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秦國軍隊強大與迅速衰亡的原因探究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秦國軍隊強大與迅速衰亡的原因探究

文/馬英傑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秦王嬴政奮六世之餘烈,用他手中的這支虎狼之師,僅僅用了十年就掃平了東方六國,統一中原,然而又是十五年之後,強大的秦王朝便滅亡了。他們為何如此強大?又如此脆弱?並且為人奇怪的是這支虎狼之師並沒有在秦末的農兵大起義露面或者說起到作用,在其中的原因我們或許永遠都得不到答案,但是通過史料我們可以大膽的去猜測分析其中的理由,我們可以從祖先考證,也可以從他們所處的環境考慮,還可以從他自身的變法圖強來分析他的強大的理由。至於滅亡我們則從他們的領導者,戰略布局以及精神上來探究他們之所以迅速衰亡的原因。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秦國軍隊強大與迅速衰亡的原因探究

一、秦國軍隊強大的原因

(一)秦人的游牧傳統

秦的歷史有明確記載的是從大約公元前890年周孝王時期開始。當時秦人以養馬為長,《史記﹒秦本紀》:「好馬及畜,善養息之。」說明當時秦人與中原的農耕民族不太一樣,他們偏向於游牧。在早期的記載中,秦的社會經濟生活的各方面還保持了游牧民族的特徵。如在《史記﹒秦本紀》中記載:「大費拜受,佐舜調順鳥獸,鳥獸多馴服。」大費乃是大業之子,大業為女脩吞玄鳥卵而生,是秦人的祖先。大費馴獸有道,被賜姓嬴。馴獸在今天成為一種謀生技能,馴獸師的存在為人類的生活增添了樂趣(對動物來說是一種災難)。但我們可以想像在當時的情境下,馴獸師並不是刻意成就,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農耕民族應對土地所帶來的挑戰尚且不足,更不會分心去專門馴獸,當然這要和馴養動物分別開來。所以當時的馴獸者必是多與野獸相處甚至與野獸生活在一起,彼此對立又相互依賴,這樣才能熟悉、了解野獸的習性,而這正是游牧民族所有的特點。秦人脫離游牧,真正走向定居則是秦人非子為周孝王養馬,並且得到了周孝王的重視,於是分給這群善養馬馴獸的人一片土地,而這片土地恰好叫做秦,這是秦人得到的第一塊可以安身立命、拓土建邦的土地。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秦國軍隊強大與迅速衰亡的原因探究

秦人也由此開始由游牧轉為農耕,儘管如此,秦乃為春秋各國中最晚接受農耕文明的諸侯國。所以其身上既具有農耕文明優秀的文化精神,又尚未完全脫去游牧者的影子,既接受了中原文化的文明熏陶,又具備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兇悍的性格。正是因為這種文化習俗的落後使得秦人一直為東方六國所輕視,也正因為這種正在「脫蠻」又尚未完全「脫蠻」的過程中,秦人的實力一天天變得強大。而秦軍的強大與他們的身上有著游牧民族風格是分不開的。《後漢書﹒西羌列傳》曰:「(西羌)強則分種為酋豪,弱則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為雄,以戰死為吉利,病終為不祥,甚耐苦寒同之禽獸,雖婦人產子亦不避風雪,性堅剛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氣也。」

