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聽說你1人獨吞了38隻大閘蟹

聽說你1人獨吞了38隻大閘蟹

聽說你1人獨吞了38隻大閘蟹



1

大師姊你好!


上午參加了一場面試,5個人的有角色討論,抽到題目就懵逼了,完全不知道作為市場營銷該如何找老闆要錢,也很不適應幾個人公開撕逼的討論,全程狀況外,結果顯然是掛了。面試後,其中一位女生對我說,我覺得你好可愛啊。可愛你妹啊!你全家都可愛啊!


已經不是第一次被人說可愛了,雖然年紀不小了,在讀研之前還工作過,但是總是被當成高中生。雖然吧,我也喜歡賣萌啦,特別是在很放鬆的時候或者喜歡的人面前,會像只小貓一樣蹭蹭蹭。但是我想做御姐啊,像女王一樣獨立且有力量。就算是小,也會成長的呀,成年人就該為自己負責呀。不然呢,等著被包養嗎,衣食無憂但是也毫無自由呀~討厭那種被控制的感覺,討厭被人說女生不用太拼,討厭被人說「你好可愛呀」。可愛有毛用,我又不是滾滾,賣萌就有飯吃,再說了,被圈養的生活白給的也不要!


讀研離家後,很努力想要獨立,自己感覺變化也很大,為什麼還要被說可愛呢。難道要一直帶著這個標籤嗎。我希望被人說——哇,好帥氣!

情緒激動語無倫次感謝閱讀 m(_ _)m


from 剛大木


Noon回復:


剛大木你好,


都說傻白甜傻白甜,甜,很多時候是傻的委婉語。競爭對手說你可愛,問題還不嚴重,要是這評價來自上司,那就更糟糕了。

在我理解,「可愛」和「帥氣」的區別,在於前者這個形容詞中隱藏了1個他者,要被人所愛,總得有1個愛的主體吧,而你想要追求的獨立,帥氣,有力量,本身卻不是建立在「他者」評價的。


關鍵不在於別人說你什麼,而在於你是否在乎別人說什麼?希望別人說什麼,第一陣就先輸了啊——你把自己喜怒哀樂的主動權交到了對方手裡,你還怎麼獨立呢?只要你根本不在乎,在別人說你「可愛」的時候聳聳肩,或者乾脆不置可否,既不討好也不反駁,本身就已經很帥氣了啊。


小轉鈴


2


圈圈圓圓圈圈的大師姊:

你好。


聽說你福柯讀得不錯,值此《回到福柯》紀錄片全國高校巡展之際,希望你能用福柯系譜學的知識解答我的疑問。


以下正文:


這是我今年第三次沒有吃上蟹了。

第一次是暑假又去了一趟廣州,興沖沖地跑到年初在那裡發現的一家非常喜歡的日料店。老闆對我說:周生對不起,蟹今天沒有回來。


第二次是這個月突然好想吃醉蟹,買了張高鐵就去了無錫,直奔客堂間。小孩過生日,包場。氣得昏過去。


第三次就是這次。實驗室組織周末戶外吃喝活動,據稱經費無上限。負責組織的姑娘在群里問大家吃什麼,我開始沒好意思說,但是那些人一開口就是燒烤,BBQ,群內雲集響應。嚇死人!蘇州十月末,滿膏滿黃的季節,開口閉口就是燒烤,怎麼想的?我以為戶外吃喝的豐富性絕不必約化為這樣狹隘的形式,我無意在此大作翻案文章,在這個所謂「解構」、「重構」的時代,高唱「不時不食」,也無法與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美食傳統真正構成互文。感受到彷徨,想起阿赫瑪托娃的詩:我已倦於復活,甚至也倦於死亡、倦於生活。拿走一切吧!但要留下這對大閘蟹!讓我再一次感受它的甘腴。


真的很困擾了,為什麼這些年組織戶外活動每次都是燒烤,想問問大師姊這個現象是怎麼產生的,這種現象的產生與飯店服務員說不出自家特色菜是否構成互文關係?在全球化背景下,這些不會吃的人生下二胎代代相傳,中國菜會不會最終淪落為美國蘇北乳酪糊。


希望早日吃到蟹。


祝你早日吃到甘雨老師的紅果兒。


順頌


秋安


還沒吃到蟹的周生


Noon回復:


已經吃到蟹並且吃了很多的周生你好,


聽說你最終說服了組織活動的小姐姐,1個人獨吞了38隻大閘蟹,對嗎?不知道你說服她的時候是不是動用了福柯的譜系學?


