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將常犯言直諫,毛主席屢邀面談定大計,他究竟是誰

此將常犯言直諫,毛主席屢邀面談定大計,他究竟是誰

史海拾記


【筆記君簡述:粟裕將軍是一個被稱之為戰神級的人物,在戰場上屢出奇兵,以少勝多,打了不少神仙仗,林彪一生自傲,但對粟裕卻英雄相惜,經常研究粟裕的戰例,並在膽略上自愧不如,因為粟裕的排兵布局往往以險著稱,不按常理,卻又起到很好的效果,取得的功績讓許多軍事同僚側目。毛主席也知道粟裕善戰,故而將臨陣相機之權賦予他,給他充分的信任,而事實也證明,粟裕也不負重託。今天的筆記分兩期介紹粟裕將軍。這是上篇】


粟裕第一次進入高層視野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的1940年10月,他指揮了著名的黃橋大戰。

是役,他消滅的敵人比自己的兵力還多。驚訝之餘,毛澤東富有遠見地評價說:「這個從士兵成長起來的人以後可以指揮四五十萬人馬。」


毛澤東沒有看錯人。解放戰爭初期,粟裕在蘇中七戰七捷,威名大震。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會兵後,毛澤東明示:「在陳(毅)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戰役指揮交粟負責。」正司令在位的情況下,把戰役指揮權交給副司令,這不僅在我軍歷史上是唯一的,在古今中外的戰爭史上也罕見。


粟裕不辱使命,相繼成功指揮了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沙土集等戰役。1948年5月,粟裕被任命為華野代司令員兼政委,實際上成為華東戰區最高指揮員獨當一面,旋即又指揮了豫東和濟南戰役。之後的淮海戰役是粟裕的巔峰之作。


在粟裕成功的多種因素中,有一點與眾不同,那就是他頗具公心與戰略眼光。


此將常犯言直諫,毛主席屢邀面談定大計,他究竟是誰



關於粟裕淡泊名利、功名為下,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兩讓司令」。


抗日戰爭結束不久,華中局建議由粟裕留華中任司令,中央軍委複電表示同意。粟裕於27日收到複電後,當日即電呈中共中央表示「不勝惶恐」,他推舉張鼎丞為軍區司令,自己改任副職,並指出這樣安排「更有利於今後工作」,因為「(張鼎丞)對於執行黨的政策與掌握全局,均遠非職之能及」,況且張鼎丞資歷也比自己高。粟裕這樣做,無非是為了維護領導班子的團結,顧全大局。在中央軍委任職命令已經下達的情況下,粟裕主動讓位實屬難得,充分表現出他的公心。


粟裕第二次讓司令是1948年5月,他奉命與陳毅一起赴西柏坡向中央軍委當面彙報工作。毛澤東不但採納了粟裕的建議,把本欲渡江南下的三個縱隊留在中原打大仗,還有意把陳毅調到中原軍區和中原局工作。陳毅調動一事沒有任何「先兆」,是毛澤東臨時決定的,這一調動實際是為了讓粟裕放手大幹一場。當毛澤東告訴粟裕「陳毅同志不回華野去了,今後華野就由你來搞」時,粟裕感到「太意外」了,他立即再三請求讓陳毅回華野,但毛澤東決心已定。

最後,粟裕仍然請求保留陳毅華野司令員兼政委的職務,由他代行其職。毛澤東顯然沒想到粟裕會提出這個建議,但還是在「沉思了一下」後答應了。粟裕與陳毅一武一文,長期搭檔,配合默契。一般來說,陳毅「主政」,粟裕「主軍」,有陳毅在,粟裕能夠專意于軍事,並且屢建戰功。陳毅現在要到中原工作了,粟裕不得不軍政大梁一肩挑,但他還是請求保留陳毅的華野原職。一方面表現了他對陳毅的充分尊重,另一方面也表現了粟裕不為名,只惟事業的高風亮節。



此將常犯言直諫,毛主席屢邀面談定大計,他究竟是誰



解放戰爭初期,粟裕、陳毅和中央軍委關於華中野戰軍作戰地域的選擇問題有過長期而激烈的爭論,其實質為「內線殲敵」還是「出擊外線」的戰略分歧。粟裕出於公心,屢次建議「先在蘇中打仗再西移」,並以成功的作戰行動促使中央軍委最終改變出擊外線的初衷,把「內線殲敵」作為解放戰爭初期的戰略方針。


粟裕直言完全是出於公心,出於對黨的事業強烈的責任心,這不是每個戰區指揮員都能夠做到的。粟裕在解放戰爭期間幾次提出重要的戰略性建議,「善諫」是能力,「敢諫」則是品質。

為照顧戰略全局,粟裕還能夠犧牲本戰區的局部利益,這集中表現在「七月分兵」上。孟良崮戰役前,華東戰區雖機動月余,卻屢尋殲敵機會不得,形勢十分嚴峻。對此,中央軍委的態度在5月8日有個「分水嶺」。之前,中央軍委一再指出:「不要過早驚動敵人後方」(5月4日)、「不要分兵」(5月6日)。