這是古人對游牧民族的深刻觀察。他們誕生在風雪之中,生長在苦寒之地,以戰場為生命的終點,堅剛勇猛,實非農耕定居民族所能及。

(二)抗擊西戎的先鋒

據考證,今天甘肅省清水的秦亭附近是兩千年前秦國所處的地方,這個地方土地平坦,屬於渭河流域,有灌溉水源適合發展農業。遠離中原,與游牧民族相近,自中國古代以來,素將中原以外的民族稱作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秦所在的地方恰與戎狄相近,作為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視氣候情況南遷北移,反覆不定,作為游牧民族的鄰居,秦人生活在這個地方,維護自己的統治,就不可避免的要與戎狄相接觸,而作為周天子的藩臣,則註定秦人要與戎狄發生摩擦。「秦仲立三年,西戎反王室……周宣王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秦仲二十三年……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無人,輿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 這是秦在成為諸侯之前與西戎發生的兩次戰爭,而秦人與西戎的相互征伐也就此拉開序幕。戰後周宣王「復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駱地犬球並有指,為西垂大夫。」我們可以看到此時秦國的榮辱已經於戎狄的命運聯繫在一起了,與戎狄的戰況將對秦國在諸侯中的地位產生影響,對秦國的方方面面也產生了聯繫。就中國歷代與周邊的少數民族,尤其是北方的少數民族之間交戰的勝負情況來說,中原民族是不佔優勢的。戰國時期北方各國紛紛在北部邊境修建長城抵禦游牧民族。而秦國統一中原之後立刻著手將各國長城連接起來,形成萬里之長的邊境防禦工程,直到清朝建立,歷朝歷代的修長城事業才算停止。兩千年間,爆發在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之間的戰爭數不勝數,西漢與匈奴之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匈奴趕出中原,導致國力耗盡,西漢開始走西坡路;宋代與遼金元就不必說了,完全是一邊倒的情況,而明代與瓦剌、韃靼之間也是久久不能解決。

所以當時秦國與戎狄的戰鬥強度與中原各國之間的互相戰鬥強度是不同的,明顯秦國與戎狄之間的戰鬥強度要高一些,這就要求秦國的軍隊要擁有更高的戰鬥力。

秦襄公七年,周幽王被犬戎殺死於驪山之下,「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 周的統治已經衰落了,而秦人卻得到了一個強大自我的好機會。平王被犬戎嚇破了膽,決定遷都洛邑,而秦國盡得岐以西之地,則從此躋身諸侯之列,並得到了一份允許擴大地盤的,保證書,「王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情況又改變了,之前是為了保衛周王室,不得不戰,現在雖然總的來說也是為了保衛周王室,但更多是為了自身的存亡,以前這裡好歹有個算得上是龐然大物的周,現在只有一個新生的諸侯國,一個小的秦國獨自抵抗龐大的戎狄。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秦國軍隊強大與迅速衰亡的原因探究

秦襄公即位後,作為一個有作為的君主,面對強大的戎狄,他一直在整頓武備,「備奇甲兵,以討西戎。」因而秦國出現了作戰的兵車;「四牡孔阜,六轡在手。」指兵車上配備了各色的駿馬。史料顯示還製造了各種銳利的兵器。總之,為了生存下去,秦國必須要跨國戎狄這道屏障,而消滅戎狄,則必須要求他們有一隻強大的軍隊,而這樣一直經過長期征伐的軍隊,也最終成為他們橫掃東方六國的終極利器。

(三)獎勵軍功的誘惑

秦自商鞅變法,將軍功爵位分為二十等: 1公士、2上造、3簪褭(niǎo御駟馬者)、4不更,——以上相當於士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夫10左庶長、11右庶長、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駟車庶長、18大庶長,19關內侯、20徹侯。雖然各國都有封爵的制度,但商鞅變法之後秦國乃是將這種制度實行的比較徹底。秦國賜爵分為軍功和事功兩種,我們也稱其為軍爵和公爵,不論是哪一種,都以立功為根本條件,有功才有爵。《史記﹒商君列傳》云:「有軍功者,各已率受上爵。」

可見軍功應該是在賜爵一事上佔主要地位。

秦朝獎勵軍功的要求很簡單,即是有功,這就使得那些無軍功無事功的人都無法獲得爵位,特別是關於宗族貴族無軍功不得憑藉其貴族藉而獲得爵位的規定,以及「吏臣」可以因斬首軍功獲得爵位的立法,及否定了昔日靠世襲爵祿混日子的舊貴族特權,也給一般平民提供了成為統治者的到道路,甚至連奴隸也可以得到解放。進而體現了「有功者榮顯,無功者富而無所芬華」的思想。這就牽扯到東周時期集權主義的發展——世祿制走向俸祿制,在這裡我們對集權主義的發展不做過多討論,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軍公爵制對於中下層人民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據史料我們可以得到下列幾項具體的獎勵規定:

