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毛澤東林彪曾有的九次嚴重分歧

毛澤東林彪曾有的九次嚴重分歧

毛澤東與林彪,自1928年在井岡山相識之後,在民主革命時期由師生到戰友,密切合作是主流。但是,他們之間也有過許多這樣那樣的意見,擇其要者有九次。



毛澤東林彪曾有的九次嚴重分歧


第一次:毛澤東在開闢井岡山和中央革命根據地時,林彪曾疑星火燎原。毛澤東對之進行教育再教育,寫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8年,井岡山根據地遭「八月失敗」後,時為二十八團團長的林彪常發牢騷說:「天天吃南瓜,能打得天下嗎?」一個井岡山,十個井岡山也是空的。進而,他提出了「井岡山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當時,毛澤東沒過多理會林彪的這些表現。 他曾對何長工說過:「林彪的說法是小孩之見。」但過了兩個月,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一文中,系統地回答了包括林彪在內的一些人提出的「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問題。


第二次:在反「圍剿」戰爭的後期,毛澤東愈來愈受到王明路線的排擠。林彪曾多次批評「左」傾路線的瞎指揮,但後來卻與毛澤東的一貫主張相左,表態支持「短促突擊」。


1932年10月,在寧都會議上,毛澤東被解除軍權。1933年1月,王明路線統治的臨時中央由上海遷來中央革命根據地,毛澤東越來越被排擠和孤立。在反「羅明路線」和「鄧毛謝古」的鬥爭中,一批追隨毛澤東正確路線的幹部受到「殘酷鬥爭、無情打擊」,也跟著毛澤東倒霉。毛澤東回憶當時的處境時說:「他們把我這個木菩薩扔到糞坑裡,再拿出來,搞得臭得很。」

林彪作為毛澤東培養起來的軍事幹部,在實戰中一直堅持毛澤東的戰法,同「左」傾路線的瞎指揮進行鬥爭。但他隨後卻在《戰爭與革命》第4期上發表《論短促出擊》的文章,一改往態,大讚「短促出擊」戰法,說它「不僅能取得戰術上的勝利,而且能取得戰役上的勝利」。林彪的這些言論明顯與毛澤東的軍事思想相左,也與他自己的實際經驗和一貫主張相背。 第三次:長征途中,毛澤東指揮紅軍四渡赤水出奇兵,而林彪竟要求撤換毛澤東。在會理會議上,毛澤東批評林彪是不懂事的「娃娃」。


毛澤東曾對陳毅說過,「四渡赤水」是他一生戎馬生涯、身經百戰中的「得意之筆」。  但是,身為紅一軍團長的林彪對此另有評價。他認為「盡走弓背路」,這樣下去會把部隊拖垮。所以,在會理地區休整時,他給彭德懷打電話說:「現在領導不成了,你出來指揮吧。再這樣下去,就要失敗了。我們服從你的領導,你下命令,我們跟你走!」彭德懷在電話里拒絕了林彪的要求。林彪隨後又向中央寫信,再次提出他的主張。信的大意是:「毛、朱、周隨軍主持大計,請彭德懷任前敵指揮,迅速北進與四方面軍匯合。」


第四次:毛澤東領導紅軍奠基西北,而林彪卻鬧著要到陝南打游擊;在隨後進行的東征中,毛澤東與林彪之間又發生爭論。


中央紅軍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征,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毛澤東和黨中央決定把中國革命大本營放在大西北。由林彪統率的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為主力取得了直羅鎮戰役勝利以後,毛澤東興奮地說,這一勝利為中央的這一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可是林彪卻另有想法,他三番五次地鬧著「去陝南打游擊」。