其實,你的困境首先是一個語言的困境:同學們1說起「戶外」就聯想到「燒烤」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戶外」這個詞就是舶來的,是outdoor的直譯,那麼大家由此而聯想起登山,衝鋒衣,可攜帶式帳篷以及美式郊區中產家庭後院特有的燒烤派對也就不足為奇了。如果將「戶外吃喝」換為較為中式的「野餐」甚至「風餐露宿」,想必他們想起燒烤的可能性也就小了很多。


至於下次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或許你可以借鑒一下亞里士多德的雄辯三原則:Logos, Pathos and Ethos,從倫理,邏輯和情感這三方面對他們進行雄辯式的碾壓,你或許可以這麼說:「在這個文化殖民主義藉由全球化而大行其便的陰險的時代,民族國家的主權已經不僅僅是,或者說,主要不是地緣的,而是存在於每一個以民族國家為身份認同1部分的個人的日常表達、行為、及表演之中——換言之,每一次實驗室聚餐,都是對國界的1次重新劃分,是讓蘇州脫離中國,成為德克薩斯不可分割的1部分?還是將國界向前推進1分,將大閘蟹的意識形態擴張到整個泛亞太地區?蘇州,是中國的心臟(向前跨出1步,比心)。蘇州不存,國將焉附?(聲音漸響)燒烤之後無中國,這句話不知道同學你聽說過沒有?」


又或者,你也可以考慮參考張岱,把燒烤豬肋排和大閘蟹合并在一起,他在《陶庵夢憶》中寫道,「一到十月,余與友人兄弟輩立蟹會,期於午後至,煮蟹食之,人六隻,從以肥臘鴨、牛乳酪。」我懷疑,他把肥臘鴨和牛乳酪留給了別人,把自己的蟹和別人的蟹都留給了自己。


小轉鈴


3


朋克大獅子好:


展信佳。


這是第1次給正午寫信!肥腸緊張,行文大概滑稽不起來,但還是臍帶得到你的回信!(搓手)


我的困惑已經1年多了:人為什麼要選擇宗教?我應不應該成為基督教徒呢?


我知道宗教的選擇是私密的、自由的,但還是希望聽到更多的意見。因為不希望自己就封閉在Christian bubble 里。


認識基督的路徑是比較曲折神奇的,大概1年半前在去上課的路上收到小紙條,上面寫著English Corner,還有地址時間。當時還不太熟悉學校各棟建築的地理位置,且學校此類廣告營銷之風甚行怕是要被套路。但最後鬼使神差地還是到了英語角。


英語角的組織這是來自美國中部城市的1群年輕人們,朝氣蓬勃而充滿熱情,大家1起開開心心地玩了許多遊戲。我當時大概對唯物論有點動搖,對信仰也充滿興趣,於是問了其中1個女孩子她的信教情況,她回答了1些些,然後邀請我周六晚上去girls night和她們1起玩呀學習Bible。當時心裡的想法大概只有exotic:她們講述耶穌對她們的人生帶來的改變,自己如何過上了更富有意義的生活,對未來的期盼:希望可以1路榮耀上帝,和上帝在天堂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


對於我這個當時深受高中政治哲學體系培養下的無神論者還是非常驚訝的,同時覺得1個新世界緩緩打開。於是在往後的1年半里通過基督徒們認識了越來越多的基督徒,我在周日去參加聖經的學習,唱讚美歌,聽各種各樣的testament。而最好的一個朋友也在我認識上帝之後成為信徒。看到諸多美妙的改變在她身上發生和實現,真是太開心了。


暑假在西南遊盪的時候遇見1個學習製作電影的芬蘭女孩,她說有時她覺得上帝是存在的,但有時不。把她的答案向教堂里的朋友們詢問,他們覺得這說明並不算是serious Christian.但我現在的想法好像就是這樣。


