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毛主席信任此儒將,此人攻城略地用兵如神,他是誰2

毛主席信任此儒將,此人攻城略地用兵如神,他是誰2

【筆記君簡述:粟裕將軍是一個被稱之為戰神級的人物,在戰場上屢出奇兵,以少勝多,打了不少神仙仗,林彪一生自傲,但對粟裕卻英雄相惜,經常研究粟裕的戰例,並在膽略上自愧不如,因為粟裕的排兵布局往往以險著稱,不按常理,卻又起到很好的效果,取得的功績讓許多軍事同僚側目。毛主席也知道粟裕善戰,故而將臨陣相機之權賦予他,給他充分的信任,而事實也證明,粟裕也不負重託。今天的筆記分兩期介紹粟裕將軍。這是下篇】


粟裕將軍不僅是一位實際戰役指揮員,更是一個具有全局眼光的軍事理論家。


早在紅軍反「圍剿」時期,粟裕就認識到:「軍事指揮員應該懂得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個指揮員對戰略問題有了較深刻的理解,有了清醒的頭腦,才能運籌自如地指揮作戰。」在解放戰爭中,他進一步指出:「作為一個戰役指揮員,在即將執行上級賦予的作戰任務時,應當結合戰爭的全局進行思考,從全局上考慮得失利弊,把全局和局部很好地聯繫起來。」

曾在他身邊工作過的人則回憶道:「他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總是從全局出發,從黨的最大利益出發;緊密結合本地區的實際,考慮完成任務的最佳方案。」


正是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粟裕提出了幾次戰略性建議,主要的三次建議分別發生在解放戰爭戰略防禦、戰略進攻和戰略決戰階段,都極大地影響了解放戰爭的進程。


上篇中提到粟裕在解放戰爭初期力主在蘇中內線殲敵,除了公心可鑒,更表現了他獨具慧眼的全局戰略眼光,這集中體現在8月1日和14日電報中。如南戰鬥後,海安成為雙方爭奪焦點,鑒於天長和盱眙難保,粟裕請求將淮南第五旅東調至蘇中參戰,但陳毅表示反對,並向中央軍委建議「粟部亦宜逐步向西轉移」。海安保衛戰後,粟裕再次向中央軍委「要兵」(淮南主力)。


此電顯示了他非凡的戰略眼光:「我各戰略區除在戰略上應互相配合外,在戰役上似不應要求一定之配合(事實上也很難做到),而在單獨作戰,以自己力量解決當面敵人,否則會影響到另一戰略區之機動。」

陳毅再次反對,仍建議「粟部迅速西調」。面對粟裕和陳毅的爭論,中央軍委未能及時做出決議,兵力不足的粟裕只好在予敵重大殺傷後放棄海安。李堡戰鬥結束後,粟裕於8月14日致電中央軍委,對歷次爭論進行了總結: 「戰爭初期,各主要作戰方向,應充分利用內線殲敵的有利條件,哪裡好消滅敵人就在哪裡打仗,各戰區之間有戰略性的配合,不宜過早作戰役性的配合;如果急於戰役性的配合,我軍兵力作更大的集中,則敵人的兵力也將隨之作更大的集中,對各個殲敵不利。在兵力敵優我劣的情況下,過早地進行大會戰,我們是難以有勝利的把握的。在戰爭初期,我軍兵力應該隨著敵我力量的消長,我軍指揮藝術的提高和戰局向我解放區縱深發展而逐步集中,由一次殲敵一個旅,逐步集中兵力發展到一次殲敵幾個旅,這樣比較有利。」