東征戰役中,毛澤東指示林彪率領紅一軍團(右路軍)的作戰方向是晉西南地區,以確保黃河渡口,依託陝北,伺機向南向東發展。


而林彪則於1936年3月27日、30日、31日連發數電,堅持其主力應向晉東南挺進。林彪甚至提出讓毛澤東回到陝北,說:「彭、毛兩同志及方面軍機關移至陝北蘇區,與中共中央諸同志在一起工作為好,以便集中人力、精力、時間,充分冷靜考慮指導全部政治、軍事、外交大計。彭、毛隨部作游擊戰爭,今日至此,明日至彼,必有礙指揮。」   第五次:在洛川會議後,毛澤東力主八路軍的作戰方針是「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而林彪卻熱衷於大兵團的運動戰。林彪指揮平型關戰役獲得大勝,毛澤東完備地提出了八路軍的作戰原則是「基本的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 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後,毛澤東在洛川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八路軍的作戰方針應是「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爭」。毛澤東的這一方針是從八路軍的實際出發,並且考慮了打敗日本之後建立新中國的任務。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不能突出運動戰和陣地戰,不能與敵人拼消耗,只能發展游擊戰爭,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進行持久戰。 據聶榮臻的回憶,林彪的意見與毛澤東是不同的:「林彪不同意打游擊戰。他在會上說,要以打運動戰為主,搞大兵團作戰。他的思想還停留在同國民黨軍隊作戰的那套經驗上,覺得內戰時我們已經可以整師整團地消滅國民黨軍隊了,日本侵略軍有什麼了不起!他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力量估計太低。」   平型關大捷後,毛澤東立即致電前方慶賀這一勝利。毛澤東在同英國記者貝特蘭談話時,又說:「現在八路軍採用的戰法,我們名之為獨立自主的游擊戰和運動戰。」後來在>中,他把八路軍作戰原則定為:「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毛澤東顯然吸取了林彪指揮平型關戰役的新經驗。  第六次:在佔領和爭奪東北的鬥爭中,身在前線指揮的林彪屢次向毛澤東、中央提出不同意見和建議,促使毛澤東和中央的戰略方針由「獨佔東北」到「讓開大路」的轉變。


中央和毛澤東對東北的戰略方針是禦敵於關門之內,搶先獨佔東北。然而,錦州失守,遼西走廊東門洞開,毛澤東和中央所定的「獨佔東北」計劃落空了。


下步怎麼辦?


1945年11月22日,林彪的「根本意見」電報中,實際上提出了兩條建議:一是放棄在遼西決戰的企圖,我軍撤往遼寧腹地,把鐵路沿線讓開;二是整訓部隊,待機再戰。    在林彪、陳雲等人的積極建議下,毛澤東和中央終於把黨在東北的戰略方針由「獨佔東北」改成為「讓開大路,佔領兩廂。」這一方針,為東北工作指明了方向,對日後全國解放戰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七次:在爭奪四平的戰役中,毛澤東提出:「化四平為馬德里」,「不惜重大傷亡」,「死守四平」。在前線指揮的林彪雖有不同意見,仍聽從了毛澤東的決定。實踐證明,四平戰役得不償失。

1946年1月13日,國共在關內實現停戰以後,毛澤東和中共中央估計,東北地區經過談判也有實現停戰的可能。為了爭取在談判中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毛澤東要求東北民主聯軍(原稱東北人民自治軍)集中兵力「在我完全防禦有利條件下(退避三舍後)給進攻之頑軍堅決徹底殲滅之打擊」,並指出「這是歷史新階段中的最後一戰,將會決定東北今後大局」,「要不怕最大犧牲求得這一作戰勝利」。  毛澤東的這些決策,實際上暫時改變了他原來制定的:「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方針,從「兩廂」又回到了「大路」,在「大路」上與蔣軍殊死爭奪。   四平之役血戰1個月,打得十分殘酷。蔣軍傷亡萬餘人,民主聯軍也傷亡8000多人。5月18日,林彪急電中共中央和東北局,如實報告說:「四平以東陣地失守數處,此刻敵正猛攻,情況危急。」他陳述了理由,並於當日下午組織部隊撤出四平。


在1959年的廬山會議上,毛澤東與黃克誠就四平之役責任問題曾發生過爭論。毛澤東說:「固守四平,當時是我決定的。」黃克誠則說:「是你決定的也是不對的。」


第八次:毛澤東決策發動了遼瀋戰役,但先從那裡打起?毛澤東與林彪之間出現分歧和爭論。毛澤東後來曾感嘆:「戰錦方為大問題。」


東北戰場的決戰,主要是消滅龜縮在長春、瀋陽、錦州3個孤立據點中的蔣軍力量。但是,仗先從哪裡打起呢?