有時會覺得在教堂里和基督朋友圈的人們大概覺得富有安全感:婚姻永遠不會走向崩離,死亡是盼望的開始,懷著同1信仰的人們以微薄的力量去改變這個世界。


但當我在讀Gender Knot,去了解宗教里存在的父權制結構,還是感到隱隱的不舒服;或和比利時的外教/瑞士的外教詢問他們的信教情況,又覺得對泛神論/無神論的傾向或是對「自由主義」的內心認同好像是更強的。而我也驚訝於許許多多自己崇拜的人們即使不是基督徒也可以創造美妙的作品。 如果富有意義的人生的實現可以脫離宗教的依託。Why bother go to heaven or go to hell after death.


在認識朋友的過程中我不斷地問了許多問題,周六在孤兒院和基督朋友們做志願服務的時候,一個小孩舉手問如果信佛教或信上帝都可以升到天堂或極樂世界,那為什麼非要選擇後者? 那位朋友說因為佛是不存在的。


想起之前和他們探討這個問題時一個美國女孩告訴我,身為佛教徒許多積累許許多多善行才能升入天堂,而上帝對你無所要求,只需相信。但在你相信之後你會主動地想去榮耀他,而主動做奉獻。


當時聽完深以為然,但總覺得佛教似乎不止基督徒們常常解讀的那麼簡單,之前看的一系列禪修文章展示的佛教也是非常奇妙的——這就是我另一個糾結的地方,我大概不會有任何傳教的熱情,也不想否定其他神在他人心中的存在。身處群體中的隱形壓力。


喜歡的1個播客主說:「回想下,在西藏生活過,濃厚的宗教環境。七年前見過十一世班禪,四年前在台灣佛光山見過星雲法師,今天又見了貢桑旺堆大師,其間各種不限於佛教的小插曲吧。和宗教親近,卻始終無法被說服。喜歡宗教學,但對儀式表示尷尬,尤其拜倒在各類宗教藝術腳下,被很多宗教情結感動,但半信半疑宗教教育,敬佩宗教產業。


從哲學上講,宗教恐怕是出路(之一)了,隨便想,比如新左派幾位大師便知道,終極真理,宗教或許有答案(我又如何知道呢?)


然而始終無法皈依(說得好像我曾嘗試過一樣)的主要原因如下,不喜歡被急切的勸說和感染,不喜歡不願意以各種形式交錢,不喜歡生活習慣被干預,尤其討厭沒有宗教觀但耍小聰明的解釋。」


——好像也解釋了我的一些小心思。


我的兩位歐洲老師們都贊同我去教堂去感受氣氛,學習聖經的行為。但對是否信教,1位是女權主義者,他覺得聖經里之類把所有人都認定有罪,對女性和非異性群體的規訓他無法同意。另1位從小在學習宗教課程,但長大後接觸更多思想,覺得信教對他而言並不是其人生非常重要的部分。(他還向我介紹了自然神論哈哈)


而我之前對宗教里的對女性的規訓、LGBTQ的懲戒在看了紀錄片for bible tells me so 後有了鬆動,基督徒似乎不是我以往認為的在萬事上意見統一而趨於極端保守的群體。而在一致的核心外,外延問題上的分歧無關乎救贖,也不是信仰的重點。


而自己也確實無法否認在這一年半的學習里自己確實收穫了許多美妙的回憶,但這些回憶尚未能成為付出commitment的動力。


噼里啪啦寫下這些毫無條理,因為種種想法確實也時常在腦子裡相互重裝鬧作一團。有時候醒來覺得:「啊!我應該要相信上帝!」又是又嘴角下撇「嗯哼,真的存在嗎!」


宗教對我來說還在雲里霧裡,雖然是很難說清的問題,但希望大獅子可以給1些些啟示,或你對宗教乃至基督教的理解。(如果米牛牛來後援也可以!)太感謝啦~~!!