這些極像毛澤東語氣的話居然出自一個戰區指揮員筆下,實屬難得。



毛主席信任此儒將,此人攻城略地用兵如神,他是誰2



從粟裕的多封電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諸如「整個戰局」、「戰略」、「戰役」、「內線」、「外線」等關鍵性字眼。蘇中戰役勝利結束後,中央軍委再次推遲了出擊外線時間,直到1947年3月才最終明確了內線殲敵的戰略方針,並指出「轉入外線之時間,現亦不必顧慮。」可見,從1946年6月26日決定外線出擊到1947年3月改為內線殲敵,中央軍委用了整整八個月時間!粟裕的戰略性建議和成功的戰爭實踐對中央軍委確立解放戰爭初期正確的戰爭指導方針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粟裕的第二次戰略性建議是解放軍「問鼎中原」的關鍵。1947年底,解放軍三路大軍挺進中原後,敵我雙方相持不下,「你打不過來,我也打不過去」。為打破僵局,毛澤東於12月4日提出了分兵渡江計劃,準備實行千里躍進大別山之後第二個戰略躍進。1948年1月22日後,毛澤東收到粟裕電報,該電認為應當在江北打幾個大的殲滅戰後視情而動。粟裕並未明確反對分兵渡江,但他集中三路軍,忽分忽集,合力殲敵的建議顯然包含了取消分兵渡江的思想。毛澤東與陳毅面商後,仍然堅持己見,於1月27日致電粟裕,要他率第1、4、6三個縱隊渡江,在湘贛浙閩諸省執行寬大機動作戰任務,迫使蔣介石從中原調動80個旅中的20-30個旅回防江南,並要粟裕「熟籌見復」。


中央軍委的意圖十分明顯,就是要在蔣介石的後院放幾把火,迫使其調動軍隊回防江南,以減輕中原戰場,特別是大別山劉鄧大軍的巨大壓力。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的有三點。一是毛澤東已經定下分兵渡江的決心,他甚至在給陳毅的手令中明令組建東南野戰軍,還詳細規定了該軍的組織領導。二是對「熟籌見復」的正確理解。


毛澤東要粟裕「熟籌見復」的並不是要不要渡江,而是在必須渡江的前提下就渡江的時間和地點詢問粟裕的意見。第三,中央軍委1月27日電錶明粟裕1月22日的建議未被採納。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要申述原見,是需要一定勇氣的。但粟裕還是於1月31日再次致電中央堅持原議,中央軍委次日即複電堅持渡江。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注意到,中央軍委上一次複電間隔了五天,這一次複電卻只間隔了一天,可見渡江決心勢難扭轉。有異議的粟裕該何去何從?他請求讓渡江縱隊休整一段時間,為渡江做好充分準備,實際上也想利用這段時間進行再思考。深思熟慮之後,粟裕還是認為不過江,在中原地區打大殲滅戰為好,但他又怕自己的「一孔之見」干擾了中央軍委的決心,沒有上報。粟裕一度稱自己的建議為「管見」,實際上,這是他站在高處的「遠見」,正如他在回憶當時的心境時所說:「作為一個戰役指揮員,在即將執行上級賦予的作戰任務時,應當結合戰爭的全局進行思考,從全局上考慮得失利弊,把局部和全局很好地聯繫起來。」


4月初,陳毅回到濮陽,粟裕立即把自己的想法向他作了彙報,陳毅大為吃驚。經過多次深入交換意見,陳毅支持粟裕將建議上報中央軍委。4月18日,粟裕終將該電發出,第四次建議在中原打大仗。這封電報篇幅長達三千字(在粟裕電文中極少),證據充分,說理透徹,更有粟裕自己的戰爭實踐經驗。看到電報,毛澤東也猶豫了,權衡了三天也無法拍板,於是通知陳毅和粟裕去西柏坡面議。毛澤東最後接受了粟裕的建議,同時也規定,如果華野和中野無法粉碎國民黨軍在中原的防禦體系,華野一兵團仍要立即渡江南下。豫東戰役勝利結束後,中央軍委於7月14日才明確改變了渡江計劃;濟南戰役勝利後,中央政治局會議又做出「人民解放軍第三年仍然全部在長江以北和華北、東北作戰」的決策。