早在1948年2月7日,毛澤東曾電問林彪:「你們上次電報曾說錦州方向無仗可打,該方向情況究竟如何?」並以商量口吻說:「如果我軍能完全控制阜、義、興、綏、榆、昌、淶地帶(即錦州地帶),對於應付蔣軍撤退(關內)是否更有利?」


林彪則再三提議先打長春。待發現長春並不像預期那樣容易攻下時,遂改用圍困之策。7月20日,林彪、羅榮桓報告軍委說:「我軍仍以南下作戰為好,不宜勉強和被動地攻長春。」 當攻打錦州有陷入瀋陽,葫蘆島兩大援敵的夾擊的危險時,林彪攻錦決心再次動搖,基本傾向是:放棄戰錦,仍回師打長春。 毛澤東對此當即複電,斬釘截鐵地指出:「集中兵力,迅速打下錦州,對此計劃不應再改。」


1963年羅榮桓逝世時,毛澤東在悼念羅帥時還想起了當年決策戰錦的事。他感慨地說:「長征不是艱難日,戰錦方為大問題。」70年代,他又講過:當時這個仗真是難打!發了這麼多電報,他(林彪)就是不敢打。 第九次:黨中央決策抗美援朝時,林彪反對出兵參戰,免得引火燒身。毛澤東則力主出兵援朝,指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1950年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在朝鮮中部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主力被切斷在南朝鮮。10月1日,南朝鮮軍隊越過三八線,美軍也隨之悍然北進,向空虛的北朝鮮大舉進攻,朝鮮戰爭形勢急轉直下。


危急關頭,毛澤東明確表態:這件事要管,不管,美國侵略者更猖狂,無論對朝鮮、對中國、對整個東方,都是不利的。 但是,與會者的意見不盡一致。大家主要是擔心在裝備和火力方面我軍與美軍懸殊太大。    林彪發言的大意是反對出兵。他說:主席讓我們擺擺我們出兵的不利情況,我很贊成。我們剛剛建國不久,百廢待興,國力很弱,沒有能力再打仗。特別是我們沒有同美軍較量過。我還是那個意見,要慎重。我們打蔣介石,用小米加步槍就可以了。國民黨軍隊的武器裝備比我們強得多,但優劣還不那麼懸殊,而美軍就大不一樣了。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強國,軍隊裝備高度現代化。美軍一個師擁有幾百門炮,而我軍的一個師才有幾十門炮,坦克更少了。美國有強大的空軍和海軍,而我們的空軍和海軍才剛剛開始組建。我軍入朝既無空軍掩護,又無海軍支援。我們出兵參戰,仗打起來是沒有界限的,如若貿然出兵,倘若沒有把握把美軍頂住,反而把戰火引到我們東北,那就糟了。我看還是加強東北邊防為好,免得引火燒身。  在10月5日繼續舉行的會議上,彭德懷發言明確表示擁護毛澤東,使會議氣氛轉變,很快作出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兵抗美援朝的決策。  10月13日深夜,毛澤東發電給正在莫斯科同斯大林會商的周恩來,說在蘇聯不願出動空軍掩護我志願軍的條件下,「我軍還是出動到朝鮮為有利」。「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為有利」,「總之,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據說斯大林得知此電後,感動得落下了眼淚。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慧眼觀天下 的精彩文章:

他是在盧溝橋打響第一槍的中國軍人,人生結局卻令人唏噓不已
周恩來總理有三位母親,童年命運多舛,「恩來」「大鸞」有何寓意?
此開國中將被日本人俘虜,八路軍劫法場未失一人還打死了百餘敵人
他號稱「諸葛」曾逼蔣介石灰溜溜三次下野,但終沒能逃出蔣的魔掌
賀龍是「兩把菜刀」還是「三把菜刀」鬧起了革命?

TAG:慧眼觀天下 |

您可能感興趣

揭秘林彪與毛澤東的九次衝突
強將如云:毛澤東搶佔東北為何只重用林彪?
遼瀋戰役時毛澤東為何兩次罕見嚴厲批評林彪?
毛澤東 有三怕
毛澤東「首任衛士長」張宗遜 毛澤東欽點張宗遜
聶榮臻:元帥中只有林彪、彭德懷兩人敢於頂撞毛澤東
林彪曾在毛澤東最失意時候送了一樣東西他,毛主席是萬分感激
榮獲毛澤東墨寶的七位邵陽人
解讀毛澤東為林彪鋪好的台階林彪為何倔犟的沒有下
毛澤東十分器重的侄子毛遠新年輕時候的老照片曝光
揭秘:毛澤東的唯一重孫為何叫毛東東
揭秘:毛澤東如何擺平粟裕和陳毅發生戰略分歧
林彪等人湊錢給毛澤東治病,竟差點被毛澤東趕到門外
彭德懷與毛澤東八張珍貴合影
林彪靠什麼竟然敢多次頂撞毛澤東?
毛澤東第一次槍斃腐敗分子
他曾看不起毛澤東,二十多年後當面稱毛澤東是「項羽,劉邦」
面對毛澤東和林彪的最高指示,這位四野名將為何說不
林彪與毛澤東此刻同框!可見林彪地位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