中國,中國將倒退五百年
為何統一中國的是秦國而不是最強大的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