劉查理


Noon回復:


劉查理你好,


你的信,讓我想起我最近讀到的聖十字若望所寫的詩歌:


秘密地進入這愉悅的暗夜,


我的眼前空無一物,


連應當看見的也沒出現,


雖然缺少別的光和指引,


藏在我心底的那個東西依舊燃燒著。


雖然「宗教」這個詞在中文環境下有很多假象的光環和與之相伴的污名化,我仍然認為,對精神的,靈性的追求,是人生活於此世所能擁有的最好的追求之一。當然,精神/靈性(spiritual),超驗(transcendent),都不是非常準確的詞,中文語境下,或許叫做「求道之心」。從最現實的角度講,有求道之心的人,哪怕只是一點「疑」,一點「惑」,不需要皈依什麼宗教,這個人對此生(或屬世)的得失就不會太過緊張,這一點點的疑惑(懷疑此生非實,非我見),能夠讓生命多出許多呼吸的空間。


莊子說,知其惑者,非大惑也。惑,其實是一個特別重要,特別珍貴的東西,惑和活同音,無惑,就僵死了,沒有改進的可能性。因此我們佛教里,有「小疑小悟,大疑大悟」的說法,反過來說也成立,小悟之後還有大疑,像浴缸里的橡皮鴨子,按下這個浮起那個,不然,就是壞掉的橡皮鴨子,要扔掉了。所以,首要的第一點,是要學會和自己的「疑」,自己的「惑」做朋友,教學相長,我看你這一點其實做得很好,不以疑惑為恥,但是你可能沒意識到,自己的這個優點。惑有多大,悟就有多大(在基督教語境里是信心吧),這其實是一體兩面。


接下來,該具體走什麼路,信上帝,還是信佛教,這是一個操作問題,不是一個原則問題。桌子該配桌腿,電視該配電線,這些宗教在最終目標上有分別,但哪個合適,和各人的遭遇以及性情有關。我想說的只有一點:任何一種正統的宗教,都有最糟糕的版本,比較不壞的版本,和非常精微的版本。而選擇哪個版本,是由信教之人決定的,需要等待,需要尋找,需要抉擇。就像你提到的,基督教傳統里有攻擊其他宗教的木魚腦瓜,也有包容並蓄開放好奇的純真面貌。


有一次我們佛教團體共修,就是在一所基督教的神學院里,神學院院長冒著雨跑出來迎接我們,白髮童顏,純純如如,一派天真。老莊看到,也要讚歎一聲。你說,這個老傢伙所信的基督,和滿口「苦毒」,「撒旦」,滿臉仇恨的牧師所信的基督,是一,還是二?莊子說,「唯其好之也,以異於彼」,只是以自己所好,來和別人作區分,這不是求道之人該有的追求。「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難道不是很相近嗎,大家都說儒家沒屬靈追求,可就連孔子都說過「君子不器」,一樣的超越。


最後一句話,是日常的閑話,任何宗教,寄形於俗世中,就有俗世的特性,父權遺留,在目前,所有建制中都有,這是當代性別平權主義者無法迴避的使命,但也無需大驚小怪,人的源頭來自上帝,和上帝同樣有創造的能力,創造的力量,意味著改變,意味著革新,基督徒或許無法改變上帝,但完全可以改變基督教,薪盡而火傳。


小轉鈴


4


正午:


你好,


正處於1場糟糕面試的PTSD中,生活當頭1棒,各種尷尬片段跑馬燈似在眼前閃回,身子爛軟在椅子上動彈不得。嘗試打開前後肢,踐行1下知乎上學來的被痛罵後快速回復精力的姿勢,結果是沒有好轉,室友說像正在被強姦。


我度測是因為後肢張角不足,但沒辦法,自小沒有接受過舞蹈訓練,不會劈叉。不高興時想,要是我也會劈叉就好了,聽說會劈叉的人劈叉比併攏雙腿還要舒適,想體驗1哈。


每當我羨慕後,就要寫日記。主要描繪1個虛擬人格,把匱乏而引起焦慮的特質添加到這個人設上,自憐自恨一番獲取1些向下的實感,然後上床享受不足八小時的昏迷。公布1下最近的人設,發現托福隱藏附加題125分,lsat180引發耶魯哈佛爭搶執意派八抬大轎請我北戴河1游,連奪2016環法冠軍、普利策小說獎和GAYVN best actor,cv抻開繞赤道3圈身長185的貌美男性。順便呼籲1下,大家不要歧視蘇文,作者有自己的苦。


