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國棟解傷寒:請仲景答天之君子檄文

國棟解傷寒:請仲景答天之君子檄文

國棟解傷寒:請仲景答天之君子檄文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鬚髮汗;」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是表部病還是里部病?鑒別點在於小便清否,其小便清者,當鬚髮汗。發汗宣肺,表郁得解,其大便則通。

發汗宣肺,不僅可以通大便,而且還可以通小便,前人叫做「提壺揭蓋」。


「麻黃湯治療難產」,與宣肺解表而里部得通,二便得暢應是一樣的道理。關鍵還是表部有郁。若表部無病,純屬里病者,絕然沒有發汗的道理。


「大黃劑治療皮膚癰癤」,是因為皮膚癰癤乃為里熱熏蒸而成,故與大黃清瀉里熱,則表部癰癤自消。這也是「瘡家不可發汗」(《傷寒論》)的道理。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蔘湯主之。」循《傷寒論》所集,仲景反反覆復地強調錶和里,就是要醫者明確疾病所在的部位,防止病在表者,而反下之,病在里者,而反發汗的誤治。

天之君子先生說:「有人非要給六病在人體找到所謂的「病位」,則是大大麴解了仲景的本意。」


不知是天之君子先生沒有讀到《傷寒論》的本意呢?還是沒有讀出《傷寒論》的本意?卻反以為是別人「大大麴解了仲景的本意」。


「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複發汗,以此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後復下之。」若六病之反應的特點沒有具體的病位,那還有什麼「汗出表和」,「里未和,然後復下之」呢?


附:天之君子「駁李國棟論六病」


「少陽,是一個獨立的病位。

如果說沒有半表半里的部位,那麼少陽的病位在哪裡呢?只說太陽和陽明不就可以了嗎?為什麼還要說少陽呢?且太陽證可以發汗,因為太陽在表;陽明證可以瀉下,因為陽明在里;而少陽證為什麼不可以發汗,也不可以吐下呢?


三部六病學說認為:表部,是身體的外層,主要為與空氣相接觸的皮腠(包括肺和骨骼);里部是身體的內層,為從食道入口到肛門出口的消化道;半表半里部為介於表裡之間的血液循環系統,包括心、肝、腎、子宮等。表部、里部和半表半里部,都有陰陽不同性質的病證,即表陽證、表陰證,里陽證、里陰證,半表半里陽證、半表半里陰證。比如里陽證的表現是里部實熱大便硬,里陰證的表現是里部虛寒大便溏。


沒有半表半里陽證,就沒有「清法」的獨立存在。」


------------------------------以上是李國棟的文字,我本人不太贊同。這裡我先談一下自己對傷寒六病的認識。


所謂傷寒六病在我看來,應該是指六種不同的身體狀態。這六種狀態是人體在面對疾病時所呈現出的不同反應特點。病因可以是外感,也可以是內傷。例如都是冒寒外感,有的人就會發冷高燒,有的人就會畏寒欲寐,那麼仲景就把前一種反應狀態定義為 太陽,後一種定義為 少陰。如果有人非要給六病在人體找到所謂的「病位」,則是大大麴解了仲景的本意。按照 李國棟 的說法:太陽病的的病位在身體的表層,那麼用麻黃湯治療難產,當如何解釋?又說陽明病的病位在里部,那麼大黃劑治療皮膚癰癤,又如何解釋?

很顯然,按照人體內外分層的思路來理解六病,是很機械的,也是十分欠妥的。仲景之六病是高度概括化而又特點鮮明的不同的人體免疫狀態,根據不同狀態的特點來進行針對性的治療。該辯證方法的特點是:拋開了具體的治病因素,而專以人體的反應為治療的切入點,把人體作為矛盾的主要方面。這和現代醫學專註於病原體的思路,實有天淵之別,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以不變應萬變的哲學智慧,「執傷寒方,治天下病。」絕非空談!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客 的精彩文章:

國棟解傷寒:失眠的生理病理原因
國棟解傷寒:傷寒論之桂枝葛根麻黃柴胡等用量意義辨析
國棟解傷寒:簡析傷寒論中的六病與六證
國棟解傷寒:傷寒論條文真偽辨

TAG:中醫客 |

您可能感興趣

太平天國奉天討清檄文(白話文)
千古第一檄文:看駱賓王如何痛罵武則天
《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
長沙首次發現太平天國檄文,行書豎排書寫
一篇檄文令武則天變色,駱賓王原來不是王爺?
王勃寫了一篇檄文,被高宗李治罵為歪才,仕途毀於一旦
聞魏來宗長離世,深感悲痛,廖以檄文,以慰亡靈
都學過「鵝鵝鵝」,但你知道嗎:作者駱賓王還曾參與起兵反武則天,起草檄文曆數穢行劣跡,武則天知道後卻說:帶他來,我想見見
放生祈福檄文
護國運動中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發布的討袁檄文
哪位中共黨員寫「檄文」痛罵毛澤東反被毛稱讚
從郭德綱到賴聲川 沒了文化的相聲需要曹雲金的檄文
一篇檄文,道出了中國古代一次王朝更迭的真相
駱賓王討武檄文寫的什麼戰爭
10天時間4篇檄文20張圖片,薛之謙人設是如何崩塌的?
「比那陳琳討曹操,駱賓王討武曌,尤覺淋漓盡致,令人叫絕」的一篇近代檄文
華佗沒治好的曹操頭風病竟然被一篇檄文治好了?
最牛危機公關:范文程一紙檄文將清軍變「義師」
孫中山領導廣州起義時發布的 奉天討滿檄文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