1.凡在戰爭中能殺得敵人甲士一人,並取得其首級者,賜爵一級並且還賜田一頃,宅九畝;

2.得甲首者,若為官者當五十石俸祿之官,得二甲首者可為百石之官;

3.斬得敵一甲首者,還可得役使一庶人。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在這樣的獎勵刺激下,秦國士兵必然會在戰場上奮勇殺敵,以一當十,無形中秦軍的戰鬥力必然高漲。《戰國策﹒韓策一》中這樣記載:「秦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虎摯之士,跿跔科頭,貫頤奮戟者,王不可勝計也。秦馬之良,戎兵之眾,探前趹後,蹄間三尋者,不可稱數也。山東之卒,被甲冒胃以會戰,秦人捐甲徒裎以趨敵,左挈人頭,右挾生虜。夫秦卒之與山東之卒也,猶孟賁之與怯夫也;以重力相壓,猶烏獲之與嬰兒也。夫戰孟賁、烏獲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國,無以異於墮千鈞之重,集於鳥卵之上,必無幸矣。」[11]記載雖顯誇張,但卻能看出一些秦國士兵在戰場上的勇武表現勢不可擋。當然這些新的軍功爵制在戰國時代並非只有秦國一個國家在實行,在眾多的變法者當中大多數都採用了類似的獎勵軍功政策。如魏國李悝實行「食有勞而祿有功」的政策;韓國申不害提出「見功而與賞,因能而授官」的爵賞制度。然而其他國家的變法往往因為變法主持者的去留或生死而淪為形式。只有秦國的獎勵軍功制度得到了最完整,最突出,最堅決的實施。這也是秦軍戰鬥力在戰國末期能夠成為群雄之首的一個重要因素。

(四)兵員的構成及兵種

「槍杆子裡面出政權」強調了軍隊對於一個政權的重要性,軍隊是一個國家機器、一個政權所必須擁有的工具,而軍隊的強弱則是直接影響到這個國家與其他國家的外交地位的優勢與否。甚至關係到這個國家的生死存亡。

秦國使用的是普遍徵兵制,秦法規定了嚴格的戶籍統計及編輯政策,產生了一種叫做「傅藉」的政策,規定年齡在17到60歲之間的秦人,根據國家的需要,按郡縣行政組織統一徵調,一生要服一年「正卒」役和一年「戍卒」役,除此之外,每年還要到本郡縣服役一個月。雖規定如此,但是據史料證明,秦國經常以一些巧令名目的理由增加服役次數。雲夢秦簡中記載的一個名叫喜的人一生曾三次服役,其實我們也不難理解,秦從昭王開始就戰事不斷,兵員需要不斷補充,同時又會不斷減少,服役時間和次數所以肯定會有所增加。同時因為軍功爵制和什伍連坐制的存在,誘惑而又強制的是秦人去服役。什伍連坐制大大的保障了從軍人員數目的準確性,是一些不想從軍而不登記或者延遲登記的人無處藏身,因為一不小心可能就會被人揭發,以不愛國的理由處死,或者一旦被發現則會引起五家共同受罰的局面。這樣就使的戶與戶之間的監督變得有效,從而使得秦國的軍隊也由足夠的兵員得到補充,保證數量。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秦國軍隊強大與迅速衰亡的原因探究