分享1下我最最愛的箴言!佛祖釋迦牟尼說啊,人有八苦,分別是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求不得。我處於求不得,真的很痛苦。面試時老師問我,你的achievements是什麼,我說沒有,老師眼神似乎要目送我離開。我真沒有啊,大二,湊不齊cv可以說不是人了!本弓形蟲可謂hardcore introvert,comfort zone可比作高壓電網圍成的撒哈拉,不擅長劈叉跨不出去,擅長以不屑和高冷粉飾卡在中間提臀踮腳的拙態——我表演1下:其實我的問題是價值觀的掙扎(立意高),實用功利的叢林價值觀和那種,那種優雅、矜持、出世,煢煢孑立、踽踽獨行的,或者知足常樂田園牧歌(精神勝利法)的價值觀,兩者的天塹(啊!),不會劈叉,跨越較為困難。


其實是怕畢業沒飯吃餓死,1想到自己能力不足,猥瑣又嬌矜,worthless,面試如下油鍋,想被社會壓榨怕不得;1想到入職每天上下地鐵擠著吸狐臭,生活1馬平川,毫無懸念,也突然覺得很美好。每天都想放棄,但生活拽著我不讓走。


想請問親愛的大師姊,此種焦慮及其導致的虛無主義滑坡是不是1個大學生的矯情,我是病入膏肓還是單純沒生活,有沒有建議,建設性也好破壞性也罷。


p.s. 寫這封信,有如揉搓淤青,又似戴眼罩裸奔,有一種露陰癖羞恥後的回甘。不知道我是否足夠滑稽。


站起來了的牛仔褲


Noon回復:


站起來了的牛仔褲,


你的信我讀了3遍,總算大致搞清了是什麼意思,語死早了。說真的,挺羨慕你現在的狀態,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在幹什麼,但是感覺自己美美嗒。不像我們這種中年人,不僅知道自己在幹什麼,還知道35分鐘後自己要幹什麼,知道自己必然又丑了1點,前額的白髮又多了1根。難道你想要這樣的生活?牛仔褲同學,表演型人格不是病,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會發現,那是能救你命的1根珍貴的稻草。就像喬布斯說的,stay hungry, stay middle two.


小轉鈴


5


親愛的正午:


展信佳。


今天我冒昧寫信給你,是因為有一個煩惱想向你傾訴,並希望能得到你的建議。


我是一名二本院校中文系的大二學生,即將進入大三,我對未來的迷茫也越來越多。


說實話,我進入大學以來,就像散了黃一樣,並沒有好好學習。大一的時候,因為家庭矛盾,我消沉了很久,甚至不想上學。大二上學期,可能是給自己找了借口,所以越來越頹廢了,這時候家庭對我的影響已經漸漸淡去了,取而代之的是自己的自卑,和對人際交往的恐慌籠罩著我。現在到了大二下學期,我身上背著不及格的三門科目,還有越來越急迫我去面對的現實。


關於家庭矛盾。其實,家庭矛盾已經困擾我十多年了。矛盾內容有點冗雜,簡單來講,就是,我父親不喜歡我,對我很失望,覺得我沒出息,他一直希望我像他心中那樣「上得檯面」,但我卻一直很安靜內向,並不活潑,而且凡事都有自己的看法,讓他很不開心;我母親一直向著我父親,並且他們兩個都是急脾氣,和他們溝通起來有些困難。而且有時候,我母親也會和父親爭吵,還鬧到要離婚的地步,這時候處於一個尷尬位置的我,又不得不出來調解。就這樣,父母和我的矛盾,父母之間的矛盾,使家裡反反覆復的鬧騰。


現在,我已經很少和父親講話了,能避免和他說話就避免,同時,我通過一些渠道與母親溝通,感覺母親的脾氣比以前緩和了很多;父親那邊,我不知道他怎麼想。反正家裡已經平靜了一段時間了,我也不想太把家庭矛盾當回事了。