毛主席信任此儒將,此人攻城略地用兵如神,他是誰2


將「小淮海戰役」發展為「大淮海戰役」的第三次建議對解放戰爭進程影響巨大,它充分體現了粟裕從全國戰略全局出發,在江北大量殲敵,為日後渡江作戰減輕負擔的指導思想。


1948年9月24日晨,濟南尚未完全攻下,粟裕就提出了「小淮海戰役」的建議,不過,這還僅僅是一場華野的「獨角戲」。粟裕的主旨是攻敵打援,而且重在打援。


按照他的部署,華野部隊將分成兩部,分兩步走:第一步以少部兵力攻佔兩淮,以主力準備截殲由徐州及隴海路東段南援之敵;第二步敵若不援則乘機攻佔海州和連雲港。雖然「小淮海戰役」規模不大,但仍然體現了粟裕深遠的戰略眼光:「為將來渡江創造有利條件。」中央軍委於9月25日複電表示贊同,並增加了殲滅黃伯韜兵團的戰役目標,將「兩步走」發展為「三步走」,使「小淮海戰役」成為「中淮海戰役」。

11月6日,「中淮海戰役」打響後,海州之敵迅速向西靠攏。8日,黃伯韜兵團還未就殲,粟裕即向中央軍建議將「中淮海戰役」進一步發展為「大淮海戰役」:殲滅黃兵團後,放棄「中淮海戰役」原定的後兩個作戰目標,主力西向,進擊徐(州)蚌(埠)線,包圍並殲滅徐州之敵。可見,「大淮海戰役」的目標與「小淮海戰役」已經大相徑庭,是把中原的「幾口飯一口吃下去」。如果這一目標能夠順利實現,不但將使中原局勢徹底改善,全國解放戰爭的全局也必將大為改觀,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


粟裕之所以敢下這個決心,有一個不容忽視的背景,正如他在8日的電文開頭所說:「近來全國戰場的不斷勝利,尤其是東北的偉大勝利與完全解放,促成戰局的急劇大變化。」顯而易見,粟裕提出「大淮海戰役」是以全國戰略全局為出發點考慮的。


「大淮海戰役」截斷徐蚌線和遼瀋戰役攻佔錦州有異曲同工之妙。毛澤東提出攻佔錦州關門打狗,但他並未提出截斷徐蚌鐵路,進行南線決戰,這是因為遼瀋戰役中,四野兵力超過東北國民黨軍,所以毛澤東敢下這個戰略決心。淮海戰役中,華野和中野加在一起不過60萬,要面對的卻是80萬國民黨軍,所以連毛澤東也不敢吃這口「夾生飯」。



毛主席信任此儒將,此人攻城略地用兵如神,他是誰2



「立功」: 獨當一面,功勛卓著粟裕不但為中央軍委提出了戰略性建議,還在上級指示未達或不及請示時獨當一面。如果不站在全局的高度處置問題,沒有一定的戰略眼光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解放戰爭時期,由於戰場形勢和敵情瞬息萬變,通訊和交通工具也不夠發達,中央軍委與各戰區的聯繫並非事事及時,時時順利,各戰區實際上成為獨立的戰略單位。中央軍委也深知無論主觀和客觀上都不能對戰區干預過細,只能進行「宏觀調控」,於是給了戰區指揮員相當的自主權和臨機處置權。


對此,粟裕十分感懷,他曾在回憶錄中寫道:「毛主席十分重視戰場指揮員的意見,給予應有的機動權和自主權,充分發揮戰場指揮員的能動作用。」中央軍委雖然「放權」了,但戰區指揮員自身也必須具備戰略眼光,能夠根據中央軍委總的戰略決心,聯繫本戰區實際,制定正確的戰略方針。在特殊情況下「先斬後奏」既是無奈的,也是必需的。如果只會等、靠、要,缺乏戰略眼光,就不能獨當一面,不是一個稱職的戰區指揮員。