戰國末期各國的兵種都差不多是四種,分別是步、弩、車、騎四種,秦國也不外乎這四種。但是秦國的弩兵與騎兵要強於其他六國,我們前面說到秦國先人為周王室馴馬出生,他們在相馬這方面有著先天優勢。同時在秦國的建國曆程中又不斷與游牧民族做著生存鬥爭,游牧民族的主要戰鬥方式是騎戰,主要兵種是騎兵,所以在與游牧民族的鬥爭中秦人的騎兵的戰鬥水平超出了同時期的中原各國,也只有同樣處於邊境的趙國的騎兵水平能夠與秦國的騎兵相抗衡。[12]而弩兵方面,秦國則是掌握了一種極為先進的製造弩機的技術,秦弩小者射程可達150米,大者能達到900米,使得秦軍在兩軍攻戰時有更遠的射程作為支持,同時,通過秦兵馬俑坑的發掘我們發現,秦軍創造了一種就當是來說較為先進的戰陣:在一個六千人的方陣里,戰士驅車策馬,步兵結對蹲射或挽弓挾箭,或執矛秉鉞,車、騎、步、弩分工明確,相互配合以達到最大殺傷。

除了保證軍隊的數量與質量外,秦國軍隊的調動大權完全掌握在國君手中,這為後來的統一的秦漢兩朝的同一級和總的軍隊領導體制奠定了基礎。就當時而言,利用虎符對軍隊實行嚴格的控制對於統一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秦朝軍隊衰亡的原因

(一)將才的凋零

俗語:「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自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之後吧,秦國國力迅速增強,人才也是層出不窮,其中如白起、王翦、蒙驁、王賁、尉繚、蒙恬的人則更是當時全中國第一流的軍事家。

武安君白起,前293年,出兵在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攻打韓、魏二國,斬獲首級二十四萬,俘虜魏將公孫喜,攻陷五座城池。因功晉陞為國尉。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再升任為大良造,領兵攻陷魏國,佔據大小城池六十一個。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白起攻打趙國,奪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受封武安。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9年),攻陷楚國的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焚毀夷陵(今湖北宜昌),秦國以郢都為南郡。白起受封為武安君。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4年),白起又攻打韓國南陽太行道,斷絕韓國的太行道。秦襄王四十七年,伐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趙人大震。白起一生70餘戰,未曾一敗,可謂絕世將才。

王翦是秦始皇統一戰爭中最為倚重的一位將領,攻趙,,趙王,盡定趙地為郡;攻燕,燕王喜走遼東,王翦遂定燕薊而還。翦子王賁擊荊,荊兵敗,還擊魏,魏王降,遂定魏地。王翦父子雙雙為秦的統一立下汗馬功勞,在之後平定荊楚,南征百越的過程中也是秦軍的主將,一生可謂戰功赫赫。

蒙恬先祖為秦之統一貢獻巨大,蒙恬亦因家世得為秦將,在統一戰爭中同樣功勛卓著,秦統一天下後,秦始皇使「蒙恬將軍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暴師於外十餘年,居上郡。是時蒙恬威震匈奴。」蒙恬的主要功績是在統一之後,北擊匈奴,築長城,修直道。以萬世功績彪炳史冊。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秦國軍隊強大與迅速衰亡的原因探究

自秦昭王至嬴政期間的將星閃耀,二世即位自毀長城,賜死蒙恬,而在卻難掩蒙恬之後。秦朝再無大將,加之二世昏庸,奸臣當道,將才更是凋零不堪,威武之師無威武之將,也是江河日下,雄風不再。當陳勝吳廣起義後派遣將領周文率數十萬起義大軍進至距都城咸陽不遠處的時時,二世胡亥已如驚弓之鳥,束手無策。萬般無奈之下不得不聽從少府章邯的建議, 發驪山刑徒前往鎮壓。少府屬於始皇建立三公九卿中的九卿之一, 負責山海池澤之稅, 以給供養。是管理皇室私家財富的機構。這個職位不僅與政事無干,在九卿中也排名不顯, 地位也不突出。在國家危如累卵的情況下, 派一位文臣擔任前線的主將, 可以想像當時的朝中實在是無人可用了。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在將才運用上的捉襟見肘,使得再強大的軍隊也沒有辦法發揮出在統一戰爭中那樣強勁的實力。