關於自己的自卑。我從小到大,就十分肥胖,因為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以前每當遇到什麼不愉快的事情的時候,我就會通過吃東西來排解自己的苦悶。一直到現在,似乎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現在,這個自卑從外表延伸到內在,從一次次的放棄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懶惰和安於現狀,看見之後,好像是由於這個洞太大,我已經不想去修補了。


關於人際交往的恐慌。可能是因為我從小就宅在家裡,不愛和外界的人接觸,加上我內向的性格,所以直到現在,遇到一些社交場合根本不知道應該怎麼辦,會小心翼翼,怕傷害到別人(可能是「討好型」人格吧,哈哈)。但我現在已經比以前好很多,會主動和人溝通,也試著不再那麼小心翼翼了。這改變,我覺得,是因為朋友一次一次地鼓勵我,「做自己就好,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吧。


家庭、自身、人際的三個因素,塑造成了現在的我。現在的我,背著三門不及格的科目,面對著現實。


抱歉,絮叨了太多。


此次來信,我想向你求助的煩惱是,現在我想重新開始,好好學習,爭取考研考到一個好一些的學校。但我僅僅是在查找目標學校的時候,就開始恐慌的想,「我能行嗎」。以前的一次次放棄和失敗好像在告訴我,我永遠沒辦法擺脫使我痛苦的東西。


所以,我想,能否麻煩正午給現在的我一些建議?


感謝你閱讀到這裡。此番打擾,十分抱歉。


Winnie


Noon回復:


Winnie你好,


看了你的信,總讓我感覺自己有義務寫點什麼。家庭,理論上應該是大家互相提供情感支持的地方,但大多數情況下,只是給彼此的生活增加更多的不愉快罷了,這是沒有辦法的現實,因為父親也好母親也好,也只是糾結在煩惱中的凡人罷了。一般來說,容易對別人不滿意的人,對自己也是不滿意的,我猜想,你的父親,可能在心底深處,也有著像你一樣的自卑和糾結。如果你只是想辦法讓父親「滿意」,那可能無論如何,都沒有辦法填滿他心裡的黑洞。可是如果你把自己置之腦後,開始真正地了解父親,母親,關心他們,你可能會尋找到久違的安全感和強大感。另外,上大學的孩子,父母可能正在經歷更年期,男性的更年期雖然相對平緩,卻更隱蔽,更漫長,將心比心,你父親很可能是有苦說不出。


當然,更緊迫的是你建立自信心的問題。剛才寫的建議,是你自信起來之後所要考慮的,因為家庭問題是很多人糾纏一生都沒法解決的終極謎題。現在的你,應該去做一些簡單,快捷,而又一定能做好的事情,讓自己重新發現自己的優勢。簡單到什麼程度呢?可以是,從地上撿起一支筆。幫人開一扇門。將一顆小石子,用力踢到五米開外。我建議你認真地去發明這樣的任務,認真去做這些事,並且把這些事情記錄下來。在一天結束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成功地辦到了這麼多很多人都無法完成的事情。你也可以找兩張白紙,和你朋友坐下來,寫下對方的五個優點,交換。你或許會發現,自己其實優點還滿多的,朋友也是。


小轉鈴


6


正午:


你好。


給你寫這封信時,窗外是陰天。雲層很厚,能聽得清隆隆的風穿梭在樓房、街道。昨天是霜降。早上起來,我聽說一個朋友半夜冷得實在受不了,從衣櫃里翻出幾件外套鋪在被子上,這樣睡過一夜。我突然想到人生就是和這樣差不多。不是有什麼象徵的意思。單單是聽說,我就可以想像他在凌晨三點鐘的寒冷,焦躁,不得不下床打開衣櫃取出衣物時的無奈。人生差不多就是這樣。許多事單單是聽說,就可以感同身受。


