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弟子有二眾、四眾、七眾之分

佛弟子有二眾、四眾、七眾之分

編者按

佛弟子有二眾、四眾、七眾之分


佛教中講到弟子,有好幾種分類,簡單地說,有二眾、四眾、七眾三種。


一、二眾:指出家眾和在家眾,不論性別,單以出家和在家作分別,叫二眾。


二、四眾:出家的兩眾(比丘、比丘尼)和在家的兩眾(優婆塞、優婆夷)。


三、七眾:

1、比丘:指出家受過二百五十戒的男眾,好像我,就是比丘。


2、比丘尼:尼,就是女的意思。女眾剃了頭,受過三百四十八戒的,叫比丘尼。


比丘、比丘尼都是印度話,中國的意思有三種︰(1)乞士、(2)怖魔、(3)破惡。(1)乞士︰印度的出家人,沒有自炊的習慣,每天早上都出去托缽,向施主化飯吃,才好借假修真。再說,出家人不單乞飯保護色身,還要向上乞求佛法,滋養慧命,所以嘉祥大師在《法華義疏》中說︰『上從如來乞法以長慧命,下就俗人乞食以資色身。』可見乞士與一般乞食不乞法的乞丐是不一樣的。(2)怖魔︰做了比丘,持守戒律,一心向善,不做惡事,會使魔王感到非常的恐怖。(3)破惡︰做了比丘,一切的煩惱都要把它斷除,所有的壞事都不可去做了。


3、式叉摩那:十八歲到二十歲這段年齡出家的女孩子,叫式叉摩那,中譯為正學女。原來早期的僧團,有了比丘尼以後,有十八到二十歲這樣年紀的女孩子要來出家,可是,我們不知道她是否已經結婚了,或是曾被強暴,受了刺激才想要出家,為了避免出家以後肚子大了,對佛門是件很不光彩的事,會引起世人的譏嫌,說︰『怎麼她出了家還生孩子?』因此,佛陀制了一條戒律,這樣年齡出家的女子,先給她二年時間,考驗她是不是很堅貞,很循規蹈矩的,在這期間,她有沒有身孕等等。她在這個過程當中,是不能剃頭的,同時必須學好不殺、盜、淫、妄、酒等五戒,再加上不非時食(過午不食),一共六條戒法,這就叫式叉摩那。


4、沙彌:就是剛出家的男眾,或者是未到受比丘戒年齡的男孩子。

5、沙彌尼:剛出家或者未達受大戒年齡的女眾。


沙彌中譯為求寂,是追求寂靜的。佛陀是在寂靜當中生智慧才證得佛道的,因此,做沙彌,必須力求內心安靜,不向外攀緣,以便安心學道,他(她)們要學十種戒法。


說到沙彌,有三種:(1)驅烏沙彌︰七歲到十三歲的小孩子出家,什麼事都幫不上忙,只能趕趕烏鴉等鳥兒,所以叫驅烏沙彌。(2)應法沙彌︰十四歲到十九歲出家的少年,必須好好學習佛法。(3)名字沙彌︰二十歲到七十歲出家以後,還沒有受具足戒的,在名字上還是沙彌。


6、優婆塞:就是男居士,中譯為近事男。


7、優婆夷:就是女居士,中譯為近事女。

近事:近,是親近,事,是承事,親近承事供養三寶,能夠受持五戒的男女居士,就稱為優婆塞和優婆夷。


要做一個真正的三寶弟子,皈依以後,進一步必須受持五戒,你假如目前受到各種因緣的限制,暫時沒有辦法持戒,最低限度也要皈依,將來再受五戒,慢慢做也是好的。

佛弟子有二眾、四眾、七眾之分 點擊播放 GIF/3K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普陀寺 的精彩文章:

慧律法師:執著心是痛苦的淵藪
「見到本來面目嗎」離「成佛」還有多遠
「包容」與「縱容」有什麼差別
如何去檢驗自己的修持?
懺法種類多,這兩種你用了么?

TAG:南普陀寺 |