(二)戰略的失誤

依靠強大武力消滅六國的秦人, 在統一天下僅十五年之後竟然沒有正規軍可用。只能依靠由罪犯、奴隸組成的軍隊在前線支撐局面。這確實是一個很讓人費解的問題, 但是我們仔細觀察一下當時秦朝的版圖以及秦朝在鎮撫邊疆的戰略措施,也就能夠很容易的看出一些原委了,首先,秦軍的戰鬥力是毫無疑問的,但是總數總是有限的,雖然在統一戰爭中,他們在不斷收編著投降的軍隊,但戰鬥力最為強大的始終都是原來的那一支部隊,原來的部隊越打越少,補充進來的素質又比不上前面的,使得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出現下滑,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事實。然後,在秦統一全國後,統治區域大幅增加,秦朝建立之後在全國實行郡縣制,這對於維護中央集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同時將地方的邊防壓力也集中到了中央,所以不得不把戰時的正規軍大量的分派到龐大的國土四周,這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戰略,同時這對於新生的秦朝也是一種危險的戰略措施。因為秦朝雖然統一了七國之地,但是的南北邊疆得邊患並沒有解決,以前的七國邊防的壓力集中到了秦朝一身,這就使得邊防軍人數空前增長。為了北擊匈奴等民族, 始皇三十二年: 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 北擊胡, 略取河南地。在南方, 三十三年, 發諸嘗逋亡人, 贅婿、賈人, 略取陸梁地, 為桂林、象郡、南海, 以適遣戍。龐大的北伐南征軍, 戰後絕大部分留駐邊疆, 守城塞亭障以防邊患。與此同時, 將剩餘的秦正規軍分散派駐於關東要害之地。這一安排看似高明,卻造成秦朝關中兵力空虛。雖然秦實現了統一,但六國後人卻並不安分,關中之地雖然「盡征其材士五萬人為屯咸陽!」 ,但是五萬兵力身負守城重任,不可能用來充當機動野戰部隊去鎮壓起義軍。最後,秦人統一後對待東方六國的態度是有問題的,他們既不願像周公那樣廣建諸侯國以拱衛王室,又不能對六國遺民行仁政以安撫其心, 而是徹底地將關東人當奴隸一樣看待,始終抱著懷疑、防範、鎮壓的心思。分散駐紮關東秦軍這一戰略措施使得原本強大的秦軍化整為零, 分散了兵力, 使強大的秦軍支離破碎。秦國依靠各個擊破的戰略戰術兼并六國,在戰勝之後卻又成為各個擊破的受害者。兵力分散,集結不便使得在秦滅亡的時候,威武之師不見了身影。

(三)精神的空白

秦國的強大有兩次較大的突破點,一為秦穆公時期,「益國十二開地千里」;二為秦孝公時期。廣納賢才,實行變法,使得秦國一躍成為戰國中後期的頭號強國,逼得東方六國不得已而合縱西向,但是經濟的迅速發展,軍事力量的迅速增強與刑法苛重的社會共同構成的強大的秦國在精神文化方面卻處於發展的空白期。

秦孝公同一些有遠見的國君一樣,懂得民心的重要性,一次首先採取籠絡人心的方法加強統治:「布惠,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並宣布:「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孝公以土地和官爵為誘餌發出求賢口號,找來了商鞅,商鞅抽取勇士、賢才的辦法與孝公如出一轍,也是利誘,在軍隊方面即是所謂的獎勵軍功。在上文中我們提到了獎勵軍功的具體規定,企法規定,凡戰士能斬得敵人一顆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以及與之相應的田宅,還有一個庶人可以役使,或者可得到俸祿為五十石的官職,獲得首級越多則爵位越高,總之,軍功的大小決定著將士的「尊卑爵秩序等級」的高低,這種思想則引起了一場「官本位」或者「爵本位」的潮流,這是一種功利主義。毫無疑問,這樣的政策會然秦軍在作戰時更有動力,因為這是一條通往統治階層的快捷通道。然而戰爭總有一天會結束,這條快捷的上升之路也會變得緩慢無比。