讀《喧嘩與騷動》是在十七歲。讀到昆汀迷失在金銀花的氣味,他那強烈、像潮汛溪水的腦中獨白,他那深刻、莊重的悲哀,我幾乎快要哭出來。他的脆弱、自尊、最後在黃昏入夜的死亡,我居然能想像得一清二楚。分明我倆處於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度。幾個月後,一天夜晚,被別人訓斥時,腦海也出現了如昆汀一樣的獨白。激烈、如潮水洶湧。看,不只是感同身受,而是真真切切地有一瞬間成為了他。


人究竟要做出多大的努力才可以面對自己的無能呢?小學六年級,我偷拿了爸爸20塊錢,被他發現。他逼我罰站,打我,我始終不承認是我。現在想起來,我極少會有不承認錯誤的時候。即便不是我的,我也會把它攬過來。有了錯,我彷彿就會被人重視。認了錯,他們就不會再責怪我,離開我。


於是,分明到現在也沒有談過戀愛,居然還是學會了愛人。愛人的反應,與書中所記敘的一模一樣。我說不清楚,到底自己是真正的在愛人,還是對書的內容產生了共鳴。


昨天夜裡,我很久都沒能睡著。想起馬爾克斯那些時間狀語的開頭。他真的是愛那些句子,如同孤獨。《超越愛情的永恆之死》所寫的是孤獨。他快要死了。他只想讓勞拉陪他一會兒。在我死前,陪我說會話吧。勞拉。人在孤獨的時候有個人陪陪總是好的。不要去找你的父親,不要管那塊鎖。只要躺下。只要和我躺下。


大部分時間都在旁觀的我,還是會傷心。真是弔詭啊。我早已承認了廢物、無能這些詞。我早已饒恕自己,心卻從來沒有。它甚至仍在偏信永恆與愛。


她們曾一同看花。這口大破鍾旁,皸裂的石階承住人的腳步。亭子暗下來前,她唱給她一支歌。許多年後,我聽到她再來。我遞給她一碗茶。漫山的飄白入了眼。她摸碗沿,再三講,當日她們看的,就是這樣的花。


我是看她們看花的人。我早已饒恕了自己。可是,人到底是為什麼會去愛呀,為什麼想要被愛呀?這個答案或許在那些人的手裡吧。這終究不是旁觀者可以觸及的。


謝謝傾聽。


A


Noon回復:


A你好,


你的信很好,打動人心。讀你的信,我沒有書寫的慾望,只想做一個安靜的讀者。你的讀者。請繼續寫下去。


小轉鈴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午故事 的精彩文章:

阿飛:我現在玩的是磁帶
看得見彩虹的城市
生活還是很美好,為什麼他們總是忽視呢?
葉錦添談文脈 正午·視覺
火星招待所(下)

TAG:正午故事 |

您可能感興趣

昨夜頭獎僅兩注1000萬 廣東一人獨中1643萬!
此人獨自手刃30餘人,帶5萬兵打爆50萬秦國大軍
72歲老人獨自照顧42隻狗狗 2000元養老金全買狗狼
95歲老人獨自照顧60歲癱瘓兒子19年,拒絕好心人10萬捐款
男子花20年尋寶終於找到,44億寶藏卻要被他人獨吞
季後賽場均30 5 5有多難?韋德1次,一人獨砍11次
上賽季10人完成50 創歷史,威少一人獨攬4次,一人三節拿下60!
48歲許晴韻味十足卻無人敢娶 只因為她被這個男人獨寵了20年
16-17賽季十大50分悍將一人獨攬4次,兩中鋒成了隊友!
山西彩民六天中了仨大獎 一人獨領1000萬
明日大盤預測2.27億,小黃人獨佔1.36億元
2個人獨守的村莊,500多畝荒地無人問津
中國諾貝爾獎揭曉!80後牛人獨攬647萬
震撼!排列五井噴夜1人獨攬1500萬,單注狂投150倍
57萬大溫成年人獨自生活,23%的人口是單身狗!華人婚戀有多難?
500-200+8等於8?這是中國軍人獨有的邏輯!
日本老人獨駕帆船花145天來回太平洋2.4萬公里
300萬人獲加國10年簽證,中國人獨佔近半,但加國恐「偷雞不成反蝕米」!
河南大饑荒,斯人獨圓潤:1943年的湯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