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我為什麼要說「向死而生」

我為什麼要說「向死而生」

開個玩笑話,以前的人好像隨隨便便就會死掉。


除了醫學技術的局限,犯罪殺人沒那麼容易被抓等等,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比起活著,他們更在意如何活著。就好比刺客,士為知己者死,一言不合就自殺謝罪。因為比起苟且活著,他們更在意自己的行動能否明君臣之義,能否證明人間道義和個人的忠節。


而現代科學的發展,技術的革新,讓現代的人可以活得更長。醫護人員也以「保證健康和生存」的技術追求不斷地研發進步,用準確的手術刀法、恰當的藥物完成正確的治療,卻可能常常會忘記把生命的質量放在第一位。


我為什麼要說「向死而生」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老婦人與死神》



死亡並不使臨終的老婦人畏懼

然而醫生卻與死神展開了一場生死爭奪戰


即使死亡不可避免,家人和朋友卻也執著地挽留病人,用呼吸機、心臟起搏器,維持著病人的生命,多活一天是一天,可能對他的苦痛乃至精神折磨熟視無睹。


死亡恐懼


我們好像很害怕死亡。貝利沃和金格拉斯認為,「人類是生物界中唯一一個不會停留於滿足生存和種族延續等基本功能性需求的物種,這種純粹對於生命的熱愛(以及其衍生出的追求成功和進步的價值觀)使得「死亡」這個無可避免的字眼顯得格外地難以接受。特別是在我們這個時代,人們習慣於過度消費,對成功的定義更多地局限在對物質和權力的佔有,而越來越忽視反思生命的脆弱,死亡也就被看作人生中終極的悲劇事件,普遍地被簡單粗暴地忽視、逃避甚至否認。」


我們對死亡的這種恐懼,在我們對它的態度上也能略見一斑。我們避諱討論死亡,甚至連「死亡」這個詞都很少提起。我們傾向於用隱晦的詞語來表述「死亡」,我們會說「仙人乘鶴而去」,或者「歸西」,又或者省港地區戲稱的「賣鹹鴨蛋去了」…


我為什麼要說「向死而生」


麥太教「如何和孩子說爸爸死了」



儘管死亡可能不像從前那麼短暫利落(一不小心得個天花就死了,還是餓死了),但人類在沒找到長生不老葯之前,死亡依舊不可避免,無論是在十分健康的狀態下老去,還是飽受疾病的困擾。


在健康的情況下終老,是理想狀態。在全球範圍內,心臟和血管疾病一直是現代人致死率最大的原因。癌症等其它慢性病在全世界造成的死亡數字在不斷加大。伴隨著疾病,死亡變成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不是突然地、沒有徵兆地離世。

然而,因為我們對死亡如此避諱,並沒有做好準備去面對老弱病死,甚至妄圖阻止死亡的降臨。用醫療器械輔助,往嘴裡塞滿藥片,將胳膊上纏滿軟管,以及把手上扎滿針眼。



我為什麼要說「向死而生」


《相約星期二》劇照


當某位親友逝世時,我們變得手足無措…我們不想他們死,不願他們沒說再見就離開,即使他們得以長壽善終。對於一個臨終的人,他真的希望經歷這些嗎?


直面死亡


在紀錄片《人間世》第四集《告別》中,沒有驚險的搶救,也沒有情緒崩潰的家人,而是講述了關於死亡的另外一種面向——如何和家人告別,以及平靜地等待死亡。



我為什麼要說「向死而生」


紀錄片《人間世》 最後的告別



它討論了現代醫學關於死亡的另一種處理範式,臨終關懷。


臨終關懷是指對生存時間有限的患者(一般指六個月)進行適當的醫院或家庭的醫療及護理,以減輕其疾病的癥狀、延緩疾病發展、排解心理問題和精神煩恐,使病人內心寧靜地面對死亡的醫療護理。更重要的是,臨終關懷也包括減輕家人親屬的勞累與壓力。


儘管對有些人來說,為了活著而奮鬥到生命最後一刻也是善終,這也值得尊重。但是對其他很多人來說,最後的人生階段,能夠體面地吃飯,走路,可能比渾身插滿管子來得更有尊嚴。就算是在療養院,很可能有一道能上鎖的門都是一個小小的滿足。



我為什麼要說「向死而生」



英國人桑德絲於1967年在英國倫敦創建了第一個現代臨終關懷的聖克里斯多弗臨終關懷醫院,創建的理念是「你是最重要的,因為你是你,你一直活得最後一刻,仍然是那麼重要,我們會盡一切努力,幫助您安詳逝去,但也盡一切努力,令你活到最後一刻」。