進攻的腳步停下了,那些習慣了雙手沾滿鮮血捧著人頭換取爵位和官職已獲得巨大利益的人該將他們的手伸向哪裡呢?照歷史發展得一般規律來說,很自然的,他們的雙手會伸向平民百姓,從此當初滿身殺氣的戰士會變成恬不知恥的官僚。而他們自己也是來自下層平民,在一個教育並不發達,大部分教育資源還是由貴族壟斷的時代里他們的的知識水平是有限的,所以我們可以想到那些來自平民階層的,文化水平不高的戰爭爆發戶佔據著秦國中低端的管理位置,這是一種多麼可怕的事情,這種社會結構的突然調整會對社會帶來極大的衝擊。

而那些沒有脫離部隊換取官職的士兵在經歷了長期的征伐戰爭後,滿身的疲勞使得他們遲鈍,而此時上升的路也變得緩慢,可以說繼續在軍隊里也變得無利可圖,這樣人心思散的軍隊不可能一直保持強盛的戰鬥力?答案應該是否定的。軍隊是一種統治工具,他們需要一種政治理想來支撐來他們始終保持有高的戰鬥力,而不僅僅只是用利益以來引誘。政治理想的空白,使得即使強如虎狼的秦軍也會瞬間瓦解。

並且秦統一之後,依法家之法治國,嚴刑峻法,舉國惶然,在中國古代的法律總有一個短板那就是對下要求太高,對上要求太低。秦末的多次農民起義雖然也是一種矛盾的爆發的表現,也是一個時代轉型的節點。但大多的導火線多是因為秦法嚴苛,動輒酷刑相加,誅連親族,超出了普通民眾所能承受的心理極限,甚至超出了一般的中下層官員的承受限度。而統一之後的焚書坑儒更使得秦走向了一個不歸路,雖然儒家講究的封建禮教過於繁瑣,但是用來教化民眾是十分有效的,從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上就可以看出來。軍隊本是來自於民,服務於民,但是當統治階層國語殘暴,而社會又沒有主流思想的支撐,軍隊當然也就會渙散。這也是秦朝滅亡之際威武之師消失的又一個因素。

三、結語

秦國的威武之師以極快的速度掃平東方六國,在搶盡了歷史的風頭之後迅速瓦解,消失不見,這裡面有許多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他的強大在傳統、環境、武器陣法等長期的客觀的因素之後,變法如一劑催化劑使得秦國軍隊迅速崛起,而這種迅速崛起的副作用也隨著和平的到來而到來。除卻將才的凋零與戰略的失誤,長期功利主義影響下的精神的空白也使的這樣一支軍隊從精神上瓦解崩潰,消失在歷史舞台上。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元帝時漢朝的強勢崛起,與匈奴帝國的衰亡
岳飛愚忠不懂變通導致宋朝走向衰亡,連累髮妻和子孫一併受罪!
秦朝的衰亡最大的緣故緣由是什麼?導致秦朝衰亡的人有哪些呢?
春秋五霸的興起與衰亡,震撼心靈的歷史長文!
戰天京,驚事變,洪秀全的七傷拳使太平天國走向衰亡
四點原因,看偉大的羅馬帝國為什麼衰亡
研究稱小行星碰撞地球之前恐龍就已緩慢衰亡
她是首個因宮斗而出名的后妃,楚國因她而走向衰亡!
拿破崙帝國的衰亡,竟然跟他休妻還有關係
解讀大唐精銳「安西軍」的興盛與衰亡,附歷任大都護姓名及任期
對權力的慾望導致羅馬衰亡
嘉慶帝並非昏君,卻為何使鼎盛時期的清朝迅速走向衰亡?
吳思:大國衰亡定律
強極一時的北魏迅速衰亡真相:始於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言堂」,領導的樂趣,衰亡的開始
大唐精銳「安西軍」的興盛與衰亡,附歷任大都護姓名及任期
秦始皇一決定間接導致秦朝的衰亡,不然巨鹿怎麼可能秦軍大敗
由於避孕,無神論者正在衰亡
君不明則宦官專權,東漢走向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