粟裕長期轉戰南方,遠離中央,上級的指示很多時候不能及時到達,這在客觀上使他比其他戰區指揮員更多獨當一面和自主處置的鍛煉機會。中央紅軍被迫長征後,粟裕失去了與上級的聯繫,只好「自力更生」。連毛澤東都要全軍學習粟裕的經驗,他於1946年8月28日親自為中央軍委起草電報,向各戰略區通報蘇中戰役的經驗:「我粟譚軍從七月十三日至八月二十七日一個半月內……每戰必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打敵一部,故戰無不勝,士氣甚高;繳獲甚多,故裝備精良;憑藉解放區作戰,故補充便利;加上指揮正確,既靈活又勇敢,故能取得偉大勝利。這一經驗是很好的經驗,希望各區仿照辦理,並望轉知所屬一體注意。」


用這樣的語言表揚一個戰區指揮員,對於毛澤東而言是很少見的。



毛主席信任此儒將,此人攻城略地用兵如神,他是誰2



8月以後,中央軍委對南北兩線的作戰方針都進行了調整,主要以內線作戰的方式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大大影響了解放戰爭的進程。戰略進攻階段,粟裕連續四次建議在中原大量殲敵,並以代司令員兼政委之職全面主持華東軍政工作,隨後成功指揮了解放戰爭以來最大的一個殲滅戰——豫東戰役,徹底改變了我軍在中原戰場的不利態勢。


毛澤東於1948年8月接見華野特種兵縱隊司令員陳銳霆等人時高興地說:「解放戰爭好象爬山,現在我們已經過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階段已經過去了。」戰略決戰階段,粟裕不但提出了舉行淮海戰役的建議,還把「小淮海」發展為「大淮海」,並順利實現了中原戰場的大轉折,使只剩下半壁江山的南京國民政府面臨大廈將傾之勢,此戰意義之大毋庸贅述。戰略追擊階段,粟裕又指揮了解放上海、福建等東南重地和追殲殘敵諸戰役,加速了解放戰爭最後勝利的到來。


如果您覺得略有收穫,體諒小編辛苦工作,打賞自由或者點下面廣告(免費),鼓勵小編一下下,謝謝您啦!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春筆記 的精彩文章:

毛主席長征最後一戰親臨前線,也為紮根陝北奠基之戰
毛主席在此處切除尾隨紅軍「一條大尾巴」,在哪兒呢

TAG:陳春筆記 |

您可能感興趣

毛主席信任此猛將,用步兵一夜追殲騎兵,他究竟是誰
毛主席對這位獨臂將軍信任,此人是個將才,他是誰?
此人是毛主席愛將,卻要槍斃毛主席,毛主席用一句話使他跪地求饒
毛主席視他為知己,還稱他為「老師」,此人不是魯迅
毛主席說此人最會打仗,此人被稱為白起,此人是誰?
此人曾主動要求降銜,毛主席卻說:你必須是元帥
此人是元帥中唯一的儒將,毛主席最信任他,並在其去世後為他寫詞
此將太會打仗四人爭,毛主席裁決後他用好兵換其傷兵
毛主席為何不許此人歸順?只因此人當年對西征紅軍太殘忍,他是誰
此人是起義將軍,寫信給毛主席要降銜,毛主席卻說他必是開國上將
此人是我軍秘密黨員,袁世凱視他為心腹,卻因他而死,預言毛主席必得天下!
此人是國軍王牌將領,粟裕都打不過他,毛主席稱其狡如狐
粟裕堪稱戰神,但依然要聽此人指揮,去世毛主席親自悼念
此人不是皇帝,但是有人願意給他守墓,連毛主席都對他大為讚賞
毛主席在此地閱兵特意向這支部隊舉手致敬,他們是誰
此人領兵打仗能力令林彪佩服,毛主席這麼誇他!
毛主席稱這個人為「武將軍」,但此人卻不領兵打仗,還是位美女!
毛主席建議被拒絕,此人堅持硬碰硬失守此城,他是誰
此人雖只是少將,卻敢違反毛主席命令,事後主席還稱讚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