這之後,美國、法國、日本等60多個國家相繼出現臨終關懷服務,有醫生、護士、護工來幫助臨終者減輕身體的疼痛,有社工來幫助協調各類服務和打理文件材料,還有人來幫助緩解精神上的痛楚(通常是牧師/宗教的力量)。


在今天,美國臨終關懷是一項使用率非常高的特殊服務。病人如果被醫生診斷只有6個月或更短的壽命,他/她便可接受臨終關懷的服務,而且這項服務由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來付費。


臨終關懷,對瀕死之人來說,意味著不再追求猛烈、可能會增添痛苦的無意義的治療,不再面對冷冰冰的病房,不再面對例行的繁複的醫療流程和專業的術語。


而對於家人好友,正如莫里教授在《相約星期二》里說的,「只要我們彼此相愛,並把它珍藏在心裡,我們即使死了也不會真正地消亡。你創造的愛依然存在著。所有的記憶依然存在著。你仍然活著——活在每一個你觸摸過愛撫過的人心中。」


臨終關懷,讓家人和朋友承認親人的逝去是完全順其自然的,也不在糾結生命的長度,而是在乎他們在最後的時間裡如何活得更有尊嚴,以及能在以後回想起來的時候留存曾經相處的美好。



我為什麼要說「向死而生」


電影《父後七日》 儘管父親已經過世,但每次出差仍舊會記得為他帶上他喜歡的禮物



我們做得遠遠還不夠


1988年,我國天津醫學院在美籍華人黃天中博士的資助下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臨終關懷研究中心。然而,到今天,依然有很多內容需要完善,無論是臨終關懷的團隊的培訓,還是社會資源的分配,以及人們對死亡的認識,等等。


在《經濟學人》公布的2015年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臨終關懷的死亡質量指數調查中, 中國的綜合得分在80個國家中僅排到第71位,在亞太地區的18個國家中排名倒數第四。


在中國 400 家專業腫瘤醫院中,只有少數慈善醫院和社區康復中心為病人提供姑息治療服務。僅有不到 1% 的人可以享受到姑息治療服務,並且大多數臨終關懷機構都集中在上海、北京和成都等大城市,沒有國家戰略或指導方針,阿片類藥物的使用和供應有限且醫患溝通不佳(姑息治療不等於臨終關懷,適用於其它任何階段,主要指通過早期識別、無誤評估和治療疼痛以及其他問題來預防和減輕痛苦,但一樣強調地為病人和家屬緩解痛苦贏得好的生命質量)。


對比之下,亞洲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六的台灣地區則是全球最先實行臨終關懷體系的地區之一,甚至早在2000年就已經立法施行了「安寧療護醫療條例」修正案(台灣地區將臨終關懷稱為安寧療護),放寬了人們在瀕死或臨終前,自行選擇是否接受維持生命徵象的醫療行為。在台灣,有關於臨終關懷的全面研究計劃、廣泛培訓、姑息治療及免費的高質量服務,甚至還將臨終關懷納入全民健保中。


根據2013年上海市臨終關懷服務調研結果顯示,上海共有癌症病人24.25萬人,每年因癌症死亡3.76萬人。而臨終關懷機構的床位少於234張,僅佔總需求量的0.28%。在大城市尚且如此,更不用論其它城市了。


事實上,無論是臨終關懷的醫療資源分配、服務隊伍建設,還是政府部門的政策指導,又或是人們關於生死觀的認識,仍舊還有很長一段路。


壹讀君想起聖經里說的,


天下萬物各有其時,凡事也必有定期。


生有時,死有時。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壹讀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神曲會層出不窮?
中國古代花樣繁多的避諱文化,你知道多少?
神秘新品首發清單
如果有一天,你是上帝……
為什麼有的蘋果脆,有的蘋果面呢?

TAG:壹讀 |

您可能感興趣

你現在來給我說我們只是朋友 那你為什麼要我為你買單 什麼都做過
我為什麼要生二胎?
我為什麼要給你讓座
我為什麼要生二胎
既然生下我為何要拋棄我?打心眼的恨你們
我為什麼要留白?
我為什麼要這麼拚命?我只想讓自己有的選,僅此而已
我為什麼要寫下去
人生如此艱難,我為什麼要堅持母乳餵養?
不愛我為什麼要來招惹我,惹了我為什麼又要離開我?
我們完全不認識,我為什麼要幫你?
我為什麼說「做人不要太摩羯」?
我為什麼不肯生女兒?
「你都不疼我,我為什麼要撒嬌?」
「是你自己犯賤,我為什麼要負責」
我為什麼勸你過無聊的生活
我為什麼要為一個不認識的男人生下不屬於我的孩子?
我為什麼要這麼努力
我為什麼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