但8日的指示則起了變化,中央軍委要求粟裕以6月10日為界,之前若不能創造戰機殲敵,之後就配合劉鄧大舉出擊。中央軍委意圖明顯,即以外線出擊緩解內線壓力。孟良崮大捷後,中央軍委的態度如兩江匯一,肯定了繼續內線殲敵的可能性,並要求山東戰區用半年多時間打破敵人的重點進攻。


孟良崮戰役雖然暫時緩解了國民黨軍的攻勢,但其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戰略並未改變。中央軍委認為山東內線殲敵良機難尋,於6月29日再次致電華野,再次提出分兵指示,並陳述理由如下:「敵正面既然絕對集中兵力,我軍便不應再繼續採取集中兵力方針,而應改取分路出擊其遠後方之方針。」可見,中央軍委的戰略意圖是隨著戰局的變化而變化的。值得注意的是,中央軍委6月29日電只提山東軍情,沒有論及劉鄧。這是因為在中央軍委的總體部署中,劉鄧出擊外線是為了解救山東危局,華野出擊外線是自救,而不是為了支援劉鄧。其實,僅就山東戰區而言,內線殲敵的機會不是沒有,只是時機未到,正如粟裕所說:「山東還有五十多個縣城在我手中,而且連成一片,膠東、渤海、濱海三個地區還可以迴旋,在內線殲敵的條件還是存在的。」



此將常犯言直諫,毛主席屢邀面談定大計,他究竟是誰


儘管如此,粟裕還是在6月30日即複電中央軍委表示迅速執行。粟裕沒有說出來,但我們完全可以看出來,華野為戰略全局做出了局部犧牲。對此,華野部分將士是有意見的,粟裕還向他們做了解釋:「劉鄧大軍在六月底將南渡黃河,軍委已經告知我們,我們必須以戰鬥行動來策應劉鄧大軍的戰略行動……(否則)對全局是不利的。」從未在外線作戰的華野外線兵團遇到了很多困難,但粟裕考慮更多的卻是戰略全局和兄弟部隊的困難。


1947年8月18日,粟裕致電中央軍委:「依近日情況判斷,敵有大部隨劉鄧南去可能。果如是,則劉鄧很吃力,我們應盡一切努力多拖住一些敵人,」為此,他建議華野外線兵團的作戰區域不應限制在魯西南,而要越過隴海線,南下至豫皖蘇一帶尋機殲敵。這一建議正中毛澤東下懷,他於24日複電指出粟裕此意見「極為正確」,這一用語在毛澤東的電文中是極少見的。


如果您覺得略有收穫,體諒小編辛苦工作,打賞自由或者點下面廣告(免費),鼓勵小編一下下,謝謝您啦!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春筆記 的精彩文章:

毛主席信任此儒將,此人攻城略地用兵如神,他是誰2
毛主席用白袍小將做長征開路先鋒踏平險境,他是誰
毛主席信任此猛將,用步兵一夜追殲騎兵,他究竟是誰
毛主席長征最後一戰親臨前線,也為紮根陝北奠基之戰
毛主席在此處切除尾隨紅軍「一條大尾巴」,在哪兒呢

TAG:陳春筆記 |

您可能感興趣

此人雖只是少將,卻敢違反毛主席命令,事後主席還稱讚他
毛主席常把最險難的任務給此將,親為他改名,他是誰
他想要活捉毛主席,被俘後求毛主席放過他,結果還是死了
此人非常大膽,毛主席有要事再三催促,但他卻說不急
他說自己只夠評「上將」,但毛主席說他必須是「大將」
毛主席為什麼揮淚斬此人,有戰功卻觸犯刑律,他是誰
毛主席竟被哨兵拒之城門外,依然褒揚他,他究竟是誰
此人是起義將軍,寫信給毛主席要降銜,毛主席卻說他必是開國上將
他想評大將被周總理拒絕,正面頂撞毛主席,還怒摔粟裕電話!
他是開國功勛,毛主席親切地稱他大哥,但是他卻沒有授予任何軍銜
他是毛主席的理髮員,不幸逝世,主席竟做出此事,實在感人!
他來找毛主席「負荊請罪」,誰知主席竟請他吃大餐,這是為何?
他是開國大將,做了何事一直讓毛主席對此念念不忘!
毛主席稱此猛將為鐵屁股,有他在就放心,他究竟是誰
毛主席自我批評,「現在看來還是他正確啊」,他是誰?
毛主席建議被拒絕,此人堅持硬碰硬失守此城,他是誰
他不是開國將帥,但毛主席對他評價卻極高,還特邀他當總參謀長
毛主席視他為知己,還稱他為「老師」,此人不是魯迅
誰不想當大官?但此人卻要主動降職,為此,還把事情鬧到了毛主席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